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七芝 于 2015-3-17 20:06 编辑
(上接)
三天后我病刚好,想到决不辜负老人的一片坦诚相约,即怀揣着对老前辈老学者的无限崇敬心情,我与先生终于踏上了去浦东德州路的地铁,心中释怀了!下车站是成山路,老远就听到鲍国裕在招手呼喊我们;来到不远的花园小区,抬头一看,一幢二层楼阳台上咏新已在大声地招呼我们,多么感激主人家的热情周到善良可亲呀! 推门进屋,是大套现代化明亮宽敞的奶油色基调住房,小厅连大厅直达南窗阳台,可观可息心情豁达!只见南面的组合式沙发上忽地站起一位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英俊儒雅乐呵呵的老学者,他双眸有神,耳聪目明,满脸白里透红,笑迎着我们,握手介绍。听到他宏亮的声音,见着他乌黑的头发,一身毕挺玄蓝中山装,犹如一位30年代堂堂正正的文学专家。假如咏新不告诉我是她父亲,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起码年轻十几岁。所以,修身养性,道德文章,王老先生确实是我们的楷模。
很快,我们与王老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享坐在客厅沙发上的刘老师己和王老聊得神采飞扬,满面红光,真是知音难觅。可惜岁月不能倒流,否则我们还能在学府里聆听到王老的精彩讲学。我赶紧抓住机遇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国裕还不惜辛劳地录制了光盘,那是永恒的留念! 老学者们倾吐衷肠如诗如画,追根溯源谈得滔滔不绝,层出不穷又理念精邃。在爽朗的笑声中,这一场 “诗在呼唤”优雅激情的场面达到了物我两忘,天地人顺达的高潮。 我和咏新,国裕仨人在后厅谈学画的基础,我觉得国裕学画很有前途,于是,我一点不保守地认真讲授起来,边教边画,不觉中我己画成水墨“姐妹松”画稿,即刻表示赠送他们,他俩高兴起来、一刻不停目不转睛地听,认真地学。那是老者的精神力量在感动鼓午我们要勤学苦练。 诗性画情就在这一天不平常的时刻产生彼此呼唤的韵律和兴致!宛如涓涓长流的泉水清澈可鉴。令人惊羡的是,这张徒稿被王老看得又入诗境:
观《七芝女士仿明画家山水图口占》
层峦翠嶂接云天,玄宰遗风展眼前; 写意超凡惊伯虎,杨门巾帼胜先贤。 见得他当场书法诗韵的精湛和褒扬我,我不胜惭愧汗颜,感激前辈的厚望,勉励我今后再接再励务须奋发图强。 轩畅的屋内气氛高涨热烈吉祥和谐,王老从口袋里拿出他历年来的诗集小本,耐心地一首首念给我们听,深入诗境情感丰富,我能理解一生心血与努力的老者心情,多么希望他能出诗集流传后代,发扬光大华厦古典文化的意蕴。 长者们不厌其烦不亦乐乎地在饮茶论文,一首高越一首地铿锵活跃,一曲胜过一曲地赋诗咏词,我们常常听得像坐“飞机”不堪负重、实后悔自己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可怜境遇。
刘老师出于扬州才子之乡,王老先生出于盐城文化之城,那儿的乡风民俗皆是以读书为荣,以文化为先,怎么不像李白,杜甫的诗仙,诗圣呢?一个潇洒开朗,一个气宇轩昂,不用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倒是应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遥吟俯唱,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墜青云之志。”······多么感人肺腑、阐明理性,多么表白心声、焕发新生的真挚呀!
大家从日出谈到日落,咏新为我们操持宴席美味佳肴大显厨艺特别辛苦真切,难以忘怀。文人相亲、相依相伴不想分手、也得分手,知音忘年、不愿离席、也得回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那么,天下也应有永恒在一起的诗词连手、惺惺相惜;延续文人之间的文化底蕴与文学魅力,为铺展永远明亮的“心灵之约”落英缤纷,美满胜收!“登斯楼也,则心旷神怡,宠辱尽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是“诗在呼唤”的今古友谊,盘旋天体、萦回膺海······
诚然,两位老学者心灵的呼唤,仍就沉浸在诗史画源里:
王乃一诗四首 一 益友欣逢乐事稠,倾谈促膝浦江头; 恭聆一席精深语,远胜寒窗苦十秋。 二 雪泥爪印岂能忘,劳燕分飞各一方; 但愿南山松挺拔,精神矍铄永康强。 三 三清景色实非凡,媲美黄山足可堪; 沉睡亿年逢伯乐,终教仙境展人间。 四 小聚申城相见晚,临行惜别谢赠诗; 天涯虽隔存知己,青鸟频传是所期。
刘鹏飞诗二首 一 谈诗不觉星斗转,论道忘机乐其中; 人间能得一知已,不枉此生苦飘蓬。 二 江苏才子王乃一,执教文科振华东; 我居深山无由见,一朝拜谒钦高风。
高风亮节,气度非凡。我爱读他们的佳诗,更爱读懂那诗中语言精炼,寓意深长的人情味十足的精神世界!久旱盼甘霖,才高遇知音,衷心祝福我们的老寿星,老三清在诗心焕发的畅和中,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更加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三清山书画院 杨七芝 写于 2011.6.1修改于2013.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