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北山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了难忘的纪念

[复制链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2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44:03 | 只看该作者

      王淑玲调回北京后,我和她基本上没什么联系,她回北京后的情况是道听途说的。在九五年的一天晚上,我正在家里看北京电视台主办的节目,突然在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主办的栏目中发现了一个人,特别象王淑玲,在剧中扮演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当时我也认不清,总觉得不会是她。可后来经常在这个栏目中见到她,和她搭当的有著名小品演员李绪良和著名影视演员黄宗英等。我很好奇,向一起插过队的同学询问王淑玲的情况,大家看了电视节目后都说象她,后来和她来往密切的同学证实那个扮演老太太的演员就是王淑玲。但是大家特别奇怪,她是怎样走上影视舞台的呢?这也是个不解之谜。
       王淑玲走上影视舞台的时间比较晚,那时她已是近五十几岁的人了,可她还真有点大器晚成的劲头,后来她开始在电视剧中扮演角色,虽然镜头不多话很少,但戏演的越来越入门。渐渐的参加演出的电视剧多了起来,在有著名演员张国立、陈宝国等演出的电视剧中也能见到她的身影,而且角色的重要程度和出场的次数都有很大提高。不过,在电视剧后面的演出人员的名单中她的属名是王凯,而不是王淑铃。文化大革命时期好多人都换成了革命的名子,有不少人连户口本的名子都改了,文革以后好多人又改回了原名,但王淑玲一直用王凯的名子。在近年来新排的电视剧“家”中,她扮演了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吴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2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45:38 | 只看该作者


      二零零六年秋天,影视界里著名的导演要重新排演电视剧“红楼梦”,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华人中海选演员。王淑玲信心十足的报名参加了海选,她要争演刘姥姥这个在红搂梦中的重要角色。她的报名行动在北京选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在北京电视台收视率挺高的特别关注栏目中又一次见到了她的身影。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桑朝辉报道说:北京的一个叫王凯的老太太参加了海选,要争演刘姥姥,我们祝她好运,为北京争光,王淑玲信心十足,声称刘姥姥非她莫属。我也挺关心红楼梦海选的事,每天都留意电视台的有关报道。有一次,我正在看参加初选刘姥姥演员的现场直播,凡是评委点头过了关的都发一个晋级牌。几个人过后轮到王淑玲上场了,只见她拿着一个旅行包匆匆忙忙的上了舞台,她放下包后,从里面拿出了一块大手绢又说、又唱、又起舞。没多大工夫表演结束了,评委向她询问了一些情况,对她的表演似乎并不太满意。王淑玲解释说自己最近把腿伤着了,腿脚不大方便,没时间很好的准备节目,希望评委能谅解再给她一次机会。评委们很为难,当时没给她晋级牌。但初选结束后,在电视节目公布的五十三人大名单里竟然有王淑玲的名子,和她一起竞争刘姥姥角色的共有八个人进入了决赛圈。我们插队的同学都挺关注她,大家都为她高兴,期盼她在第一轮竞争刘姥姥的表演,可是不知什么原因王淑玲没有参加竟演。不管怎么说,在有两万多人报名参加的海选中她能脱颖而出,这就证明了她出众的演出才能,我们谢家庄插队知青中也算在影视圈出了个不大不小的名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2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10-10 10:51 编辑


                                        四十四

     如果说在六九年九月三十日前我们还是一个吃供应粮的“准农民”的话,那么从十月一日起我们就真正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了。为了平稳过度,打好独立生活的底子,我们知青的领导班子带领大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于国华这个大管家付出了许多辛苦,为了这个集体的生活能过得更好些,他默默无闻的做出了自己无私的奉献。灶上快没粮食吃了,他赶紧扛着毛粮到交口河去推粮;菜接不上吃了,他赶紧到外村去购菜;缸里快没水了,他二话不说赶紧去挑水。为了大伙他没少误工,可他从不计较,在他看来多两个工少两个工无所谓。在他的精打细算下,我们在国家管的九个月时间里,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实际不到八元钱,总共节余将近三百元钱。我和老墩考虑,零用的生活费主要靠家庭副业来解决,这些钱不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要动,主要用于灶上买煤或添置灶具、劳动工具用。  
     在口粮方面,除队里大约能分给我们的人均五百多斤粮食外,我们自己种的粮食又可以增加将近一百斤,人均六百多斤粮食足够大家吃饱饭的了。毛主席有句名言: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粮食的地位在一个国家如此重要,对一个家和一个人来说它的重要程度更是不言而喻了,这一点我们抓的是足够了。另外,队里分的和我们自己种的黄豆也有三百来斤,除留下五、六十斤做豆付外,其它的用来换油吃,每人每月也能吃上一两油。此外,我们自己种的菜也收了不少,红薯和土豆、南瓜、大葱、胡萝卜和白萝卜等各种蔬菜八千多斤,整整放了半个窑洞。这些储存的菜一般过了春天就不好保管了,为了到时能有菜吃,我们又买了一个能盛四挑水的大缸和能盛两挑水的小缸,分别腌了白萝卜和胡萝卜。另外,我们春天养的猪也长到百十斤了,养的二十多只母鸡也开始下蛋了,以前我们灶上没有碱面和苏打,只能吃令人倒胃口的酸窝头,别说过年了,就是平常连顿馒头都吃不上,炒菜也没有什么调料。我们这次探亲回来带来了不少碱面和苏打,还有固体酱油,足够大家吃一阵子的。不过灶上不白拿别人的东西,凡是给灶上用的东西一律按价付款,个人带来改善生活的用品,也可用灶上的炊具蒸炒。总的来说今后的生活不会比吃供应时差的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2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53: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10-10 10:54 编辑


