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杏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老北京的民间传说

[复制链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2:37:11 | 只看该作者
                  说说老北京的歇后语

      
      假如间一位外地朋友:“您觉得最能代表老北京特色的是什么呢?”估计十有八九的朋友会说:“就是那一口嘎嘣利落脆的北京话最有意思了。”还有些外地朋友觉得老北京话里面的歇后语特别搞笑,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老北京的那些风趣、幽默、形象、充满生活气息的歇后语。
      首先我们来说说谐音类的老北京歇后语。比如,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蜘蛛拉网——自私(自丝)、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这种歇后语是根据同音字或谐音字,根据原有的意义而引申出另一层意思,这种歇后语总要绕过几个弯子,别人方能恍然大悟。
      在老北京歇后语中还有这么一类,它通常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传说、故事等来打比方,比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用三国里的典故来讽刺那些爱占小便宜、借了东西不知道还的人。
      老北京的歇后语不仅包含了许多历史上的典故,而且更有其独特的趣味性在里面,诙谐幽默、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地方色彩则是其主要特点。
      比如这句“二龙坑的鬼———跟上了”,在北京西城有个二龙坑,这里距离前清的郑王府不远,在辛亥革命之后,这座郑王府便出售给中国大学当做校址。在以前的时候,这就是一片荒地,很多贫苦人家有人去世,因为家中的经济原因而无力备办丧事,发送亡人,就只能用芦苇席子卷了亡人,草草地掩埋在此处,因此人们又管这里叫“烂死岗子”,而且还流传出各种闹鬼的传说,什么烂了眼睛的鬼夜半出来挖活人的眼球吃,或者得恶疾而死的鬼专门吸食男子的精气,而被吸食精气的人就会成为僵尸,等等。所以,有人倘若非得要夜间路过此地,那必须是三五成群地结伴而行,而且大家还不能闲着,务必是又唱又吆喝着,以此来给自己和同伴壮胆。
      还有这么一句,话虽不多,但听起来也是饶有兴味,“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这是康熙帝继位之后,才在京城里流传开来的歇后语。  据说康熙帝为了避免皇子们日后为夺取帝位而手足相残,便将以往皇帝退位前才公布继位人的制度废除,他把诏书存在太和殿的匾额后面,就待临死前或老来退位时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宣读。在未宣读诏书之前,满朝的文武大臣根本不知道该依附于哪位皇子,因而在面对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时,在为了帝位而展开激烈竞争的皇子之间,往往是首鼠两端,深感自己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上无依无靠。  假如您对老北京的历史不了解,那这句歇后语您是完全猜不透的,这也可以看出,老北京歇后语是多么的内容丰富而充满历史内涵。
      老北京还有一些歇后语反映的是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东岳庙的匾——善恶有报”,位于朝阳门外神路街的东岳庙在明正统年间扩建,并设 立七十二司,举凡人间一切事务,都由这七十二司管理,人间的善恶是非,都被七十二司的神灵看在眼里,善人必有善报,恶人也必有恶报,这是老百姓所深信不疑的。
