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护林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说6.18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1#
发表于 2018-11-18 15: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很多是事实,特别是70年中美和解后战备形势放缓,全国兵团最为激情燃烧的岁月过去了,兵团按军队建制搞农场很不成功。军队本身就是消费大户,全国兵团都亏损,后来周恩来总理一度提出让兵团工分,所以后来全国兵团的军队建制撤销,交给地方回归国营农场体制。

但是历史有不同的分页,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大背景,不能全部否定或全部肯定,一分为二就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2#
发表于 2018-11-20 14: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1-20 14:32 编辑
遂宁知青 发表于 2018-11-17 12:32
就直接写些有关知青的具体轶事吧,有关农垦兵团的建制来源,对我来说阅读起来也是一头雾水呀。 ...

难怪遂宁知青一头雾水,就连我这个兵团知青也看的找不到北,不知道楼主到底想说什么?现在终于看出一点眉目了!至少可以说楼主对他的理论建树还是花了功夫的,而且已经在一些知青网进行了试水的工作,现在到这里来是要在毛泽东,周恩来6-18-1968批示50周年之际进行独树一帜的对黑龙江兵团历史结论进行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可以看出,楼主对于过去“兵团精英”,“现役军人”对兵团历史所做的结论是否定的,似乎也包括“屯垦戍边”的理论。楼主对6-18-1968批示的描述所使用的词汇是“短命”的,大概意思是“忽悠”,其定义是6-18-1968批示的所谓屯垦戍边是假,发配全国城市老三届是真,最后的结论是如果毛泽东万寿无疆,那么千百万知青现在还在乡下和边疆。为了支持自己的理论,楼主还回忆了自己在兵团的经历作为佐证,并且披露了新兵团现役军人群体和老军垦群体之间的权力争夺战,最后是现役军人滚蛋,老军垦胜利,6-18-1968批示短命夭折,只不过从68年到76年其短命时间有点长?呵呵!开玩笑了。

对于楼主这个不同凡响的理论,个人粗粗看上去之后感觉不能不说有很多历史事实的支持,军队管理农场确实是武不对题,也可说是英雄到了无用武之地。有资料为证:

1973 年 8 月6 日晚上 9—11 时, 周恩来等中央政治局委员接见了参加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的代表, 周恩来对上山下乡工作又作了重要讲话, 主要内容有:

5. 批评生产建设兵团的经营。周恩来说, 兵团的经营有一个通病, 就是开支大,不赔钱的还没有, 问题主要在按照军队的办法办, 司、政、后一大套, 非生产人员多, 头大脚轻, 非常不适应生产, 也不好领导, 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 参加生产劳动。周恩来还批评了一些地方弄虚作假、大吃大喝的现象, 提出兵团要用记工分的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3#
发表于 2018-11-20 14: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1-20 14:30 编辑

先看国外对黑龙江兵团历史的记述: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维基百科
1963年,中共和苏共两党分歧公开化后,中苏两国边境摩擦不断。1966年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向中共中央建议,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中共中央肯定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报告,并且对投资、生产建设、管理体制等具体问题作了安排。1966年2月,中央下达了组建兵团的文件,同时,责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挑选万名复转官兵作为兵团骨干。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此项工作停顿[2]

在中苏关系紧张情况下,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中发〔68〕98号)发出,批准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1968年7月,根据中发〔68〕98号文件,由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与黑龙江省部分省属农场、黑河农建一师、合江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兵团领导机关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按照沈阳军区指示,兵团由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代管[1]。
兵团下辖5个师、58个团(内含3个独立团)。其中,第一师由黑河地区20个农场组成,耕地156万亩,职工2.2万人;第二师由合江地区北部(松花江以北)的11个农场(渔场)组成,耕地232万亩,职工4.7万人;第三师由友谊农场等17个农场组成,耕地410万亩,职工9.5万人;第四师由虎林农场、密山农场、兴凯湖农场等14个农场组成,耕地198万亩,职工4.2万人;第五师由嫩江地区九三农场、查哈阳农场、克山农场等22个农场组成,耕地243万亩,职工3.9万人;嘉荫农场、十一农场、红色草原农垦局分别改成独立一团、独立二团、独立三团。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共有耕地1280万亩,职工25.5万人[1]。
1969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规模不断壮大。1969年7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在抚远地区新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辖13个团,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十七团至六十九团。截至1969年10月,兵团已有2400余个连队,职工近60万人[1]。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通过特殊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意在巩固边防、发展经济。兵团既是大型国营农业企业,又是国防力量,且在所属范围内统一管理政法、文教、金融、商业、外贸、税收等部门,成为党、政、军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体系和半军事化组织[2]。

