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年如溪,青年如河,中年如湖,老年如海 【转帖】

[复制链接]

839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6880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6:36:13 | 只看该作者
人老了,有了自豪的资本。人终于活到老了,从小到大,从蹒跚再到蹒跚,从幼稚到成熟,从懵懂到睿智,在世上留下了影子,或者还残存了一点名声,建立了一个家庭,功成名就,当然就是自豪的资本了。 人老了,有了谦虚的情操。年轻好比一朵鲜花,花开正艳,青春逼人,哪能不骄傲呢?而且年轻确有骄傲的资本。老了才知道,年轻只是一种自然的状况,何傲之有?那种青涩、那种幼稚、那种鲁蛮、那种轻浮,其实就隐藏在骄傲之中。当老了回头一看,才猛省到那是何等的好笑,于是谦虚的情操油然而生。 人老了,有了回忆的幸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爱过、恨过、得过、失过、拼搏过、享受过,人生的大起大落都一一经过,静下心来仔细回忆,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年轻时所不可能有的另类幸福。 人老了,有了随欲的资格。六十随心所欲,想吃就吃,想穿就穿,想睡就睡,想玩就玩,不再怕被人指责,不再怕被人啧怪,一切随自己的喜好而为,这种资格唯老才有。 人老了,有了自省的豁达。年青时难得自省,只拼着一股热情去工作,去奋斗,去生活。当一切都归于平静,你才有了自省的豁达。你才感到自省是年轻时最缺乏的一种涵养,这种老年的自省也就会慢慢沉淀为你一生的经验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9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6880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6:36:58 | 只看该作者
人老了,有了享福的权力。你老了,你的孩子们大了,过去你对他们的关心疼爱终于到了反哺的时候。你可以安心地享受孩子们对你的关心和疼爱,让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这个时候,你就是家庭的偶像,是家庭的精神维系。没有了老,家庭就失去了一个宝。 人老了,有了心灵的归属。年轻时,天涯何处无芳草,顾不得家,顾不得家人,日日笙歌,夜夜狂舞,把家当旅馆,转眼间,失去了好多的亲情和爱情,失去了好多的温情和温馨。老了才知道这都是过眼云烟,人的归属总是家,家才是心灵的港湾。 人老了,有了放弃的智慧。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美德。唯有舍得放弃才会永久占有。这个道理老了才明白。年轻时只想拥有、占有,结果却因过多的拥有而失去了许多最珍贵的机缘和机遇。老了才懂得放弃—放弃幻想,放弃奢望,放弃虚伪,放弃浮浪,而沉敛于一个无我的境界。 人老了,有了宽容的大度。年轻气盛,容不得他人,嫉妒心,“红眼病”时时缠绕。老了,就看淡了,对什么事都可容忍了。由此,年轻人对老年人也就多了一份尊重和谦让。 人老了,有了自信的从容。走过人生的一半或三分之二,犹如戏剧接近高潮,演得好环都在其次了,既然已经过去了,还有什么不坦然呢?不自信呢?是非功过只待后人评说。 人老了,真的很好!人老就是一杯陈酒,冽而绵;一壶浓茶,爽而甘;一瓣老姜,辣而烈;一瓶老抽,醇而香;一棵苍松,郁而翠。有的人怕老,其实人老有什么可怕的?人老是一种自然的规律,生老病死,沧海桑田随时间而推移,“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9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6880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6:37:40 | 只看该作者
人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棵幼苗长成大树;一滴清泉汇成大海;一撮尘土聚成高山;一朵菡萏开成芙蕖;一粒沙粒磨成珍珠。这个过程是何等美妙啊!这个结果是何等辉煌啊! 然而,人老了,毕竟是老了。人老了会多病,会色衰,会有莫名的伤感和惆怅,会有太多的怀念和遗憾,但这有什么可怕的呢!春天的芽到秋天当然要憔悴,夏天的花到冬天当然要凋谢,只要我们心态不老,夕阳也许更红。所以,人老了心态不能老,不能老气横秋,要老成持重;不能老奸俱滑,要老当益壮。这当然要看个人的修养,也要看外界的影响。怎样看待人老,是人生最有挑战的感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9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6880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6:38:25 | 只看该作者
揭秘:鲁迅“齐家”理想的破灭:兄弟之间缘何失和?
周氏三兄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9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6880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6:39:06 | 只看该作者
北京西城八道湾十一号曾经是“周三人”兄弟(周树人即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奉母亲鲁老太太一大家子合住的大宅门。当1919年12月鲁迅胜利地将全家老小迁入之初,情绪极其高涨,在稍后的第一个除夕之夜,郑重地在此主持祭祖典礼,兴高采烈地为孩子们燃放花炮。这时作为长子的鲁迅如释重负。按中国传统,父亲不在了长子就是家长;家长权力最大,责任也最重。中国人又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主要的责任在于家长。
    在理论上鲁迅早就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说自己在赴日本留学之前即已“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等到新文化运动起来,更写下了《狂人日记》,“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但理论好谈,思想也还比较好变,而感情则难改,具体事情一旦落到了自己家里,到自己身上,传统的力量就大得惊人。鲁迅在思想上对旧文化大造其反,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仍然躬行传统的孝道,讲究“修身,齐家”,宁可自己吃许多辛苦,首先要把母亲服侍好,一切顺着她的意思来,又要对两个弟弟以及他们的家小,全心全意地尽到一个大哥的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9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6880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6-4-7 14:10:35 | 只看该作者
可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大家庭只维持了不到四年时间,就先是慢慢松动,终于突然破裂了,鲁迅本人愤而走出了八道湾。
    从1919年鲁迅买下八道湾十一号院这所住宅,到2014年这成为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校园里一块名曰“周氏兄弟旧居”的特区,这95年时间里的起伏变迁相当复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9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6880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6-4-7 14:11:19 | 只看该作者
分化:周建人出走
    1919年日趋破落的绍兴新台门周家决定把整个台门卖掉,鲁迅的这一支也非得放弃故园、重新作出安排。根据鲁迅的意见,三弟兄不分家,在北京买合适的大房子,把绍兴的全体人马统统迁来,全家在北京团聚。于是全心全意“齐家”的鲁迅在1919年就大忙而特忙了:先是在北京忙着买房子并加以维修装饰,后是忙于回绍兴搬来全家。这两件事都是非常辛苦的,《八道湾十一号》都有细致的介绍。家庭的主要责任在长子,同时他也可以指挥其他人;但鲁迅往往不仅负责任,而且事必躬亲。聚族而居的旧形态终结了,一变而为聚大家庭而居的新形态,鲁迅完全不考虑分家并各成小家庭(核心家庭)那样一种现代形态。他似乎仍然恋旧。
    鲁迅毫无私心,维持这样的大家庭,他的意思并不是来当家长做老爷的,相反,他想的是自己多做奉献,克己利人,彻底地尽到一个大家庭长子的责任。按照鲁迅这样高尚的思路和风格,“齐家”应当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事有大谬不然者。单是高尚还远远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9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6880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6-4-7 14:12:03 | 只看该作者
1912年鲁迅全家合影。后排左为周建人,右为周作人,前排左起羽太芳子、母亲鲁瑞。羽太信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9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6880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6-4-7 14:1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6-4-7 14:14 编辑



