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陕西知青李新一发来的文章 (之5)

2016-11-25 08:56| 发布者: 开心| 查看: 178| 评论: 0|原作者: 雷午寨主

摘要: 往事回忆(续5) —— 李新一访颜益才 2010年11月1日,有缘与老师见面,有幸听老师讲述;看到同学的合影,还记得梁汝刚,冯柱,薛民和;看到老师的相片,惊叹其变化,回忆当年的摸样。几十年的岁月,坎坷的人生, ...
     往事回忆(续5)    —— 李新一
  访颜益才
    2010年11月1日,有缘与老师见面,有幸听老师讲述;看到同学的合影,还记得梁汝刚,冯柱,薛民和;看到老师的相片,惊叹其变化,回忆当年的摸样。几十年的岁月,坎坷的人生,丰富的经历。颜老师是1940年10月22日出生,印尼归国华侨,2010年正好七十大寿,初三6班同学于11月4日,和老师相聚祝福生日快乐。70届和72届的同学也为颜老师搞生日聚会。
   《一》
    颜老师回忆:1959年首次来北京,先在华侨补习学校,后在北京工农干部教育学院(后改为工农师范学院,又并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64年毕业后分到北京马甸中学,在这里教书育人,在这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马甸中学师生结下深厚的友谊。还记得当年在学校五层与马健,王振一同住一间宿舍;还记得吕自敏是语文组组长;记得孙懿华老师课讲得好,有风格,有特色;还记得在生活上得到过杜玉琛老师的关照(多次给过红包),杜老师曾在第26届世界乒乓球赛前,代表北京队参加选拔赛,(史凤林入选);在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中担任解说员;还记得在教学中,给同学讲语文课的内容,技巧,分段,但“咬字不清”请同学包涵。1973年离开马甸中学去香港。
   《二》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半期,在香港假日酒店及凯悦酒店各有三年经验后,于八十年代第二轮来北京,从事酒店管理,分别到访三家酒店,指导过华都酒店客房管理,筹建过香山饭店。老师回忆说,曾对香山饭店一流的设备,九流的服务,人员素质太差,向管理方多次提建议,都不被采纳。没有服务意识,没有严格的制度,再好的设施也建不好酒店。还去过桂林中国青年旅行社,在隐山饭店试点指导运用国外现代方法来管理,略有成效。自己多年来能通晓印尼文,中文,意大利文,英文四种语言,给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给老板提供信息,做规划,预算,建立各项制度。
   《三》
    八十年代,曾在瑞士公司干了十几年,做过销售,办公室管理,培训新人,常带内地客户代表团到欧洲各地,不少名胜古迹都游览过,有时一年去欧洲达12次,去美,澳,亚洲约20次。今年的上海世博会没去成,但其它世博会自己去过好几届,比较喜欢到处跑的生活,人脉较广,结识各种人,和各类人打交道,对腐败现象深有感触。曾在人民大会堂由李瑞环宴请(人很务实,很和蔼),在酒店管理方面,在中青旅稍有名气,胡耀邦当年关心过中青旅,也曾表扬过小小隐山饭店的新管理制度。谈到这些时,看得出:颜老师是满脸的幸福,曾经的辉煌,曾有的骄傲。
   《四》
    1996年12月左脑出血,右半肢受影响,经过治疗,经过锻炼,已基本恢复;曾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右手指畸形,四指改变方向。病情好转在广州三年后,到2000年又进入时装领域,谈项目,了解款型,学搞女装,男装,学尺码,学选型,掌握世界各地的新款服装,向老板提出专供内地企业有关设计的项目建议,经两年来的工作,大脑记忆也好多了。从1999年到2004年,每年都要在香港和广州,北京,华东,东北之间往返多次。2009年6月17日,带两位印尼客人去军博参观“孙子兵法”书法展时,有幸见到田雨新老师的《个人书法展》,成就非凡。
   《五》
    颜老师还向我讲述了一段怎样做乞丐的经历,有一次在深圳,因钱包及证件被偷,没有一点钱,无法过关回香港,无奈中找纸写了一页告示:“本人遭扒手被盗,无钱返港,请施救,如留有地址,回港后必归还”但没人相信你,来往的青年人很少给钱,中老年人到能给一点,最后遇到一位中年妇女,问我到底需要多少钱?我说“还需120元”,她给了200元,才补办了证件,还要住一宿才能返回香港,这是人生中唯一一次做乞丐
