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无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50年断想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7#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16:08:27 | 只看该作者
问卷法:
如果有财力和人力的支持其实问卷法在上山下乡研究中是可以得到学术上有价值的成果的,因为可以运用计算机对所得到的答案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分析。 过去在知青网有人进行过上山下乡课题的问卷调查,曾得出过有意思的结果,可惜样本太少,而且无疾而终。1710万知青如有1万7100人参加问卷调查就不得了,有1700人参加也了不起了,就是170人也说得过去了,当然17个人是少了点!
在社会群体中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要经过精心设计围绕假说列出对论证假说有价值的相关问题。
在本项应用社会学方法探讨上山下乡专题的实验中运用问卷法不太现实,但我们还是可以设计一份问卷来留作参考:

问卷:

题1:你认为68-12-21上山下乡最高指示是毛泽东个人为主向全国发出的吗?
选择答案(可多选但不能不选):
A:是毛泽东自己决定后向全国发出号召。
B:是毛泽东做出决策提交碰头会讨论通过后由他出面向全国发出号召。
C:是周恩来的国务院系统提出议案上交毛泽东批准后由他出面向全国发出号召。
D:是“四人帮”为主的文革派提出议案交毛泽东批准后由他出面向全国发出号召。
E:是碰头会两派争论不下最后由毛泽东定夺由他出面向全国发出号召。

题2:你认为68-12-21上山下乡最高指示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提法出于什么样的真实考虑和决策?
选择答案(可多选但不能不选):
A:出于毛泽东对于教育革命的长远考虑,意在通过知青到广阔天地接受书本知识外的农民无产阶级的教育改造后再回到课堂来。
B:出于城市里的就业压力,通过知青到农村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C:出于文革红卫兵运动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而不得不做出的“扫地出门”的决策,意在把红卫兵全部分散瓦解在边远山乡以观后效。
D: 出于当时战争的考虑(主要是核战争)把青年学生疏散到广大农村保留优秀人种或组织半军事化的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E:出于个人专断的意识流。

题3:你认为68年4月中央出台“四个面向”的分配方案后又变为68-12-21最高指示的“一个面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选择答案(可多选但不能不选):
A:毛泽东急于在全社会推动消灭三大差别的社会革命,延续和提速了文革前周,邓制定的上山下乡路线。
B:按“四个面向”分配行不通,城市与工矿没有充足的就业岗位。
C:按“四个面向”分配摆不平,大家都想留在城里。
D:国务院派高层出于尽快结束文革的考虑急于将老三届红卫兵分配出城, 最佳方向就是“以插队为主”。
E:“四人帮”文革派响应“再教育”理论急于进行消灭三大差别的社会革命(如五七道路)。

题4:你认为68年中央各派高层和民间对上山下乡的态度是什么?
选择答案(可不选):
A:周恩来国务院老人们大都支持上山下乡
B:党政军高层大都支持上山下乡
C:"四人帮“文革派大都支持上山下乡
D:农民大都欢迎知青上山下乡
E:城市居民家里有知青的大都欢迎上山下乡

题5:68-12-21最高指示在历史上的意义。
选择答案(可多选但不能不选):
A:具有共产主义消灭三大差别前景意义的伟大社会实践。
B: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反修防修的伟大战略部署。
C:文革搞砸了导致教育体系“关张倒闭”之后的破罐破摔之举以换取社会安定。
D:为巩固文革打倒一线的成果尽早召开九大而急于把已成为包袱的红卫兵清除出所有权力中枢以绝后患。
E:文革废除高考后原定停课半年的教育革命彻底失败后的无奈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6#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16:03:30 | 只看该作者
本文写作中所参考运用的方法学手段如下。

1, 问卷法:在社会群体中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要经过精心设计围绕假说列出对论证假说有价值的相关问题。
2, 档案法:包括当年报刊和官方文件资料,例如中央“碰头会”记录。 对能找到的与假说有关的档案资料进行梳理和提取相关资料(包括支持与不支持假说的不同资料)。
3,文献法:公开发表的与假说有关的学术文章和书刊专著以及互联网论坛文章。
4,回忆录:任何与假说有关的个人和群体的回忆录。
5, 野史资料:如文革中的红卫兵小报和坊间流传的“谣言”,例如2008年上海上山下乡研讨会流传出来的68-12-21最高指示是姚文元伪造的传言。
6,对与假说有重要关系的历史人物的采访: 例如在姚文元生前对他进行采访,直接请他说出68-12-21背后运作的人事历史。
7, 与假说有关的外文资料。
用文献法为例来看看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概貌:

