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苦辣酸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聊聊老歌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54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09: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12《山楂树》
      “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已发出闪光。列车飞快地奔驰,车窗的灯火辉煌。山楂树下两青年在把我盼望。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清风吹拂不停,在茂密的山楂树下,吹乱了青年镟工和锻工的头发。啊,茂密的山楂树呀,白花满树开放;啊,可爱的山楂树呀,你为何要发愁……”
      今天,一连看了五集凤凰卫视《五十年代留苏学子的往事》,羡慕他们那飞扬的青春,也被学子们苏联情结所打动,于是,提笔写这首《山楂树》。
      这是一首十分好听的歌曲。相比《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它的节奏更适合作舞曲。八十年代中期,我买了一盘盒带,名字就叫《山楂树》,于是,第一次接触,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首歌。除了那手风琴伴奏下的纯真、浪漫与抒情外我想,还有一份浓浓的苏联情结在里面。
      有时自己也不明白:怎么会有那么重的苏联情结?或许,小时候看了太多的苏联小说、苏联电影?听这首《山楂树》,我又看到了那熟悉的苏联。我心中的苏联,总是这样的:轻柔的晚风,河边的小树,远处的工厂,飞驰的列车,夜晚的灯光,飘浮的薄雾,还有那热情的生活态度,以及一点淡淡的哀愁。其实,这是一首爱情歌曲,现在,甚至有人浅薄地说它是一首难得的“三角恋”的歌曲。但我在歌词与韵律中,听到的却是苏联时代的生活,仿佛看邦达列夫的散文集《瞬间》……
      今年夏天,我在哈尔滨的太阳岛参观了“俄罗斯风情园”,里面展示的,是苏联时代的民居、家庭摆设和各种生活用品。正是我想象中的苏联:树木围绕的庭院,简陋而有品位,粗糙中透着文化。我收藏着不少反映苏联时代生活的老电影,像《幸福的生活》、《生活的一课》、《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劳动与爱情》、《我们好像见过面》等等。
      反正,我喜欢小说、电影里苏联人那种对工作、对生活和对爱情的态度,我喜欢他们灵高于肉的生活态度。他们在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一样有别墅(我在海参威看到的苏联时代的“渡假别墅”,其实就是简陋的小板房)、爱渡假;一样省下钱来衣冠楚楚地去大剧院享受高雅艺术;一样喜欢沸腾的生活和浪漫的爱情。我本来以为,社会主义就应该是这样的。因此,不管苏联解不解体,不管人的物欲终究战胜了灵魂,我还是在心底保留着一种苏联情结。
      苏联老歌,流传的很多,但似乎这首歌被更多的中国电影所用。还有那部著名的小说和小说改编的电影《山楂树之恋》。2007年,《山楂树之恋》一出版,我就买了来,用一天时间看完了,并且向很多人做了推荐。我以为,《山楂树之恋》中老三与静秋的爱情,可以让我们唤起似乎已经远离了我们,其实只是雪藏在大部分人心底的那份纯真。这种纯真,其实我们都有过。这也是大家觉得同学友谊,战友情谊很珍贵的原因。而《山楂树》的时代,正是那种爱情纯真的年代。纯真年代不一定是合理的年代,社会总是要发展的,智慧代替了纯真,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唤醒纯真,才是人们最终能够自由而快活的前提。
这就是我的苏联情结,与政治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54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09: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18:19 编辑

315.jpg (26.19 KB, 下载次数: 1)

