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91#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2:17:15 | 只看该作者
武庚、管叔、蔡叔所制造的谣言,传得沸沸扬扬。连召公、另外一个贵族,非常贤明的贵族,也开始怀疑起周公。周成王,周公的侄子年纪还小,不怎么懂国家大事,分不清楚是非,所以连他都开始有点怀疑了,自己的这个叔叔,对这个叔叔不放心。周公的心里当然难过了,他是鞠躬尽瘁了、问心无愧了。所以他首先和召公长谈了一次,说明白自己是没有任何野心的,希望大家能够和舟共济、顾全大局。感动了召公以后,召公就站在周公这一边。三年后,周公就平定了武庚的叛乱,建立了不世的功勋,等于周朝是他挽救的。周朝站稳脚跟是(因为)周公,因为周武王早就去世了。但是一等到周成王年满20岁的时候,周公就把统治权力,原原本本、毫不犹豫地交还给了成王,自己一退到底。 正是周公主持整理了周朝以前的文化,建立了典章制度、确定了国体,开创了周朝800年天下的基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92#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2:18:01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周礼》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一,传统的儒家也一直都相信《周礼》这部书是周公所著。但是后世关于这一点争论很大。那么《周礼》这部书到底是不是周公所作?书中都记载了哪些内容?对于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钱文忠】《周礼》刚一冒头,就引起了很大争论。别人觉得太奇怪了,你这本书,第一居然能逃过秦朝的焚书。你逃过了以后,你到西汉中期才冒出来,冒出来的形态还相当完整。当然缺了一点我后面会讲。所以一开始,有的人干脆就认为《周礼》是一部伪书,它不是真的。后来的学者经过研究,我们今天就可以断言,《周礼》所记载的行政机构根本就不是周代现实的政治制度。一般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根据西周的旧制度,加以理想化的结果,现实社会中并没有这样的制度。当然它还是吸收了一些周代的典章制度的资料,所以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我们今天想考察古代中国的田制,就是古代农田、关于古代农业的田制,兵制、军事制度,学制、教育制度,刑法等等,都不可能离开《周礼》。离开《周礼》我们没法弄。再说它终究还是儒家的经典,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要强调的是,后来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变法,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已经在宋了。这些变法无一不是描摹《周礼》的制度,深受《周礼》的影响。那么《周礼》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93#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2:18:47 | 只看该作者
这同样是一部来历不明的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能有什么影响呢?这就必须说到六官,著六官嘛【著六官,存治体】。什么叫“六官”呢?《周礼》全书大概五万字,分了六个部分。哪六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天地春夏秋冬来分,配上一个官。这个不是乱配的,比如秋官司寇,这是管刑罚的。过去杀人不会在春天杀的,执行死刑一律在秋后问斩【秋后问斩】。秋后问斩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传统的统治者认为,人间的一切政治行为,应该和自然现象相吻合。到秋天了嘛,树也落叶了、草也变黄了,生机都没有了,可以杀人了。在春天不行啊,万物欣欣向荣,你这个时候杀人,这有点晦气。它的配系有它一套宇宙论做背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94#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2:19:33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
    天官冢宰—吏部—组织部、人事部
    地官司徒—户部—财政部、公安部的户籍管理
    春官宗伯—礼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
    夏官司马—兵部—国防部
    秋官司寇—刑部—司法部、公安部的一部分
    冬官司空—工部—农业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95#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2:20:21 | 只看该作者
【钱文忠】这样一排,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周礼》的影响,它对于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设置的影响,实际上一直影响到今天。当然历史进步了会有调整,但是大致的雏形还是如此。它的六官在中国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配以六部,还是根据《周礼》来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一直到今天政府的序列、组织管理体系的架构,恐怕还没有怎么跳出《周礼的》总框架。这难道不就是《三字经》说的“存治体”吗?“著六官,存治体”,保存了治理的这个体制,保证了治理、管理、统治的最主要的骨架。所以《三字经》说的是安全符合实际情况的。
