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燕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苦乐年华》集

[复制链接]

1201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918
31#
发表于 2018-1-17 06:02:41 | 只看该作者
知青生活叙事真实可信,朴实无华的语言打动人心,幽默诙谐的经历令人回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866
32#
发表于 2018-1-17 07:55:28 | 只看该作者
燕津 发表于 2018-1-16 22:14
《苦乐年华》之六:
                        “咔嚓”一声....            
        

九名知青要杀羊,
不会用刀手脚忙,
最后干脆举斧剁,
这只羊儿好遭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21
33#
发表于 2018-1-17 08:23: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队长优待知青,年轻人几个月不见荤腥,羊肉大餐确实让人欢欣鼓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4:04:58 | 只看该作者
冰凌花 发表于 2018-1-17 06:02
知青生活叙事真实可信,朴实无华的语言打动人心,幽默诙谐的经历令人回味无穷。 ...


谢谢冰凌花。其实知青在插队期间,吃了不少苦。我觉得,写得太凄凉了不如写得诙谐幽默些好。苦中作乐,自娱自乐。再谢冰凌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4:09:13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17 07:55
九名知青要杀羊,
不会用刀手脚忙,
最后干脆举斧剁,


其实等一等,队长派的宰羊人就来了。那时我们是半大小子,觉得自己宰羊更好玩,于是提前“自力更生”了。谢龙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4:15:03 | 只看该作者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17 08:23
队长优待知青,年轻人几个月不见荤腥,羊肉大餐确实让人欢欣鼓舞。


还真是优待。一只大羊挺重的,只算5元钱,羊皮交给队里扣掉1元,合算整只羊才4元,还是从秋后结算中扣除。那只羊我们9个知青吃了两顿还有余富。谢麻沙老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22:2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2 13:42 编辑

《苦乐年华》之七:
                                六碗米饭     
      
         插队期间,我们的口粮不仅够吃,而且还有余富。
      这是因为一则知青的指标不低,每人每月按45斤供给,二则无论谁回津或是春节集体回家都不带粮食,所以口粮很充裕。
   
       所缺的是菜,尤其是在插队的头一年,由于没有储备,更显匮乏。
   
       开始队里供应,月余后就停了,再由队长端着笸箩挨家去敛菜,咸菜疙瘩为主,也有些许土豆萝卜一类的鲜菜,吃百家菜,五花八门。敛菜时,队长挨家串,大嗓门能传半个村子:“给青年凑点菜!什么都行,快点!”我们在屋里听着,觉得队长像我们的丐帮头,替我们在行乞。
   
      八分感激,二分自怜。
   
     村民家的菜蔬也不富裕,敛了两次,一次比一次少。到后来,我们将长醭的咸菜误以为坏了扔进泔水缸,老乡更很少给了。
        
      开始自力更生了。说自力更生其实不准确,因为菜类属于一无所有。
     
      从供销社买来大粒的青盐,抓出一把,洗净放进碗里,用开水一沏,端上饭桌,盛上饭,用盐水一浇,盐水拌饭,开吃。
   
       一天三顿,两个来月,顿顿如此。
     
       农村的小米饭很香,因此头些天还不觉什么,到后来想菜想的,山上的野菜刚出芽,拔出来就往嘴里塞,那口感绝对超过如今的肯德基麦当劳一类。
   
       都是大小伙子,出工又不惜力,每天不等收工肚子就唱歌。回家后点灶做饭,捞出干饭沏好盐汤,狼吞虎咽起来。
   
       吃饭时也不单调,两种游戏几乎顿顿配合:一是创纪录,相当于现在的吉尼斯,看谁吃得多。农村的碗挺大,满满而平平的一碗是标准。竞赛结果,最低的为4碗,最多的六碗;另一游戏有些下作,吃饭的同时,每人轮流必须说出一种最恶心的东西当作“作料”,而且绘声绘色描述,互相恶心,看谁挺不住。
   
