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无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50年断想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61#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6:3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3 16:42 编辑

毛泽东从改革教育制度到发动“文化大革命”
胡鞍钢 2017-12-11

1 9 6 5 年后, 毛泽东把“反修防修”的重点转到如何防止中国共产党内特别是党的领导机关出现“ 修正主义” 上来。他对学术界、教育界的判断也有所改变。1 9 6 6 年3 月,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讲:“现在, 大学、中学、小学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地富出身的人垄断了。” 同年5 月7 日他给林彪的信中又重申了这一观点。因此,毛泽东提出改革教育制度, 不是改变现代教育仍然落后的状况, 而是要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
实际上, 毛泽东在此之前就巳经提出了改革教育制度的设想。1 9 6 4 年, 毛泽东提出教育制度要改革,“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同年9 月1 1 日下发了《关于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是以教育战线作为重要突破口的。1 9 6 6 年6 月1 2 日, 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他在谈到“文化大革命”的搞法时说:“先夺权,批评权威, 再搞教学改革、学制改革。中央要搞个高中、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办法是学校推荐和选拔相结合。”6 月1 3 日,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在刘少奇、邓小平的主持下,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 决定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将当时的招生考试办法称为“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 并决定将1 9 6 6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 实际上是让全国大中专学生停课半年专门搞“ 文化大革命” 运动。

6 月1 8 日, 《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中共中央、国务皖决定, 同时发表《彻底搞好文化革命, 彻底改革教育制度》社论。社论称:“ 旧的招生考试制度, 巳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绊脚石。”6 月2 7 日, 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 1 9 6 6 年、1 9 6 7 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暂停。

7 月2 4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改革髙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 *以来,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虽然不断地有所改进’ 但是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决定取消考试, 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这就成为2 0 世纪7 0 年代初大学招生的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62#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7:2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3 17:23 编辑

现在我们似乎可以说,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未遂的教育革命。中共建国后从1949到1966的17年间,毛泽东认为农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但是教育战线还在资产阶级手里,因此要搞一场文化革命来夺回教育阵地,这个文化革命就是教育革命,加上从走资派手里夺回教育战线乃至中央一级的领导权就从文化革命变为文化大革命了。因此打倒刘少奇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取得教育革命的胜利,因此毛泽东在文革发动(5-16)的前几天发出的《五七指示》就说的再清楚不过了!他说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中出台的两个估计认为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


资料:
 怎样把搞“教育革命”与搞“文化大革命”结合起来?毛泽东一开始想从改革高校的招生制度入手。
1966年6月13日,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通知》,指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不利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不利于更多地吸收工农兵革命青年进入高等学校。这种考试制度,必须彻底改革。”因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7月2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毛泽东设想,通过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让一大批革命青年不经过考试而是通过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进入高等学校。
但是,还没等高校招生制度按照毛泽东的思路实施改革,高校就因搞“文化大革命”而乱了起来。

最终乱出一个一锅端上山下乡换取了一个教育革命的“惨胜”。。。。。。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63#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16:0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4 16:05 编辑

经过多年的资料搜集和逻辑推理,似乎可以对文革上山下乡的大背景做出一个假设。毛泽东在大跃进失败后有两个心结,虽然农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但是生产力的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的超英赶美而且遭到大跃进的失败,在后来的7千人大会上,以刘少奇为主的中央领导层和与会的大多数高级干部对大跃进的冒进发出不满(尽管大家都曾在大跃进中头脑发热),只有林彪力挺毛泽东,但是毛泽东承担了主要责任后退居二线,从此心中憋了一口气,这是毛泽东的第一个心结。他的第二个心结就是认为教育领域自解放以来就始终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垄断,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城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知识资本的优势,因此他们的子女在高考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城里的高级干部因为掌握权力所以具有政治资本,他们的子女在干部子女学校里也具有升学方面的特殊化,只有工农兵没有任何资本所以无法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毛泽东的第二个心结成为他长期思考和酝酿废除高考推荐选拔工农子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来源,也是他发动文革的主要动机。为了夺回教育领域的阵地就必须夺回7千人大会后否定大跃进总路线的各地高层修正主义领导层的权力,毛泽东认为这些领导人只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同路人,尽管他们是功臣但是已跟不上社会主义高潮所需要的革命精神。不过毛泽东在发动文革之初也没有设想彻底打到刘邓,当然把他们换下来是文革目标之一,毛还说要在九大给他们保留中央委员。但是刘邓在文革爆发时派出工作组压制造反派就引发了毛泽东自7千人大会留下的积怨,他认为中央和各省市领导层都听刘邓的,这些人也是阻碍教育革命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火烧”,只要不烧焦就行,但是运动一来谁也控制不住,烧伤甚至烧死也就不叫个事儿了!

