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廿五史》,记载了中国那悠长的沧桑与兴替,也叙说了人世舞台多少凶险与诡异。 死人告活状,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例。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 公元140年 )一位关中茂陵人 ,离开故土,陆地乘马车,遇水登舟,晓行夜宿,扑扑风尘,历尽月余,赶赴江南会稽郡。他,便新任会稽太守马臻。当年会稽郡治所在的山阴、会稽诸县,湖田低洼,濒临江海,常年受海潮与洪水侵袭。致田宅遭殃、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马太守到任之初,详察农田水利积弊,当机立断,晓喻各地,发动民众,以工代赈,筑堤蓄水,以解民于倒悬。马太守亲历亲为,巡视督办,逐段落实。雷厉风行地在.''永和五年,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二县界筑塘蓄水。水高于田,田高于海各丈余。水少则泄湖溉田,水多则泄田水入海。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余顷(.南宋《嘉泰会稽志》)。'' 以一顷为100亩计,使郡内90多万亩农田,解除了经年遭受洪涝与咸潮侵袭的祸害,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马臻筑成的镜湖,又名鉴湖,历史上还曾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之称,唐中叶逐渐淤积。北宋中期后,豪强劣绅在湖上建筑堤堰、筑湖垦田,致使湖水面积大为减少,大片湖终成桑田。如今遗留下来鉴湖,虽已不复马臻筑湖当年的雄姿,但湖面依然宽阔,水势依然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迭,有在镜中游之感 。它功在当年,利在千秋。千百年来泽被山、会两县,造福后人。 极佳的镜湖水质,自古以来又是酿制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取之不竭、不可或缺的主要配方...... ''人在府内坐,祸从天上来''。且说马臻大功告成,正稍加喘息之际,朝中钦差下达了圣旨。等来的,并非晋官加爵与通谕褒奖,却是冰冷的铁索套头。拘进囚车,千里颠簸押送京城洛阳,马臻方知在他全身心在异乡治理水患时,有千余人盖上手印,称具淹毁大批乡民冢宅的''群体性举报信''到了京城。不容马臻辩解,亦未经实地核查、分个青红皂白,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推出西市斩首处死。一代治水功臣转眼间便化成了一缕黄泉冤魂! '' 罪臣''已斩,但举报信中所列淹毁乡人坟冢民宅的''民怨'',总须有人去''落实政策''。于是,朝庭''马后炮''般地派出官吏,赶赴会稽按察。但钦差一到实地,传唤证人、查验户籍,居然发现'' 千人举报信''中,诸如马大、牛二、张三、李四、王五之类的人名,都是死人姓名。对此,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臻被刑于市,及遣使按覆,绝不见人,阅籍皆先死云.....''(.南宋《嘉泰会稽志》)。一个大活人,竟然死于一大批死人之手,这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奇闻。 令人困惑的是,不知是史官为''讳上'',还是刻意地在回避什么, 翻遍整部《后汉书》,既无马臻单独列传,或与人合传;就连当年包括太守将官等被诛杀的诸多朝臣名录中,也无马臻的名字、或平反之类只字片言的记述。一代名勋功败垂成,在正史里竟渺无音讯。 好在历史并不是一二个人所能左右的。马臻被诬陷冤杀后,越人思其功德,冒死将其遗骸从千里外的洛阳接回山阴,厚葬于镜湖岸边的跨湖桥堍,并立祠纪念。北宋嘉佑初年年间(1056年),宋仁宗赵祯下敕赐封马臻为“利济王 ,受到后人历代的香火祭祀。 如今,当你站在镜湖岸边采风赏景,在马臻墓前凭吊古人,或是在酒肆品味用镜湖水酿制的甘醇的绍兴老酒,感怀马臻恩德之际,倘若你知道他身后这''死人告活状''的故事,你又会作何感想?! .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 12:22 , Processed in 1.060801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