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重返茶坊(三)

2015-2-26 17:51| 发布者: 盖头坪| 查看: 523| 评论: 0|原作者: 张树人

摘要: 重返茶坊(三) 张树人/文 此次我执意要去一趟小泉坡,原因就在于原来小泉坡生产队和茶坊生产队都属于茶坊大队。两个队的知青都是一个学校的,而且大部分就是同班同学,平时来往很密切。有一段时间,我还担任过大 ...

重返茶坊()

                    张树人/

 

    此次我执意要去一趟小泉坡,原因就在于原来小泉坡生产队和茶坊生产队都属于茶坊大队。两个队的知青都是一个学校的,而且大部分就是同班同学,平时来往很密切。有一段时间,我还担任过大队团支部副书记,也曾多次到小泉坡去开会。有这个渊源,所以我来的时候就想好了,一定要抽出时间来这儿看看,也算是故地重游吧。循着当年的印象,在茶坊街的靠西头有一条通往小泉坡的路,早先的水磨房和队里的饲养棚早都不在了,简陋的石板桥如今变成宽阔的石桥,桥的两边还修上了石护栏。过了石桥往西进山,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过去的公社饲养场,饲养场的外墙和少量的内部建筑似乎还是过去的,但是里边的猪圈等内部建筑都已经被拆掉,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贸易货栈了。
   
绕过饲养场就踏上去往小泉坡的山道。但见山道弯弯,青山依旧,只是过去的土路已经被修成了平坦的柏油路。山道两边的山上植被覆盖,林木葱茏,溪水沿着山沟淙淙的盘绕,向着山下欢快的流去。沿着山道正走着呢,忽然远处传来唢呐的声音,我就觉着很奇怪,等来到近前,方才惊诧的看到在紧邻山道的右侧,竟修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火葬场,正巧来了一拨人在里边为故去的亲人送行呢。而山道左侧的半山上则是后来新修的一座陵园。之后,我听说这是当地正在推行火葬制度,以取代原来传统的棺葬习俗。不过,在山道旁边搞这个,方便自然方便,但整天的呜里哇啦的会不会对附近的村落造成影响呢?由此我想起宾馆服务员的话来,怪不得小泉坡的村民都整体搬下山来,或许就与此有关呢。估摸起来,我大约已经走了4里多路了,离小泉坡应该是不远了。等过了这段山路,柏油路突然变成了土路,我这才知晓,前边修的路乃是为了火葬场而修的。走在土路上,上边留有马车轮子经过的深深的凹槽,且已经结成泥块了,看起来明显是马车在雨季经过时压得,待雨停后就干燥板结成这个样子了。而且,如今斑驳嶙峋的山道似乎也长久没有人维护修缮了。
    
