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473|回复: 1

【转帖】他,是赵梦桃小组“编外组员”

[复制链接]

748

主题

2131

帖子

690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05
发表于 2021-3-2 10: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21-3-2 10:35 编辑

他,是赵梦桃小组“编外组员”
1图.jpg
张翟西滨(左一)与部分梦桃小组
老姐妹合影于西北一棉社区赵梦桃塑像前。
       张翟西滨,现系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咸阳市工人文化宫退休职工;曾任市总工会文体宣教部副部长,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主任。“勤读多写”是其人生格言。近年来,他用脚下的路,手中的笔,追记采写出大量有关“梦桃精神”的动人篇章。
“‘梦桃精神’至今依然闪光”
2图.jpg
采访赵梦桃生前老姐妹李桂英。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时代弘扬‘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的梦桃精神依然闪光。”这也是他梦想写一本关于“梦桃精神”书稿的初衷。
       赵梦桃和赵梦桃小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纺织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09年9月,赵梦桃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被评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最美奋斗者”。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赵梦桃小组全体同志,希望大家继续以赵梦桃同志为榜样,在工作上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益求精,争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把“梦桃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梦桃精神可以说是咸阳500万人民砥砺前行的灯塔和路标,是咸阳的一张名片,更是咸阳的骄傲和几代人的记忆。”他说:“曾经的表彰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勉励,让我倍加坚信岁月交替、精神永存,时代在变、底色未变。”
       他透露正在全力撰写一部有关弘扬传承“梦桃精神”的书稿。这本纪实作品分为“桃花”朵朵、“桃花”芳菲、“桃花”嫣红三辑,其中有“最美奋斗者”赵梦桃、“梦桃精神”传人的先进事迹和传承故事,更有“梦桃精神 代代相传”享誉全国的十大“最美职工”——赵梦桃小组,对“梦桃精神”进行了多层面、全方位记录。
       “老组员梁福云、郭淑贞等称我为梦桃小组‘编外组员’。我深感荣幸又忐忑,自己只是一个‘码字工’,有责任与义务将‘梦桃精神’书写好、传承好、发扬好。”他笑言。
“这一切基于我的‘纺织情结’”
王西京.jpg
采访原赵梦桃小组第三任组长王西京。
       “我书写弘扬梦桃精神篇章,还是基于我的‘纺织情结’!”说起与“梦桃精神”的结缘,他不禁回忆起往事——
        1980年8月,他从插队知青变为纺织工人,进入陕西第二棉织厂工作,一干便是16载。那时陕棉二厂(简称)与西北一棉仅隔一条马路,同属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管辖。在企业政工口、工会口任职多年的他,自然而然与一棉的同行有了频繁接触,为之后书写“梦桃精神”埋下伏笔。
       而对于一棉的稔熟,还来自其家庭。他母亲、小姨等6位直系亲属均在西北一棉工作过,他的妻子更是在梦桃小组做过一段组员。同时,多年他一家就住在一棉社区,可谓,一棉的大事小情、人文风貌、历史变迁,耳熟能详,尽收眼底。在这个“梦桃精神”发祥地,一代楷模——赵梦桃和“梦桃精神”传人们的先进事迹,令他耳濡目染,肃然起敬!
       “我清楚记得,在省纺总公司召开的一年一度党政工领导会议上,西北一棉主要领导就梦桃精神弘扬传承的好作法、好经验逢会必讲,我印象太深了,萌生书写的欲望也愈加强烈。”
       天高任鸟飞。1996年2月,他有幸调入市工人文化宫,因多次组织职工书画摄影展、各类主题演讲比赛、主编《职工文艺》月报(刊)等阵地活动与一棉工会和业余文学爱好者有了更多来往交际。
      “2010年12月,我采访了一棉工人作家李文德先生,专访文章‘工人作家为梦桃精神传人著书立传’被刊登于《陕西工人报》,正是从那时起,我尤为关注并撰写有关弘扬传承‘梦桃精神’的消息、通讯、人物和纪实报道。”他东奔西走、登门入户,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倾注极大心血,接续采访、撰稿……
“吃的苦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4图.jpg
入户采访赵梦桃生前老姐妹梁福云。
       “梦桃精神”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倘若一味旧事重提、老话重说,就失去了书写的本意和它的现实意义。“我犹如面对黄土地上的一座丰碑,在基座上,点点滴滴、寻寻觅觅,一滴滴搜集、一点点淘金,一字字斟酌,一句句推敲。”他用如此比喻来形容书写的艰辛不易。
       为力求写出好稿、拿出精品,他自立了“三不”规矩,不敷衍、不马虎、不松懈。为写好“梦桃精神”和赵梦桃小组系列篇,他早已收藏阅读了如“秦砖”厚重的《西北国棉一厂志》(1951年——1985年、1986年——2006年) 两大卷本,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稿,通常先要阅读主人公几千字、乃至上万字的原始资料,最大限度搜集掌握第一手素材和老照片。
       一天,正值他61岁生日,中午时分,他和家人到餐馆小聚庆生。谁知刚下楼就碰见了梦桃生前老姐妹82岁的梁福云,梁福云见到他开口便说家里有一张赵梦桃生前的签名照,恰逢饭点,彼此匆匆打了个照面便离去了。
       “离开后,梁姨的话却一直在我脑际萦回,到底是赵梦桃的什么签名照,这让我心神不宁、吃饭也坐立难安。”饭毕,他拎上采访包,直奔梁福云家中,见到了那张穿越几十年的赵梦桃本人2寸黑白照,照片背面写着:“送给福云小五妹;落款:二姐梦桃;日期:1957年12月”。于是采访便从这幅签名照谈起,一味追寻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就这样,从下午2点多一直谈到晚饭点。
       回家后,他当即打开电脑,写出了一篇3000字的“一幅珍藏了62年的赵梦桃签名照”,很快见诸于《陕西工人报》。“我始终遵循受访对象必须面对面采访,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深度交流恳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才能发现闪光点。”他说。
       其实,采访是件苦差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采访几位梦桃生前老姐妹时,由于她们年事已高,所涉及的尘封往事已有半个多世纪,交流时,叙述话题,重复提及,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大地原点”。
       “将她们的口述故事串成一篇篇‘专访’,有时,确实会纠结不已、心力交瘁。但采访就是要往深里走、往心里做、往实处落,不能蜻蜓点水,做表面文章。”白天奔波采访,夜晚咬文嚼字,他将“梦桃精神”践行在了奋进的“文”路上。于是,“活在我们心中的‘梦桃姐’”“梦桃精神是我宝贵的财富”“梦桃精神是我奋进的路标”“赵梦桃小组命名记”“赵梦桃小组五姐妹的奋斗人生”等64篇稿件,在他的精心“浇灌”下,“朵朵桃花”竞相绽放于报端。
       “若有人问我这个工作‘苦’吗?我会斩钉截铁地回答,‘苦’!但吃的苦越多,得到的就越多,走近采访对象,其实也是一个陶冶情操、吸纳正能量、净化心灵的过程,我愈发觉得应该用‘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来写好每一篇,让‘梦桃精神’在今天能继续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前不久,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拟吸纳其为“梦桃精神 代代相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的研究会成员,参与到“梦桃精神走进高校”的相关活动,他欣然允诺。近日,他又一头扎进续写“梦桃小组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之中……
      该文作者系《咸阳日报》记者郜雅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3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046
发表于 2021-3-3 07: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正能量,宏扬好主题,
精神永不朽,
事迹总传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3-29 21:44 , Processed in 0.181010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