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军的文学世界(转帖)

[复制链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675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2:2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675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2:2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675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2:29: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11-24 17:24 编辑

                  一段往事:萧军和丁玲在延安
    在一般读者印象中,萧军与丁玲在延安是处于观点对峙的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1942年10月18日在延安鲁迅逝世六周年纪念会上发生的冲突。萧军在会上说:“我这一支笔要管两个党(按:指共产党和国民党)。”主持会议的丁玲反驳说:“共产党是千军万马,背后还有全国的老百姓;你萧军只是孤家寡人!鲁迅先生对共产党怎么样?他说过,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鲁迅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你作为鲁迅的弟子,你一支笔要管两个党?”(陈明:《一点实情》,《我说丁玲》第93页。)王德芬对同一件事的回忆跟陈明颇有出入,即萧、丁当时的分歧并不是集中在“党和笔”的关系上,而是集中在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看法上。据萧军日记,他不同意给王实味戴上托派帽子,不同意说王实味“有计划、有阴谋”地反党。他认为王实味主观上还是站在革命立场。王德芬将这一场冲突比喻为诸葛亮“舌战群儒”:独战的一方是萧军,另一方是丁玲、柯仲平、周扬、李伯钊、陈学昭、艾青等党内外作家。(《萧军在延安》,《延安作家》第399至404页。)虽然两位历史在场人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在承认萧军、丁玲存在分歧和对立这一点上则是完全一致的。丁玲本人的著作更确切地证实了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675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7:2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11-24 17:24 编辑

1949年3月16日,东北文艺界举行座谈会批判萧军,丁玲在会上有一个发言,她说:“我们对萧军的批评,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1942年鲁迅逝世纪念日,我们在延安曾经开了个会,纪念鲁迅先生,同时批评萧军思想,会开了九个钟头,我那天当主席。在‘文抗’也曾讨论萧军思想,批判个人英雄主义,那天的会也是我当主席。今天我们又在这里开这个大会,又是批评萧军,又是我当主席。”(《批判萧军错误思想》,《丁玲文集》第7卷。)如此看来,丁玲简直是长期置身于批判萧军文艺思想的前沿阵地了。
  然而,2007年8月,《新文学史料》第3期发表了“略有删节”的《萧军日记》(1940)。萧军坦诚地说过:“当我若干年前写下这些‘日记’时,并没想到给第二个人——连我妻子也在内——看,更没有想到后来会被抄家而今天竟被作为‘罪证’之一向广大群众来公布。如果那时我会预想到今天的后果,也许就不会写日记了。即使写,也将是另外一种写法——去真存伪。不过既然公布了,也就公布了罢,这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之感。”(《我的罪名、罪行和罪证》,写于1969年3月26日)我相信萧军的话,相信他当年日记的特色全在一个“真”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675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7:25:32 | 只看该作者
从萧军1940年日记来看,延安时期他跟丁玲的关系有一个变化过程,并非始终剑拔弩张,甚至还有一些温馨往事。日记中对丁玲的代称是“T”。同年8月15日日记写道:“夜间和T在她窑洞前,趁着暗暗月色,谈得很久。”就是在这次谈话中,萧军告诉丁玲他“不高兴做别人陪衬而存在这里的”。他预言将来文坛的趋势,凡是有些才能和骨气的作家,他们一定不属于国民党,也不属于共产党。我认为,萧军要用他的一支笔指挥两个党的观点,在这次谈话中已见端倪。8月16日夜,他们又在河边赏月。丁玲说:“月亮走在云里多不舒服呵!”接着又更正说:“月亮怎么会走在云里呢?它们离得那样远。”萧军说:“文学语言是不能跟科学语言相提并论的。”这是多么抒情而又富于学理的对话呵!9月1日晚,萧军跟丁玲谈到了他跟萧红的往事,有些事情是他“从未详细同谁说过的”,他特别嘱咐丁玲不要向谁说。丁玲也把她13岁那年被一位军官和一位教员钟情的私秘告诉了萧军。丁玲说,他第一次见到萧军,先感到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675
