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62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饭后茶余——歌唱的人们

[复制链接]

1281

主题

4041

帖子

2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6933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07:3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凌云志 于 2018-8-10 07:39 编辑

饭后茶余——歌唱的人们
老猫皮皮
    现在喜欢在公共场合彪一下歌喉的人越来越多了,最受非议的大概就是文革大妈的红歌了。
    然而,爱唱红歌是大妈们的专利?恐怕不是。现在爱唱歌的有很多是年纪不太大的人,如三十岁往上,六十岁往下。即使大妈们爱唱一下“红歌”,也没有什么罪过吧,也不过是有技巧的唱不来,只能唱一些直着嗓子便可以喊出来的歌,而这些东西以红歌为多罢了。
    在单位的时候,每次开会,开会前都要唱“我们工人有力量”,几位老前辈在唱到“嘿,嘿”时的用力喊,到现在也回荡在耳旁。这些人有好几个是院士,如光学的王大珩等,这些总不是“文革大妈”了吧。
    所以,愿意在公共场合放声歌唱的人,并不都是网络上所批评的“文革大妈”,而是各种各样的人们。在中国,这些老年人所唱的大都是通俗大众化的歌,稍有技巧的就唱不来。其实嗓子好坏如果不是太专业,大家是差不多的。绝大多数自己觉得嗓子不好的人是因为没有经过训练。所谓的训练,就是开嗓了。想把喉咙完全打开,必须首先搞清楚用力的部位和感觉。在歌唱时如果能将喉咙完全打开,那么歌者自身的感觉应该是喉咙即有向外扩张,又有使喉结向下的力量。正确地打开喉咙是感到颈部往四周扩张。要感到喉咙的的两侧的肌肉发酸,在促使喉结往下放,这才是对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声乐教员在课堂上常常做这样的手势,就是将两只手自两肩像推开两堵墙一样向外推,以示说明这种力量的方向和感觉。但是我总觉得,打哈欠,就是开嗓的最简单的途径了。
    好了,专业的问题就不谈了,回到现实。

    过去,每天清早,总有一些人在水边“咦咦咦咦,啊啊啊啊”的喊叫,大家都知道这是戏曲演员在练嗓子。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是过去“戏子”们的日常。也有一些“票友”自己花钱唱几出戏,扮演戏中的角色。但嗓子一直打不开,于是师傅就会说:祖师爷不赏给你这碗饭。而这种事落到学戏的学徒头上也不是就没办法。一般的是这些小孩子会改学乐器,拉弦的为多,他们混的并不差,一般的班子里的女角都是这些人的老婆。所以外国人说的好:上帝给你关上了门,必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唱歌的则不然,田间地头,水面天空,总有一些人在歌唱。甚至流浪艺术家们在街道,在地铁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过去我单位有一个比较爱唱歌的人,天津人,他的嗓子特别好,用意大利语唱“我的太阳”,和帕瓦罗蒂音色音线几乎一样,如有伴奏,很难分辩出来。这也是我单位每次文娱晚会的保留节目。那年(八十年代)外语学院的学生来我单位联欢,唱了几只英语歌曲,一脸瞧不起人的表情,问你们听得懂吗?那时年轻,火气大,马上组织了一群老家伙上台。那时我单位大概有留法,留苏,留英的老留学生几十人,凑齐几个乐队根本不费力。先是一把吉他,两个人自弹自唱了一曲“五百英里”,而后法国的“圣诞老爷爷”(PetitpapaNnat,那天是平安夜),俄国的“伏尔加河船夫曲”,“神圣的战争”陆续登场。最后压轴的是“我的太阳”。完全是原文。几个孩子听傻了。
    听他说,他小学时是“圣约翰教堂”唱诗班的成员,小时神父就教他们开嗓。到现在,一谈起那时的光景眼睛里放光,仿佛回到在管风琴的伴奏下,歌唱“哈利路亚”的光景。他说天津的几个唱的好的几乎都是唱诗班的,像蒋大为,关牧村等,但他特别看不起关牧村,说她只有五个音,多一个也唱不上去。好在女中音五个音也够了,于是混了出来。他说“五百英里”这首歌最适合关牧村唱了,因为这首歌只从低音5到中音3,很合适,说完呵呵坏笑。
    想来也是,66年去同学家,看见朱明瑛,上街回家,买了五毛钱的肉,放在案板上,一面用刀剁,一面咿咿呀呀的练嗓子,那时她还是个小演员,没有名气,很努力,最著名的歌应该是“回娘家”了吧。最后唱出来,年纪也大了,基本上没有捞到什么钱。  
   