3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54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0: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13《红河谷》
      “人们说你就要离开村庄,我们将怀念你的微笑。你的眼睛比太阳更明亮,照耀在我们的心上。走过来坐在我的身旁,不要离别得那样匆忙。要记住红河谷你的故乡,还有那热爱你的姑娘。
      “你可会想到你的故乡,多么寂寞多么凄凉。想一想你走后我的痛苦,想一想留给我的悲伤。走过来坐在我的身旁,不要离别的这样匆忙。要记住红河谷你的故乡,还有那热爱你的姑娘。”
      这首《红河谷》,唱的人很多,我独喜欢王洁实、谢莉斯唱的。听这首歌,是七十年代末。两年后,我在大学进修时,大学生们几乎都成了他们的粉丝。
      《红河谷》一般认为是加拿大民歌,“红河谷”自然在加拿大。后来,中国拍了个电影,也叫《红河谷》,背景在西藏。我国陕西境内,有个地方也叫“红河谷”,还是国家森林公园,从图片看,风景也很美,有机会可以去一趟。不过,加拿大的红河谷究竟怎样?实在不知道,这首歌连一句描绘红河谷风景的文字也没有。
      我喜欢这首歌,其实是喜欢它唱的那种惜别的心境。这种心情,实在是与“知青大返城”后我的情绪太相近了:眼看着当年一起下乡的战友上学的上学,返城的返城,自己将留在北大荒。今后,北大荒“多么寂寞、多么凄凉”,不免在心里呼唤:“想一想你走后我的痛苦,想一想留给我的悲伤”。
       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年轻的记者们追问那些至今留在当地的战友:“大家都回城了,你没有返城,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这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吗?那种寂寞、那种凄凉、那种无奈,不要说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即便是一起在北大荒奋斗了十年,已经返城的战友也未必真正体会得到。
       其实,王洁实谢莉斯的歌曲都是十分青春、阳光的,特别是那些校园歌曲。不过,我接触他们的歌曲,正是七九年的人生低谷期,因此,喜欢的往往是“孤馆寒窗风更雨,欲语语还休……”(比如电视剧《鹊桥仙》的插曲《难诉相思》),“……同时天涯沦落人,苦瓜枯藤紧紧相随……”(电视剧《彩云归》的插曲《何日再相会》)。即便那首倾诉相思的爱情歌曲《红河谷》,也被解读得十分凄凉。
      好在,不久就进入了八十年代,我也从思想的低谷中走了出来。依然喜欢王洁实谢莉斯的歌,喜欢《外婆的澎湖湾》、喜欢《校园的早晨》、喜欢《笑比哭好》……
      我唱《红河谷》最得意的一次,是九十年代末。那年年底,领导高兴,要我组织大家到上海吃“年夜饭”。地点在杏花楼,特地要了有卡拉OK的房间,边吃边娱乐。我一般对卡拉OK没有兴趣,极少拿起话筒。那天由于组织工作圆满,又被领导逼着喝了杯啤酒,有些兴奋。正好,机关一个女同志在唱《红河谷》,我一听,是王洁实谢莉斯版,便拿起另一个话筒跟着唱起来。
      一般唱《红河谷》,都是唱高声部,我却唱了王洁实的低声。这样,真正成了两重唱,效果极佳,令那位学过芭蕾的女同事刮目相看。——至今,还有不少同事记得我那次演唱。
      那位女同志刚从疗养院调到我们新组建的“学校卫生保健所”。机关的习惯,对从外系统调来的人总是有想法,以为不是正道。因此,过去多有隔阂。自从一起唱了这首歌,她也与我熟悉起来,工作也有了配合,还接过了一些以前由我承担的工作。没想到,唱歌也能促进工作。
      《红河谷》虽然没有唱什么风景,但浓浓的人情,让人想像加拿大的红枫、瀑布、河谷,以及那个令人不忍离去的村庄。真想有机会去一次加拿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54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0: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18:24 编辑


313.jpg (38.14 KB, 下载次数: 1)

31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54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4: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14《小路》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这是一首优美的苏联歌曲。歌曲中,我们能感受到爱情,感受到苏联战争的悲壮。战士告别故乡和亲人上了战场,年轻的爱人望着他临别时走过的那条小路,充满了思念和担忧,希望能够沿着这条小路,去到遥远的边疆,救援自己心爱的人。这首歌,比现在的一些直白的爱情歌曲要动人的多,优美得多。
      小时候,也唱过这首歌,也觉得这首歌好听。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此时正一心“骑马挎枪走天下”,哪能领会歌中的少女情感呢?相比之下,那时我更喜欢唱一首中国的《小路》“山前有一条弯弯的小路,路上开满鲜花。红军当年从这里经过,红旗飘飘催动战马。路旁小树已经长大,红军伯伯也白了头发。冬去春来南征北战,创立了人民的天下。小路啊……小路啊……,你留下了英雄的足迹,编写着革命史话。”(歌词不一定记忆准确)。这是我在格致合唱团唱过的歌,连当时老师指挥唱歌的样子都依稀记得。
      小路,总是与分别相连,总是与思念相依。七八年知青大返程以后,依然留在北大荒的我,就有过这样的一条小路。它在我家的南边。路旁有几行高大的杨树,边上是一条人工河渠,不过路是笔直的,不像歌中唱的那样“曲曲弯弯”。那些日子,我心中很郁闷,又不便在家里发泄,便经常去那里散步。走在小路上,回想当年:上下班时,扛着锄头的知青们在路上嬉闹着;晚饭后,成双成对的知青沿着这条小路喃喃私语……。而现在,再没有这些相伴了,自己仿佛被抛弃在了北大荒。我惶恐,我彷徨,我看不到前行的路。这种时候,我会唱一些歌来解脱。有时是轻声低吟,有时则引吭高歌。唱得最多的,是“远飞的大雁……”、“抬头望见北斗星……”,有时也唱一些上山下乡的歌曲。不过,似乎从来没有唱过这两首《小路》。
      进入八十年代,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开始了,我也用激情代替了郁闷。学校搬了新家,我家住上了楼房,小路离我远了……
     几十年过去了,九三变化那么大,那条小路怕早就没有了吧。不过,每当唱起《小路》,我还是会想起那条伴我度过艰难岁月的小路,尽管那是一条与歌中完全不同的小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54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4: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18:28 编辑


314.jpg (172.42 KB, 下载次数: 1)

31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54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06: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4-7-18 06:36 编辑