23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7:26:29 | 只看该作者
萧军跟丁玲之间有不少共同语言。比如,他们都认为中国的音乐跟中国的文学一样需要批判地继承,都认为中国传统小说有“杂沓、重复、拖累、笼统”的弊病,不能充分表现现代生活(9月4日日记)。他们都认为曹禺的剧本思想朦胧,人物类型化,情节太富偶然性,模仿西方戏剧的痕迹太露,缺乏催人向上的力量。他们都认为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成功刻画了安娜丈夫卡列宁的形象——这位丈夫注定了安娜要成为悲剧牺牲者。他们相约三年后同赴欧洲旅行,同时讲演:丁玲讲中国革命史,萧军讲中国文学史——兼批林语堂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曲解。当然,他们也有一些不同见解,甚至对对方有一些保留。比如丁玲主张从事文学的人应该先具有伟大的人格,而萧军认为作家先要有艺术的感觉,而人格是决定作品感染力的因素。丁玲承认她在跟萧军接触的几个月当中受到了萧军的影响:好的一面是使她更理性,更坚强,坏的一面是使她对人生更感到虚无。萧军承认丁玲比他待人宽厚,能独立自主干一番事业,但他认为丁玲是个很感性的人,不善于把问题提到哲理层面思考(8月15日日记);“容易冲动”,“缺乏学习的恒心和热情”(8月25日日记)。萧军还说,他跟丁玲之间存在一条鸿沟:“她爱她的党,以至于最不屑的党人;一点小自由也捐给了党!”(10月8日日记)我想,萧军跟丁玲日后思想产生裂痕,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675
23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7:27:31 | 只看该作者
从萧军1940年日记来看,他当时跟丁玲的关系总的来说是“无所不说的朋友”。萧军于1938年4月跟萧红分手;同年6月跟王德芬结合,曾发誓以至诚至善至美的心终生爱她,但婚后萧军发现了王德芬平凡的一面,认为不符合他当时的择偶条件,双方“缺少共鸣共感”。萧军承认他到延安之后焦灼易怒,夫妻之间常发生摩擦。萧军说,他们夫妻关系之所以能够维持,旧情占2/4,爱情占1/4,可怜占1/4。丁玲跟陈明则是1937年8月相识的,当时丁玲担任“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陈明担任该团宣传股股长。1939年,陈明调任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政治部烽火剧团团长。虽然双方萌生了爱情,但由于年纪相差12岁,经过一番曲折,直到1942年才正式结合。萧军1940年日记中称陈明为丁玲的“爱人”。但他认为丁玲和陈明不该相爱:“他们的一切距离太远了。”这其实是一种世俗的看法,虽然可以理解。日后北大荒的风雪和秦城的铁窗已充分证明,丁玲和陈明的爱情是坚贞不渝、感天动地的。据萧军同年9月4日日记,丁玲曾思索过他跟萧军关系的前途,结论是“不可能的”。而萧军9月2日日记中对丁玲的内心独白是:“我爱你,同情你……但是我不能要你!因为我更爱我的自由。”由于丁玲和萧军当时较为频繁的交往,王德芬跟丁玲的关系一度紧张。萧军劝王德芬跟丁玲和解,“因为她是为人类受过苦难的人,现在她也还是受着……”(8月31日日记)萧军向王德芬承诺,他要逐渐控制对丁玲的感情,并减少跟丁玲接触的机会(9月13日日记)他还保证,除开对丁玲的友情,他决不再结交什么新的女友(9月16日日记)。1941年初,萧军感到丁玲对他的态度“似乎很冷淡”(1941年1月14日日记)。延安整风期间,他们观点的分歧公开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675
23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7:28:24 | 只看该作者
萧军日记中有关丁玲的记载,最有价值的是丁玲在1940年审干期间的真实心态。因为康生1939年在延安散布过丁玲曾在南京“自首”的谎言,丁玲向党中央进行了申诉。1940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审查她被国民党绑架并拘押三年的历史。丁玲开始感情很冲动,曾邀萧军一起去找董必武。在找董老的路上,萧军说:“一个人一生可以恋一百次爱,结一百次婚,但却不能改变一百次政治信仰。”丁玲说:“是呵!恋爱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也就算了。而政治信仰这样磨难我,老实讲我快要吃不消了。”“我离开延安……回家去……再让国民党把我捉了去……连国民党的人那次在西安说他们佩服我,说我并没有失掉自己的立场……现在自己的人们却这样磨难我……”(9月25日日记)。