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苦辣酸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聊聊老歌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0
41#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0:5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18:24 编辑


313.jpg (38.14 KB, 下载次数: 1)

31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0
4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4:41:19 | 只看该作者
                                          14《小路》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这是一首优美的苏联歌曲。歌曲中,我们能感受到爱情,感受到苏联战争的悲壮。战士告别故乡和亲人上了战场,年轻的爱人望着他临别时走过的那条小路,充满了思念和担忧,希望能够沿着这条小路,去到遥远的边疆,救援自己心爱的人。这首歌,比现在的一些直白的爱情歌曲要动人的多,优美得多。
      小时候,也唱过这首歌,也觉得这首歌好听。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此时正一心“骑马挎枪走天下”,哪能领会歌中的少女情感呢?相比之下,那时我更喜欢唱一首中国的《小路》“山前有一条弯弯的小路,路上开满鲜花。红军当年从这里经过,红旗飘飘催动战马。路旁小树已经长大,红军伯伯也白了头发。冬去春来南征北战,创立了人民的天下。小路啊……小路啊……,你留下了英雄的足迹,编写着革命史话。”(歌词不一定记忆准确)。这是我在格致合唱团唱过的歌,连当时老师指挥唱歌的样子都依稀记得。
      小路,总是与分别相连,总是与思念相依。七八年知青大返程以后,依然留在北大荒的我,就有过这样的一条小路。它在我家的南边。路旁有几行高大的杨树,边上是一条人工河渠,不过路是笔直的,不像歌中唱的那样“曲曲弯弯”。那些日子,我心中很郁闷,又不便在家里发泄,便经常去那里散步。走在小路上,回想当年:上下班时,扛着锄头的知青们在路上嬉闹着;晚饭后,成双成对的知青沿着这条小路喃喃私语……。而现在,再没有这些相伴了,自己仿佛被抛弃在了北大荒。我惶恐,我彷徨,我看不到前行的路。这种时候,我会唱一些歌来解脱。有时是轻声低吟,有时则引吭高歌。唱得最多的,是“远飞的大雁……”、“抬头望见北斗星……”,有时也唱一些上山下乡的歌曲。不过,似乎从来没有唱过这两首《小路》。
      进入八十年代,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开始了,我也用激情代替了郁闷。学校搬了新家,我家住上了楼房,小路离我远了……
     几十年过去了,九三变化那么大,那条小路怕早就没有了吧。不过,每当唱起《小路》,我还是会想起那条伴我度过艰难岁月的小路,尽管那是一条与歌中完全不同的小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0
4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4:4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18:28 编辑


314.jpg (172.42 KB, 下载次数: 1)

31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0
4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06:3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4-7-18 06:36 编辑

                                   15  三套车及其他

      在外面“K歌”,常有人为我点唱《三套车》,那种俄罗斯人特有的忧郁,歌曲表现得十分淋漓。
      其实,在俄罗斯民歌中,我更喜欢《伏尔加船夫曲》。每唱起此歌,我总会想起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想起那个冬季,在故乡的河边,冒着风雪为我们的乌篷拉纤的叔伯们。而《伏尔加船夫曲》开头的号子,又令人想到聂耳的《码头工人歌》。
      我第一次唱《三套车》纯属偶然。那是九十年代,各级领导忽然都时兴饭后拿着话筒唱卡拉OK,不少饭店也都安装了这类小玩艺。我很讨厌这种做法,一般能躲就躲,躲不开的,就趴在饭桌前打瞌睡。那次,上午是文教助理会议,饭后照例又是卡拉OK。我正在瞌睡之中,有文教助理为我点了这首《三套车》。局长推醒了我,我懵懵懂懂地听得文教助理们在起哄。乡镇的文教助理,一般都是妇女干部出身,快人快语,什么玩笑都敢开。我自知不是她们的对手,最好的应对办法是“早点就范”,应付过去。一看是“三套车”,虽然没有唱过,但也听过几遍,旋律大致熟悉,对着荧幕,估计问题不大。于是不再另选歌曲,拿起话筒,对着电视机唱了起来。
      不想,这首歌其实很好唱,我的嗓子也合适。于是“董办喜欢唱《三套车》”不径而走。以后,成了我K歌的保留节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0
4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06:3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18:33 编辑


315.jpg (226.08 KB, 下载次数: 0)

3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0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6:20:57 | 只看该作者
                  十六《赞歌》与《牧人之子》

