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冷月沧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时代(非虚构文本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5 22:02:31 | 只看该作者
二十  小镇(下)
还有一个小镇,是本省的。离我们场也不远。走路一个小时便能走到,开拖拉机去只要十几分钟。
严格地说,那不是镇。没有街道,只有若干座民居依山而构,临溪而建,大约一百多户吧,散落在群山之中。不过,这里是当时的公社,也就是的乡政府的所在地,因此也就有了镇的若干元素。
公社的首脑机关被称作革委会,就设在一幢二层小楼上。那天也是星期天吧,我们无所事事,来到小镇,一逛二逛的,就逛到了一座小楼边,抬头一看,见一座风雨飘摇的小楼的门框边挂着一块牌子,某某公社革命委员会。白底红字,赫然在目。大家感到好奇,也不怕,就进了门,爬上了楼。那楼上光线幽暗,楼板踩上去嘎吱嘎吱的响,透出几分腐朽的味道来,使人担心它随时会断裂。楼的两旁走廊边的板壁上贴着两张最高指示。一张是“领导我们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张是“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这就是那个时代常见的景象了。待走到走廊的尽头,见两个房间的门敞开着,便蹙了进去。只见其中的一个房间里两个人相对坐在两张破旧的办公桌子边,翻看着一叠也许是文件简报之类,见了我们,神色冷淡,其中的一个中年人翻了翻眼睛,问我们,你们是什么人,来干什么的,有事吗?我们说,我们是茶场的知青,没有什么事情,就来看看。他听说我们是知青,神色稍舒,脸色也好看了一些。还问了我们一些场里的情况。从彼此的问答中,看来他对我们场里的情况还比较的熟悉。
看到两位中年人的神情总是不冷不热,不咸不淡,我们也没了兴趣,在那个憋屈的地方待了一会,就告辞出来了。
我们出来之后,到了卫生院,才知道,那座小楼上的那个中年人是公社的革委会主任,姓洪。洪姓是当地的大姓,这洪主任也许就是当地人。
卫生院更小,只有一间房子,是个套间,里面储藏着一些药品,外间是诊疗室,据说这房子还是租来的,墙上也贴着最高指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卫生院就两个人,一个是医师,另一个不知是医师还是护士,反正是我们同时下乡的同一批的知青,原在某个集体知青点插队,后通过她父亲的关系落实到这里的。
她穿着一身白大褂,煞有介事地坐在诊疗室的一张桌子旁,一见我们高兴得很,仿佛见到阶级亲人一般,忙搬凳子,倒开水,一张小脸儿透出实实在在的兴奋劲儿,与刚才的那两个政府官员形成鲜明的对比。她说,还是你们好啊,成群结队的,集体生活,丰富些。我们说,你只看见和尚吃馒头,没有看见和尚敲木鱼。我们流大汗、出大力在接受再教育,你却在这里清闲度日,冬不吹风,夏不晒日,逍遥自在,多好啊。高兴时,给人量量体温,不高兴时给自己量量体温。她吐了吐舌头,说,一家不知一家的难处,你们不知道,我一个人在这里多寂寞。特别是夜晚,这里还经常没有电,点一盏昏暗如豆的煤油灯,风一吹,忽闪忽闪的,那个怕啊。我们说,你赶快找一个对象吧,陪陪你,既驱鬼壮胆,又生儿育女,一举两得。她露出一口整齐而雪白的牙齿,灿烂地笑了,说,现在还是一个人好,自由些。她回过头来说,你们男的谁想在这里找对象,这里有一个绝对漂亮的女孩子。我们都笑了,说,这个鬼地方,连人都没几个,哪来的美女,还是绝对的,莫不是那什么蒲松龄老先生笔下的狐仙?她说,不要说,还真有,那个供销社老吴,你们知道的吧?就是他的女儿,刚从安徽过来,高中毕业,哇,那个五官,肤色,真的是水灵,我敢说,你们场里的女孩子没有一个比得上。一说美女,老董他们马上打了鸡血似的兴奋起来,说去看看,是怎样的一个美法?被你夸得没了边。