沿着山道我又往前走了一段,前边仍未见到村子的影子,就有些疑惑起来,难道果真是如人所说,村子已经不复存在了么?看到路边坡上好像有户人家,心想还是打听打听吧。于是,我就上坡来到这户人家的门前,叩打门环问声有人么?门里有人应声而出,我急忙上前询问小泉坡村还有多远,那人说就在前边,离这儿不远就是了。听到这话,心里踏实了,接着再往前走,大约又走了不到一里路的样子,终于来到一个村子。放眼望去,由于年代的变迁,时间的久远,印象的模糊,再加上我毕竟没在这村里插队落户,去的时间也很少,所以想不起来村子以前是个啥样子了。只是感觉村里确实有些年久失修,或久已无人居住已然坍塌的房子,但是总体来看村舍的大体格局还在,并非给人以到处残垣断壁的景象,还算是好了。于是,我就想在村里找个人问问,找找当年知青住过的窑洞,打听打听村里的情况。正好在一个院落里,碰到村里的一个小伙子,看上去大约有40岁左右,我就赶紧上前询问这里是不是叫小泉坡,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后,就说起我是当年在这里插过队的知青,过去经常到这个队里来,想着回到村里再看看。小伙子闻听后显得非常热情,他早就听长辈们说起过知青的事儿。于是,他就赶紧找他的父亲,他父亲叫杨有权,对知青的事情当然清楚,也知道我的名字,只是由于老汉耳朵背的厉害,交流起来十分困难。小伙子一看这情况,说不要紧,转身又带我找到另外一家。这家的老汉出来以后,小伙子就指着我问他是否认的,我原来以为这位老乡可能不会认得我,因为当年我与小泉坡队的乡亲们并不十分熟悉,其间虽然有些来往但是非常有限。因为,当年我真正插队的地点毕竟是在茶坊,而不是在小泉坡,而且两个队相距有5里路呢。况且,时间已经过去40多年了。谁知这位叫做双牛的老乡竟一眼认出了我并叫出了我的名字,着实令人诧异不已。而我还是在这次见面以后,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的。从我们之间的谈话中才知道,原来小泉坡村整体搬迁的缘由,并非是因为进山路上修建的殡仪馆和墓地,而纯粹是由于地方病的困扰所致。当地的水土中含有某种影响人骨骼发育的化学元素,严重的甚至可以使人丧失劳动能力。如今村里仍在以务农为主,除了少数几户以外,绝大多数人都搬迁到茶坊镇原饲养场的上边居住了。谈起过去知青的事情来,老人记忆犹新,印象深刻,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一般。他还能叫出当年在队里所有的知青名字,甚至包括茶坊的知青在内。我提出还想去看看当年知青住过的窑洞,因为我过去还曾经在这里住过呢。老汉闻听,爽快的就带着我来到知青原来住过的窑洞处。

    我站在窑洞前,仔细端详,窑洞至今仍然保持了原貌,只不过窑洞的主人已非当年的知青,物是人非了。当年在窑洞里,我们曾经在油灯下开会,闲时一起聚会。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这些知青,还曾经在一起包过一次饺子。那次包饺子的时候,正赶上天热,苍蝇那个多呀,哄都轰不走。没辙,大伙就干脆就拿出敌敌畏沾湿布条挂上了几条,效果绝佳,没有多大会儿,就眼瞅着苍蝇几近绝迹。然而,我们接着往下包饺子的时候,尽管已经格外夹着小心,尽量避免死苍蝇落进饺子馅里。但是,等饺子包完煮熟盛出来吃的时候,竟仍能在饺子里找出死苍蝇来。就那么个情况,大伙都没舍得把饺子扔了,只是把苍蝇尸体捡出去,接着照吃不误。那年头,能见着点肉星就很不容易了。知青们个个肚子里缺油水,见着点儿肉就跟狼一样,眼睛都能发出绿光来呢。
   
我还在村里走了几户,乡亲们的生活条件看起来还不错,有的院子里还搁着农用小四轮拖拉机,也有摩托车啥的。村里不少农户还种植一些烤烟,屋里院里的到处晾晒堆放着。看起来,烤烟叶片整齐色泽金黄,想必烤烟的成色应该是不错呢。有的院子里的,农户搭建有粮仓。粮仓的四角由木桩支撑,离地尺余,周边由木棍藤条之类密排,顶部为茅草苫布覆盖以避风雨。记忆中,这种粮食囤主要还是以存放玉米棒子为主。这次回到村里,有幸重新看到这些农业设施觉得既熟悉又亲切。最后,与双牛分手时,双牛握着我的手再三叮咛,回去一定代问当年插队的知青们好,特别期盼他们能回来看看,殷殷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我亦为之感佩不已。
   
下山之时,一直陪着我的小伙子听说我在茶坊没找着人,就一定要带着我去。说着就将摩托车推出来,盛情难却,加上我也希望很快能见到茶坊队的人,于是就坐上车下山了。

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上一篇:重返茶坊(二)下一篇:说说年夜饭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 19:45 , Processed in 1.154402 second(s), 19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