胡松华的《赞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从六十年代唱到现在。我以前也经常唱它。可是,最近十来年,我却很少再唱了,起因在那部王心刚主演的老电影《牧人之子》。
      世纪初的一天,我从新华书店买了部老电影光碟《牧人之子》。回家刚看不久,就愣住了:电影里响起了熟悉的旋律,这不是《赞歌》吗?——那是电影插曲,一首女生独唱,一首情歌:
      “白雁就是飞到云霄,影子还在大地上。远离家乡的哥哥哟,永远活在我心中。要忘记你的话哟,比丢掉黄金还要难。
      “千里的镜子能发光,哥哥为什么不还乡?一去几年无音讯哟,是不是已经把我忘?”
       其中的第一段有六句,最后两句音乐是与三四句重复的。
      我一直以为《赞歌》是胡松华创作的,现在看不对了。因为《牧人之子》是五七年上映的,而《赞歌》诞生于六四年。从那以后,我一直很关注关于《赞歌》创作的消息。
       据说,《东方红》彩排时,总理觉得最后各少数民族在天安门起舞的场面,除了藏族,都在跳哑巴舞,建议加一个蒙古族的男生独唱。任务给了胡松华。胡松华说:“创作它时就一晚上的时间,我先把词写好,然后写音乐,领导说就因为你去过内蒙古草原,所以让你写。于是我就先写了中间那段民歌风格的旋律,而后来再加上我自己创作的长调。没想到这首歌会在《东方红》演出后流传开来。”
      “先写了中间那段民歌风格的旋律”是很含糊的表述。是胡根据民歌写的旋律?如果民歌的旋律与《赞歌》完全一致,就谈不上写,只是根据民歌旋律填词而已。如果是根据民歌创作的旋律,那一定与民歌有不同,问题是《牧人之子》中的那两段,如果写下曲谱,肯定与《赞歌》的中间部分一样。《牧人之子》可以照搬内蒙民歌的旋律,但无法照搬七年后创作的《赞歌》的旋律。“后来在加上我自己创作的长调”,其实也在透露,中间部分并非“创作”。其实,如果干脆说得清楚一些,我们都能理解。这样闪闪烁烁,我唱起这首歌来就有些别别扭扭了。
      前年,《松原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金彦玛》——胡松华《赞歌》原曲的采记经过”。文章作者记载了他父亲苏赫巴鲁当年采记录《金彦玛》的经过。1959年9月11日,前郭尔罗斯(吉林省的蒙古族自治旗)歌舞团的苏赫巴鲁曾让民间艺人苏玛演奏了三遍《金彦玛》,因为民间艺人并不识谱,每次演奏都有变化或即兴发挥,因此,苏赫巴鲁也记了三次。后来,苏赫巴鲁写了一首《和我激动的心一样》的歌词,就填在《金彦玛》(三)上,后来收录在《吉林小调集》中。作者说“《赞歌》的歌词,由胡松华填写,而曲谱恰好是郭尔罗斯蒙古民歌《金彦玛》。无论从曲式上、调性上,包括结构、乐句、旋律、节拍,《赞歌》所使用的民歌曲谱,与苏玛演奏的《金彦玛》不差一拍,不错一个音符。”
      至此,我对《赞歌》的由来总算基本清楚了。
      说到底,《赞歌》是一首难得的好歌,胡松华也是我十分尊敬的歌唱家。而《赞歌》的原曲《金彦玛》,仍在草原上传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0
47#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6:2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18:37 编辑


450.jpg (27.69 KB, 下载次数: 0)

45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0
48#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07:57:25 | 只看该作者
                                     十七《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

      如果只是看这段歌词,我们的后代子孙,很难体会,为什么这首歌会感动我们几代人。因为,这首歌讴歌的是红岩烈士们流血牺牲……

      我熟悉红岩烈士事迹,最初源于那本《在烈火中永生》。这是《红岩》的两位作者在五十年代写的一本回忆录。尽管已经读过《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尽管已经通过《我的一家》了解了欧阳一家为革命的牺牲,看过《在烈火中永生》中的这些回忆,我还是深深被渣滓洞、白公馆牺牲的烈士们的事迹震撼了。后来,《红岩》出版了,一时洛阳纸贵。因为我家就在新华书店隔壁,得以上架第一天就买了一本。我用了一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因为父母有好多同事排队等着看。等书还回以后,又读了一遍。我记得,那时很不愿意读书的最后几章,总觉得太惨了。

      再以后,就有了歌剧《江姐》,有了《红梅赞》。文革前,我虽然没有看过歌剧《江姐》,但《江姐》中的插曲,只要歌本上有的,我都会唱。包括《绣红旗》《春蚕到死丝方尽》《青松林内红旗扬》……

