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61#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34:27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近代中国一些学者对待《孝经》的态度,鲁迅先生是最有代表性的。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对宣传孝道的《二十四孝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孝道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但为什么这些著名学者会反对《孝经》呢?
   【钱文忠】这个当然跟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的一种非孝的一种思想(有关系)。那个时候我们提倡反封建,而反封建我们发现在封建社会里面,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孝道。如果不把这个孝道给反掉,这个忠君的思想反不掉,因为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剥离不了的。所以五四时候兴起过一种非孝的态度。当时专门有这种文章,题目就叫《非孝》。当然这样的一种态度,放到今天我们可以商榷的。不一定等于当时,离开现在也将近90年吧,当时这个非孝的观点一定是对的。但是这就影响到好多学者,特别是近现代的学者,对《孝经》的评价极低。这就和皇帝的倡导,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这一点,也是这部经的一个非常独特的、非常奇怪的一个地方。和《孝经》有关的故事很多。我在前面已经跟大家讲过,比如“黄香三枕”这样的、二十四孝里面的故事。今天呢我不想重复这二十四孝的故事,我想从历史当中,讲两个真实的故事,来揭露或者来揭示孝的这种复杂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62#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35:1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怎么来看传统文化当中的核心概念?《孝经》所传达的“孝”,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我讲的第一个例子是东晋孝武帝和《孝经》的故事,东晋的一个皇帝,大家看,这个皇帝名字当中有孝,叫孝武帝。根据晋书讲,这个皇帝是很聪明的。从小啊,所谓“幼称聪悟”,从小就以聪明、有悟性著称。这个东晋孝武帝,他从小在《孝经》的教育下长大。自己很早就开始宣讲《孝经》。但是大家知道当他的父亲死了以后,他的父皇驾崩了,他什么一个态度大家知道吗?他根本不哭。安全一点都不悲,旁边好多大臣看不下去,说皇上您啊根据《孝经》啊,您这起码要哭一哭的嘛,你父皇没了嘛。大家知道这个皇帝、孝武帝怎么回答的?【哀至则哭,何常之有】说你们啰嗦不啰嗦啊,我真要悲痛到受不了的我会哭的,难道我经常要哭啊。这么一个皇帝,这个皇帝不仅是不孝,而且啊乌烟瘴气,最后治了他的是谁呢?谁把他给治了呢?是他的一个宠妃。他对父亲没有什么孝道,但是他特别宠爱自己的一个妃子,宠爱得不得了。这个妃子姓张,将近30岁,当然这孝武帝那时也比较大了。这孝武帝跟这个妃子开了一个玩笑,什么玩笑呢?【汝以年当废矣】你啊,要论你的年龄,我应该把你给废了。为什么?那时候年龄,一个女士到30岁就算比较大了。大家知道这个妃子怎么治这个孝武帝的吗?当天晚上把他弄死。这就是一个嘴上讲孝道,实际上根本跟孝道风马牛不相及的,这么一个皇帝的最后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63#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36:03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孝武帝从小读《孝经》,自己还宣讲《孝经》。但他实际上根本不懂得孝道,而帝王之家为了争权夺利,杀父弑兄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不仅暴露了封建帝王的虚伪,也使《孝经》变得复杂起来。那么关于《孝经》还有什么奇特的故事呢?