   【字幕配画外音】《周礼》是中国第一部组织管理与典章制度专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记载的礼的体系也最为周全,对于后世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影响深远。那么这么重要的一部著作,为什么没有列入四书五经之中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96#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2:21:19 | 只看该作者
【钱文忠】我们前面讲,五经并不包括《周礼》,五经是《诗》《书》《易》《礼记》《春秋》。《周礼》不是应该也是在战国那个时候,起码已经成书了吗?为什么《五经》不包括《周礼》呢?《周礼》既然那么重要,为什么在五经里面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呢?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这必须要回到《孟子》当中,去寻找答案。【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已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章句》】详细的情况我不知道,但是诸侯、就各个国君啊,都非常厌恶,为什么呢?《周礼》对自己有害、对自己不利,所以皆去其籍。大家都共同行动,把这个《周礼》给搁在一边,甚至毁掉它。我们只要稍微读一读《周礼》,就可以发现《周礼》大概是那些国君都不会喜欢的。这么说,我有我的证据。随便跟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平时都挂在嘴上,今天还经常可以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句话,就出自于《周礼》。哪一句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97#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2:22:05 | 只看该作者
这句话在过去被理解成什么?这句话被理解成礼法是不用在老百姓身上的,换句话说,对老百姓是没有什么礼要讲的。刑法是不能施加到贵族官员身上的。也就是说,对贵族官员是不能用刑法的。过去都是这么理解的。但是这句话完全不符合《周礼》的本意。《周礼》的本意是什么呢?“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什么意思啊?礼法、礼仪,不应该排斥平民【礼不下庶人:礼法、礼仪,不应该排斥平民】。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98#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2:22:49 | 只看该作者
刑法并不能优待大夫【刑不上大夫:刑法并不能优待大夫】。整个意思是蛮拧的,就是我们后来理解这句话,把它理解成为对老百姓不用讲礼法,对官员不可用刑法。把这个下和上这两个动词给理解错了。《周礼》要告诉我们的精神和本意恰恰是礼法不应该把老百姓排除在外,不应该把老百姓放下不顾;刑法不应该优待或者照顾贵族官员;这是《周礼》的本意。有着这样一种思想的一部经典,请问,哪个诸侯会喜欢?我想孟子是非常敏锐的,一语中的,为我们提示了《周礼》不算在五经里边的、最最关键的原因。接下来的《三字经》还是讲礼经,那这就轮到了早就成名的,礼经中的《礼记》。关于《礼记》的部分,请大家听下一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99#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2:23:41 | 只看该作者
                                  解读《三字经》
                           (十三)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礼记》和《诗经》都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也许很多人没有读过这两部书,但书中的许多成语和词汇,却被我们经常地使用着,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真的是这样吗?是谁整理编订了这部《诗经》?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怎样分类的?而《诗经》中的诗歌,不仅语言凝练优美,而且记载了周朝诸侯国所发生的许多故事。那么钱文忠教授所讲的《新台》和《二了乘舟》这两首诗是如何对卫宣公荒淫无耻行为进行嘲讽的?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十三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900#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2:24:51 | 只看该作者
【钱文忠】《三字经》接下来就讲到了【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礼记》实际上是研究仪礼的,汉代人撰写的文献。而在汉代的这些研究仪礼的学者当中,有两位最有名。一个叫戴德,一个叫戴圣,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三字经》讲的大小戴。为什么叫大小戴呢?因为前面的戴德是叔叔,后面的戴圣是侄子。这两个是叔侄俩人,那么当然有辈分问题,所以叫大小戴【戴德、戴圣,大小戴】。大戴注的叫《大戴礼记》,小戴注的叫《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在当时就出现了一些散乱,也混进了并不是大戴的学说,所以《大戴礼记》慢慢地我们也不怎么用它。我们用的是《小戴礼记》。所以我们今天讲的《礼记》,实际上是《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全书接近10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13 23:04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