      在乾隆年间就有过东岳大帝惩治人间暴徒的传说。那时北京东城,有一户姓叶的人家,这叶家本是世代诗书之家,但传到第四代时,这家的子弟们没有一个品行端正的,专门勾结朝廷命官,做些伤天害理的事,在叶家老爷被这帮不肖子孙活活气死之后,这些子弟们更加无所忌惮了,其中又以叶家大少爷叶富贵为首,整日花天酒地、抢男霸女,寻常老百姓知道惹不起他们,于是纷纷离开了这一带。一位姓王的老汉,他的大儿子被那帮暴徒活活打死,他去衙门告状却反而被关了十余天,无奈之下,王老汉便带着小儿子离开了这里,投奔到京郊的亲戚家,在路过东岳庙时,王家小儿子要进去拜一拜,可王老汉却愤愤地说:  “假如东岳大帝开眼,这帮坏家伙早就受到惩罚了,哪能还留他们活到今日,干尽那坑害人的勾当!”这本是句气话,却被东岳嚣大帝听见了,他倒是没有责怪王老汉,而是决定惩处叶家子弟和那些仗势欺人的狗腿子。
      这天大早上,叶家几个子弟又在外面调戏姑娘,那姑娘的家人指着他们说:“你们干的这些坏事会遭报应的。”可叶家的这几个人非但不住手,反而对着老人动起拳头来,并扬言谁敢管闲事就杀了谁,大家心里都恨透了这帮人,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就在大家为这姑娘和那个老人捏了一把汗时,却听天上一个霹雳炸响。叶家几个恶少应声倒地,而那姑娘和老人也得了救。几乎是在同时,叶家的另几位公子哥儿在家逗鸟赏花的,不知什么原因,倒在地上就开始抽搐,然后口吐白沫就死去了。
      那么叶家其他的人结局怎样呢?东岳大帝明察秋毫,凡是作恶多端之人必定夺其性命,以示惩戒,而那些没有做过坏事的人则不会有丝毫损伤。从这些惩恶扬善的传说中,我们也能看到老北京文化中独有的民俗性特色。
      老北京的特色歇后语还有很多,像什么“宛平城里做知县——跪着的差使”  “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等等,这些涉及历史典故、民间风俗、人物名胜等诸多内容的老北京歇后语直到今日听来仍颇有趣味,同时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认识了这座古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09:18:09 | 只看该作者
                   老北京的“儿话音”

      老北京的“儿话音”很多,儿话音也是老北京的一个语言特色,不过,您可听仔细喽,并不是所有的地名、人名都能随便加个儿话音的,儿话音虽然听起来好听,但也不能乱用,搞不好是会闹出大笑话的。
      那么,哪些地方不能加儿话音呢?咱们先从北京的十几个城门说起。北京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在北京的城门里只有东便门、西便门和广渠门可以加儿话音,其余的都不能加,就连王府里的大门都不能带儿话音,为什么呢?因为一加了儿话音就显得小气了。
      当说到院门时,那是可以加儿话音的,比如边门儿、角门儿、旁门儿、前后门儿等,不过作为地名的那个“前门”,就不能加儿话音了,您要说我中午去前门等某人,那表明的是北京的一个地名,您要是加了儿话音,说“我中午去前门儿等某人”,那在别人听来指的就是您自家门前了。
      其次,北京的各种“街”也不能加儿话音,比如牛街、簋街、前门大街、白米斜街、樱桃斜街、地安门大街等,这些是不能加儿话音的。而在宽街、煤市街、兴隆大街、南北长街的后面就要加儿话音了。
      说完街,我们再来说说“房”,像一些带“房”字的胡同地名,是不加儿话音的,比如大小酱房、油房、报房等胡同地名。而在饽饽房、石板房、东官房等词语中就需要儿话音。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庙”,在诸如帝王庙、火神庙、马神庙、药王庙等,就不能用儿话音,当我们讲到地名时,比如五道庙,红庙胡同的庙,西单牌楼以北的白庙,还非要用儿话音不可。
      综上可见,在说大的区域性地名时,就不能用儿话音,只有说小范围的道地名时一般多加儿话音,当然,这个儿话音的用法其实就是老北京语言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因此,如果要鉴定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只要听他嘴里说的儿话音用得对不对,就能猜出来,这个方法那叫一个神准。
      用错儿话音而闹笑话的故事很多,不过因为用错了儿话音却避免了一场灾祸的故事,这您听说过吗?