文革初废除高考追求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政治平等本身也属于激进的社会革命,也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大跃进,在当时乃至直到今天在世界上也是空前绝后的!打倒走资派,完成教育革命是毛泽东设计文革的最主要纲领,他计划停课半年,大学生参加文革运动(锻炼和培养选拔一批年青苗子接班人),中学生在校园搞教改完成教育革命,即废除高考,缩短学制,精简课程,推荐选拔又红又专的高中生上大学(包括从社会上推选工农兵上大学)。但是在文革初由于刘邓和各级党委为了向毛泽东交差在基层(主要是大学,中学)抓了一批“黑帮(类似右派)”和坏学生使得文革变得冷冷清清,毛泽东大怒之下发现了因受工作组压制而问世的以造反有理为口号自发的中学红卫兵组织,毛泽东不但给他们回信而且八次接见红卫兵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文革的流程从此转向,社会彻底大乱,中央一线彻底瓦解,教育革命彻底没戏。。。。。。

尽管很多人说68-12-21之后的上山下乡是“破罐破摔”的无奈之举或没有办法的办法,还有很多人说68-12-21之后的上山下乡是文革为了消灭三大差别的伟大实践,但是我个人认为上述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首先对于老三届按四个面向分配没什么无奈,高中重开就可减少不小的就业压力。说68-12-21之后上山下乡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也没有根据,因为毛泽东在批复姚文元在68-12-21前几天的请示报告上把消灭三大差别改为缩小三大差别,他的68-12-21动员是以“再教育”为宗旨,其核心就是教育革命的继续,也是发动文革的目的之一,按张春桥的说法是教育革命完不成文革的任务也就没有了。

文革68-12-21上山下乡与毛泽东7-21讲话是因果关系,毛泽东在上海方面发明的七二一工人大学招生模式中找到灵感,文革初原计划停课半年在校园完成的教育革命(推荐选拔大学生)不继续在城里搞了,学生全都下去在三大革命实践中推荐选拔大学生。问题在于“下去”和“下去”太不一样了,下工厂和下农村一样吗? 学工和学农一样吗?毛泽东搞的教育革命在实际操作中其实很没谱,你看他在68-12-21动员中把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也和中学生混在一起说事,但是周恩来有谱,而且有很大的谱,他在文革中极力推行的是已被打倒的邓小平的上山下乡路线,那就是“插队为主”。周恩来从来不在教育革命话题上发言,67年1月他就提出中小学校开学,没有老师让大学生教中学,但遭到否定,从此他再也不掺和教育革命。文革中周恩来几次只做不说的恢复考试,他的路线本来就是考不上大学的上山下乡,因为他是典型的建制派按章办事,而不是不断别处心裁的不断革命派。没有周恩来,一切社会革命都无法操作,有了周恩来,我们必须上山下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4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64#
发表于 2018-7-4 23:58:30 | 只看该作者
当代皇帝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提倡多养,批了一个老马大右派多生了几个亿【家家老娘们光图数量不图质量;像下兔子】结果是;人满为患,没填台湾海峡却全赶农村去了,农村人也不欢迎;增加了人口,夺他们的口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65#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10:3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5 10:43 编辑
老卷发 发表于 2018-7-4 23:58
当代皇帝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提倡多养,批了一个老马大右派多生了几个亿【家家老娘们光图数量不图质 ...