从卫生院沿着小溪,迤逦来到也建在溪边的供销社。供销社也很小,是一座三开间建筑,单层,袖珍型的,那架上的货物也少,没有几样,还大多要票购买。连那火柴,煤油,肥皂都是凭票供应,不要说其他了。在供销社,我们看到了老吴,一个人正靠在柜台上百无聊赖地拨弄着算盘,也许是在算账;他的妻子,一个颇具风韵的中年妇女在用一架缝纫机在修补衣服,却没有看见护士所说的那个女儿。大家又不好问,只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天上地下地与老吴聊大天。看看表,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了,日头也西斜了,还没有看到那个女子的影子,不禁失望了,老董便神情懒懒地准备回场了。忽然,从供销社的里间转出个人儿来,就是老吴的那个女儿。大家觉得眼前一亮,瞳孔就霎那间放大了。那确实是一个美女,除了个子稍矮一点,其他的便挑不出什么毛病了,可以说美得有点眩目,美得有点媚态。眉眼如画,眼波欲流。看见我们,也不忸怩作态,而是十分大方地对我们微笑。那个时候,天色渐晚,夕阳西斜,一缕晚照的阳光射过来,把她罩在一片余辉之中,便有了一种西方油画的味道。
在回场的路上,大家对这美女津津乐道,老董说,过两天要再来一趟,看能不能与她拉上话。大林说,你这话要是传到小赵耳朵里,恐怕事情就会复杂化了。那知青小赵是老董的对象,两人正处于热恋之中。老董一听提到小赵,精神立刻变得蔫巴巴的,忙闭口不言了。
那女子后来与知青们谁也没有瓜葛,而是去了城里的一个剧团里学戏去了。当我们再看到她时,她已经在舞台上演《春草闯堂》,《梁祝》之类的戏了,虽然演技唱功不怎么样,但扮相俊美,颇得观众的喜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204
42#
发表于 2015-12-26 08:46:40 | 只看该作者
同样两个女知青,
不同特点不同命,
两个小镇各特色,
楼主笔下写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5
43#
发表于 2015-12-26 15:48:34 | 只看该作者
闽浙两省山水相连,两地知青惺惺相惜,欢聚一堂。
我插队的地方虽然没有与浙江交界,但是也有不少浙江人,主要是来自浙南的温州丽水一带。各种手艺人,制作农具的铁匠,做家具的木匠,编箩筐的篾匠,做衣服的裁缝,走村串乡的货郎担,还有上山伐木的、采集松香等等,都是浙南人。印象中这些人都非常吃苦耐劳,而本地村民埋头种田还嫌人手不足。因为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村民称为长毛)攻入闽北,这一带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作战的战场,人口锐减。我们村里也有浙南人长期定居下来,他们说,这里耕地多,所以移民到此。他们会做香菇,当年生产队的副业,就是靠他们做香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4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18:57:59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  居室
知青时期,因为茶场住房紧张,往往几人共居一室,既挤,又吵。我喜欢清静,也想一个人好看点书,写写字,于是便留意有没有空余的房间可以利用。也算是苍天不负有心人,于寻寻觅觅间,有老职工告知,场东部那座房子有一个房间,据说原先有一人吊死其中,是个姓李的职工的女儿,与职工闹了家庭矛盾,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因此这间房里阴气逼人,常常闹鬼,无人敢住,故此空着。
我那时血气方刚,又接受过唯物主义的教育,平时不信鬼怪,不惧神祗。更何况我觊觎着一人一室的环境,对那所谓的鬼神感激还来不及,怎么会怕呢?于是,我郑重地向场领导提出要求,搬到那间宿舍去住。原以为,场里住房紧张,领导那里得费一番唇舌,没有想到他却一口答应。大约领导认为那房间空着也是空着,不如利用起来,再说一个经常闹鬼的地方,阴气太重,让年轻人的纯阳之气冲一冲也好。