   《六》
    颜老师回忆从2000年后,在京有几次小聚会,主要是66届梁玉梅召集,70届付和平召集及72届郑佳珍设宴,还见过林琼藕等多位老师,当年马甸中学的印尼华侨有,张金英,吴柳絮,林琼藕,颜益才四人。老师还风趣的对我说:当年和别人把名字换了,原来自己是发财的“财”,被换的人后来在香港做了老板,发大财了,自己是人才的“才”,老了没用了。自己一辈子独来独往,因类风湿的关系,每天早上都是“晨僵”,手指及右脚难活动;到下午手指及右脚才慢慢好转。如果自己不能做了,也不想麻烦别人。
    最后老师嘱咐我,今后见到所有知道他的老师,同学一定向大家转达一声问候,表示一声问好,传递一份思念。希望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刘干老师
    最近找到当年的总务处郭双起老师,得知刘干老师现住北京清河大桥向西300米处,有一敬老院。
    我通过114查号台,查清河敬老院,告之“没有”,只好亲自跑一趟碰碰运气,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找到了。
    2010年8月10日下午我骑车找到“养老院”,准确说应是“北京第四福利院五区”,位置紧靠清河边,二层楼房,住单人间,有独立卫生间,窗户朝南,空调,电视,冰箱,微波炉,一样不差,条件不错。从2006年12月21日入住,护工朱海燕(甘肃人)就一直护理了近四年。据护工说,老师刚来时,就患老年痴呆症,这几年不断加重,吃饭较好,饭量不小,外出离不开人,否则会走失。2009年6月患脑梗一次,治疗及时,没留什么后遗症,每天有医生查房。因刘干老师亲属都在美国,监护人由学校工会主席负责,住院费由离休工资支付。四年来回学校参加过两次聚会活动,没有校方批准,不让离开福利院。
    刘干老师于2010年82岁,推算出生日为1928年10月1日,属什么?老师说“记不住了”儿子在美国生活了30年,每年飞回北京,住一周左右,每天陪母亲2,3个小时,老伴10年前去世,(当年曾在三建,和张柏发,李瑞环一个大单位)葬在万安公墓,儿子每年回来,陪母亲去墓地瞻仰一次亲人。我问,儿子在美国干什么?老师说“打工”。老师自叹“年岁大了,只是拖累别人”
    据护工讲,刘干老师排行老五,上面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都还健在,大姐已90多岁了,大哥都快90了,可见真是长寿家庭,愿长寿基因保佑老师安享晚年。
    我拿着部分老师的名单,一个一个的念,刘干老师回答,对张桂琴,李卓侯,唐秋华,崔志荣,由振英,牛锦文,金廉钟,李西美,刘福琴,杜道高,马永胜,郭双起,韩茜,林莲,祝杏英,刘慎行,还有些印象,起码记得名字。看到汪诚的相片,能认出这是汪诚,并说,由振英是普通员工。我拿着郭双起老师给我的一份退休教师联系网图,老师指着“刘干的名字”多次笑着告诉我,这还有刘干。老师平时能看书,看报,但一般一会儿就忘了,我坐了一个小时,多次问我,你在哪个单位?我回答后,一会儿又忘了,一会儿再问一遍。
    一般很少有人来看望,我突然到来,老师还是感到很惊讶,很高兴。问:“你怎么知道我在这?”我说,我是您40年前的学生,您没有亲自教过我,不记得我是正常的,但我知道您的名字。老师一会儿冒出一句“干不干,二斤半”。一会儿又问“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你是谁?……”
    文革期间,因刘干老师来自美国,有人批判她,你父母给你起这个名字,就是为了让你留下来,干反革命。有海外关系,就是罪状,在颠倒黑白的年代,谁说的清楚,又如何说的清楚。据文智远老师回忆,57年刘干被定为右派,每次运动都受冲击,但思想开朗,文革期间,白天挨批斗,下班回家坐公交,上车就能睡着,晚上能吃三两米饭,一份米粉肉,这种不管风吹浪打,能吃能睡的心态,就堪称榜样,够我学习一辈子。
    据王长海老师回忆,80年代刘干老师从美国探亲回来,捐给学校几台计算机,建起计算机房,使学校较早地进入电化教育,受到广大师生的赞誉,体现出刘干老师对祖国,对学校的一片热忱,让人难以忘怀。
    我们共同经历过那个年代,感受过那种岁月,40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怀念老师,祝愿刘干老师健康长寿,在社会福利院,在祖国的关怀下,能安享晚年。
