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4日:77年前北大、清华、南开组成西南联大
本报记者 梅小京 《 青年商旅报 》( 2015年04月03日 11 版)
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旧址,这所办学仅8年的大学被许多国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大学,没有之一。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一)消逝了近70年的一所大学,被不断提起
1938年4月4日,由来自京津地区的北大、清华、南开在云南组成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相继北返复校。
西南联大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迹。抗日战争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由京、津经长沙迁往昆明,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一路在战火下的南下西进,写下了特殊年代的民族的心灵史。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求学的漫漫长路上,学子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那一路既是心灵的修炼,也是学术的培养。参加了1938年步行从长沙到昆明“湘黔滇旅行团”的很多人回忆说,赶路并不是他们这次行动的全部内容。到达昆明以后,学生每人要写出千字以上的调查报告。
联大学生李政道这个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进路上,有两个细节:其一,李政道给茶馆做过清扫工,敌机轰炸时老板都逃到防空洞去了,他却在机枪扫射下坚持收拾,因为老板答应他可以吃别人剩下的东西;其二,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联大研究热逐渐兴起。人们怀着浓厚兴趣追问这所已经消逝多年的大学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大学?有关学者认为,一所大学消逝了近70年,还是让人不断提起,而且充满敬意,说明这所大学的核心价值是有生命力的。
(二)打破知行分离和文人相轻的传统
从中国读书人和文化传统的负面成分来看,西南联大打破了自古就有的两个传统,就是知行分离和文人相轻的传统。抗战之初,国民政府曾设想组成东南、西北、西南三个联合大学,以拯救沦陷区高校,维持战时高等教育,既有联合办学的实际考量,亦有共赴国难的象征含义。不过,东南联大胎死腹中,西北联大先合后分,唯有西南联大苦撑八年之久。这其中,需要不断克服各自学校本位主义和文人相轻造成的离心倾向。
正如冯友兰为西南联大纪念碑撰文所云,“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在抗战特殊时期,一方面国民政府对于教授学者治校给予了充分的权力;另一方面,则是充分体会了家国情怀的读书人,为了壮大国家的文脉和精神发挥了最大的隐忍和牺牲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