                                   15  三套车及其他

      在外面“K歌”,常有人为我点唱《三套车》,那种俄罗斯人特有的忧郁,歌曲表现得十分淋漓。
      其实,在俄罗斯民歌中,我更喜欢《伏尔加船夫曲》。每唱起此歌,我总会想起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想起那个冬季,在故乡的河边,冒着风雪为我们的乌篷拉纤的叔伯们。而《伏尔加船夫曲》开头的号子,又令人想到聂耳的《码头工人歌》。
      我第一次唱《三套车》纯属偶然。那是九十年代,各级领导忽然都时兴饭后拿着话筒唱卡拉OK,不少饭店也都安装了这类小玩艺。我很讨厌这种做法,一般能躲就躲,躲不开的,就趴在饭桌前打瞌睡。那次,上午是文教助理会议,饭后照例又是卡拉OK。我正在瞌睡之中,有文教助理为我点了这首《三套车》。局长推醒了我,我懵懵懂懂地听得文教助理们在起哄。乡镇的文教助理,一般都是妇女干部出身,快人快语,什么玩笑都敢开。我自知不是她们的对手,最好的应对办法是“早点就范”,应付过去。一看是“三套车”,虽然没有唱过,但也听过几遍,旋律大致熟悉,对着荧幕,估计问题不大。于是不再另选歌曲,拿起话筒,对着电视机唱了起来。
      不想,这首歌其实很好唱,我的嗓子也合适。于是“董办喜欢唱《三套车》”不径而走。以后,成了我K歌的保留节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54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06: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18:33 编辑


315.jpg (226.08 KB, 下载次数: 0)

3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54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6: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赞歌》与《牧人之子》

胡松华的《赞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从六十年代唱到现在。我以前也经常唱它。可是,最近十来年,我却很少再唱了,起因在那部王心刚主演的老电影《牧人之子》。
      世纪初的一天,我从新华书店买了部老电影光碟《牧人之子》。回家刚看不久,就愣住了:电影里响起了熟悉的旋律,这不是《赞歌》吗?——那是电影插曲,一首女生独唱,一首情歌:
      “白雁就是飞到云霄,影子还在大地上。远离家乡的哥哥哟,永远活在我心中。要忘记你的话哟,比丢掉黄金还要难。
      “千里的镜子能发光,哥哥为什么不还乡?一去几年无音讯哟,是不是已经把我忘?”
       其中的第一段有六句,最后两句音乐是与三四句重复的。
      我一直以为《赞歌》是胡松华创作的,现在看不对了。因为《牧人之子》是五七年上映的,而《赞歌》诞生于六四年。从那以后,我一直很关注关于《赞歌》创作的消息。
       据说,《东方红》彩排时,总理觉得最后各少数民族在天安门起舞的场面,除了藏族,都在跳哑巴舞,建议加一个蒙古族的男生独唱。任务给了胡松华。胡松华说:“创作它时就一晚上的时间,我先把词写好,然后写音乐,领导说就因为你去过内蒙古草原,所以让你写。于是我就先写了中间那段民歌风格的旋律,而后来再加上我自己创作的长调。没想到这首歌会在《东方红》演出后流传开来。”
      “先写了中间那段民歌风格的旋律”是很含糊的表述。是胡根据民歌写的旋律?如果民歌的旋律与《赞歌》完全一致,就谈不上写,只是根据民歌旋律填词而已。如果是根据民歌创作的旋律,那一定与民歌有不同,问题是《牧人之子》中的那两段,如果写下曲谱,肯定与《赞歌》的中间部分一样。《牧人之子》可以照搬内蒙民歌的旋律,但无法照搬七年后创作的《赞歌》的旋律。“后来在加上我自己创作的长调”,其实也在透露,中间部分并非“创作”。其实,如果干脆说得清楚一些,我们都能理解。这样闪闪烁烁,我唱起这首歌来就有些别别扭扭了。
      前年,《松原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金彦玛》——胡松华《赞歌》原曲的采记经过”。文章作者记载了他父亲苏赫巴鲁当年采记录《金彦玛》的经过。1959年9月11日,前郭尔罗斯(吉林省的蒙古族自治旗)歌舞团的苏赫巴鲁曾让民间艺人苏玛演奏了三遍《金彦玛》,因为民间艺人并不识谱,每次演奏都有变化或即兴发挥,因此,苏赫巴鲁也记了三次。后来,苏赫巴鲁写了一首《和我激动的心一样》的歌词,就填在《金彦玛》(三)上,后来收录在《吉林小调集》中。作者说“《赞歌》的歌词,由胡松华填写,而曲谱恰好是郭尔罗斯蒙古民歌《金彦玛》。无论从曲式上、调性上,包括结构、乐句、旋律、节拍,《赞歌》所使用的民歌曲谱,与苏玛演奏的《金彦玛》不差一拍,不错一个音符。”
      至此,我对《赞歌》的由来总算基本清楚了。
      说到底,《赞歌》是一首难得的好歌,胡松华也是我十分尊敬的歌唱家。而《赞歌》的原曲《金彦玛》,仍在草原上传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54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6: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18:37 编辑


450.jpg (27.69 KB, 下载次数: 0)

45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5 20:42 , Processed in 0.20201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