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山西知青葛元仁)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9:13: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964年9月,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强调,安置城市知识青年下乡,以插队为主,每年要安置100多万人,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20:3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谭震林副总理在1963年12月4日接见参加城市青年下乡插队经验交流会上的代表时说: 知青下乡有三个必要性,一是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没有有知识的农民是困难的,需要知识青年去当农民;二是城市青年下乡,可以团结农村青年,稳定农村青年,改变他们不重视农业劳动的精神面貌;三是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消灭流氓、阿飞产生的根源,消灭修正主义产生的根源。他还指出,改造农村生产落后面貌主要靠青年,靠我们加强领导,培养又红又专的新一代。(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6:41: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谭震林副总理在1963年12月4日接见参加城市青年下乡插队经验交流会上的代表时说: 知青下乡有三个必要性,一是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没有有知识的农民是困难的,需要知识青年去当农民;二是城市青年下乡,可以团结农村青年,稳定农村青年,改变他们不重视农业劳动的精神面貌;三是解决城市青年就业问题,消灭流氓、阿飞产生的根源,消灭修正主义产生的根源。他还指出,改造农村生产落后面貌主要靠青年,靠我们加强领导,培养又红又专的新一代。(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2:55: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975年,邓小平全面主持党和国家工作时,城镇动员了23686万人知青下乡,是第四个五年计划中下乡人数最多的一年。(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2:58: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975年10月20日,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12名知青代表联名写了《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表示“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决心。邓小平在信上批示: “建议全文或摘要在报纸上发表,以鼓励下乡知识青年”。(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3:0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以看出,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是党和国家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具备可行性的情况下,在“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前就已经制定,“文革”中继续执行的一项政策,并非“文革”的产物。只是因为1966、1967年应该安排的没有施行,集中在1968、1969年。从每年安排1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考察,第三个五年计划应该安排近600万知青,实际情况是安排了5734.(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完全在计划之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6:11: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依据当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抵制“和平演变”、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提出,由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不管是“文化大革命”前还是之中的上山下乡,其本质是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并非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产物。广大知青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开垦荒地,科学种田,大大地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文化和医疗卫生落后状况。其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之中,走上了一条为祖国的发展、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正道,是中国青年运动长河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7:15: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到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固定资产投入1400多亿时(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页),为了满足工业战线对有文化劳动者的需要,知青从农村一批批有计划地被抽调出来,笔者所在的大队到1975年底知青就全部回城了。到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时,固定资产投入2200多亿(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页),1979年回城的知青达到149046万人,(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09页)占到1962~1979年上山下乡的177648万人的839%。(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页)1980年,中央书记处原则批准了国务院知青办《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能够做到不下乡,可以不下。”(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56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7:16: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宣告了上山下乡即将停止。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加速,城市有了更多就业岗位。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固定资产投入3300多亿元(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各地基本立足于城市消化中学毕业生。需要解决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插队知青只剩96万人,占1962~1979年上山下乡的177648万人的54%。(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19:26: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世界人均需要热量和粮食转换成肉、蛋类的指标,当人均粮食达到360公斤时才能觉得吃饱——达到温饱。(杨松林:《总要有人说出真相,关于“饿死三千万人”》,海南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388页)只有超过温饱线后工业才能大发展。我国人多地少,新中国成立后,全党抓农业,知青到农村去推动了粮食生产,产量不断提高。 1949年人均粮食209公斤,1968年275公斤,1970年289公斤,1975年306公斤,1979年340公斤,1983年突破温饱线360公斤。(数字来源于中国统计信息网/年度数据/1996/2009/人口、主要农产品产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5 12:47 , Processed in 0.183010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