       那时想
    《一》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我们这代人的生活背景。“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在阳光普照下,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加入少先队,带上红领巾,那是红旗的一角,是被烈士的鲜血染红。少先队队礼,五指并拢,右手高举头上,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正式场合,辅导员领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齐呼“时刻准备着”受父辈的影响,听老师的教诲,爱祖国,爱人民,崇尚英雄,放飞理想,憧憬美好,想往未来。那时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尊敬师长,继承传统,学文化,学做人;学雷锋,学焦裕禄,学南京路上好八连。在火红的年代,受革命的教育。
    在中苏论战,学“九评”,致前苏共领导的公开信期间,有一首瞿希贤谱曲的歌,给我留下深刻记忆“山连着山,海连着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红日出山临大海,照亮了人类解放的新时代,看旧世界已经土崩瓦解,穷苦人出头之日已经到来,已经到来”。从广播里听,那么多人聚集在天安门前学唱,唱得那么热血沸腾,唱得那么豪情激荡。那时想,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为拯救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们脱离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中国人的责任,是国际主义义务,要打倒帝国主义,抗美援越。在当时就是那么一种气氛,那么一种思潮,那么一种宣传,那么一种追求。
    《二》
    上世纪50年代,为集中资金发展重工业项目,国家曾发行建设债券,家中曾购买过一些,小时候听父母说过,好像也见过。每年兑换到期的那部分,到60年代初国家分批逐步兑换完所有的内债。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对我国发出照会,单方面决定:要在1960年7月28日至9月1日的一个月内,全部撤回在华的苏联专家1390人,并对我国逼债。当时中国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折合人民币52亿余元(其中60%以上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借支的军事物资的贷款及利息)。按照原定协议,这些外债于1965年全部还清。当时我国建国仅十年有余,工业尚在起步阶段,所以只能用猪肉,鸡蛋,苹果,花生米等农副产品来偿还。1964年,我国提前一年还清了20世纪50年代欠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
    记得那时有一句特别让人振奋的口号“我们国家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那时想: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志气,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自力更生,那种精神顶天立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战胜。在那么难的情况下还清了外债,在我心中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作为一个中国人内心充满了自豪。
     《三》