于是,各得其所。我就兴高采烈将我的被铺与书籍等搬到这个靠场部小操场东边的二层小楼上。当我打开尘封多年的房间,确实感到了有点阴气。那横空的尘网,那浓重的霉气,那阴冷的光线,那踩上去咯吱咯吱响的楼板,联想到人们说该房间经常夜里发出的异响,即使我自诩胆大,也不禁心里有点发毛。可开弓没有回头箭,男子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我看和我一起来打扫的另一个知青讪讪的,脸色有点不对,索性手一挥说,好了,你回去吧,我自己来打扫好了。那知青闻言大喜,忙对我说,那我回去了,你自个忙吧。
我化了将近一天时间,将这房间彻底的打扫、冲洗了一遍。渐渐的,经过打扫的房间,看上去顺眼多了,也不显得那么寒碜了。那天下午,端详着空旷旷的板壁,我突发奇想,那经常在此出没的鬼神不知何方妖孽,过去人们往往要画符镇之,我不会画符,但可写一张鲁迅的诗词镇一镇也好。鲁迅先生为最高领袖所推崇,被封为“脊梁”和“旗手”,气韵高格,傲骨嶙峋,那鬼神肯定见之逃逸。于是,我找来一张白纸,饱蘸浓墨,抄写了鲁迅的一首诗词:“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写毕,掷笔一笑,用浆糊粘到板壁上。见那纸上的字写得笔意凌厉,有张牙舞爪之势,心中颇感得意,想这张诗词笔墨的功能有点像过去的门神秦叔宝、尉迟恭之类,可以起辟邪驱鬼的作用,这很有点以神镇鬼的样子,当然这对鲁迅先生来说,可真是有点唐突了。
待打扫好室内,摆好零星有限的几件家什,就有心情在煤油炉上烧一壶茶了。待烧好茶水,泡上就地取材的茶叶,坐到窗前的桌子旁,啜一口香茗,推窗一望,心情霎那大好。那窗外的景致,算得上是一方别致的天地。只见窗前不远处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溪身蜿蜒。小溪的那边是一个小坡地,但见清风过处,几株疏竹摇曳。而更远处,是一山的苍松绿波,是一山的氤氲岚气。在这样的景致中品茗、看书、遐想,该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那里还管它鬼神与妖孽。
在这个房间里,我一住就住了好几年。蜗居斗室,简陋至极,却也带给我不少的乐趣、知青们经常来我这里喝茶、抽烟、聊天。尤其是阿林、老董、阿鸣几个知青,更是常来常往,甚至一段时间,在我这里搭伙吃饭。在这里的几年时间,我也读了不少书籍。来茶场时,我那热爱文学的父亲送给我不少书籍,像《中国文学史》、《唐五代词》、《词综》、《古文观止》等等,古今中外都有。这些书籍使我落寞的夜晚变得充实而丰富。尤其在深冬的夜晚,最适宜的似乎是在这紧闭的窗棂下,弄一炉火,炉边,有一杯温着的酒。于是,烛影摇红,展卷夜读,便有了一份浓浓的情趣,一缕淡淡的书香。任窗外寒风砭骨,任天地间雪花飘飞,我却于斗室之中,拥着炉火,右手执杯,左手执卷,神游八极之外,思若流云掠空。随着时光的一点点流逝,夜愈深愈静。倦意一点点地袭来。此时,我虚掩的心扉期待着纤纤素手的轻叩,我凝神聆听期待着窗外小径上步步莲花的足音响起。虽然,那种期待是虚拟的,但这等待却充满了诗意。因为我听说,那个在此上吊的是个年轻女子,但这种等待终于没有结果,在夜深人静之际,唯有清风拍打着孤独的窗棂,那个传说中的异响却没有出现。以致多年之后,我重返茶场,看到这虽然破败,但依然在岁月中存在的斗室,感慨莫名,还为之填了一首《高阳台》,算是聊寄怀念之情,词曰:
“川绕轻云,溪流波影,悠悠红日西斜。几度春秋,飘摇零落谁家?抛书人对窗前竹,怕见残花。但凄然,身世飘零,落魄山乡。  卷中自有乾坤在,看秦时气度,汉代风华。摇曳孤檠,映出墨迹苍茫。东风未许韶光驻,叹时光,散若飞霞。太匆匆,冷了鸥梦,唯见苍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204
45#
发表于 2015-12-27 08:14:53 | 只看该作者
不愿与人同屋住,
自寻一间镇鬼屋,
鲁迅诗词墙头贴,
归时再为此作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5
46#
发表于 2015-12-27 15:09:09 | 只看该作者
