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3229|回复: 8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说知青一二三

[复制链接]

144

主题

549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1:25: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护林人 于 2018-11-23 07:23 编辑

要谈知青,我觉得首先要说说我们这个兵团2师8团2营20连——北京61中35名同分到一个连队的特殊知青群体。
名单如下:薛福龙、郑丕绪、戴淑英、麻宝萍、杨士英、吴淑琴、孙建国、安士杰、熊宝玲、张介秀、罗振才、李亚玲、高宝泉、王秀英、梁佑祥、薛文兴、李桂兰、王嘉民、桑福印、刘羽、任立建、金涛、杨德友、尚树群、杨增力、李文敏、潘香莉 、张禄、张金、赵晓英、赵侗兰——白应新、张俊、宁春生、刘富贵四人已去世。
以上35人是我们北京61中3.3班1969年9月11日一同奔赴北大荒,分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二营二十连的同班同学,也是我称为兵团之最——北京同校、同班、同分到兵团一个连队人数最多(35人)的特例,我想这也是老三届插队知青甚至全国12支生产建设兵团所没有的特例吧。
说起1969年小69一届毕业生上山下乡“连锅端”的根本原因,我觉得老三届的知青和研究上山下乡运动的专家、学者多数没有探究这一特殊的历史真相。我觉得忽略这个重要群体对研究知青运动是一个重大缺憾!
从6.18批示组建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所有基层连队的人员组成来分析——以我们2师8团2营20连三类主要群体:
1.1955年转业的济南军区农建二师第五团转业官兵、58年四川转业官兵、59年山东支边青年(还有部分投靠55年、58年转业官兵的亲属)、1963、1965年北京支边青年、1965年哈尔滨支边青年。总计110人左右。老农垦家属不在正式职工之列。
2.1968来到兵团的老三届各地知青120人左右
3.1969、1970年(也是69届上海知青)来到兵团的各地知青130人左右。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1969年知青比老三届还要略多一些。
这样一个重要的知青群体我以为在几十年的知青问题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忽略的问题。也是中国知青史一项重大缺憾;我以为这个问题是老三届下乡后没有经历过的原因造成的。
回想当年我们接到通知,升入中学复课闹革命时,我们69届几乎与70届同时入校。当时我们69届总计分成9个班、每个班45名学生。但是不久又将两个班拆分;合成七个班、每班50名学生。
后来我们才知道,因为70届学生入校,教室不够——当年可容纳三个年级学生的北京61中,竟容不下69、70届两届学生——教室不够。
我想造成这种局面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1.我们69、70届学生是解放后第一个生育高峰期,几十年的战乱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解放了全中国,在和平环境的环境下自然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生育高峰期,而且1952、1953年是中国生育高峰期的最高峰值。
2.文化大革命升入中学的我们小69,是取消留级制的第一个“受益”者,上一年级留学的学生(基本是5——6名)几乎是过去每个班45名学生的10%——11%,而毕业时升入中学本应留级的学生(基本上也是5——6名,小学我们班当年参加完考试后老师曾私下说我们班可能有8名同学不能升入中学)。所以我们升入中学后自然而然的多了10——11%。
通过分析,我觉得当年我们小69“连锅端”面向黑龙江、内蒙古、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面向选择,根本原因就是腾出教室,才能让71届学生升入中学。
而当年我们积极奔赴黑龙江、内蒙古、云南三个生产建设兵团,就是被我在《闲说6.18》那篇文章开头所展示的场景——给离我们学校不远的到山西插队送喜报那“今天你们给我们家送喜报,明年也会有人给你们送喜报”的感受和我们的街坊四邻和家中的哥哥、姐姐到山西、陕西插队后对家中诉说实际情况吓怕啦!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34
沙发
发表于 2018-11-22 13:40:00 | 只看该作者
    在1968年的上山下乡过程中,也有其他去向。我们学校就有京西宾馆的招工。同学们都不愿意去。嫌弃那伺候人的服务员工作。征兵最受欢迎。
    1969年,我们走了以后,马上开始了大规模招工工作。我们班差不多一半同学分配在北京的各个工作岗位上。为此,我们下乡的同学写信给班主任老师。老师回信,一方面抱歉,一方面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34
板凳
发表于 2018-11-22 14:00: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先乡后城 于 2018-11-22 14:02 编辑

