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熟悉成语故事 理解成语典故 【转帖】

[复制链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74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3:29:43 | 只看该作者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74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3:30:19 | 只看该作者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74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3:30:54 | 只看该作者
                            284.死而无悔的故事
【出处】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
【解释】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态度坚决
【近义词】死而不悔、死而无憾
【相反词】死不瞑目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保护孔子,子路说自己像箭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与有勇有谋的人共事死而无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74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3:31:53 | 只看该作者
                   285.嫂溺叔援的故事
  
【典故】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
【解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礼。淳于髡又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74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3:32:42 | 只看该作者
                              286.舍死忘生的故事
  

【典故】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
【释义】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相近词】舍生忘死、忘生舍死
【反义词】贪生怕死
【成语故事】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20岁时学成十八般武艺。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鼓励他为国要舍死忘生。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74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3:33:48 | 只看该作者
                         287.噬脐何及的故事
  
【典故】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
【释义】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后悔也来不及
【相近词】噬脐莫及、后悔莫及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文王向邓国借道攻打申国,邓国的国王邓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他亲自迎接楚文王,他的儿子要父亲提防这个外甥,可邓祁侯不听,让楚文王攻打申国,可等他灭了申国后回师途中就进攻邓国,邓祁侯真是后悔莫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74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3:34:38 | 只看该作者
                          288.拾人牙慧的故事
【出处】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解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抄袭别人言论
【近义词】拾人涕唾、人云亦云
【相反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成语故事】晋康帝时建武将军殷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他率军北伐攻打后秦姚襄失败而归,被流放到信安,他的外甥韩康伯一直跟随他,他每天教外甥用兵之道。韩康伯自以为学到了精华,经常对外夸夸其谈,殷浩说:“康伯连我的牙慧都没有捡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748#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3:35: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9-25 13:36 编辑

                   289.书空咄咄的故事

【出处】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
【解释】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74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3:36:44 | 只看该作者
                        290.十浆五馈的故事

【出处】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乎惊?’‘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典出《列子·黄帝》
【解释】十家卖浆者之中有五家争先送来。本指卖浆者争利,后用以比喻争相设宴款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子列子去齐国,到中途就折返,遇到伯昏瞀人。伯昏瞀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返回了?子列子说他受惊了。伯昏瞀人问为什么受惊,子列子说他到一个地方十家酒店有五家争相宴请他,只好返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297
75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3:37:36 | 只看该作者
                       291.束装盗金的故事

【出处】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汉书·直不疑传》  【解释】指无端见疑。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郎官隽不疑侍奉汉文帝,他的同事请假回家,误把同宿舍的另一个的金钱带回家了。那个同事认为是隽不疑拿了。隽不疑知道不能分辩就拿自己的金子给丢金的人。后来误拿金子的人回来了,把金子还给丢金人,丢金人十分惭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20 14:41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