    文革初期讲血统论,唯家庭出身。一种错误的理念,必然带来那么多错误的行动。在同学中很快就分成“红五类”,“黑五类”;前几天我还作为红卫兵小将于“8.18”在天安门西观礼台目睹毛主席向我们招手,没几天,我父亲作为单位一把手,无例外的成为“走资派”被打倒,受批判,几乎在一夜之间,我的家庭出身就从“红五类”变成“黑五类”,角色的转换,我还是我,但身份已从“革命小将”变为“黑帮子弟”。很快我就上缴了红卫兵袖章,离开了学校红卫兵组织,开始接受周围的“白眼”,开始老老实实停止一切活动,什么都不能干。落差之巨大,现实之残酷,不在其位,很难体会。
    父亲革命几十年,从没被捕过,无法定为叛徒;我家土改时划为贫农,不可能改成分。文革开始破四旧阶段,我和红卫兵一起参加过抄家活动;变成黑五类后,我们家也同样被单位造反派进行抄家,所有的东西都翻一遍,抄家者认为有用的材料,书本,想拿什么就拿什么,没有道理可讲,因为他们所做的都是“革命行动”。记得那段时期,我们家的大门从来没有关过,造反派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这派来过了,哪派也要来,相互竞争,看谁更“革命”。单位大院里,写满大字报,单位大喇叭,一篇篇广播批判父亲的文章。被批判,被专政,所形成的心里压力,日子一天天的熬,白眼一天天的受,何时是个头?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那种环境下,那时想:“黑五类”的帽子算是戴上了,还能不能摘,谁也说不清。也许被打倒后,北京不让呆了,再退一步,就是回农村呗。我老家在河北邢台地区广宗县董里集村,那里地势较低,易遭水淹;姥姥家在柏城村,地势高些。记得妈妈曾跟我商量,如果万一发配回乡,是在董里集,还是上柏城村,我理解妈妈的意思,还是想住柏城,那是她从小生活的地方,有她熟悉的亲人。那时我深深体会,人和人之间如在政治上不平等会是什么滋味。这种磨练,这番经历,让我懂得了更多。也学会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人的想法。
    《四》
    当兵提干后,在湖北革命老区麻城县山沟里战备值守。那时当军医,干体力活又不多。军需用品是按规定发放,每年春季发夏装,秋季换冬装,交旧领新。在年少时学雷锋事迹,其中一件是说雷锋同志在当兵期间,注意节约,发的军装省着穿,换装时,主动上交新军装,留旧装继续穿,为部队能省一点是一点。现在我当兵了,面对同样的事,那时想:一年换一套,自己的军装还能穿,少领一次,也为国家省一点。当年雷锋能做到的事,我从实际出发也能做的。所以,别人是领新交旧,我是领新交新。新军衣交司务长,司务长是自己留用了,还是上交团部后勤,就不得而知了。这样做完全没有出风头,争荣誉的想法,只是觉得自己已经够穿了,为节约资源考虑。这种事,当年不止做过一次,那时受党的传统教育,受正面教育,一种朴素的想法,一种为整体考虑的意识。大事小事尽量先从自己做起,是那个时代教育的结果。
   姨姥姥
    1968年秋,姨姥姥从老家槐湾来北京看望父母,难得来京一趟,让我陪老人去游览颐和园。老人是裹过足的小脚,但常年劳动,身体还好。我16岁,活蹦乱跳,从谐趣园处慢慢爬山,沿着台阶,告诉老人上面风景更好,老人就跟着我一点点爬到了佛香阁。当时年轻,不太理解65岁老人的体力,就从万寿山顶走南边的台阶直接下来,老人迈着小脚,走那么陡的台阶,让周围的游客都纳闷,老人是怎么上来的?
    从颐和园回来,一天走这么长的路,爬这么高的山,累得老人腿疼了好几天。
    那天下午从颐和园回家,怕爷爷奶奶问我去哪儿了?因妈妈没说,今天的事要告诉爷爷奶奶。爷爷奶奶问,我又不会撒谎,又不敢跟爷爷奶奶实说,心中纠结,又没有好办法,只好一回家就躲在卫生间里,久久不出来,心想等妈妈下班了,我再出来……
    后来听说,姨姥姥从北京回去不久,到1968年腊月27,准备和面包饺子,不知何故房梁上存放的灭老鼠药散落下来一点,白白的,那个年代吃点麦子都珍贵,误以为这也是一点白面,就扫到面盆一起搅和了,误食后,赶紧送医院,成人抵抗力强些,可惜姨姥姥和一个孩子中毒身亡,大过年的酿成悲剧,让人惋惜。

注:第二篇《中学》发完了。下面的文章《插队》,下次再发。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龙哥的配诗!
1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10 20:27 , Processed in 1.166222 second(s), 25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