    再后来,听说都是去了兵团,实在是羡慕死我们插队的人。再再后来,插队都是在北京郊区,我们很不以为然,没有几个人羡慕。毕竟,我们算“离家出走”,独立自主了。郊区插队?一个月回一次家,甚至几次回家,没有脱离北京的家。再再再后来,插队开始招工,征兵,转干,上学---,去兵团的人,又开始羡慕插队的。再再再再后来,去兵团的人,开始大返城。那些已经招工,当兵---,有了工作的人,有了孩子的人,又麻烦了,开始了个人的第二次大拼搏。
   仔细想想,不管对与错,这辈子,有点意思,老有动力推着自己,不想前进都不行。即便顺利回到北京,更是一个人的战争,内外交困,矛盾重重,打内战,打外战,还有打国际战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五花八门,精彩纷呈,波澜壮阔。
    一句话,没有上山下乡的锻炼,还真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11-22 14:24: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学校68届都是分北京工厂,除个别人自愿跟66/67届的去插队或兵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11-22 14:33: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留在北京的,半导体二厂,商标印刷三厂,北京酿酒厂,一得阁墨汁厂等等。分在工厂的同学后来都因改革开放工厂改制提前下岗内退,早早没了经济来源去二次就业。这部分同学结婚较早,77年恢复高考都没有上大学。反是插队或到兵团的受了锻炼,自食其力,在艰苦环境中不甘寂寞,通过各种途径上了大学,有工农兵,721大学,函授,电大,自考等等方式改变了自身的状况。一般比留在北京的强。确实,没有上山下乡的锻炼,还真不行。留京同学自己都这么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8-11-22 14:45: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咱们这里有位美国人,他曾是中国人也是69届去兵团的。该问问他是如何成为美国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549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6:55:33 | 只看该作者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8-11-22 13:40
在1968年的上山下乡过程中,也有其他去向。我们学校就有京西宾馆的招工。同学们都不愿意去。嫌弃那伺候 ...

是的,我们连只有一名68届初中毕业生是和同学的哥哥(66届)一起去的;当年连队领导看他实在太小,就给他调到营部小商店去啦。
而一年之后,当我们这小69来到兵团没想到比他还小而且一下来了一百多人也就没法照顾了——只不过还是将身体瘦小、体弱的兵团小战士安排到畜牧排、食堂等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549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7:18:11 | 只看该作者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8-11-22 14:00
再后来,听说都是去了兵团,实在是羡慕死我们插队的人。再再后来,插队都是在北京郊区,我们很不以为然 ...

我们北京61中3.3班55名同学连锅端去兵团的小69走后(黑龙江兵团38名、内蒙兵团10名、云南兵团1名、西藏军分区司令女儿当兵1名),我们的班主任对没下乡的5名同学一直压着不分配,就连郊区插队也不批;声言“我要给你们分配在北京郊区也对不起到我到兵团去的学生!
在74、75年到郊区插队的知青能够回城时,我们连的老三届知青,年龄越来越大;见兵团回京无望,竟有两名老三届知青与北京郊区的农民(农村户口)女青年结婚,就是农村户口也在所不惜——没想到这一宝真压对了,过了不到一年就招工回城了。
而兵团转制后的1976年底,竟有五六名知青通过关系转插到临近北京的河北省郊区花五分钱弄到转插表,然后再农村干一年也曲线返城了。
我的个人回忆录里有一篇《五分钱返城之路》就是讲述了这个历史——其中有一个1976年底刚提拔为分场的青年干事,1977年年中就通过这种方法回北京了,是以北京市安全局某处处长的身份退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549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7:22:45 | 只看该作者
共和国同龄人 发表于 2018-11-22 14:33
留在北京的,半导体二厂,商标印刷三厂,北京酿酒厂,一得阁墨汁厂等等。分在工厂的同学后来都因改革开放工 ...

是的,68届初中毕业生有一半分配在北京,66尤其67届初、高中毕业生插队和到兵团的比例比较高——只有69届的是连锅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549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7:30:39 | 只看该作者
共和国同龄人 发表于 2018-11-22 14:45
不过,咱们这里有位美国人,他曾是中国人也是69届去兵团的。该问问他是如何成为美国人的。 ...

哈哈,这种美国籍的兵团战士我在其它知青网建的多啦——几乎和他的观点、表现差不多、、、、、、。就爱吹嘘当年兵团的”光辉历史“,只不过还没见到他吹嘘自己的兵团历史呢、、、、、、。
也许我还没仔细欣赏到他过去所有的帖子,等有时间一定仔细欣赏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5 03:54 , Processed in 0.20001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