      最喜欢的,还是《红梅赞》。最难忘的,是那次在黄浦公园(外滩公园)唱《红梅赞》。那是初一那年,一个严冬的上午,好像是劳动课,我们去黄浦公园,为一种树木捉虫。那天阴冷,我们的手都冻僵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刚在班级学唱的《红梅赞》。后来,广播里也播起了《红梅赞》。

      我们捉虫的地方,靠近黄浦公园的北侧江边。江对面是苏联领事馆。公园正对着领事馆,有一座小山包。山顶一座亭子,周围都是灌木。在亭子西面的灌木丛中,卧着一个小小的纪念碑。纪念碑是大理石的,长宽都不足一米。上面有碑文。文字的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是纪念为解放外滩牺牲的战士的。那天劳动结束时,我去纪念碑前站了一会儿。现在,这块碑不知哪里去了,似乎也没有人记得这块藏在灌木丛中的小碑。

      二十年后,我在大学读书时写过一篇叫做《纪念碑》的散文,就是回忆那天的思想经历的。我想,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牺牲,未免太残酷了,他们和红岩的烈士们一样,值得我们永远怀念。我在那篇文章的最后引用了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一段话“我常常在想,做最后的一名士兵,在战争的最后一秒钟里,被最后的一粒子弹射中,该是多么不幸啊。但倘若我知道,那是最后一颗子弹的话,我情愿马上就死”。倒在全国解放之际的战士们,牺牲在黎明之前的红岩烈士们,就是这样的勇士。

      伏契克在《报告》中希望:“不要忘记这些好人,要热爱这些为他人、也为自己而牺牲了的人”。可是,现在有些人对烈士们的斗争正义性都产生了怀疑,有人甚至诅咒烈士们流血牺牲打下的江山。多么令人心寒!

          对此,只有高唱一曲《红梅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0
49#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07:5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18:41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0
50#
 楼主| 发表于 2014-7-24 07:31:50 | 只看该作者
                     十八《兵团战士胸有朝阳》
       “兵团战士胸有朝阳,胸有朝阳,屯垦戍边,披荆斩棘,战斗在边疆。毛泽东思想抚育我们茁长成长,祖国大地山山水水充满了阳光。三大革命炼红心,迎风冒雪志如钢,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誓把边疆边粮仓。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红心向太阳!”
      这首歌,相信战友们都不会忘。为这首歌作曲的王德全,曾是我在五师师直中学的同事。七二年一月,我调入五师师直中学的时候,王德全还是学校的音乐教师。虽然已经成家,但爱人还未调来,仍和我们一样住在宿舍里。他是哈师院音乐系六六届的毕业生,主修的是笛子,但他更爱在晚会上吹唢呐。师范院校的学生都是多面手,他扬琴弹的不错。还教过我拉二胡、敲木琴。
      王德全是个很随和的人,小个子,风趣、爱打闹,有时还会耍活宝。在食堂里,他与教体育的大李(李胜堂,五师篮球队长)一高一矮,经常与食堂一胖一瘦的两个女炊事员开玩笑,成为一景。当时,他和大李经常要参加比赛、演出,有时就不上课。我以为他是个工作上随便的人。但是,一次节目排练,让我改变了看法。
      那次排练的,就是《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当时,学校教师和一些高中女生一起排练合唱《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幸福的伽倻琴在海兰江边激荡……”),他带来了这首《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当时叫《兵团战士之歌》)。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当时五师的政委高思。原来的词,基本是每句四个字。当时歌分三段,与收入《战地新歌》的不一样,我现在依然会唱:“兵团战士,胸有朝阳,胸有朝阳。屯垦戍边、英勇战斗在黑龙江。毛泽东思想哺育我们,茁壮成长。三大革命,锻炼我们,意志如钢。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伟大的党,永远走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颗颗红心向着太阳。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王德全排练合唱,经常是每一句都要停下来纠正,有时,还要根据我们唱歌的情况及时对曲谱进行修改。认真的样子,与平时嘻嘻哈哈截然不同。
      这首歌。我们只是参加了师直地区的汇演。年底的时候,师宣传队和篮球队都一起转入五师糖厂,我们的接触机会就少了。《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如何传播开,也不太清楚。后来,王德全的歌上了《战地新歌》,而且一下子上了两首。另一首《我爱我的细毛羊》,应该是他到团里与他爱人(那时称“爱人”)团聚时所感吧?记得他爱人那个团以当时养细毛羊著称。学校的老师都为他高兴。
      上了《战地新歌》以后,五师当然留不下了,他去了北大荒文工团。从此,我们没有再见过面。不过,《兵团战士胸有朝阳》还常常唱。每唱起这首歌,就会想起王德全,这个才华横溢又十分风趣的战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9 11:25 , Processed in 0.223013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