老卷发老同学提到人口论,50年代鼓励生育的不止中国一家。第一代建国者都是打了几十年仗的人,自辛亥革命中国就连年战争,再加上日本人侵华屠杀了数不清的中国人,因此那代人感觉人口多一些能经的起战争。60年代有核战争威胁,当时有说法是准备打核战争死一半人口。人口多似乎不是上山下乡的主要原因,现在人口更多了,不但不再搞上山下乡而且还出现农民工大进城。生产力提高和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出口工业产品进口粮食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的重要手段。

另外希望老卷发不要在我楼里引起骂战,发帖用语还是自律一点为好,对毛对邓分为有爱有恨的对立两派,我这楼是探讨上山下乡历史的一些谜团,不是搞大批判和发泄历史遗恨的,你已建了几座发泄的楼,如网管和版主容许,你尽可在自己楼里发泄。当然我欢迎你来我楼里认真探讨问题,但不要在这里发泄。

另外在你的楼里我针对你说要感谢尼克松和基辛格救了中国免于核大战的帖子,给你转了10年前我搜集的资料,你还没有回答。天下没有毫无所求找上门来交朋友的人,特别是美国人精明的很,不知你现在如何思考那段历史?

链接老卷发帖子:
...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66#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14:5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5 14:54 编辑

最近在上海和黑龙江又召开了两场上山下乡研讨会,应该是半官方半民间的研讨会性质,有独立上山下乡研究者给我发来微信文章链接,题目是《一场没有人愿意张扬的学术研讨会,和一个日渐紧迫的话题》,但是刚看过一遍就发现微信文章被删。




微信上关于这个研讨会的帖子被删,就去网上找到这篇报道,原文的关键句是:
(1)鉴于可公开资料有限,对资料匮乏的担忧和质疑,往往会为历史研究制造噪音。
(2)学术研究与个人经验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3)年轻一代的研究者有些想法有些是错的,幸亏我们还在,不然死无对    证,年轻一代的研究者,就是有这个问题。他们都是看数据.
(4)连续两场的研讨会当中,不少学者都会提及史料的问题。确实,一旦有了新史料,就很可能出现有别以往的发现,反之,也会陷入一些难以厘清的逻辑争论当中。
(5)我们在收集史料上很艰难,比我想象中的艰难,在我看来知青能够成为重要课题应该还好,目前感觉知青还好,但碰到文革还是比较敏感的。”
(6)一些关于知青运动的逻辑还没有厘清,比如上山下乡的动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67#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15:26: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5 15:52 编辑

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引起我的兴趣:

“一些关于知青运动的逻辑还没有厘清,比如上山下乡的动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杰讲师提问:“我们发现现在有个主流的解释是意识形态说,就是说教育改革。但这无法解决一个逻辑的问题,为什么要去农村而不是工厂?还有一种就是解决城市就业问题,那这样至少有两条路,就是至少有个是可以增加城市的就业。”这个看法与潘鸣啸有出入,他认为经济动因不是主要原因:“这个议题还在辩论,之后也还会辩论,我的看法就是政治运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郑谦研究员认为,必须掌握史料,才有助于分析知青运动。”

我个人认为在上山下乡研究中对教育革命(教育改革)与发动上山下乡的因果关系长期以来不被主流学界重视,长期以来教育革命也不是对上山下乡的主流解释。我个人的看法是主流研究把目光盯在68-12-21动员和毛泽东个人身上是误入歧途,毛泽东既不是文革前上山下乡最早的提出者也不是文革中上山下乡一锅端最早的设计者,他仅仅是68-12-21出面的号召者,真正决定68-12-21之后连续十余年上山下乡的决策是至少三条线的博弈在妥协后制定的。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毛泽东,周恩来,张春桥所分别代表的三条线。

(1)毛泽东发动文革最大的目标就是完成教育革命(废除高考,夺回教育阵地,达到工农子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
(2)周恩来代表了文革前上山下乡的刘邓路线(就业为主),他在文革中成功的将老三届“四个面向”扭转为上山下乡跨省插队为主,接着在73年李庆霖上疏后坚定的继续了文革前制定的上山下乡刘邓路线不动摇。
(3)张春桥将教育革命作为海派承担的文化大革命最首要的任务,他把教育革命当成是他要建立的比枪杆子打天下和建立新中国还要伟大的多的功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68#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16:2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5 16:23 编辑