民间的说法:“阳气旺盛鬼见愁。”男青年自然阳气旺。古代行刑选在午时三刻,因为这时接近中午12点,阳气最盛,鬼魂不敢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4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21:04: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龙行、老农!下面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4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21:05:19 | 只看该作者
写诗(上)
也许是受我那喜爱诗词的父亲的影响,我从小也喜欢诗歌。尤其是正处于十七八岁的青春岁月,本来就是诗化的时期。虽然那时候尚是文化禁锢的时代,但诗总如那地下的野草,在一冬的肃杀的衰枯之后,经春风一吹,便顽强地探出头来,昂起自己微不足道的身子来,以证实自我的存在。
我在场里有几个纸箱子,其中有一个放些换洗衣服外,其余的都放了书。那书,五花八门的,但基本上还是以文学类为主。其中有一本是五十年代的《诗歌选》,里面选了一些当时发表在《诗刊》上的诗歌。一本是贺敬之的《雷锋之歌》,大部分是政治抒情诗,阶梯式的。当然,其中的《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车的窗口》《回延安》等,很激动了我们当时年轻的心灵。很巧的是,还有一本苏联的红色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好》,也是阶梯式的政治抒情诗。我记得当时北京的知青们集体创作了一首《理想之歌》,好像发在《人民日报》上,也很明显是受这些诗风的影响。“红日、白雪、蓝天、/向东风/飞来报春的群燕/我们/从太阳升起的北京出发/飞翔到宝塔山头/落脚在延河两岸……”时隔四十多年,我还依稀记得其中有这样激情澎湃的句子。
还有一本书,很特别。是一本好像是华南或是华中师范学院编的中文系的教材,书名似乎叫《文学作品赏析》,编撰的时间应该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或是六十年代初。这是一本纸质发黄,里面有不少红蓝钢笔做过眉批的书,可见原书的主人是很用心地读过的。它的特别之处是扉页上的一段题词:六二年元旦赴成都,路遇萧楚,闲谈颇投机。临别之际,以此书相赠……下面的字迹大约被茶水洇湿了,痕迹明显,一片漫漶,不清楚还有哪些语句。萧楚何人?赠书者何人?二人在何处相遇?所谈何事?这一切,都隐没在时光的河流中,无迹可寻。就是这本书经过怎样的辗转流离,现在到了我的手里,也不得知晓。但这段的题赠之语颇有兴味,那用蓝墨水书写的字也颇见风骨,因此我在翻阅此书之前,往往要先凝视这题赠之词,默默遐想这书在两人之间的传递相赠以及彼此间发生的故事。这本书中也选了一些当代的诗歌,其中好像选了一首阮章竞的歌颂人民解放的长诗吧。写得很有激情,不过也是阶梯式的。对于全诗,我是基本上记不清了,只记得其中的片言只语,有一个句子印象很深,至今仍然能够忆起,大意是一个孩子,第一次吃到了糖,他悄悄地向妈妈诉说,什么叫“甜”。
受这些诗歌的影响,我也偷偷地写一些所谓的诗歌,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且大部分也是阶梯式的。比如一首描写我们开荒的诗写道:“铁镐/闪着意志的光/在青春的大山上开垦/风雨里/我们挺起脊梁/把革命的凌云之志/塑造成不朽的岁月。”这首,还算是比较好的,大部分,都是些空洞无物的标语式的口号。所以,虽然仍然喜欢读诗,但对于写诗,由于写得连自己也感到乏味了,就没有再作努力。至于在八十年代,在诗歌潮流的影响下,陆陆续续在刊物上发表了一些诗及散文诗。那是因潮流的裹挟而为,另当别论。
我后来的兴趣主要是转向旧体诗词方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21:07:04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三  写诗(下)
