故乡的变迁 萧毅 1969年4月,我和妹妹肖文一起下乡,回老家浙江温州苍南县插队。 坐了一天一夜的轮船,渡海从上海抵达温州;再乘坐长途汽车,来到满街房屋简陋低矮的灵溪镇;又步行走了10多里土路,赶到渡龙乡龙山村大队支书德明姑夫(老杨)家。 我仔细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位支书,看年纪大约四十开外,高高的个子,方脸大眼,黑里透红,但容颜已显苍老,满脸皱纹,如同新翻耕的土地。 老杨家里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老婆名叫桃花(堂姑)。桃花姑身材苗条,长得蛮清秀的,看上起要比老杨年轻,八面玲珑、精明能干。她热情地招呼我俩坐下喝水,煮了米粉面条当点心,上面还加了两个荷包蛋。 我午饭没吃饱,肚子已饿得咕咕叫,客气了几句后,很快就把一碗面吞了下去,两个蛋也没剩下。后来听人说才知道,因山村贫穷,当地习俗,招待客人的两个荷包蛋,来客是不会吃的,吃完米粉面条,留下荷包蛋,下次可再招待别的客人。 傍晚收工后,生产队长堂兄若我,到老杨家接我俩去山下落户:“来了!肚子饿了吧,快跟我回家去吃饭,以后就住在我家了。” 队长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个子矮矮的,背已驼了,纯朴、寡言,憨厚老实。从他脸上纵横的皱纹、善良的眼睛和已经驼了的背,可以看出旧日贫穷和痛苦留下的风霜,以及被压弯了的腰。 我跟着若我兄去他家,路上见到插秧的队员们陆续收工回家,他们圈起了裤脚管,赤着脚,小腿肚上沾满了泥土,行走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小径上。 走了一段路就到了山边,有三幢瓦盖板墙的平房,坐落在泉水涓涓的山脚下。山上,青翠的竹子,就像绿色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山体。 当走近时,突然传来了一阵汪汪的狗叫声。来到第二幢房屋前,左侧猪圈里躺着的两头猪,看见陌生人来了,睁大了双眼惊讶地瞪着我们,爬起身不安地转来转去,发出嗷嗷的叫声。 这幢房屋开有三扇大门,左右两边厢房各住一家人,中间堂屋前后厅为两家共用不住人,后厅与厢房相通。若我兄家住在左边那套,进门后有两间12平方米的屋子,右面那间用床一隔二,他们夫妇和孩子们住前屋大间;我和妹妹住后屋小间,再用篱笆分隔成二。左面那间也用篱笆一隔二,前屋吃饭,后屋砌灶头。农村的住房条件困难,只好挤在陋室里住。 晚上,若我嫂搞了几个小菜为我兄妹接风洗尘。队长家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19岁的大女儿已出嫁,小女儿雪花才5岁。雪花用筷子夹了块肉刚塞进嘴里,若我嫂就说:“省着点吃!"然后,在碟子里倒了点肉汤,放在雪花的面前。小女孩马上又把肉吐了出来,放在碟子里蘸一下汤,再含在嘴里品味,这样反复了好几次,最后还是没舍得吃,留到下顿再“品尝”。 那里的生活条件较差,平时都是吃地瓜干掺米饭和一些蔬菜等,少有荤腥,我常常咽不下口。 晚饭后,队里的大婶大嫂带着孩子们来串门看热闹,挤满了小屋和堂屋后厅,问长问短的,待了一两个小时才离去。人散去后,我吹熄了煤油灯,静静地躺在竹床上,月光从木板移动窗门的缝隙里透过一丝微弱的光,寒风也从窗缝里穿透进屋,感到有点黯淡和凉意,翻来覆去久久才入睡。 当地人多地少,国营企业就更少。那里的人只好自找门路以求生存。如作坊加工、店铺营销、采石捕鱼、出外打工和养蜂、理发、裁缝等,只要是能赚钱的活,样样都干。对这些现象,上面抓得很紧,各级革委会经常派工作队下来整治粮票、油票等票证交易和香烟、肥皂等倒运贩卖的活动。我们村里的一些尝试脱贫者,有的因“票证交易”被批判,也有的因“倒运贩卖”被关禁闭。不少个体经济的经营活动转入了地下。 后来,我去了东北部队,当兵退役后进了上海同济大学;妹妹回到上海读书,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去了杭州浙江大学。 改革开放后,该地区成为我国个体经济发展的先导。家乡人民不仅建设了农民城、渔港和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而且开办了实业、开采矿石和开发房地产等,还兴办了许多民营企业和财团等,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和海外,到处开花结果。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当地还创办企业和产业等,搞了不少开发课题和投资项目。 每年,妹妹都到下乡地区承接有关经济研究的课题和项目,而且带教的硕士、博士生中也有不少是那里人。妹妹经常出境出国进修、考察和讲学等,在法国和意大利当地,经常遇见我们温州老乡,他们在异国他乡开餐馆等,办得红红火火的,生意兴隆。 如今,农村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前几年我回访家乡,灵溪镇已成为苍南县城,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多层楼房层出不穷,工场、厂家遍布城乡,酒楼、店铺林立满街,美食、商品玲琅满目。周边的乡村也扩建为城镇,水泥路四通八达。 坐公交车前往渡龙龙山,那里的乡野农田和简陋村舍早已消失,建成了街道和楼房或别墅。若我兄家也盖起了二层楼房,进了门,房间宽敞明亮、装修一新。午餐菜肴丰盛,酒菜香气扑鼻。 到父老乡亲家串门,家家和顿顿也都有鸡鸭鱼肉蛋。亲友间请客吃饭,饭桌上还有黄鱼、白蟹(梭子蟹)和对虾等海鲜,烹调精细多了,味道也从农家菜改为酒肆菜,大饱口福。市场经济调动了农民搞农业和副业生产的积极性,城乡的食品、副食品供应也越来越丰富。 离开苍南四十多年了,家乡建设和人们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巨大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和民生等方面的深刻变革,百姓奔小康由此可见一斑。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5 09:30 , Processed in 1.138802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