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原创】那年、那事、那情 天山雄鹰/文

2014-11-3 15:33|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691| 评论: 0|原作者: 天山雄鹰

摘要: 一九六一年,凭借我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校----天津四十二中学。由于受父母的熏陶,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平时不随便乱花一分钱,衣服破了母亲给我补好后再穿,生活上从不挑挑拣拣。记得一年冬天, ...
       
         那年、那事、那情(一)   天山雄鹰/文
    童年的花季是在老家度过的。我的老家位于冀中平原白洋淀之滨、潴龙河之畔,一片片低矮土坯房的小村庄旁便是蜿蜒曲折的千里堤,它将当年闻名历史的高蠡暴动的高阳、蠡县自然隔开。河水像一条银项链昼夜流金溢彩。白洋淀如一颗绿宝石为冀中平原增添璀璨。五十多年前的孩子们经常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嬉戏玩耍,欢度美好的童年时光。
   那时,潴龙河宽阔清澈、碧波荡漾、帆影片片,盛产各种鱼虾,每至汛期河水暴涨至河堤边,人们忧心忡忡昼夜提心吊胆,唯恐河水没过千里堤冲毁村庄及青纱帐。盛夏的夜晚,潴龙河敞开宽广的胸怀,容纳酷暑中的人们到河中游泳,满河浪花朵朵,笑语欢歌。汛期过后潮水退落,伙伴们便争先恐后地在河滩上捉拿来不及逃走的龟、鳖,挖它们产下的蛋卵,活生生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河边玩够了,再成群结队到几里外的白洋淀去“观光”,坐上一叶扁舟,穿越密集的芦苇荡,那里是鸟的乐园。红点颏、百灵、黄雀等叽喳叫个不停。来到一望无际的荷花淀,碧水蓝天,巨大的荷叶撑起一把把碧伞,粉红的荷花亭亭玉立,满淀缕缕清香,小舟来往于湖光秋色之中,摘几个莲蓬,采几把菱角,捕几篓小虾,闲情逸致,乐而忘返。累了,便去淀边上休息,淀边繁花异草,绿树成荫,成为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我们有时爬上桑树,采上些桑叶拿回去养蚕,摘上些紫、白色桑葚塞进嘴里;时而潜入淀边的果园,趁“看园人”午间小憩时爬上桃树,饱餐一顿;时而和伙伴们捉迷藏、掏鸟蛋、逮蝈蝈,快活极了。
   一九五六年,一场洪水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田野中的青纱帐在一夜之间被其吞噬了。俗话说,“水火无情”,洪水漫过千里堤,冲毁了村庄、道路、庄稼,到处一片汪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场抗击洪水的战斗打响了。正是这一年父亲历尽艰辛回老家把我和姐姐接到了天津。
   父亲早年就参加了革命,抗日战争时就是一个身经百战游击队员了。他在冀中平原上打日寇、斗地主、除汉奸,与日本鬼子巧妙周旋,直至全国解放。一九五一年由石家庄调至天津公安工作。
   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我的童年是在奶奶的呵护下度过的。至今,我清楚地记得:冬天大雪纷飞,家中唯一的两间土坯房在寒风中飘忽摇曳。奶奶盘腿坐在炕上,右手摇着祖上留下的一辆破旧纺车,左手的棉花顿时被她拉的长长的,不一会儿,一根无头的线便缠绕在锭子上。锭子越变越粗,直至变成一个硕大的纺锤。冷了,就在旁边的炭火盆上烤烤手。纺线织布是他家务中的重要一项。累了,便停下一会儿,嘴里不断地哼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那首脍炙人口的歌。
                 (
    伴着‘东方红’的歌声,我渐渐长大,开始上学读书。一九五六年由老家转入天津苏州道小学,不久,便加入了少先队,六年的学习生活转瞬即逝。小学毕业后,正赶上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趁火打劫逼债,盘踞在台湾的蒋匪叫嚣要“反攻大陆”,西方世界掀起一股“反华大合唱”。一场节粮度荒给我少年时代的生活涂抹了一层悲壮的色彩,留下终生难忘的感慨与回忆。
   “民以食为天”一个“吃”字难住了千家万户。当时每人每月均不到30斤粮食。蔬菜副食也定量供应。黑市上一个南瓜10多元,一个鸡蛋也在1元以上,商店里“高价点心高价糖”,每斤糕点均在30元以上。当时父亲的月工资仅有90多元,全家共九口人。为了填饱肚子,我和弟弟和院里的玩伴儿经常去海河边的田庄码头(当时是蔬菜批发码头)捡一些卸船时掉到河中的黄瓜、西红柿、茄子之类的拿回家洗净,除去上边的汽油味后,就成了我们一家人的‘美味佳肴’。有时,我们还远足去柳林、南马集去挖些野菜,摘上一些鲜嫩的榆钱、榆叶、洋槐花掺上棒子面、麸子烙饼吃,吃起来感觉比什么都香。