1973年10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移交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领导[1]。更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197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和中苏边境的紧张形势缓和,以及黑龙江省同时存在两个农场管理机构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中共黑龙江省委一元化领导,1975年10月3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中共黑龙江省军区委员会在征得中共沈阳军区党委同意后,向中央提出《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1975年12月27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了该报告[4]。

1976年2月25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佳木斯兵团俱乐部召开成立大会,同时宣告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张林池在大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和省委关于总局领导干部的任命书,由中共黑龙江省委任命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中共鸡西市委书记孙子源任总局党委书记兼局长。随后,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军、师以上干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沈阳军区负责安排,团以下干部原则上统一就地转业[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4#
发表于 2018-11-20 14: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要感谢楼主给我们普及黑龙江兵团的历史沿革,让我们知道自解放战争年代中共中央和老东北局就开始开发和建立第一波的北大荒国营农场了,其目的就是支援解放战争时期军队的需要个人民生活的改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5#
发表于 2018-11-20 15: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1-20 17:08 编辑

按楼主的提示,我们在网上梳理清楚了北大荒有三波人流进入北大荒。


第一波: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老东北局初建的国营军垦农场,也包括建国初期的复转军人前往北大荒参加军垦事业,这与王震的359旅入疆就地转业组建新疆兵团雷同。


第二波:63年以后新东北局和中央鉴于中苏边境局势紧张拟派遣比较年轻的万余人复转军人赴黑龙江北大荒等边境地区加强边防。


第三波:由周恩来请示毛泽东批准的6-18-1968批示之后几十万知青赴北大荒组成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其宗旨是“屯垦戍边” 而非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鲜为人知的的“黑龙江建设兵团”--党史频道-人民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6#
发表于 2018-11-20 15: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历史文献看对黑龙江兵团的认识和评价 (孙仁松)
黑龙江兵团网   2007-06-24 09:46:17 作者: 孙仁松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存在的八年,是黑龙江农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一段历史有所忽视,或者说评价不够全面和客观。这次,由黑龙江兵团网发起的兵团史的征稿和写作活动,有望补上这方面的不足。

如何客观真实地评价和反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那一段历史,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深入细致的考证,其中包括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历史资料,作为分析、评价的重要依据。

最近,我翻阅了部分农垦历史文献,发现有三份资料对我们的研究工作会有帮助。即:1970年10月全国生产建设兵团会议领导小组写给中央的《关于生产建设 兵团会议的报告(摘要)》;1973年2月8日《总参谋部、农林部关于生产建设兵团领导管理体制问题的调查报告》;1975年12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 委《关于改变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问题的批复》,附:1975年10月3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委会、中共黑龙江省军区委员会《关于加强党的一 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

以上刊于由农垦部政策研究室等主编、农业出版社1983年8月(内部)出版的《农垦工作文件资料选编》的三份文献,虽然其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打上那个时代的政治印记,但我以为总体上还是比较客观可信的,是我们研究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资料。

下面,我摘录其中部分内容,并做适当点评(注:为引述方便,将上述三个文献按照顺序简称“文献1、2、3”)。


一、   关于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

“全国12个生产建设兵团,除新疆外,都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毛主席‘要准备打仗’的号令下,以国营农场和农建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献1)”。

战备的需要,这是组建兵团最主要原因。从这一根本需要出发,才有体制和其他一系列制度的设计和安排。


二、   关于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和任务

“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的一支武装的生产部队,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工作队。平时以生产为主,劳武结合,亦兵亦农亦工;战时一面作战,一面坚持生产。”

“生产建设兵团担负着开发边疆,保卫边防,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艰巨光荣的任务。是生产建设的一支突击队,是巩固国防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献1)

