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54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一个特殊的名称和符号

[复制链接]

12

主题

44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6 10:2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青,一个特殊的名称和符号
                      ——知青运动50周年历史的一点探索(八)
                                         作者:湖南知青

三、怎样看待“青春无悔”还是“青春有悔”
反对“知青运动”的人认为,“青春无悔”是知青的一种自我安慰[]。有一著名作家也表示不可理解:“离开了家庭,荒废了学业,到农村滚一身泥,再一无所有地回城,竟然宣称‘青春无悔’”?
    支持“青春无悔”的知青们认为,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为国家的经济困难和经济建设,为建设祖国的农村和边疆,为社会的政治稳定、安定团结,奉贤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分担了光荣的历史使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正如台湾人士说的,大陆有今天的成就,是大陆人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坚苦卓绝奋斗换来的,这无疑就包括了无私奉献青春的一代知青们。
    两种观点,泾渭分明。前者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后者从党和国家角度看问题。尽管在下乡时有些知青是不自愿或被迫的,但在农村的艰苦环境的磨练中成长起来了,成为有志向的一代人,成为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一代人。这充分说明,农村确实是一个教育人、锻炼人和改造人的地方,也再次证明毛泽东一贯坚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我们知道,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在讲述他的成长历史时,都把自己过去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情况看成是对自己有今天成就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原因,并引为自豪。这说明,环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环境是能影响人、锻炼人、改造人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所有知青身份的社会精英都为自己的知青经历而感到骄傲自豪。这也很好的诠释了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习近平在接受一次采访时也说过:“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7年。
党的十八大后产生的领导团队中有不少是知青,外界舆论也看好这个领导团队:“一是下过乡挨过饿,都有自己的吃苦和奋斗经历;二是见证过文革,成长于改革开放,懂得中国需要什么;三是‘草根情结',从基层干起来,更了解民生疾苦;四是有丰富的学习经历和专业背景,并兼备国际视野;五是多数有发展经济、驾驭危机的实战经验和出色业绩。政策取向‘亲民',特别关切民生。求真务实,崇尚艰苦奋斗精神。”
毛泽东出生于农村,从青年时期就进行农民运动的活动,是党内公认的农民领袖。1927年带领农民和工人秋收起义,进行土地革命几十年,他对中国农民和中国农村的国情了解,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了解了中国的农村,了解了中国的农民,就了解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农村与农民一起生活,就会有中国基本国情的情结,就会有中国国情的基本思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的不仅仅是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是对中国农村中国国情的一个切身感受和了解,对于培养能充分了解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来说,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1969年全国成立十多个建设兵团,屯垦戊边,备战备荒,准备打战,知青去各建设兵团是国防的需要,不是什么“有悔”、“无悔”的问题。现在如果发生战争国家号召青年服役,你不去可以吗?你能强调个人前途和自由吗?不能用改革后的和平时期思维去看待那个年代的知青。
    有人说,既然“青春无悔”,为什么还要求返城呢?这是因为“青春无悔”与要求返城没有矛盾,同时也是国情发生了变化的原因。
一是因为这场“知青运动”的性质除了化解就业危机外,一开始就定性为“接受再教育”,锻炼和改造青年人。化解城市就业危机不等于知青下乡就是就业。这与过去扎根农村当农民不是一个概念,这就有一个接受再教育的时间问题。邓小平也曾提出:知青“在农村锻炼两年后就返城的意见。
1978109国务院会议专题讨论《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汇报提纲》时,劳动总局局长康世恩就提出:知识青年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就业问题。过去上山下乡的做法不等于就业,下去是为了接爱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属于教育范围,不是从就业角度去安排的。18日华国锋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讨论《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汇报提纲》后形成共识:必须统筹解决知青问题。
二是因为在动员和组织知青到农村去的时候,有的地方明确许诺知青下去3年后就招工进城,有的省还发过知青下乡几年可返城证。
三是各级政府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安排落实工作不到位,一些政策失误,出现“四个不满意”。
  