   那时每当母亲做饭时,岂止是“斤斤计较”而是要每餐一两一两地称。全家每月的粮食定量总数除以30天,每天吃多少都要精打细算,还要适当留些机动以备急需。每天早、中、晚三顿各吃多少,分配妥当后,再分餐做饭,否则,就要面临“断顿儿”的危险。以后又流行一段“增粮法”,一斤米可以蒸出好几斤饭来。这种方法主要是体积大也显得多吃完却不解饱,只能“瓜菜代”。吃饭时,紧张而又热闹,一双手饥饿的眼睛盯着热腾腾的饭菜,等待着“一家之主”的“按量分配”,以保持餐桌上的平静。从那时起,我真正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尽管肚子里唱着“空城计”,尽管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尽管成千上万的市民因饥饿患上了浮肿,为了顾全国家利益,多少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支援农业,多少城镇居民一夜之间下放农村,多少厂矿企业、文化团体和院校关停并转,下马解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无私无畏、无怨无悔、无坚不摧,积极主动地为国分忧,自觉自愿地节衣缩食,任劳任怨地干好本职工作,终于还清了苏联强加的所谓“债务”,击退了国际上掀起的反华逆流,战胜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三)
     一九六一年,凭借我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校----天津四十二中学。由于受父母的熏陶,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平时不随便乱花一分钱,衣服破了母亲给我补好后再穿,生活上从不挑挑拣拣。记得一年冬天,寒风凛冽,忙于工作的母亲来不及给我们做棉衣,我便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姐姐的一条旧棉裤,抵御了一冬的寒冷。
   在中学,学校经常对同学们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活动,请老红军、老八路来学校作报告。父亲曾多次被邀请来,以他的亲身经历给大家讲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讲冉庄地道战的故事,激励我们奋发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在毛主席光辉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开展不久,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实现了我人生的第一个奋斗目标。
   难忘的一九六四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毛主席提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就在这一年,即将毕业的我深深地被王培珍、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扎根农村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坚定了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决心在三大革命中历练自己。
   五月,新疆农垦厅组建工作团来津招收支边青年。新疆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吸引着无数知识青年为之迷恋而情愿探险,我读过描写军垦战士生活的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军队的女儿》、著名诗人闻捷写的反映新疆平叛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三部曲,特别是观看了故事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和大型纪录片《军垦战歌》,影片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草原之夜》等更是唱红了大街小巷。
   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一天放学后路过下瓦房街办事处报了名。特别是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并叮嘱我去新疆一定要好好干。
   七月二日,海河之滨的火车站广场成为全市欢送天津支边青年的主会场,市长李耕涛和新疆农垦带队领导和各界代表讲了话。我们统一着装,胸戴光荣花,携带统一发放的行李,在亲朋校友的簇拥下,登上西去的列车。站台上笑语喧哗,哭喊呼叫,离情别绪,激情澎湃。伴随一声汽笛长鸣,火车开动了,多少颗火热的心随之颤抖、震撼、前行。我们终于踏上了遥远坎坷的征途,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
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 21:51 , Processed in 1.170008 second(s), 25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