    现在愿意在公共场合放声歌唱的人,几乎都是为了表现自己,愉悦自己,为此不惜花钱买一个大功率音响,到处制造噪音,这不光表现了一个人的“修养”,更多的是表现了一个人的“素质”。
    当然,如果要一个只能直着嗓子喊歌的人去唱龚琳娜的‘忐忑’,那是太难为他们。毕竟一只没有歌词,只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的神曲是一般人不敢挑战的。所以现在公园唱歌的人,一般也就是唱:北京的金山上,红梅颂一类的歌了。
     那么看一看现在的“歌者”。最早起源是晚上乘凉时,几个专业的歌唱者。一般也就是唱两三首。以后就是音乐爱好者上去唱,也算是音乐普及吧。后来什么歌厅,卡拉OK慢慢兴起,年轻人都喜欢去喊上两嗓子,然而,公共场合还是比较安静的。在以后“白发经济”引起注意,开始生产迎合老年人的音箱,在公共场合才有了广场舞,唱歌,乐器的乱局。

     而人员的组成,也是五花八门的。在我现在居住的小城镇里,以农村拆迁的农民为多,他们没了土地,手里有点钱,不发愁吃饭,又不想去打工受别人管制,就在所有公共场合扭秧歌,敲鼓,唱歌,唱戏,吹喇叭玩儿一些简单的乐器,以发泄无处发泄的精力。这些人的特点就是每拨人都带有一个大音响,用三轮车拉着,随时可以放出一百分贝以上的声音。在每个乐器的发声部位,都放上一个“拾音器”,以放大自己的声音,倘若几家发生冲突,最终的结局就是看谁的音响先没电,没电的只好灰溜溜的走掉,以后再升级自己的设备以利再战。
    老年人一般以合唱为多,现在已经不是主流了。现在公园的主流是涵盖了二十到五十来岁的人群,他们艺术水平当然是近乎没有,而稍有水平的都不在这种地方唱,发出的噪音使人无法入耳。比如蒙古的长调,有一串很长的咏叹调,唱时嗓子在发出有节奏的颤音;而这些人唱起来,嗓子里就如含了一口痰,即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咕噜咕噜的声音使人寒毛都竖了起来。如若天热听他一首歌,肯定连空调都省了。
    一次我听了一个人在唱歌,二十多岁的样子,他居然把李叔同的“送别”生生唱成了“哭丧”,我问他知道有几个音阶吗,他非常看不起我的说:八个啊,于是伸出手,扳着手指头,边唱边数:哆来咪发唆啦西哆(最后一个是高音),数完,翻了个白眼,非常蔑视的对我说,你看,八个吧!我们老师教的还有错?
    上帝啊,你来个雷把我劈死吧,这些人的歌声,比地狱里毒火中的惨叫还要令人不能忍受。然而这些人却组成了歌唱者的主力,噪音每天充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艺术,看来离中国的距离还是很遥远的啊!

原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郭旗公社插队,祝愿全国的知青朋友们幸福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9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644
沙发
发表于 2018-8-11 06:25:24 | 只看该作者
到,呵呵,现在歌厅里这些老家伙很多,使劲儿地嚎,这也是压抑一生的最后发泄吧!谢谢老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272
板凳
发表于 2018-8-11 08:57: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高水平!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848

帖子

769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98
地板
发表于 2018-8-13 10:35:53 | 只看该作者
歌厅老年人聚会唱歌的人确实相当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0 03:30 , Processed in 0.187011 second(s), 3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