这是兵团组建初期对兵团性质、任务的诠释,其中突出军队领导和战备。但是到了1973年初,也许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总参谋部和农林部对兵团体制进行联合调查时,提法有了变化。

两部的调查报告指出:“兵团的基本性质是社会主义农业企业,主要任务是开发与建设边疆,同时加强民兵建设,屯垦戍边,寓兵于农。兵团必须切实搞好生产,实 行企业化经营,要求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提供社会主义积累,并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起示范作用”。(文献2)

很显然,后面的提法不再突出战备和打仗,而是突出了兵团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性质和开发建设边疆的基本任务,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和进步,也更符合农垦的实际。这个对兵团性质任务在认识上的根本转变,是导致结束兵团体制的重要原因。

三、   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体制

“各生产建设兵团,属大军区建制。不论是大军区直接领导,或者是大军区委托省军区领导,都必须服从所在省区党的一元化领导。兵团党的建设、政治思想工作、 干部工作、行政管理、军事训练、指挥调动和战备、装备等,由军区管;生产、基建、财务和物质等,由省区革委会管;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由兵团统一编制,纳 入所在省区的计划和规划”。(文献1)

这样一种多头管理、非军非民的体制安排,不可避免地给兵团的生产建设带来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困难,虽然后来又强调以地方领导为主,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四、   生产建设兵团的功过与得失

客观公正地评价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功过与得失,是这次撰写兵团史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对包括现役干部、复转官兵、知识青年和广大农垦职工家属在兵团八年中作为的评价,而且是一个是否执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原则问题。

先看看1975年10月在兵团体制改变前黑龙江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对兵团的评价:

兵团组建“七年多来,广大兵团干部、战士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沈阳军区党委领导下,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斗争中,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支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斗争中贡献了力量。在兵团组建后,由于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上的原 因,生产曾一度下降。近两年来,兵团各级党委率领广大干部、职工和兵团战士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坚持农业学大寨,认真学习和落实毛主 席的三项重要指示,方向、路线不断得到端正,革命和生产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从兵团组建到1974年,开垦荒地600多万亩,生产粮豆175亿斤,上交国家 79亿多斤,为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在边防战备、基本建设、林业、畜牧业、工业交通、文教卫生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七年多来,兵团共接 收安置了39万多名下乡知识青年,其中有10多万人入党入团,并有5000多名被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担任领导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一大批接班 人。所有这些,都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我认为,以上对兵团工作成绩与缺点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全面的。其中,对成绩表述比较充分,而对缺点则是点到为止。这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毕竟成绩是主要的。

我们看到,当时国务院、中央军委对以上评价是认可的,因此在《批复》中指出:“经中央批准,同意黑龙江省委、省革委关于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意见。”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对边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边防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

关于兵团成绩与缺点的评价我还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是兵团的八年正好处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大环境中,执行左的路线是必然的。特别是初期许多农场老干部“靠边站”,不少现役干部不懂生产“瞎指挥”,生产建设受到很大损失,并因此受到中央领导的批评。

二是所幸兵团领导机关发现问题较早,纠正错误较快,所以后来的发展比较顺利。总的看,由于有军区和现役干部领导,兵团的政治形势相对稳定,派性与地方比要轻得多,武斗几乎没有发生,这方面损失也较小。如果不成立兵团,损失肯定要大得多。


五、   关于生产建设兵团存在的问题

兵团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历史文献中反映的是一些大的原则性、政策性问题,特别是体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见文献2):

1、性质与任务问题。兵团的建设方向不明确。在一段时间内,许多干部对兵团“是以打仗、育人为主,还是以生产为主;是按企业办,还是按事业办?”认识不清 楚,方针、任务不明确。因此存在重军事、轻生产,安置知识青年过多,在组织、制度、工作方法上,沿用军队的一套,不适应生产的特点。

2、         领导关系问题。“主要是领导多头,不利于党的一元化领导。”“兵团属大军区建制,党政、军事、干部等工作,广州、福建、山东兵团归大军区管理,其他兵团 都委托省军区管理;计划、生产、投资、物质等工作归省、区革委会管理。实践证明,军队、地方两家管理,没有主次,都管都不管。同时,党政工作与经济工作分 管,难于形成统一领导。”