文献法并不是一种资料收集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式---------既包括资料的收集方法也包括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方法。
个人文献(主要指个人的日记、信件、回忆录及自传等)、官方文献(主要指政府机构和有关组织的记录、报告、统计、计划、信函等)及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刊、电影、电视等)三大类。也可以分为原始文献(或第一手文献。指的是有亲身经历某一事件或行为的人所写的资料)和第二手文献(文献学上称二次文献。是利用别人的原始文献所编写或产生出的新的文献资料)两大类。
利用官方统计资料应注意:应该对统计资料的内容、对象、范围、特点等等都具有清楚明确的认识。
对于各种统计指标、比率和数字的实际含义、他们的计算方法等等应十分清楚,不能含糊。
二手分析,指的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
用新的方法和技术去分析别人的资料,
对资料的再创造。首先,必须从资料中寻找或重新定义所要研究的变量。
文献法的优点:具有无反应性的优点。
费用较低。
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
适于作纵贯分析。
文献法的缺点:
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
资料不易获得。
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于编录和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5#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15:5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6-19 17:01 编辑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8-6-19 15:40
关于文革,我建议分前三年;后七年来写。因为后七年,全国都走入正轨,基本结束混乱。
...

正在别的知青网与73届知青互动,我们69年上山下乡后,北京70届全部留城分配,后来高中重开,后面各届又开始上山下乡,只是改为在郊区不再跨省。上海老三届上山下乡后对后面各届分配又改为四个面向,只不过名堂甚多。例如:


“听完传达后,老师(班主任)讲了话,要求长子、长女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
按照目前老师说的条件,我班大约有二十个左右的男女同学可分在市工,大约有二十个左右的男女同学可分去务农,另外十个左右的同学可列为统配。
    在前二十个人里,有放心的,有考虑分到哪个厂好的,也有担心的。
    在后二十个人里,有想碰巧的,有抱幻想的,有瞪眼睛看天的,也有无可奈何的。
“外农”就是分到外地的农村或农场去。家中无外农而有市工(有工无农)的是“硬外农”,必须到外地务农。而长子、长女属于“软外农”,也就是说不是必须到外地务农,可以视情况予以减免。因为41字方针里有“统筹兼顾”的政策,于是我们分配中的一个著名的专用词诞生了,叫做“兼顾”。凡长子、长女因种种原因得到“兼顾”,就不必去外农,可以纳入到统配对象,或去市农,或分配到市集体事业单位。由此可见,“硬外农”是摆死的,“软外农”是松动的,因此学校要完成外农指标,就只能在“软外农”这一块下工夫,找人来顶数。
    “市工”就是分配在本市工厂、企事业单位,分为两个档次,俗称“硬工矿”和“软工矿”。“硬工矿”表示条件“硬档”,可分在本市全民工厂企业。“软工矿”表示条件“软档”,只能分到本市集体企事业单位(比如获得“兼顾”的长子、长女就属于“软档”条件)。集体单位又分为“大集体”和“小集体”,再以“软档”的条件来划分。
    “市农”就是分到本市郊县崇明、南汇、奉贤的农场去。
    “外工”就是分到外地的工矿企业去,又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外工代训”就是在本市某个工厂代为培训后再分到外工去。
    “两校培训”就是经过培训后再进行分配,道理上说仍有上山下乡的可能。“卫生学校”简称“卫校”,据说我班的唐同学后来就分去“卫校”读书。
    最令制定这个方案的人始料不及的是“两校培训”中的技校这一档。“技校”全称叫“技工学校”,由本市指定的工厂承办,学制为两年。分在技校的人学习两年后,因为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他们不但没有上山下乡之虞,而且一般都就地分配在本厂工作,最终结果与当初分在“硬工矿”的人一样,轻易得手,还多读了两年书(只是工龄不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6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1236
地板
发表于 2018-6-19 15:40:29 | 只看该作者
无声 发表于 2018-6-19 15:14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断想(草稿)一:前言
二:方法论
三:文革前上山下乡历史

    关于文革,我建议分前三年;后七年来写。因为后七年,全国都走入正轨,基本结束混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15:3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6-19 15:44 编辑

二,方法论
上山下乡历史属于社会学的领域,以此需要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来探讨:

现代社会学研究的实验模型图解




上面这个图解是中文版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流程,但这个图解是个没有闭合的“路线图”,可能出自早期港台社会学教学部门的手笔。实际上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流程是个闭合的环路,我在网上找来一个图解加上中文说明以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15:14: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6-27 09:16 编辑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断想(草稿)
一:前言
二:方法论
三:文革前上山下乡历史
四:上山下乡指导理论的演变和决策过程
五:1968年12-21日毛泽东发出动员令后“一刀切”,“一片红”,“一锅端”上山下乡的操作流程。
六:《五七指示》,文革,废除高考,教育革命,上山下乡的因果关系
七:文革十年上山下乡的演变过程(1968 - 1978)
八:文革期间大学招生,城市招工,军队征兵的过程和走后门运动
九:恢复高考与上山下乡的终结
十:对新中国上山下乡历史和文革上山下乡运动的断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0 02:23 , Processed in 0.18501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