由于最近南北两场上山下乡研讨会的影响,我的这楼草稿被打乱了节奏,不过好处是通过关注这两场研讨会中间出现的纠结让我对本楼的思路更加清楚和条理化了,通俗的说就是比较有信心做到“纲举目张”。金大陆在别的文章中提出对上山下乡研究不能脸谱化是很正确的,特别是在研讨文革上山下乡决策方面的历史更不能脸谱化。文革68-12-21动员是在当时极为复杂的国内与国际关系重重矛盾中出现的,根本不能学用矛盾论分析一种主要矛盾和一种次要矛盾来 看待上山下乡,当时的主要矛盾就有好类吧?次要矛盾更多了,因此决策层各条线的妥协和快刀斩乱麻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本楼需要在整理10多年积累下来的资料基础上更加条理化的论述主要观点,因此需要点时间,反正这里都是草稿,不怕乱就怕站,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是最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69#
 楼主| 发表于 2018-7-6 21:2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6 21:25 编辑

随着最近南北召开的两个上山下乡研讨会,我们有机会看到当今上山下乡历史研究的现状。尽管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两个研讨会的文献,但是从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上山下乡历史的研究还在艰难的继续,而且没有得出共识也没有的出各方面大概都认同的结论。多年来学界和坊间对上山下乡历史大约分为几种主要论点:

(1)完全否定上山下乡的决策与实施,同时将知青一代定义为失去的一代,认为没有所谓超越当时社会大众精神风貌的知青精神。
(2)基本否定或有条件否定上山下乡的决策与实施,同时将知青一代定义为有很大贡献的一代,认为当时为国奉献的知青精神是应该基本肯定的。
(3)完全肯定上山下乡的决策与实施,同时将知青一代定义为有巨大而且特殊贡献的一代,认为知青精神代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4)基本肯定或有条件肯定上山下乡的决策与实施,同时将知青一代定义为有很大贡献的一代,认为当时为国奉献的知青精神是应该基本肯定的。
(5)对上述各种观点的混合。
(6)对上述各种观点的思辨。

综上所述,各界都认为对于上山下乡历史还是应该继续研究下去的,而且这个历史课题对知青一代已经具有紧迫感了。当然,已经认为得出了最后正确结论的正反两派所做的就是运用各种筛选的资料宣传其结论,其他很多的人是还在观察或思考上山下乡历史的研究或官方的态度和定性。但是对于是否有所谓的知青精神以及如何评价知青精神却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所述的第(2),(4)两种观点在知青精神话题上是有基本共识的。总之,对于上山下乡历史的探讨尚未取得各界公认的突破,知青同学仍需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70#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12:59: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7-7 13:03 编辑

有人说了,“你说的知青群体对上山下乡的几种认识不包括我的认识,因为我对上山下乡持基本理解和接受的态度,文革搞了三年老三届积重难返,一锅端上山下乡也是出于中央的无奈。但是我认为知青一代正是被上面无奈而断送的一代,什么“再教育”,什么锻炼成才论,什么天降大任论都是忽悠,要说1700万知青产生了几个国家领导人就说上山下乡如何必要如何伟大我想不通,古时候陪太子读书也用不了1700万陪读学童。就算没有上山下乡,按逐年论资排辈挨到老三届轮也轮到出国家领导人了。但是大多数知青丢弃了学业去乡下接受的“再教育”对国家建设和个人发展起到什么伟大成果了?我没想通!”

我在前面说了几种认识就包括混合认识论,也包括上面这种说法。这次上海上山下乡研讨会就有人说了“学术研究与个人经验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说的也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后经历了10年的命运变迁,1700万个知青的个体经历千差万别,如果说上山下乡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就说不通了。例如,张三遇到朴实憨厚的老农的照顾可以对上山下乡说出正能量的评价,李四遇到品性低下的农民性骚扰当然对上山下乡就会有负能量的评价。问题在于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阶层都会有上述正反两面的事情发生。例如在延安时代,就有老红军干部追求从国统区来延安参加革命的女学生未果就做出辣手摧花的事情,最后被枪毙。关键是如果从研讨角度出发我们需要着眼大历史,如果以个人经验和回顾为主我们可以去写小说,我理解为什么学术研究与个人经验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因为对同一件事必定会有正反两个极端的说法,我听老一辈说起在解放初苏联芭蕾舞团到北京为建国功臣演出天鹅湖,那些城市学生出身的干部看的津津有味,而有些工农干部拍座而起中途退场,边走边骂,“什么文艺儿?不穿裤子!”文艺历史研究者该如何定义《天鹅湖》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9 14:54 , Processed in 0.19601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