3、组织编制问题。“兵团基本上是按照军队的组织形式编组的,与生产需要很不相适应。设兵团、师、团、营、连,层次多,非生产人员多,管理生产人员少,不 利于企业管理。黑龙江兵团机关设有司、政、后三大部,计划、生产、作训、炮兵、侦察、军务、通讯、战勤、装备、营房等25个处,干部420人,加上警通、 司机、门诊等人员,共781人,比原来的农垦总局和农垦厅编制多一倍。其中,直接管生产的只有3个处59人,仅占机关总人数的8%;师和兵团机关行政事业 费开支,1971年为1100万元,另由国防费开支460完元尚未计算在内。”

兵团“不注意经济核算,非生产性开支和非生产性建设显著增多。特别是兵团垂直领导,层次过多,与农业生产的地区性不相适应,生产指挥不当,一刀切的现象比较多,广州兵团橡胶生产尤为严重。”



六、   关于改变兵团领导管理体制的原因



1975年黑龙江省委、革委会、省军区给中央的报告讲了改变体制的三条理由:

第一、“兵团所属的各团,它既是一个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又都是一个较完整的小社会,好多事情和当地有密切的联系,但从兵团到连队是一个独立的垂直系统,不便于地方党委实行一元化领导”。

第二、“兵团的不少基层生产单位的土地、森林、草原、水源都同县、社、队插花交错,发生的某些争执纠纷,地方党委不便统筹解决,影响生产,妨害团结”。

第三、“在我省并存生产建设兵团和省国营农场管理局这样两个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系统,两套领导机构,不便于省和地区统一进行生产规划、统一指挥,不利于精兵简政。”

应该说,以上三条理由是客观存在的,也得到中央的认可。但是,实际上,这些理由在组建兵团时就存在,所以,改变兵团体制的根本原因不在这里,而是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中央在《批复》中才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前改变兵团的体制是必要的。”



七、   对兵团现役干部的基本评价



黑龙江兵团的历史结束了,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对于兵团的3000多名现役干部如何评价,如何安排,需要有个交待。

这一点,在黑龙江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党委的《请示报告》中,作了回答。

《报告》说:“组建兵团以来,沈阳军区为加强兵团建设派来3000多名现役干部,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精神,带领广大职工和知识青年,在屯垦戍边、发展农业生产等各项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兵团体制改变后,按沈阳军区党委意见:“对师以上干部,按军委17号文件,除省委认为确实需要留,本人又愿意留的外,由部队安排。团以下干部,经过做工作能就地转业者,能留多少留多少,确实不愿就地转业者,可以回军队所属单位,统筹安排处理。”

在此,黑龙江省还声明:“对于愿意转业留地方工作的现役干部,我们热情欢迎,妥善安排,使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新的贡献。”

我认为,这些评价是客观的,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对现役干部的安排总体上也是比较妥当的。

(注:本文作者系本网编委,曾任《兵团战士报》编辑、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政研室主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7#
发表于 2018-11-20 15: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1-20 15:47 编辑

个人以为楼主对于历史进程中多重矛盾纠结成乱麻状向前发展的特点可能注意不够,1968年下半年国内外形势对于周恩来和毛泽东来说确实属于理还乱要剪断。当时国家面临的国内外矛盾太多,当时中国受到美苏腹背夹击的形势确实险恶,正好文革红卫兵运动留下的烂摊子没法收场,平时每年对付一届毕业生的工作分配都让国家头痛,68年国家要面对6届毕业生的工作分配。鉴于68年中苏战争威胁日益迫近,鉴于全国城市中学毕业生难以分配和安排,如果我们处在国家总理的位置上,如果我们处在党主席的位置上,我们是否也会象楼主说的那样找个“借口”把我们这代人送到兵团去? 当时总不能把我们都变成军人,按现在来说就是预备役。

老话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英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关于兵团的记述:


正是强大的苏联军队部署在中苏边界附近的核力量,迫使中国加强了边界防务,在70年代初增加了国内常规武器和中短程弹道导弹的生产份额,把解放军从政治经济部门的行政管理事务中解脱了出来,部署在更靠近中苏边界的地方,还中断了红卫兵的革命活动,把他们中的许多人分派到了边界附近的生产建设兵团....派大批城市青年前往北方和西部各省,补充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据1970年10月17日的《远东经济评论》(第35—36页)报道,新疆的生产建设兵团有60万人,内蒙古有20万人,黑龙江有20万人,青海有10万人.但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中国军队在新疆增兵3个师,支边青年20余万,其中包括军垦农场的退伍军人12万,正在进行军事训练,并发放了武器。由此新疆的正规部队和民兵以达80 余万人。中共王牌“万岁军”38军在更换了最新装备后,以紧急由中原地区调往张家口,筑成扼守北方通道,保护北京的最坚固保垒。在东北地区,中国原有重兵 70余万加上紧急训练的民兵和知识青年,参战部队可达200万人。中国对抗苏联的战略,显然是人海战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8#
发表于 2018-11-20 16: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护林人 发表于 2018-11-20 15:48
带有文革思维的所谓历史论证,用当年现役军人和他们培养的兵团精英的视角来评论当年的建设兵团是经受不住历 ...

楼主所说的现役军人不懂农场管理是事实,因为兵团是仓促组建的,大家都没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打算。当时全国一下子组建12个兵团就是为了战备,但是后来中美,中苏之间的关系改变,战争危机缓和,兵团转向生产为主的方向,在黑龙江兵团的现役军人就不如50年代初的老军垦懂生产了。如果那些老军垦是1955年25岁复员转业的,那么在68年才38岁,正是生产和管理经验丰富的年富力强的年纪,当然比刚去不懂生产的现役军人要强很多,这在别的兵团没有这种状况,例如内蒙兵团没有老军垦。我们知道兵团归属军队又不享受义务军人复员转业回家乡的待遇,因此兵团知青与现役军人(也不让复原回家乡)在一起混了多年后总会产生很多矛盾,你对现役军人的负面看法是可以理解的。

好象楼主建此楼一上来就与兵团现役军人和“兵团精英”叫板,而且认为6-18-1968批示认为是个“忽悠,”,因此我不知道楼主的研究参考那些观点的资料?在这里我可以节选一篇学术界的文献。提到黑龙江兵团:


(学术论文ZT)
20世纪60年代战备问题研究述评
全文:
战备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战备问题则是影响 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水平确有进行一番梳理的必要。由于本次年会的题目设定只是60年代的战备,不包括70 年代及其以后,在叙述对象上不免有所局限,因为真正有争论或意见存有分歧的恰恰是70年代发生的那些事。另外,年会题目中在战备问题之外还专门列了三线研 究综述,这就使本题目的写作进一步受到局限,因为三线建设与战备问题是分不开绕不过的,二者的厚薄关系是呈反比的。
自60 年代中期,我周边形势和国际形势严峻,除东南方向台湾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怂恿和支持下不断在沿海进行窜扰活动,西南方向印度不甘心失败,依然与我处于对峙 状态外,更增加了新的战争因素,这就是美国在越南扩大战争,轰炸越南北方,威胁我南部边疆,苏联则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威胁我北部边疆。一时间,高 天滚滚寒流急。鉴于这种形势,中共中中央军委不得不作出相应反应,要准备打仗。[18] 更多的学者是同意这个观点的。他们认为,战备是根据国际形势需要作出的正确决策,是毛泽东等这一代领导人从国家安全考虑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不是头脑发 热。60年代初,国际上出现了反动势力联合反华的严峻形势,我国东、西、南、北都受到军事威胁。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 认识越来越严重,不断强调加强战备工作。
学术界的基本认识是:战备是根据国际形势的需要作出的正确决策,是毛泽东这一代领导人从国家安全考虑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定。至于战备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
第一,战略目的达到了。当时北边、南边都紧张,没有准备是很危险的。后来没有打起来,是因为充分准备的结果。当时敌人不敢对我发动大规模入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战备。“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这个意义上看,战备达到了目的。
第 二,促进了国防尖端武器的发展。这期间原子弹、氢弹相继发射成功,核潜艇、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相继完成试验,使中国的战略武器进 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打破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至今仍是我综合国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 三,大、小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是一次大的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布局的战略性展开是在“三五”计划时期。军事工业70%放在三线,牵动了化工、原材 料及一部分消费市场,如西南铝加工厂当初就是为了飞机制造基地建的,后来可以生产737飞机大梁。这些项目对内地建设都有促进作用。
第四,战备不仅对工业有促进作用,对屯垦戍边也都起了作用。反过来,屯垦戍边也有力地配合了战备,在1962年的新疆伊塔事件和1969年的黑龙江珍宝岛事件中生产建设兵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战备使全国人民经受了一次实际锻炼,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国防观念,不失为一笔宝贵的财富。[3]
        关于战备的局限性,有人认为主要表现:一是当时强调从最困难处着想,从最坏处做准备。但凡事都从最坏的估计出发去指导工作,并不是十分科学的,它降 低了预测概率的科学价值,必然使国家的全部工作发生偏差。二是过于强调“临战状态”和全民总动员,对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小视。主要表现在从“七五” 计划的最后一年到“八五”计划的前两年,但那已不是60年代的事了。三是三线建设存在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和片面强调成龙配套的问题。[3]这个问题有 专门的题目评述,本文不再赘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9#
发表于 2018-11-20 16: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1-20 17:05 编辑
护林人 发表于 2018-11-20 12:44
回归主题《闲说6.18》:
追溯历史,自从毛泽东的6.18批示之后,再也没有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跨省到农村插队的 ...