      还没解放时有这么一位山东的商人,因为到北京来谈生意,所以借助在北京的亲戚家。这位商人平素喜欢逛青楼、喝花酒,因此到了北京城里之后倒没有着急联络商号,而是先打听哪个花楼的姑娘最漂亮。有一女鬼专门吸食男人的精气,她一看那富商体态壮硕,便十分喜欢,就在一天下午装作是青楼女子与这富商调笑起来,并约定子时还要相见。而这个富商早已经被那银铃似的嗓音和娇俏的媚笑迷惑住了,马上就说:  “子时相见,不见不散,我在前门等你。”女鬼嬉笑着说:“记住了,不见不散:”于是便各自离去了。
      待到子时,富商走出住宅,就在宅院前门处守候,可等待多时,直到东方发白,都不见那粉妆女子,于是悻倖而回。再说那女鬼,子夜时分来到前门等侯,可直到多时也不见富商的身影,于是女鬼恨恨地骂道:“都说男人的话不能信,果然今天被人耍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富商说的“前门”,本是指的自己住所的大门前,.因没加儿话音,却被女鬼误会成前门大街的那个“前门”了。真是因为一音之差而捡了条性命。
      当然,这不过是个民间传说,您在哈哈一笑之后,还是继续听老北京的其他故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09:27:06 | 只看该作者
                     京声京韵话“京骂”

      说起“京骂”,大家都不陌生,在2012年3月21日晚上的一场体育比赛中,便上演了一万八干人的集体“京骂”,更有网友把这件事称之为“五棵松万人京骂”。其实,在全国其他地方的足球赛场都曾经出现过集体“京骂”的现象,还有些朋友认为现如今的“京骂”已经不是北京的专利了,我们在全国各地都能听到。
      说起京骂,就不由得要说起十来年前的一件事。
      在十多年前,北京环城路的某个路段上,曾经有这么一家小餐馆,也许是风水不太旺,开业许久了都是只赔不赚,店主把这饭馆的名字改了又改,什么“涮锅坊”  “特色菜馆”“传奇美味”等,但不论怎么换名字换招牌,这生意就是一直兴旺不起来。于是店主干脆就写了个“傻义菜馆”,您还别说,自打换了这个招牌之后,这里的生意反而比原来红火了些,但也难以填补以前的亏空了。
      某天,一个小女孩儿路过此处,看着那招牌正出神,小女孩儿的妈妈就问她看什么呢,这孩子笑哈哈地说:  “妈妈,这里有个‘傻叉菜馆’!”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随口说出来也许仅是因为好奇,她自然也想不到那么许多,可餐馆老板却老大不高兴了,而在场的人也颇觉尴尬。
      不过在老北京的很多俚语中,不带脏字也能连损带挖苦地痛骂别人一顿的词语也不少。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些不带脏字的京骂,或者也算不上是骂,而是一种诙谐又俏皮的发泄情绪的表达方式吧。
      旧时,当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时,多半会用一些含蓄又搞笑的表达方式来说一说,解解恨。比如俩人走路上,不小心互相碰着了,一方不依不饶,另一方也是很不服气,于是一场嘴仗在所难免了。
      “怎么走路呢?您喝多了吧?踩了藕了吧?”瞧瞧,这位碰到人的主儿可先发制人了。
      另一位自然也不会示弱,  “哎哟喂!你先碰的我,你还有理啦?您看您那模样,猪不啃狗不嚼的,够十五个人看半拉月了。”
      “您好,您摞起来还没三块豆腐高呢,最后还叫猫叼了一块儿去。”大家听听这话骂得还真不含糊。
      这俩人掐得正欢呢,旁人可听不进去了,于是就有些和事老把俩人给拉开,不过另一位还在骂骂咧咧呢,  “各位都别劝我啊,我今儿就要骂个痛快,那孙子指不定哪天就巴搭仓了呢……”
      在这些骂架的对话里没有带脏字吧,但句句都够劲儿,都能把人骂得狗血喷头。
      此外,一些老北京骂人的话中,还极其富有内涵,假如您不了解那些典故,还真听不明白骂的是什么。
      比如在说一个人疑心过重时,就会说“您是属曹操的吧”,当形容一个人动辄便哭,就会说他是属刘备的,而在讥讽一个人吝啬小气、一毛不拔时,就会说他是“铁公鸡,瓷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
      在这些略带俏皮又充满地方特色的俚语中,我们不难发现皇城根底下的老百姓们的乐观性格和直爽性情。而这充满京腔京韵的俚语所包含的内容之广、之深,也向我们展示着这座古都的民俗文化是多么的活泼、,丰富和多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09:34:35 | 只看该作者
                     老北京平时用的客气话儿

      甭管是在北京居住几十年的老北京,还是来京上学、旅游、工作、做生意的外地朋友,大家可能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发现老北京平时用的客气话特别多,而这也说明北京人规矩多、礼数多,比如两个熟人,大清早刚一见面,通常都会问:“您吃了吗?”在请求朋友帮忙时都会说上一句“劳您驾”。