   【钱文忠】第二个故事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诵《孝经》以退黄巾。【诵《孝经》以退黄巾】汉朝有一个人叫向栩。这个人很奇怪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啊,在家读《老子》,好像是在研习道家的学问,好像在学道。但是他又像是一个狂生,怎么狂法呢?他经常披头散发,拿根红带子系在头上,长年累月坐在一块木板上。他不起来的,也不是打坐,就坐在那儿。坐到什么地步大家知道吗?这块木板上居然出现了他膝盖的印迹,坐功很好的,把木板都快坐穿了。不喜欢说话,平时也不说话。喜欢什么?长啸。平时不说话,一高兴就吼两嗓子,长啸两下子。有客人来了拜访他,他也见,你进来吧。但是进来以后怎么样呢?他也不跟人家好好说话,也不跟人家长啸,他趴在那里不理你。就这么一人,这是史书上的记载。向栩有时候骑着一头驴,上街去乞讨。有的时候又满大街找那些乞丐,到自己家里又吃、又住、又玩儿,就这么奇怪的一个人。当时的人啊看不懂,都认为这是个高人、这个人高。一般我们认为看到这种比较奇怪的人,要么认为他疯、要么认为他傻,接着我们就认为这个人高、实在是高。那么好多那个时候当官的啊,就要征召他出来当官,这们这里还有这么一高人,做事情跟别人都不一样,他都不出来,拒绝当官。别人认为这真是个高人,越来越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64#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1:48:52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有一天,朝廷啊,征召他当一个比较大的官,这向栩出来了,他出来当官了。这个人还越混越大,这个向栩混到了什么地步?混到了朝廷里面的侍中。那是朝廷里面很大的官了,每当朝廷里面讨论军国大事,他就一脸正气、大义凛然,弄得别的臣子见到他有点怕向先生,都觉得这个人不知道怎么回事。终于有一天,黄巾闹起来了,黄巾军遍地起义。那么宫廷里面要讨论了,要出兵去镇压嘛。这向栩在那儿说,不用出兵。那么别人就问他,你有什么高招?你平时都侃侃大言啊。他说【但谴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当消灭】。就不必派兵了,派一个将领到河上、黄河上,朝着北面去朗诵《孝经》,贼啊自然就消灭了。所以这个就叫诵《孝经》以退黄巾,很怪的一个故事。大家知道这个向栩,就是提倡读《孝经》可以击退黄巾的这个人的结局是什么吗?当时有个宦官叫张让,在旁边早就看他不顺眼。看他怪人不顺眼,其实又不怪,弄得自己很怪。你不是说诵《孝经》以退黄巾吗?明摆着你是不打算让朝廷发兵去剿灭黄巾了,那看样子你跟黄巾有勾结嘛。干脆就把他下狱给弄死。这就是历史上很著名的,诵《孝经》以退黄巾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65#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1:49:50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向栩以为读读《孝经》就可以退兵,这当然十分可笑。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孝经》在人们心中是一部劝人向善的经典。我们今天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理解《孝经》,既不能由孝推出愚忠,更不应该丢掉孝道的传统美德。
   【钱文忠】《三字经》不是讲了吗?四书《孝经》读好了,接着就应该要读六经了。顾名思义,六经应该是指六部经典。这是哪六部经书呢?【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如果没有接触过《三字经》的、或者第一次接触《三字经》的人,一到这里我相信脑袋就炸开了。为什么?乱了啊。诗、书、易、礼、春秋,怎么号六经啊?这不才五部吗?那难道《三字经》那个作者,连数数都数错了吗?为什么明明把五部经他要叫六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66#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1:50:35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我们常说四书五经。《三字经》中提到的也只有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经。但为什么要说号六经呢?难道是《三字经》中出现了错误,还是另有什么其他原因?
   【钱文忠】《三字经》流传了那么多年,在这方面是不会出错的。这个问题就是出在《三字经》里边的诗、书、易、礼、春秋的“礼”上头。《三字经》里边的“礼”,指的是两部经,一部叫《周礼》,一部叫《礼记》。所以《三字经》的【诗:《诗经》;书:《书经》;易:《易经》;礼:《周礼》、《礼记》;春秋:《春秋》】这六部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各占了一个第一。也就是说这六经有六个第一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哪六个第一呢?【《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书经》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易经》第一部经典;《周礼》第一部组织管理和典章制度总集;《礼记》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春秋》第一部编年史】所以这六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有无可替代的崇高的地位的。大家看看,就这一点而言,谁能够说六经的价值不高呢?《论语》认为,这些经典能够使人思想纯正、言语高雅、礼貌而规矩。《论语》里边就有这样的思想。真正地理解了这六部经典,那么整个社会就会秩序井然。那么难道六经所能够带给我们的都是好东西吗?难道它就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67#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1:51:23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六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熟读六经可以使人气质温厚、通达世事、端庄有礼、聪慧有为。如此之好的六经,难道还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吗?
