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无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发动50周年历史探讨总结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5:5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21 16:01 编辑

1958年1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1](p4)这个《条例》的出现,使得此后多年城乡间的自由迁移几乎被完全堵塞。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
  1953年9月,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全国政协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当时,梁漱溟在大会上发言说:“过去中国将近三十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的。但自进入城市之后,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乡村便不免空虚。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清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向城里(包括北京)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予盾。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4](p132)
  对于梁漱溟的这些语,毛泽东认为是“班门弄斧”,是“分裂”和“破坏”工农联盟的基础,是“完全彻底的反动思想”。他指出,工农之间的“差别是有,工人的收入是比农民多一些,但是土地改革后,农民有地,有房子,生活正在一天天地好起来。有些农民比工人的生活还要好些。有些工人的生活也还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让农民多得一些呢?你梁漱溟有办法吗?你的意思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照你的办法去做,不依靠农民自己劳动生产来增加他们的收入,而是把工人的工资同农民的收入平均一下,拿一部分给农民,那不是要毁灭中国的工业吗?这样一拿,就要亡国亡党”。[5](p108~113)
  由于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我们至今还无法对毛、梁之间的这场争论做出恰当的分析,但是,毛泽东反击梁漱溟的讲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之所以“赶农民出城”并不是为了保护城市人的利益,而是要保证工业化,这就是社会平等与高速度的工业化建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同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十分不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满于中国大陆政权的更替,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政策。特别是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本来已经紧张的关系更加紧张。新中国开始受到西方国家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孤立和严重封锁。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使新中国领导人感到莫大的压力,急切地想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快速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在此背景下,在经过1950~1052年短暂的经济恢复时期之后,新中国领导人便选择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走上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道路
  从经济学理论来讲,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需要有大量的原始资本积累。而作为饱经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刚刚获得独立的新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靠对外战争来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只能依靠自我积累。但是,新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十分低下,经济剩余少,并且广泛地分散于农村,筹资能力薄弱。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各项建设的资金,就需要七百多亿元,折合黄金七万万多两。这么巨大的建设资金从何而来?为了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成功实施,新中国领导人只能“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体系,动员并利用全社会各种资源,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提供工业生产所需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推行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6](p153)。
  可是,由于受战争破坏和灾荒的影响,土地改革完成后,1952年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得到了迅速恢复(粮食产量比1949年提高44.8%),但还只有3200亿斤,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既然要求农业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原始积累,那么就必须改变土地改革后私有农业经济分散发展的状况,引导和组织农民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6:04:33 | 只看该作者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5](p268)1957年12月18日中央和国务院的《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中也曾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也给城市的各方面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党和政府正在动员城市大批干部和中小学毕业生下乡上山,投入农业生产,当然更不允许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7](p229)因此,为了确保农产品计划的完成,中共中央加速了农业集体化进程,以便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可是,在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进程中,由于灾荒和来自城市的吸引力,使大量农民涌到了城市,致使大量农民从农业生产第一线流失,这不仅使农村集体化进程受到影响,而且将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为了稳定农村形势,防止合作社内的劳动力的流失,制定严格户籍迁移制度就被正式提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6:08:1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闻拙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829388/answer/27806710
来源:知乎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承袭苏联还是自己独创很难一概而论。一方面,它的确有苏联的影子,苏联在农业集体化期间也确实实行过类似的政策。而另一方面,它又并不同于那些受意识形态影响而「照抄」、「空降」,甚至显得「水土不服」的制度,它具有当时语境下的内生逻辑。下面分别说说。
先说像的部分。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不像欧美那样经历过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了保证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国家人为地压低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用以补贴工业发展,通过农产品和工业制品的价格剪刀差实现快速工业化。而户籍制度,正是通过对全国人口进行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分,决定了谁要为国家快速工业化的资金缺口买单。类似地,苏联在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时候也做出过集体农庄需要首先完成粮食交售任务的规定,以农业反哺工业。
不得不说,这种工业化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但是参考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用「剪刀差」实现快速工业化可能是当时决策者难以回避的选择。因此,虽然并没有证据证明决策者在确立户籍制度时直接模仿了苏联的相关做法,但是说中国的户籍制度「参考」了苏联,或者更确切地说,说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借鉴了苏联,也并不为过。
再说不像的部分。
户籍制度最直接的诱因是1953年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的产生。1953年自然灾害造成全国粮食大面积减产。为了稳定粮食价格以及优先保证城市粮食供应,中央政府决定强制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废除农产品市场,将农民的粮食统一收购,由国家实行粮食的地域性再分配。为了配合这一政策的实行,就有必要把全国人口依照「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分法进行重新划分,这就是户籍制度的最初的来源。这样看来,户籍制度更像是对当时某一具体环境的应变举措,并没有太强的意识形态或文化传统气息。
除此之外,相较于欧美国家的自由迁徙,以登记户口的方式进行社会治理几乎是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的特色。1958年确立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动,并且以户口为标准建立了相应的就业、上学等福利体系,与改革前的「单位制」一道构成了毛时代最重要的社会控制政策。这中间除了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策略的要求外,也很难说没有管治理念一脉相承的影响。
综上,中国的户籍制度确实可以被认为有参考苏联的成分,但是它的产生又逃不脱当时中国具体的经济社会语境和一贯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6:38: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21 16:40 编辑