我也是兵团人,也在探讨上山下乡。既然楼主是对兵团历史进行拨乱反正重新阐述的,那就要有充分的资料和开阔的视野,而且在理论上要经得起推敲甚至挑战。你的有些论点是存在很大漏洞的,例如你说:

“回归主题《闲说6.18》:
追溯历史,自从毛泽东的6.18批示之后,再也没有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跨省到农村插队的现象出现。

而这1970年城镇青年到本省农村——大多数是城镇郊区短期轮换插队的局面。”

你似乎忘记了68-12-21毛泽东主席的上山下乡动员? 习近平就是69年初跨省到延安地区插队的,提醒注意!鉴于你似乎对不同意见和观点充满对立情绪,总好象在批评“兵团精英”和“现役精英”,因此我就说到这里,请继续!

补充一点:不论是精英还是草根,只要写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知青史就对完成我们这代人历史使命做出了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20#
发表于 2018-11-20 18: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不想和楼主再讨论下去了,因为楼主似乎有备而来要和什么“精英”吵架?我把国外当年的评论,国内现在学术界,参加过珍宝岛战役的黑龙江兵团知青的回忆都送给你,但是楼主好象看都不看就认为那都是文革思维训练出来的“精英思维”。对于文革,对于毛泽东主席发动文革和把林彪写进党章的错误,党中央已经有了结论。但是党中央的结论说从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上来看,毛泽东功大于过。文革中毛泽东,周恩来改善了中美关系,解除了迫在眉睫的中苏核战争的威胁,难道是错误的吗?当年苏联没有入侵另一个共产党国家吗?楼主似乎竭力用老军垦否定新的复转军人,用农垦历史否定兵团历史,尽管在某段历史时期你的否定没有错,但是你要全部否定就错了,特别是你要否定兵团历史最闪光的激情岁月,也就是1969年8月到1970年中美接触与和解之前那段时间兵团的战备历史,我估计你要写的或已经写好的兵团历史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也不会被广大兵团人接受。中国共产党是从无到有,从梭镖到原子弹一步一个脚印打败了所有对手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在朝鲜战场上用简陋的武器和装备精良的16国联军打成平手,靠的不仅仅是武器,而是全民族雪耻的决心。

不要把老农垦战士和后来的现役军人对立起来,老农垦在建国前的战火中为人民立下了历史功勋,新现役在珍宝岛战斗中为人民立下新功,他们都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培养出来的,不明白你把他们对立起来是什么意思,你是要彻底否定毛泽东吗?还没看到你对毛泽东,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看法?小声说一句,任何国家都要保卫政权反抗入侵,苏联人打到江南中国河岸的珍宝岛上来,是入侵吧?我军反击,黑龙江兵团派出担架营上岛参战不掉价吧?楼主到底想说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8 06:18 , Processed in 0.20801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