   【钱文忠】这也要看我们怎么去学习、怎么去理解六经。假如学习不得法、假如我们的理解有偏颇,那么六经有的时候也不是不会产生那么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一点,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注意到的。古人就有这个智慧。《礼记?经解》篇接着上面的话就告诉我们,六经是可能有不良的影响的。【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诗之失,愚;《诗经》所能够可能带来的过失,它所能够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愚、愚昧的愚。怎么说呢?你用一种不是什么太好的方法去学《诗经》,你有可能变得什么?诗歌你是会背很多了,但是整天的无病呻吟、咬文嚼字、不顾大节、扭捏作态。那么这类文人,谁能说他们不愚蠢呢?所以诗之失,愚。【书之失,诬】《尚书》也有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如果我们学的不得法,如果我们没有把握住它的真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68#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1:52:08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我们知道,历史都是后来人编的,里面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谁能够完全相信历史?孟子说得非常直截了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告诉大家,如果你不加分析,不跟自己的人生经验相结合,不跟实际情况相结合。你一昧迷信书本,你不上当谁上当?【乐之失,奢。】这是什么意思呢?艺术文化发达、繁荣当然是值得欢迎的,毫无疑问是好的。但是如果走偏了,也不是不可能使社会的风气变得奢靡,我们老讲靡靡之音、靡靡醉醉的,生活太舒服了,也不是没有这个危险。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好多文明古国是在什么时候灭亡、诸位?恰恰是在文化艺术达到顶峰的时候突然灭亡。玛雅文化留下多少多么漂亮、多么魏峨、多么神奇,没有了。好多这种古代文明正是在它创造了非常繁荣的、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的时候,紧接着突然衰亡了。这里面透露出来的消息,难道不正是证明了,乐之失,奢吗?【易之失,贼。】《易经》我们知道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知识,自然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这我们下面也会讲。可是呢,有些人的路数可能是有点问题,什么一个路数呢?过分地看重、机械地认识《易经》里面神秘的算卦、算命这样的一种成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69#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1:52:55 | 只看该作者
所谓掐指一算如何如何,这就难免有点贼头贼脑的。古人讲察见渊鱼不详。【察见渊鱼不详】什么意思啊?你往那儿一看,河里面每条鱼我都看见了。你别以为这是你眼力好,古人认为是不详的、不是好事。你有时候觉得什么事我都知道,天上一点事我都知道。大家看在传统中国好多算命的人是什么人?盲人。不是盲人也得装成盲人,不然你算命人家不信。总得这么算,这样话比较像。眼睛瞪得大大的谁理你。为什么?因为传统有一种说法,这个人泄露了天机,贼。当然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我们不在这里评论。而是讲传统中国,有这么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贼头贼脑往往并没什么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26
870#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1:53:4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说古人,举一个不太远的例子。我们知道决定新中国的命运的,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当初国民党有一支重兵,战斗力也比较强,一支机械化部队,它的司令叫邱清泉,也是很著名的一个将领。他带领部队驻扎下来,在一个院子里。他一看,这不像话,院子中间怎么有棵树啊。那院子中间有个木头,这不就是困吗?【困】。他一算,不行,把我困住了,下令把这个树给砍了。他挺高兴,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旁边有个人多嘴。说司令,您一个人在这儿走,不就是个“囚”吗?【囚】您把自己囚那儿了,邱清泉,不对,从今后就在院子外面逛。这是民间的传说。但是他忘了,他司令部的所在地叫商丘(伤邱),河南的商丘,那当然他后来兵败,他是自杀的,兵败了。最后讲这个不吉利什么的,这种就是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14 00:24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