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高书德 “十一”之行结束之后,闲暇之余写了一些途中游记,可是对于鲁迅故里之行我却迟迟没有动笔,确切地说,我一直没有想好怎样写这篇游记。我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有些作品至今记忆犹新,也读过林非、刘再复写的《鲁迅传》,知道一些鲁迅先生的生平业绩。这次鲁迅故里之行,让我真正地了解了鲁迅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并通过实物、照片、书信和图表等展品,看到了他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发展历程,他的傲骨、他的风范让人敬仰,他的思想、他的睿智让人钦佩。鲁迅先生一生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著译,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远播世界,《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被人民誉为“民族魂”。 来到鲁迅故里东侧入口处,一面镌有鲁迅胸像和江南水乡风貌的大型景墙以及景墙前的铜塑一下子吸引了我。这面景墙和铜塑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堪称完美之作。鲁迅胸像采用了木刻形式,简洁流畅,黑白相衬,自然、和谐、从容;鲁迅笔下的人物铜塑,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特别是鲁迅胸像直竖的头发、浓密的胡须和手持香烟的动作,将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和刚直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鲁迅故里不仅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先生当年生活的故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原貌,还恢复了寿家台门、土谷祠以及鲁迅笔下的风情园、咸亨酒店等一批古宅古迹。来到这里,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不能不让人想起作品中的故事和情节,甚至想起人物的经典对白。可以说,鲁迅故里是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人物风情,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景的真实场所。 鲁迅作品中,我接触最早、认象最深的是那篇著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这篇文章给了我许多童年的回忆,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十分枯燥乏味。那时我就想什么时候,能够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寻一寻百草园中的皂荚树、石井栏和泥土墙,看一看三味书屋中的松鹿图、方桌和木椅……没有想到四十多年后,我终于来到了这里。 随着一个海南的旅游团队,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后面的百草园。导游小姐介绍说,百草园原是一片荒芜的菜地,春天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泥墙根下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的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多年以后,已是中年的鲁迅回忆起百草园快乐的时光,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用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触,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尽情欢笑的童心世界,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每年都有莘莘学子来到百草园,寻访鲁迅儿时的足迹,感悟先生笔下的纯真和快乐。现在这片菜园仍然保存着当年的原貌,“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和“短短的泥墙根”,就是当年鲁迅玩耍嬉戏的地方。我看到皂荚树在微风中摇曳;石井栏水墨苍苔,旁边一块景观石刻着简介;泥土墙有一人来高,上面已经脱落成△型,有些像沙漠中风化的土长城残垣。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一群小学生正在园中举行“金色童年”主题班会。他们在老师的辅导下,高声地朗诵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从他们天真稚嫩的脸上,我似乎看到了鲁迅童年的身影……当鲁迅离开百草园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时候,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可以想象,当年鲁迅写下“Ade(再见)”这两个字的时候,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对童年时光是多么的怀念。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开始在这里读书,前后长达五年的时间。三味书屋的“三味”含义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师云:“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后者成为三味书屋的祖训。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使少年鲁迅受益匪浅,他不但学习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和汉魏六朝辞文等古典文学作品,而且还在完成老师规定的功课外,阅读了《红楼梦》、《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课外书籍,并将“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制作成书签,用以勉励自己。 三味书屋游人很多,大多是背着双肩包的学生。三味书屋不是很大,光线也有些幽暗,屋的面门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和“松鹿图”。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述道:“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我注意到屋子的格局和陈设,就像鲁迅先生描写的那样,特别是鲁迅用过的桌椅静静地摆在那里,仿佛少年鲁迅在座位上认真地听讲,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杂志上,曾经读过一篇少年鲁迅恶作剧的故事。少年时的鲁迅聪明伶俐、顽皮可爱。三味书屋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做“对课”,就是老师出一上句,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韵律,选择相应的句子对答,鲁迅的对课成绩非常好,每每都会得到老师的夸奖。有一次,老师給一个学生出句为“独角兽”。这个学生想了半天不知如何回答,便悄声问邻桌的鲁迅。鲁迅轻声说道:“四眼狗。”这个学生照此回答。老师勃然大怒,将那个学生狠狠地痛骂了一顿。原来老师眼花,正戴着一副老花镜。鲁迅在一旁用书遮着脸,“嗤嗤”地笑出声来。这时,老师似乎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便厉声地让鲁迅回答,鲁迅立即对出“比目鱼”。老师听后顿时大悦,连连点头称赞:“独”不是数目字,但含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目字,却带有“双”的意味,可见鲁迅是用心对出来的。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是否为后人杜撰,但可以看出少年鲁迅的聪慧和机敏。 上小学的时候,课本中就有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一件小事》的文章,那时老师经常让我们模仿课文,写自己的童年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说来也巧,前些日子整理旧物,在一个本子里意外地看到了我写的一篇叫《少年时光》的作文,这篇作文就是当时模仿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成的。作文中这样写道:“少年时光充满着快乐,少年时代让人难以忘怀……我曾在东安一校读过一年半的书,后来迁至到新落成的东安二校读书,一直读到小学毕业。东安一校是一片平房,呈梯子形建在山坡上,教室前面是一片操场,操场前面隔一条小河是一条蜿蜒的马路,马路很窄,只能通过一辆马车。教室后面是山坡,山坡上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花和野草,我只认得喇叭花和草乌米。那时下课,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到山坡上找草乌米吃,常常弄得满手满嘴漆黑,很不像样子……”《少年时光》是我童年时的经历,也是我少年时代的记忆,现在读起来仍然有一种情愫和流连在攀升。初中的时候,课本中有《祝福》、《孔乙己》和《阿Q正传》,老师要求我们写读后感。那时正值学工学农、批林批孔的高潮,能够静心地坐下来学习一些东西,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不但写了读后感,而且还写出了作品赏析,老师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祝福》和《阿Q正传》的赏析,还作为范文在年部各班级宣讲,让我和我的同学们至今难忘,现在每当同学聚会还时时有人提起。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我爱好文学、爱好写作的启蒙。 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百草园的孩子们和三味书屋的学子们中间,我和妻拍了许多照片,是在寻觅少年鲁迅的身影,还是在追溯自己童年的记忆?是在留恋少年时光,还是在与孩子们同戏?我一时说不清楚,只觉得眼前阳光灿烂,心灵纯净高远…… ![]() ![]() ![]() ![]() (图片选自网络,侵权删除)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6 05:31 , Processed in 1.138802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