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86
851#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4:16:07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原来只是一篇三千多字的小文章,但是宋朝大儒朱熹,却把它从《礼记》中提取出来,变成了单独的一部书,并且把他推崇到了极高的地位。那么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现代人还应该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呢?
   【钱文忠】我们讲了四书里的前两部,《三字经》排列当中,一部《论语》,一部《孟子》。那么四书里的其他两部,《大学》和《中庸》,它们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其实这两部经我们在以前多少都涉及过。那么在这里呢,我们要花比较多的篇幅,换一个角度去讲述它。《三字经》首先讲的是《中庸》。【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就这12个字。这12个字,它的含量也很大,解释起来也很困难。这里边有相当的一些东西,需要加以说明。《中庸》的作者是谁?《三字经》很明确说了,子思笔。也就是说是子思写的。那我们前面多次地提到,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孔子孙。儒家代表人物】其实在孔夫子去世以后,儒分为八。儒分为八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儒家后来有八个主要的派别。而子思之儒,子思这一脉的儒家,就是八派当中的一派。现在看来还是相当重要的一派。那么《中庸》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毫无疑问,我们在这里不是一个长篇大论的场合,只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中庸》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在儒家典籍里边,理论层次最高,理论色彩最为浓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86
852#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4:16:52 | 只看该作者
【文忠寄语】《中庸》在儒家典籍里,理论层次最高,理论色彩最浓厚。
   【钱文忠】那么大家也许会问,那么能不能用尽量浅显明白的语言,来说一说《中庸》究竟在理论上,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有什么特别的贡献?我想最好的办法、最老实的办法,表面上看也是最偷懒的办法。就是用《三字经》的六个字来讲:中不偏,庸不易。【中不偏,庸不易】“中不偏”还比较好讲,就是讲处事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中不偏,不要走极端,以一种比较持中的态度,来处事、来做事。“庸不易”就不那么好讲了,历来的解释都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多少有点差距。一种说法“庸”是指经常、永不变化、持久、永恒这样的一个意思。【说法一,“庸”代表永恒】如果按照这种解释,中不偏,庸不易就是讲,中就是不走极端的这种德行、这种品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永恒的。“中”乃是永恒的。如果要这么解释的话,“中庸”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种解释是,“庸”是庸常之意,【说法二,“庸”代表平庸】用我们今天的大白话来讲,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那么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想宋朝的理学大儒程子,曾经说过,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那么看样子《三字经》很有可能是从程子的话里面,总结出来的中不偏、庸不易。所以我想结合宋朝儒学大师的话,大概是前一种解释比较稳妥一点。换句话说,“中”不走极端,乃是永恒的德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86
853#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23:03 | 只看该作者
【文忠寄语】“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这是永恒的德行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
    我们常听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的出处就是《大学》这本书。《大学》共有一千七百多字,在四书中篇幅最小。然而朱熹却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那么大学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钱文忠】那么四书的另一部《大学》,又有什么需要我们进一步解释的呢?《三字经》用了12个字。【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治平】12个字。修、齐、治、平,用12个字。这里的前六个字没有问题。《大学》的作者是曾子,这大概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最起码前面的一部分是曾子。【曾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儒家代表人物】书名《大学》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这当然不是指今天的大学,不是指今天大学、中学、小学这个大学。关于这个书名,我们的前人也无非是两种说法。一种说大学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广博之学的意思。【说法一,《大学》是广博之学】非常广大、非常博大的学问。另一种说法,这个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讲的。是指什么呢?君子达到从政之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86
854#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23:57 | 只看该作者
【说法二,《大学》是从政之学】那等于讲大学讲的是君子去从政的这么一种学问。无非是这两种说法。换一句话说,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人之学。我想这两种说法其实可以互补的,并不见得就有什么冲突,不必非要否定一种、肯定一种,这两种解释可以并存。《大学》它的重要就在于,它提出了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这两个概念,【三纲领,八条目】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核心观念。对于三纲领和八条目,我们今天怎么评价都不会过高,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什么是三纲领呢?那就是《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什么意思呢?《大学》的宗旨就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领,也就是说《大学》的三个宗旨,《大学》开始的第一句。什么是八条目呢?这个八条目,《大学》明明白白告诉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86
855#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24:50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钱文忠】八个条目在里头。也就是说,古代那些打算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如果你想这么做,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那么你首先要什么呢?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假如你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么你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假如你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那么你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性。假如你想修养自己的品性,那么你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你的心思要端正。假如你要端正自己的心思,那你先要使自己的意念很真诚,诚其意,你意念要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你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而获得知道的途径,就在于考究、了解、认识万物的道理。《大学》非常强调这个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在中国,无论我们今天怎么去认识这八条目。在中国古代传统当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确实是按照这个八条目,去度过他们一生的。有的人付出了生命,有的人付出了整个家庭的生命。那么这个八条目的核心在于哪里呢?这个八个条目的最关键的环节在哪里呢?这个八条目最重要的条目是哪一个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86