四是因为1972年解放一大批干部时,将这些干部下乡的子女安排回城而引发的全国“走后门”风气,引起了普通家庭及下乡知青的不满,开始出现社会不公的现象。
五是没有体现公平的原则。从1969年起就有知青被陆陆续续招工进城,1974年开始就有一些地方实行“顶职”政策,即父母提前退休,让出工作岗位给自己下乡的知青子女。七十年代初实行在知青中推荐“工农兵大学生”上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被招工和“顶职”以及被推荐上学而又同样奉献了青春多年的知青,难道就不能回城?
六是1977年恢复高考,却没有恢复中考,而上山下乡的初中知青是占大多数。
七是因为1978年底《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的文件引发上访知青到北京与王震对话。
    八是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后,中国的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主要为解决城镇就业任务的知青上山下乡情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就业岗位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农民可以进城打工,毕业学生基本上不需要下乡,打破了就业必须先上山下乡的惯例。不上山下乡就可以就业创业,听从党和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的知青为什么不能回城就业、创业呢?
“青春无悔”,是因为“知青运动”的方向是正确的,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正确性的,为消除文革带来的巨大就业危机、社会冲击的影响是有功的;为国家的稳定、为农村的建设、为国防的安全贡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是光荣的、自豪的,知青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和民族!
正如有知青说的:“我们以青春的热情、青春的热血,以及我们对祖国的忠诚与共和国共同走过了建国以来那段最艰难的历程,用我们当年稚嫩的肩膀和无数普通百姓一起,扛起了处在狂风暴雨中的共和国大厦。要说我们青春无悔,其意义应该在这里。”对这些“青春无悔”的知青,有人指出:“他们的无悔,表现了对这场错误运动宽容与谅解的非凡气度,表现了他们能对已经不可避免发生的过去,从积极的意义上吸取力量的智慧与博大的胸怀。”
    而“青春有悔”,悔的是在知青下乡中有特权的人走后门的不正之风,对其他知青是不公的,它沉重打击了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情和军心,它对“知青运动”的破坏是严重的,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青春有悔”,悔的是在极左路线的成分论和“有问题家庭子女”被长期压制,在招工、升学、提拔任用等所有方面所受到的歧视;悔的是个人的特长专长和天分、个人的志向和理想,被“知青运动”长时间的政策不确定性下青春流逝而湮灭;悔的是对知青前后政策的不连贯、不一致,国家的改革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对知青的政策倾斜和弥补。
1980年中央提出了干部四化的要求,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十二年来上山下乡知青为国家奉献了宝贵青春年华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是将1977年后没有上大学的知青的青春奉献和社会政治地位全部“格式化”清零!实际的作用是全部否定了“知青运动”和知青人的历史贡献!使知青真正成为一个没有专业知识和文凭的无“知识化”、无“专业化”的人,使知青这一“革命化”的人群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被社会边缘化!在各种职称的考试中一样要求同等的外语水平,因而在各种工作岗位上得不到任用、晋升、提拔和工资收入的相应改善,又在国企“减员增效”的改革中下岗,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我国对特殊群体的人是有专门政策待遇的,如老红军、抗日干部、解放干部、抗美援朝军人、1949年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人员等等。文革结束后,“‘反革命’平反了,‘右派’摘帽了,下放干校的干部回来了,下放的经历成了他们日后的政治资本和‘护身符”。但唯独对经历了一生中两次大潮(下乡、下岗)而奉献了宝贵青春、又在改革中奋力拼搏的知青没有专门的相应政策,被社会边缘化了。
这些都是知青要求返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知青运动”本身的方向问题。难能可贵的是,有良知的学者如钱文钟、郎咸平等,在社会出现信任危机和道德危机的时候,能站出来为知青回城后的不公境遇和不正确的看待呼吁和呐喊。
让知青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胡耀邦的批示下,1985年国家人事部颁发了《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它标志着国家承认了十二年“知青运动”中知青人所作的青春奉献和社会的历史资格。
让知青们感慨的是,今天国家的高科技成就没有知青人的名字和作为。感慨自己的一生都为国家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就业危机,还是改革开放下市场经济转型后下岗,知青无疑都是社会实验和社会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但却没有得到社会应有重视和认同。尽管如此,他们却一直在为国家和社会政治的稳定默默的发挥着中坚的力量,因为他们有艰苦的生活磨练,有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经过风浪,见过世面,有过去与现实亲身经历的对比,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有对后代以及曾经热血奉献的国家稳定、顺利发展的无限期盼!
当年知青下乡时,不管是积极的、自愿的、消极随大流的和被迫的,回城时有的是如何说不再来这个地方的,但回城多年后,又都毫无例外的,甚至是急切的想要回到这片曾经承载着自己青春、梦想和汗水的土地,回来看看当年的乡亲们。有的不止一次,有的还带着自己全家来感受曾经的“青春故地”的气息。还有不少知青为当年的这片土地和乡亲们赞助、摹捐、提供资金技术和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等。这就是感情的变化,这就是青春宝贵的作用,这就是接受再教育和环境磨练的结果,这就是知青的情结!这不是简单的用“青春有悔”能概括的。
    总之,我们应该把知青上山下乡因“扎根”与“拔根”在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长时间问题、把知青上山下乡的地点分布因安排上的问题、把“知青运动”前后政策不一致的问题、把知青个人的命运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境遇区别开来,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搅在一起,全部推到“知青运动”的方向性质上来。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44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6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湖南知青 于 2018-12-16 12:22 编辑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44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6 12:0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湖南知青 于 2018-12-16 12:22 编辑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12-17 09:44:27 | 只看该作者
两种观点,泾渭分明。前者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后者从党和国家角度看问题。尽管在下乡时有些知青是不自愿或被迫的,但在农村的艰苦环境的磨练中成长起来了,成为有志向的一代人,成为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一代人。这充分说明,农村确实是一个教育人、锻炼人和改造人的地方,也再次证明毛泽东一贯坚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作者(楼主)

这段话说精辟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44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6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8 08:34:15 | 只看该作者
共和国同龄人 发表于 2018-12-17 09:44
两种观点,泾渭分明。前者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后者从党和国家角度看问题。尽管在下乡时有些知青是不自愿或 ...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44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6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8 08:58:12 | 只看该作者
全文在此:http://www.chinazhiqing.com/foru ... d=166978&ext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4 18:29 , Processed in 0.18401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