      最初真有挺不住的,放下碗到外面去呕吐,后来谈笑自若,轻松怡然。
   
      只有六碗饭的记录没有打破,最初的记录一直保持到“活动”的结束。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21
38#
发表于 2018-1-18 08:54: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队长为知青敛菜,当年还未享受过这种待遇。粮食充足、蔬菜匮乏的状况与我们大队知青极其相似。生产队的粮食定量只有一个标准,按人头分配。即刚出生的婴儿和全劳力定量一样多,孩子多的明显占了优势。知青都是来去无牵挂的单身汉,为了显示公平,生产队还有一项规定,单身汉每年再增加数百斤稻谷。填饱肚子完全不成问题,但吃菜要靠自留地解决。除了少数勤快能干的知青,蔬菜能自给自足。大多数知青的自留地野草长势喜人。麻沙公社有酱油厂,因此喝酱油汤倒很容易,如果口袋里有几片小钱,可以升级为蛋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22:43:39 | 只看该作者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18 08:54
队长为知青敛菜,当年还未享受过这种待遇。粮食充足、蔬菜匮乏的状况与我们大队知青极其相似。生产队的粮食 ...

现在想想,当年缺菜的日子不知怎么熬过来的。那时很乐观,整体嘻嘻哈哈的。我们那里没有酱油,我们从天津带去的固体酱油,成了全村稀罕的东西。谢麻沙老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03

帖子

16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32
4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23:02: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2 13:42 编辑

《苦乐年华》之八:
                     只有山歌敬亲人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      

        这是歌剧《刘三姐》中的一段歌曲,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播送的《走进广西》专题节目中,我又听到了这支歌,那知青岁月中的一件往事再次从心底浮现出来......

       下乡的第一年,我在围场老窝铺修水库。那一天,我们在半山腰伐树,休息时,我和另一个天津知青坐在伐倒的树枝叶丛中恢复着刚才消耗的体力。夕阳暖暖地照在我们身上,我们闭上眼睛,任和煦的暖风轻拂面颊,听山下泉水淙淙作响。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
      
      
       突然,山下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我俩不由直身坐起,睁大眼睛往山下望。在这偏僻的山沟里,当地的村民很少会唱这样的歌,这是谁在唱呢?
      
       山下的小溪旁,一个穿着补丁蓝制服、挽着衣袖和裤腿的姑娘在洗手和刷洗锄头,蓝制服上不同色彩的补丁格外显眼,衣领内往外翻的白衬领和衣袖挽起露出的肤色含蓄地显露着青春的色彩。站在青山绿水的背景里,简直是一幅绝佳的山水画。
      
       我俩小声地议论:看衣着、观形态、听歌声,估计也是和我们一样的知青。
     
       歌声随着身影渐行渐远,流散在炊烟袅袅的小山村里。

      第二天晚饭后,我们几个同住一起的知青民工回到房东家,看到房东家有客人,怎么看怎么像那个唱歌的姑娘。一口的天津乡音是那么亲切,果然是知青老乡,在和房东娓娓诉说着生活琐事。
      
      姑娘和房东说了许多,从“听话”中得知两个女知青的生活状况。说了很多,仿佛在自述。

       当时怎么就没能大大方方地出去,和家乡的知青认识认识,交谈交谈。两个女知青生活一定有许多困难,我们这些小伙子去帮着打打柴,挑挑水,一起谈谈家乡,说说笑话,用快乐冲淡生活的困苦和精神的寂寞,不是很好吗?
      
      几个没出息的窝囊小伙子,居然没有一个出去搭话的。
      
      不久,我先行离开了水库工地,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那位女知青老乡。

     有时回忆下乡的生活,难免也想起那位女知青。尽管没有说过话,也不知姓名,甚至连容貌的记忆都很模糊,但还是有着一丝的牵挂,不知她是什么时候离开的?是选调还是病退?

     几十年过去了。从那以后,只要我一听到“多谢了...只有山歌敬亲人”的歌声,就想起那个挽着裤腿在小溪旁,边冲洗锄头边唱歌的天津姑娘。

     那是一幅青春色彩融于山水间的美丽画卷。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4 01:56 , Processed in 0.19001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