9月26日下午,丁玲又去组织部,萧军送她到河边,嘱咐她“心平气和,沉着应战”。晚上,张闻天为茅盾、董必武饯行,陈云作陪,丁玲也去了。回来之后,丁玲心情平和了一些,跟萧军谈起了去组织部的经过。根据萧军的转述,中组部当时批评丁玲说:“冯达写自首书时,你不应该不劝他。你能够出来为什么不早出来?为什么国民党对你既不审问,不杀,也不下狱。”丁玲的答复是:一、冯达自首时已经知道自己的政治前途灭绝了,规劝不会有效。二、她没有及早潜逃,是因为逃出来也没有适当工作。问为什么国民党没杀她,丁玲的回答是:“因为我是个特殊的人物呵!我虽然是个党员,但是个作家呵!”(9月26日日记)。后来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委托任弼时同志审查丁玲这段历史。1940年10月,中组部作出了“说丁玲自首并无证据”的书面结论。陈云、李富春在结论上签了名。毛泽东在结论的结尾加了一句话:“因此应该认为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675
23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7:2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11-24 17:30 编辑

在结束本文之前,还应该补叙萧军和丁玲晚年的一次重要聚会。1984年3月6日,北京举行了“萧军从事文学创作50年庆祝会”。这一天上午,丁玲在“文学讲习所”作了三个钟头的报告,下午又不顾疲劳赶来参加这次盛会,并作即兴发言。丁玲说,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是个不朽的作品,打不倒的!”“我希望,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要像《八月的乡村》那样,及时地反映时代,及时地把我们人民要讲的话讲出来……”(《丁玲全集》,第8卷。)会上还有一个插曲:丁玲说,萧军、聂绀弩、胡风不久前照了一张相。萧军插话说:“呵,你的消息很灵通!”当丁玲说到合影的三个人是老朋友时,萧军又插话:“哎,就是没你。”丁玲笑了:“是呵,是没我呵,哈哈……你们三个老人照了一张相,将来洗印出来送我一张呵!”萧军立即答应了丁玲的要求。可见,经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雨,经历了非常人所能经受的磨难,丁玲也回到了作为萧军“老朋友”的行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6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6675
24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7:03:51 | 只看该作者
                   《八月的乡村》
    萧军在编织小说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实实在在环境描写的元素,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能够品味到小说浓浓的东北乡土气息。小说中蕴涵了许多东北特有的环境意象。不管是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还是顽强的抗战决心,坚定的必胜信念,质朴的乡土情思等情感体会,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形象具体,有血有肉了。我们不仅可以从作者对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中去体味浓浓的乡土气息,还可以透过作者对小说中人物顽强的抗战决心,坚定的必胜信念,质朴的乡土情思等情感体会的抒写,去品味东北人民的那种悲愤强悍、粗犷奔放的情感气息。
    萧军作品是体现了“力”的艺术的创作。小说的语言是质朴自然,通俗易懂的,但在平淡之中又极富激情;小说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那种高亢的抗战激情,给正在崛起的民族抗争的文学,带来了悲愤强悍的气息和粗犷奔放的力作,为我国抗战文学的先声。
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像萧军这样特殊,牵涉那么多重要的史实和人物,他像一个张开的蛛网,串联起一系列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的片断。萧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是撰写世界武装反法西斯小说的第一人,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既尊称鲁迅为恩师,又被毛泽东主席视为知己的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28 04:17 , Processed in 1.24800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