     我们计划春节前把猪杀了,猪头下水自己吃,再留出四十斤肉过年,其余的肉卖钱补贴日常生活。鸡蛋一天少了能捡四五个,多了能捡十多个,这事儿由炊事员负责,不管谁捡了鸡蛋都交她保管。除歇蛋期外,每隔三两天能给大家改善一顿伙食,吃顿炒鸡蛋或鸡蛋面,不过为了细水长流每顿饭每人只能核一个鸡蛋。于国华是个非常会过日子的人,有一次为吃一顿炒鸡蛋拌面还差点闹出笑话来。天快冷了,鸡也不怎么下蛋了,老墩数了数鸡蛋只有十六个,一个人还摊不上一个。他琢磨了一会儿想出了一个办法,只见他拿了一把棒子面要往打好的鸡蛋盆里放,我当时在他跟前问他干什么,他说我觉得棒子面的颜色和鸡蛋黄差不多,掺点不就够了数了吗?他一边说还一边笑,我知道这是他不得以才采取的办法,可见他的良苦用心。我及时制止了他这种做法,说:“你那个法子肯定不行,棒子面什么味?鸡蛋什么味?要真掺一块恐怕都不好吃了,炒鸡蛋拌面是好吃, 可是鸡蛋少咱们就别吃炒的了,吃打卤面不就够了吗!”
     我们古县公社的西堡、安里和前家屿的知青,虽然也自己种了点粮食和蔬菜,但和我们谢家庄比差远了。这几个知青点的头头也是高中生,可他们领导的知青心没有我们齐,劲儿没有我们足,更没有我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强。停止供应后,这几个知青点每月或多或少要让大家交点生活费,特别是交口河的知青,他们那儿比谁的居住和生产条件都好,但是他们什么也没养,什么也没种,刚断了供应,灶上就什么都吃光用光了,没办法只好各人掏腰包给灶上凑钱。由于底子没打好,加之这帮初中生谁也管不了谁,集体的生活只能凑凑合合的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2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5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10-10 10:56 编辑


     有一天早上,交口河的知青头于新茹来了,她把我叫到一边说:“我们没菜吃了,请你帮帮忙吧。”我说:“现在萝卜刚收了不久哪能没菜吃呢?”于新茹仔细对我说了他们那儿情况:队里虽然分给了他们点自留地,但只种了点粮食,菜一点也没种。停止供应后,灶上只做饭,不做菜,有的人只好到户里要点咸菜吃,可这终归不是长事儿,大家都埋怨她没把知青点领导好。听说我们谢家庄种了好多菜他们很羡慕,希望看在都是一个大队知青的面上给他们点菜。
      我听了于新茹的话后对她说:“菜是大家辛辛苦苦种的,我一个人做不了主,得听听大家的意见。”我把交口河的情况和大家一说,没有一个同意给的。最反对的要算是米大结吧了,他说:“要吃菜自己花钱买去,哪有不劳而获的便宜事!”我想了想,给大家拿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菜不能白给,但咱们都是知青有困难还是要帮的,外边萝卜三分钱一斤,咱们卖他们一分钱一斤,多便宜点给他们得了。谁知我把这意见和于新茹一说她还不愿意,大哥哥长,大哥哥短的求我开开恩。我们这儿也有十几个初二的学生,和于新茹也都认识,有的关系还不错,她又到女生宿舍里去说好话。我看于新茹这个头当的也不容易,心也软了,能帮就帮她一把吧!我和于国华等人商量后,觉得在知青之间做买卖不合适,再说咱们的菜也并不是多富裕,干脆做个人情支援他们三百斤菜算了。当天下午交口河的所有八个男知青挑着担子来到谢家庄,他们挑起装满萝卜的筐子拱手相谢,称赞我们真够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2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10:5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10-10 11:06 编辑