首先,周建人没有安顿好。他在绍兴是当中学教师的,到了北京以后,原来的职业没有了,合适的工作一时找不到,只好在北大旁听一些课程,为未来做准备,同时从事生物学方面的译著,但离卖文为生的水准尚远。这时他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且有妻小,却在大宅门里做一个吃闲饭的人,实在很不舒服;羽太信子常常指桑骂槐地打击他,甚至连老婆芳子也有点看不起他,心里很是窝火。他一定要工作,稍后于1921年初秋去了上海进了商务印书馆,起初的岗位是校对,工资也不高,但他非常高兴,立刻就去了。他在上海安顿下来以后,立即着手把老婆孩子接过去,但羽太芳子不肯去,她留恋八道湾阔绰的生活;后来完全闹僵,建人就在上海同过去的一个学生另组家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9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6880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6-4-7 14:15:13 | 只看该作者
                       破裂:鲁迅周作人绝交
    在八道湾十一号里,最是石破天惊的一大变故是二弟周作人向大哥发难,莫名其妙地写条子给“鲁迅先生”,说什么“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这“自重”二字分量很重,实际上是在批评哥哥不自重,在道德方面犯有重大的错失。
    关于周氏兄弟闹翻的原因,当事人都避免直接谈起,于是有各种传说流行。按照周建人和许广平的看法,根子在于经济问题。主持家务的二媳妇羽太信子胡作非为,铺张浪费,胡乱花钱,造成家庭负债,受到家长鲁迅的批评和制约;但鲁迅规劝告诫没有多少效果,却引起羽太信子的反感,不让自己的孩子亲近鲁迅,说要让他冷清死。
    黄乔生书中也认为周家分裂的根子是经济问题。他强调地指出,因为这时周作人的收入业已超过了鲁迅,“周作人和他的妻子不能完全听命于鲁迅,他们不但有独立的愿望,而且有独立的可能”。这是很有道理的,有钱就任性,经济是基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0 22:36 , Processed in 0.18901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