8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25:48 | 只看该作者
《大学》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它明白告诉我们,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得以什么?以修身为本。你都得修养好自己的品性,这是最中间的一个环节、一个枢纽。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就是说没有听说过本乱了的,你修身修不好的,你别的还能做得到。你自己的品行修不好,你家里还能太平吗?如果每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不太平,你这个国家还能太平吗?如果天下每一个国家都不太平,你这世界能太平吗?也就是说你天下能太平吗?这是《大学》告诉我们的中间环节。那么《三字经》还举出了哪些中国传统典籍,希望学子们能够进一步去阅读呢?讲大家听下一讲。】八个条目在里头。也就是说,古代那些打算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如果你想这么做,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那么你首先要什么呢?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假如你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么你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假如你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那么你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86
857#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26:42 | 只看该作者
假如你想修养自己的品性,那么你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你的心思要端正。假如你要端正自己的心思,那你先要使自己的意念很真诚,诚其意,你意念要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你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而获得知道的途径,就在于考究、了解、认识万物的道理。《大学》非常强调这个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在中国,无论我们今天怎么去认识这八条目。在中国古代传统当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确实是按照这个八条目,去度过他们一生的。有的人付出了生命,有的人付出了整个家庭的生命。那么这个八条目的核心在于哪里呢?这个八个条目的最关键的环节在哪里呢?这个八条目最重要的条目是哪一个呢?《大学》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它明白告诉我们,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得以什么?以修身为本。你都得修养好自己的品性,这是最中间的一个环节、一个枢纽。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就是说没有听说过本乱了的,你修身修不好的,你别的还能做得到。你自己的品行修不好,你家里还能太平吗?如果每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不太平,你这个国家还能太平吗?如果天下每一个国家都不太平,你这世界能太平吗?也就是说你天下能太平吗?这是《大学》告诉我们的中间环节。那么《三字经》还举出了哪些中国传统典籍,希望学子们能够进一步去阅读呢?讲大家听下一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86
858#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27:39 | 只看该作者
                          解读《三字经》
                           (十一)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三字经》认为,熟读四书之后,要先学通《孝经》,然后就该学习六经了。我们平常说的四书五经,而《三字经》当中为什么要说学习六部经典?学习六经都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负面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什么历代帝王都非常推崇《孝经》?而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著名学者,又为什么要猛烈抨击《孝经》?对于充满神秘色彩的《易经》,我们又该如何认知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十一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86
859#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28:40 | 只看该作者
【钱文忠】仅仅了解四书,当然是不足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接下来《三字经》规定的是哪一本书呢?或者它提出来的是哪一本书呢?那就是《孝经》。【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什么意思呢?《孝经》学通了,四书熟悉了,那一般来讲在古代就是背会了,能够背出来,然后可以去学习六经。当然大家要注意,《孝经》是一部很特别的经典。它非常有意思的、也是非常奇怪的一点是,历来爱到统治者的青睐。传统中国的统治者都非常喜欢《孝经》,都大力地弘扬《孝经》。道理在哪里呢?《孝经》讲的不光是孝道。它指出真正的孝是一种什么?【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每一个人都以什么来开始自己的孝道呢?侍奉自己的双亲。先对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直系的长辈有一份孝心,然后这个孝心推广出去,把这个孝心从自己的家族当中推广出去。推到最后成什么?推成忠君。就是你要把国君当君主,也视作自己的父母,民之父母。你要用孝顺父母的心,用这个孝道来培养出一种、推出一种忠君的思想。这么一来,就将作为一切德行最根本的孝和忠君的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变得密不可分。哪一个国君会不喜欢这部经典?但是非常有意思,学术界或者一些真正的学者、很独立的学者,对于《孝经》的评价历来很低。十三经里头,恐怕对于《孝经》的评价,恐怕是最低的。有的学者干脆说,《孝经》这部经嘛,半个小时看看就够了。这在老一辈学者对待经典的态度当中,绝对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特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686
860#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6:34:27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近代中国一些学者对待《孝经》的态度,鲁迅先生是最有代表性的。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对宣传孝道的《二十四孝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孝道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但为什么这些著名学者会反对《孝经》呢?
   【钱文忠】这个当然跟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的一种非孝的一种思想(有关系)。那个时候我们提倡反封建,而反封建我们发现在封建社会里面,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孝道。如果不把这个孝道给反掉,这个忠君的思想反不掉,因为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剥离不了的。所以五四时候兴起过一种非孝的态度。当时专门有这种文章,题目就叫《非孝》。当然这样的一种态度,放到今天我们可以商榷的。不一定等于当时,离开现在也将近90年吧,当时这个非孝的观点一定是对的。但是这就影响到好多学者,特别是近现代的学者,对《孝经》的评价极低。这就和皇帝的倡导,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这一点,也是这部经的一个非常独特的、非常奇怪的一个地方。和《孝经》有关的故事很多。我在前面已经跟大家讲过,比如“黄香三枕”这样的、二十四孝里面的故事。今天呢我不想重复这二十四孝的故事,我想从历史当中,讲两个真实的故事,来揭露或者来揭示孝的这种复杂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14 21:16 , Processed in 1.2636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