二战后世界进入后工业化+新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工业和科技。当冷战出现,世界分化为两大阵营,欧美资本主义集团和苏中社会主义集团,这两大集团都在干一件事,工业化。

很久以来人们喜欢说新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是违背世界历史潮流的“逆城市化运动”,别的国家民族都在加快完成工业文明的洗礼,只有中国走回头路。

现在来看问题有些复杂,可能新中国比谁都想更快的完成工业化,但是作为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为了加快城市工业化的速度,必须牺牲农民和一部分城市人口的利益。1,建立统购统销制度(如交公粮和票证消费),2,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进城,建立户籍制度,加速合作化,提供工业化的需要的农业支持,3,精简城市“吃闲饭”人口,动员城市户口中最大就业群体(中学生)上山下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6:50:24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在68年12-21发出上山下乡动员,12-22见报。因此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全面正式拉开序幕是在68-12-22,所以明天12-22才是文革上山下乡50周年,因此本人交出“作业”应该在明天。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4
QQ
166#
发表于 2018-12-21 17:56: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无声 发表于 2018-12-21 16:50
毛泽东在68年12-21发出上山下乡动员,12-22见报。因此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全面正式拉开序幕是在68-12-22,所以 ...

上山下乡的“法权保障”不在于上山下乡, 而在于只能去不能回!
   还是比那个小女孩多了许多字。不过总算有个“交待”,如期“封顶”。
      说到“法权”,记得文革时期还是之前,姚文元张春桥等长篇大论,批判过“资产阶级法权”。虽然那时候有点读不懂,印象里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基础。
     中国文革前有过多次大争论,多涉及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路)和思想理论的认识问题。因而“小脚女人”、大鸣大放、反右倾、庐山会议、七千人大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抓资本主义当权派的高潮,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推向高峰。
     五十年代就有城乡结合,缩小剪刀差、消灭三大差别的发展目标,在专政“理论”指引下,实践(一系列运动)结果,差别更大了。农业基础更薄弱,抵御自然能力差,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统购统销对农民剥夺是人祸。各级领导谎报粮食高产丰收,农民就要交更多的公粮。……
     与题目扯远了,打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22:48:38 | 只看该作者
逗你玩 发表于 2018-12-21 17:56
上山下乡的“法权保障”不在于上山下乡, 而在于只能去不能回!
   还是比那个小女孩多了许多字。不过总 ...

出去办事刚回来,我的作业还没交呢!明天12-22才到期,不过基本上有了头绪。文革上山下乡属于一个多变不离其综的大系统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文革中上山下乡与文革前上山下乡在组织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文革前上山下乡只是中学毕业生升学和就业之外的一种补充,而文革上山下乡从理论到实践上开启了教育革命的一个新纪元。换言之,文革前中学毕业后在城里考学或待业成为国家的一种潜在负担,考不上大学或分配不到工作(或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被动员上山下乡(还是三自愿)。但是到了文革初毛泽东决定废除高考计划停课半年完成教育革命,没想到应该参加教育改革的中学生一夜之间变成了介入高层政治路线和权力斗争的无法无天的造反群体,而且从学校杀向社会,从此潘多拉魔盒打开不可收拾。最后靠周恩来沿用文革前刘邓的上山下乡路线将上山下乡扩大化,请毛泽东出面号召,终于在九大之前将红卫兵学生运动结束。毛泽东重返一线取得党政军的全面最高领导权后,教育革命与上山下乡结合在一起形成新中国全新的教育体系,经过短暂的“四个面向”分配之后,自68-12-22之后中学毕业不在城里高考和就业(各省操作有快慢和不同,甚至有修正),都要上山下乡插队或插场(兵团或农场),也可称为“下放”或“非转农".  这些人经过几年的磨练,再从中推荐和选拔出一些人上大学和招工。文革发动上山下乡运动一举多得,既解决了文革前上山下乡号召困难的老问题,也解决了文革中学校混乱不堪积重难返的新问题,更解决了九大后如何办教育的未来问题。但是历史有自己的逻辑和规律,我们都经过那段历史,我们还活着,因此我们凑到一起还试图把我们这一代“多余的话”说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549

帖子

18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42
168#
发表于 2018-12-22 14:1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护林人 于 2018-12-22 14:14 编辑

我这个人特别注重实际的东西,文革后期毛泽东发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下去了多少、返回城了还是多少!
是功绩还是失败?
文化大革命打倒了”孔老二“,现今我们在呼喊”重归道统“!
到底、、、、、、?
文化大革命被打倒的一切,全部被平反、被拨乱反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549

帖子

184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42
169#
发表于 2018-12-22 14:23:16 |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现今还是不要追究历史的对与错、功与过——终归当代人评论当代事还是脱离不开”带有本时代眼镜色彩“的偏差与错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8:39:45 | 只看该作者
年底本来就很忙,但是赶上今天这个特殊日子,追昔抚今还是感慨万千。50年前的今天我们上大街游行欢呼老人家发表最新最高指示,当时才15岁,没想到几个月后就要离开家乡到塞外边陲安家落户。那此游行的三个月之后,我们又一次上大街直奔苏联大使馆,那是1969年3月珍宝岛战役之后全国人民抗议苏联的边境入侵。那次老人家没有说话,但是人们知道要准备打仗了。红灯记里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68年是“中国城里的孩子早出家”!风萧萧兮易水寒赤子一去兮难复还,历史就象大江流水,50年来我们就象片片秋叶,魂归何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 03:23 , Processed in 0.189010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