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7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的历史温度(二)

[复制链接]

1328

主题

413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03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4:4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青的历史评价,归根结底是以中国知青以血肉之躯为代价,流血流汗,用宝贵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激情岁月的高亢战歌。我们——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代人,在危难时刻我们用稚嫩的双肩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我们经历了与当时年龄不相称的坎坷与磨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谁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共和国的土壤离不了我们汗水的灌溉;谁说我们青春不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永恒的风采。        
尽管现在有上山下乡运动的流产之说,但许多知青并没有淡薄政治,而是以一种更深沉的目光观察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我们现在审视历史,决不能简单地站在个人恩怨立场和个人得失角度,必须跳出个人局限、超越片断经历,站在国家全局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观察认识问题,方可能获得事物的真谛与本质。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根本的实惠归于人,最强大的动力赖于人。而三十多年的个人经历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以人为本”成为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国家理念。这三十多年,我和全国知青们都是见证者,都是亲历者,因为每个人都和国家的宏大历史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自如某些人经受过几年苦,甚至在某个时段、某个问题上受过一些委屈,就以个人的某种好恶感受去断言和评价整个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优劣,就显得有点浅薄了。
如果要客观评价知青的历史,就离不开历史的‘核心’,历史的核心是人,是人性,是人的命运,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整个知青的生活经历,应该说还是有许多温情的。以大历史的悲悯回望过去,通过一个个被遗忘的知青群体故事,展现了一段段充满着温度的知青史应该是历史的真实状况。如果我们回归到‘人’的本位,记录了那些被历史‘大词’覆盖下的个体命运,勾画出隐藏在历史大脉络下隐秘的线条,捡拾在那个政治体制化的历史叙事中遗落的知青片段。诚如众多评论家所说,这是一部有温度感的知青历史
说到此话题,我还想起早几天在微信上与一个东山峰农场回乡知青朋友聊天的话题,此人读书绝顶聪明,数学智商非一般人可比。但由于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和他当时在农村处理知青关系的不妥,聪明才智骤然受到冲击,因此,在农场整整被耽搁了12年,几次高考成绩优秀被压,一直到84年再度高考才被获取,最终导致他一场无法擦去的伤痛。 尽管他现在功成名就。但是12年农场遭遇那种无助感、挫折感 总是点缀了他心中那股不堪回首、恨海难填的怨气。他回忆到;70年代中期,当时有人私下里把农场的现状做了比喻,说政治上人分为四个等级;‘场部领导为一等、知青为二等、西洞庭湖老职工为(农场骨干)三等、回乡知青和本地人为四等。’这个说法是真是假无法考证,也过于偏激,更不确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当时农场领导层对待知青与职工多少还是内外有别,比较爱护,比较关心的,如果同犯一种错误,处理农场职工与知青多少还是有些差别。这即体现了中央知青的保护政策落实到了基层,也证明了农场领导的政策水平。
其实,每个知青在群体中皆是生活里的普通人。他们身份平凡,内心丰富,在他们的生命故事中,有着所有的人欲,以及由此而生的躁动、恐惧、孤独、邪恶、忧伤和欢喜。他们曾因人欲而堕入无明,内心脆弱而阴暗,也因欲望而洞悉人性,重拾智慧和良善。
有时,消极想法太盛,会绑架我们的意志,加速了我们心身的沉沦,知青,心里飘落的是寂寞,情感,落下的是悲伤当时在农村由于生活艰苦,精神空虚,男知青中不乏偷鸡摸狗、偷菜牵羊之人,甚至有人说偷鸡摸狗就是知青的显具特点。记得那时,我们农场周围的公社、生产队、小镇居民对知青都有一种恐惧感,因知青都是单身汉、又成群结伴,每回只要一有成群的知青从她们家门口过身,本地大爷大妈、姑娘嫂子都会迅速地跑出来‘呼鸡唤狗’看自己家里的鸡狗‘还在冒’?他们园子里小菜也时常会被‘扫荡一光,’邻近公社、镇上商店里被盗、市场上被偷几乎都是农场男知青的‘杰作’,打架斗殴也常常惊动农场保卫部门和本地公安。这些‘惊世骇俗’的故事几乎都是发生在知青群体上,但要真说是把知青‘整得’怎么样?农场领导都没有认真‘过硬’过,周围老百姓对知青的这种‘罄竹难书的罪恶’也及予了最大的宽宥。从这些事件上不能不说当时对知青还是有着‘历史的温度’感。四十多年了,那些极具讽刺,闹剧般的故事伴随着知青回城而诙谐的结束了。其实,凡有过知青经历的人都知道;那是一段人生的无味、艰辛,失落与沮丧。但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是劫难过后的成熟。
不管怎么说,知青‘上山下乡’即使有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经济的原因,但追其根本还是违背社会进步和绝大多数青年读书、择业的意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既未成年,也未真正意义上毕业,无端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卷入者,在讲究阶级斗争年代,许多知青背负着父辈们在政治运动中的冤屈,被无情打上异己的烙印,当兵、进工厂、读大学,均与他们无缘。在这种特殊严酷的政治背景下,既便同在上山下乡之中的知青们命运也是千差万别。即使在后来政策宽松的条件下,回城、读书,参军时却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是表现好,就能返城,而是所谓出身好,有关系才能捷足先登。下乡时场景大致相同,返城的路却是因人而异,充满辛酸和苦难。
农村,广阔的天地,轻轻地踩下去一地的温暖,一地的沧凉,一地的自在,沿着山路,漫步涉过,是酸甜,或是苦涩,毕竟,全是扑朔迷离的知青味道。它给你一些,也拿走一些,让你快乐一阵,也让你痛苦一阵。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看似不动声色,却让每个人都过得不尽相同。即便这样,但我认为还是不能简单地用知青‘上山下乡’是牺牲品来定义知青一代人,这对知青是片面的,是极为不公平的。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知青都为共和国早期的建设,为促进城乡文化差距,为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方寸之地回旋的人生,实惠的生活哲学,扑朔迷离着。知青的历史已过无声,一丝惆怅划过心底。我知道,那些青春岁月,早已成了过往。我不想让知青历史的那些惆怅把我吹迷失在这个伤感的年岁里。为此,知青也没有更多好舔燥的了!永远都不要去轻视你的时代,我们应该用心去倾听这个时代正能量的东西,而不是许多的负能量。   
坦率的说,我认为;上山下乡运动还是有许多负效益。虽然当年历尽艰辛,付出辛劳,但我还是很怀念留住我青春的难忘知青岁月,怀念东山峰云雾的朦胧与茅草坡上寂静的风情,怀念山峦叠嶂的美丽博大,怀念那里纯朴的农民和善待我们的农场基层干部。
  
时过境迁,当年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回顾那段历史,虽然历经坎坷、命运多舛,然而,一代人的青春磨厉,一代人的悲哀与喜悦,一代人的冲动与激情,一代人的失落与思索,一代人的坚定与沉着经过四十五年的沉淀与过滤,酿成了一代人的知青情结和一丝隽永的眷念。
2017.10.28草于家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4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723
QQ
沙发
发表于 2017-11-2 10:55:28 | 只看该作者
据说今上曾给梁晓声说过,他当知青的感触与梁的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413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03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3:08: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阅读,我觉得什么事都应该实事求是的看待
陈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1 00:31 , Processed in 0.174009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