     听公社管知青的干部张国强说,他前些日子到县里开了一次知青管理工作会议,有知青插队的六个公社汇报了情况。据他说,全县有三十六个知青点,到十一月初,除古县公社的五个知青点没有分家外,另五个公社的知青点都有分家的情况,没有分家的知青点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最严重的是石壁公社,所有的知青点都分家了,最早的一个知青点来了不到三个月就分家了,仨一群俩一伙自立锅灶,有的同学没人理,只好自己起灶。在山里一个人生活、又要打柴又要劳动又要做饭,确实是很难过的,特别是一个女生单过简直没办法生活。石壁公社有两个女生被迫单独起灶,后来这两女生实在熬不下去,插队不到半年,不得不违心的嫁给了当地家庭条件稍好点的农民为妻。
      从汇报的情况看,我们谢家庄的知青点被公认是全县最好的知青点,从那次知青工作会后,我们谢家庄的知青点在全县出了名,在临汾地区和省里也挂上了号。后来,我们知青点曾代表县参加地区和省的座谈会和表彰大会,山西日报和北京日报刊登了曲国胜同学的照片,报道了我们谢家庄知青插队的事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2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8:00: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北山峰 发表于 2015-10-5 08:07
祝天蓝版主国庆节快乐 !

  今年网庆力争参加,期待与各位相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410

帖子

674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42
428#
发表于 2015-10-12 22:25:14 | 只看该作者
北山峰 发表于 2015-10-10 10:58
听公社管知青的干部张国强说,他前些日子到县里开了一次知青管理工作会议,有知青插队的六个公社汇报 ...

       从汇报的情况看,我们谢家庄的知青点被公认是全县最好的知青点,从那次知青工作会后,我们谢家庄的知青点在全县出了名,在临汾地区和省里也挂上了号。

      真对!你们那里很重视知青,开小片荒地,分自留地,种西瓜等等,都是很多地方的“资本主义的苗”,在其他知青网,我看到河北沧州南皮的知青文章,他们的自留地也是集体耕种。大家没有主动的可能,基本是努力适应农村,学习农活,混那苦日子。
      你们真的是能参与村里的事,真的要学习农业知识,我只按队长吩咐,尽量做的好一点。
      回京是愿望是希望,当时都是关系,当然不可能宣扬,可以理解。
     继续关注,  保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2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20:22: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晋阳秋 发表于 2015-10-12 22:25
从汇报的情况看,我们谢家庄的知青点被公认是全县最好的知青点,从那次知青工作会后,我们谢家庄 ...

  又見晋阳秋网友的回帖,很是高兴。你在插队知青中,年龄应该是比较小的,许多事情只能依靠队里帮助。但是我觉得你是一个懂規矩,有志气的,有理想,有抱負的知青,值得大家尊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238

帖子

35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99
43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7 09:51:17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五

     我们来谢家庄插队以前,农民们收完秋就忙活自己的事情了。今年可不一样,我们的到来给了刘队长很大的压力,他整天琢磨着怎样增加粮食产量,增加社员的收入,至少不能由于我们知青的到来降低社员现有的生活水平。他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党员,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最底层的干部,他把领导好和照顾好我们知青当作自己家里的大事,他多次向我表示,只要他当一天队长,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知青过好生活,让在北京的父母放心。我和队长一直相处的不错,他对我非常信任,队里的事情他都事先征求我的意见,有我们俩互相支持,使得处处刁难他的杜家也不得不收敛了许多。在我们来以前,和发由于不能长期忍受杜家的欺负,很早就有重返河南老家的打算,但和发乐于和我们知青们在一起生活和劳动,由于我们的到来使他的生活减少了许多烦恼,也给他带来了许多欢乐。他多次对我说,只要你们知青在一天,他不会离开这个村。果不其然,他一直信守着自己的诺言,七五年底,他送走了最后一个知青马可群,两年后他欣慰的离开了谢家庄。每当我想起在谢家庄插队的日子,刘队长的身影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从我们插队的第一年冬天起,谢家庄历史上破天荒的缩短了冬闲的时间。往年秋收结束后,队里进入了冬闲期,可今年秋收刚刚结束,队里紧接着安排了农活,由队长和发领着社员平整土地造大寨田,另一拨人由副队长二妮领着积肥。这次积肥与往年不同,是把秸杆还田积绿肥,这在农业生产上算是一个新生事物吧。队里决定,把历年用来烧柴的高梁和玉米秸拿出一半来积肥。积绿肥得先把秸杆用铡刀切成小段,然后把它们均匀的撒在预先铺好的土地上,接着再用从河里挑来的水浇一下,上面再撒上一层骡马粪,而后再盖上一层土,按照这个顺序一层层的铺,最后用铁锨把黄土拍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28 05:22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