小时候的我,读小学时,正逢文革动乱,形势崩析,便没有多大读书。认识了几个字,堪堪能读一些通俗小说,因此便喜欢上了那些旧小说,如《三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之类,也接触过一些诗词,故兴趣颇浓。“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亦无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万里音尘绝。千条杨柳结。春心自浩荡。春树聊攀折。”这些诗,那时候不知在哪本旧小说中读过,至今会背,但一直不知道作者是谁,也没有去查,只是默默地喜欢。到茶场后,在父亲的书架上找了一套北京大学一九五六级中文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本《唐五代词》。但在场里,一直没有去翻看。直到有一次读鲁迅的诗词,又对旧体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将那几本诗词文学的书籍找了出来,重新翻阅,感到获益匪浅。同时,不知从谁那里找到一本《平水韵》,于是,便学着照葫芦画瓢,涂鸦了起来。
三月茶山,草长莺飞,春意盎然,采茶女穿红着绿,来茶场采茶。我见状,便写了两首诗,自认为不错,不免自鸣得意:“山中陌上尽娉婷 ,互答茶歌三两声 。三月山乡景色好, 一天风雨半阴晴。(其一)山岚氤氲夕阳红 ,采摘归来笑晚风 。 阿妹临行尚踟蹰,心萦云水第几峰?”(其二)知青大林看了,却不以为然地评价道,有点诗意,第二首还有点含而不露的味道,只是锤炼不够,境界一般。我听了也不以为然,敝帚自珍,感到自己的诗生活气息还是比较浓的。
犹记七四年冬日,鲁迅先生著作的单行本出版发行,我为之兴奋,于是节衣缩食,特地到邻省的F市去买了一套,置于案头,日日翻读。某夜,风雨大作,午夜梦回,点一盏孤灯,读鲁迅的散文集《野草》,忽有所感,遂在书的扉页墨迹淋漓地题上四句:“昨夜风声挾雨来,梦回三更不成眠。挑灯忽觉光如炬,起读先生《野草》篇。”
有一年,区里开展了一场青年篮球赛。我们场里的知青也闻风而动,组织了一支篮球队。出征前夕,群情激昂,喝了壮行酒。趁着几分酒兴,我挥毫写了几句激励的诗:“披甲出征胆不寒 ,壮歌剑气动关山 。 展我挥戈退日志,不克群雄誓不还。”诗写得并不怎么样,聊壮行色而已。没有想到,若干时日之后,有人到领导处告状,说我这诗有政治问题,尤其是第三句,挥戈退日,有攻击伟大领袖之嫌。领导闻之一惊,忙叫我去问是怎么回事,我便将这个典故说了一通,并说,伟大领袖自己也用过这个典故的。领导听了,没说什么了。我却惊出了一身冷汗。写诗作词,便不大抒写政治性的东西,改写风花雪月的了。
知青居住的集体房间的隔壁是专业军人大雷。大雷娶了新媳妇,风情无限,夜夜旖旎。惹得众知青夜难安寝。我曾赋诗一首道:“风情惊客梦,长夜候鸡鸣。星横犹征战,潮涨何时平?”大家看后一笑,说,太含蓄了。
当然,身在异乡,每逢传统佳节,不免有些思乡之情,也写些诗词,聊以寄托情怀。“近水远山秋意寒,浓霜尽染枫叶丹。昨夜鹃声声转急,故园明月梦中看。”
七六年,城里召开知青大会,我们去参加。看见不少同学完全不是往昔的模样。尤其是女同学们,往往是脸色黑红,膀圆腰粗。就模样而言,与那真正的贫下中农差距不远了。哪里还有父母身边乖乖女的样子?我不由的感慨系之,写诗道:“三年风雨地 ,两处别离情 。彼此惊相见 ,尚留一片心。”
那时候,写了不少所谓的诗词,但终于劳作艰辛,乏于同道,没有坚持下去。那诗词,也如孤鸿片羽,消逝在岁月的深处。除了一小部分尚能忆起,或随手写在书边纸片上,至今偶尔翻检所得的外,其余的,便散失殆尽。一如秋月的雁影,飞过青春的高山,消失在苍茫的远空,未留下任何的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5
50#
发表于 2015-12-28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麻沙老农 于 2015-12-28 09:23 编辑

吟诗填词,才情不浅。我们大队也有一位知青会吟诗填词,他的父亲在大学任职,也许是家学渊源,他有这方面的才情。有一次他郑重地交给我一张纸,上面是他创作的一首词,并注明“敬请××斧正”。词中抒发了何日能一展青云之志的抱负。可是我对诗词素无研究,未置可否,令他大有世上知音少之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0 02:27 , Processed in 0.19301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