      除了这些,北京人的客套话和各种礼俗还有很多,比如,两人初次见面时,都会冲着对方一抱拳,说声“久仰久仰”;好久不见的两个朋友再次见面时要说“久违”;等侯客人时要用“恭候”;看望朋友时会说“我拜访您来了”;做客谈话之后,起身起开,请主人别送,多用“请您留步”;当自己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时,通常都说“请您多包涵”,那意思就是请求别人的原谅;在请求高人指点时通常会说“盼您赐教”……
      您瞧瞧,这么些个客气话儿,是不是让您觉得有些眼花缭乱了呢?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因为几句客气话儿而救人一命的故事。
      康熙年间,从关中来了个进京做生意的,人称“贺二愣子”,这个名字虽然不雅,但也确实符合他的性格,他读书少,但脑子灵,为人坦诚,但也不拘小节。到了京城之后,贺二愣子便四处打听去火神庙怎么走,因为他听爹爹说来京城务必先拜火神庙,然后去拜东岳庙,尽管他不知道为何要这么做,但既然是爹爹叮嘱的,那就照办吧。
      这天,贺二愣子急匆匆地从街上穿过,按照人们所指明的路线急速向火神庙挺进,老话常说忙中出错,这不贺二愣子就直冲冲地撞倒了一个人。他将被撞到的少年扶起之后,便又匆忙赶路,可这个少年身边的侍从却不满意了,  “大家瞧瞧,撞到了人也不赔礼道歉,就这么走了,这入真不懂规矩。”
      贺二愣子听后便火往上蹿,他横眉一挑,指着邪说话的人就是一顿骂,看热闹的人过来劝架,贺二愣子仗着自己力气大,把劝架的人也给推倒了,大家一看这人如此蛮横不讲理,便要把他送到宫府去。
      其实贺二愣子自己都不知道闯了多大的祸,他撞倒的那个少年本是一位贝勒。贝勒爷哪能受得了这样的委屈,便命人把贺二愣子给绑了起来,关进王府的大牢。贺二愣子进了大牢才开始害怕,他对着火神庙的方向又拜又叩,说假如自己能平安无事,就先给火神庙里的火神爷上供点香。
      当晚,一个面色通红的大汉来到贺二愣子面前,贺二愣子还以为是要杀他的呢。没想到这个红脸大汉看起来凶巴巴的,说起话来却十分讲道理,贺二愣子便说:“都怪我自己不好,白天惹了祸,现在不能脱身。”这红脸大汉说:  “这有什么难办的,你记住我教给你的,保准你没事。”贺二愣子一想现在能保住性命就是好的,于是便恳请红脸大汉传授给他保命的秘诀。
      第二天,贝勒爷审问贺二愣子为何昨日那般无礼。贺二愣子跪在地上,抱拳说:  “昨天确实是我不对!还请您大人大量多包涵!小人初到北京,便奉了家父的命令而去火神庙祭拜,由于一时着急赶路,这才惊了贝勒的大驾。”
      贝勒爷一听,这个人也不是那么蛮横不讲理啊,也许真是昨天着急赶路,罢了罢了,不过是个做生意的,于是就要放他回去。贺二愣子又说:“今日承蒙贝勒不杀之恩,贺某人定会记挂在心。”
      贝勒听后喜笑颜开,说道:“这个人还是很懂礼数的嘛!来人啊,送这位贺爷去火神庙。”就这样,贺二愣子不仅免了一场灾祸,而且还被人送到了火神庙。贺二愣子这个满心欢喜,进了大殿一看,他顿时惊呆了,原来那个半夜里来到他面前的入居然和火神爷是一个模样。
      可见,在老北京是多么看重礼数,也正是因为这些礼数而免去了一场灾祸,如今的人们在遇到人际问题时只会说狠话,假如我们能讲讲客气话儿,互相让一步,这不就没事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09:45:2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丫儿”的出场频率高?

      在一些讲述北京故事的影视剧或京味小说中,大家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字——丫儿,这是老北京独有的一种骂人的话。那么“丫儿”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出场频率为何这样高呢?这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吗?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丫儿,在老北京来说就是小丫头,丫鬟的意思。“你丫儿的”,就是指丫头生的,丫头在旧时是伺候人的,而丫头生孩子,没名没分不说,还是件丢人的事儿。“丫儿挺的”就是说“没过门就生下的”,这是十分侮辱人的话,一句简单的“你丫儿的”,其实骂了两个人,真可谓是又含蓄又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不过在好友、发小儿之间,有时也会用“丫儿”来称呼对方或者开玩笑,这样的话只能是两个人私下里说,而假如出现在公共场合、正式场合,那就是大不敬,也是大不雅。在旧时北京,有个愣头巴脑的富家公子,就因为乱说“丫儿”这个词而闹出了很多笑话。
      这个富家公子人送绰号‘;不懂事”,为什么呢?因为他开起玩笑来不分场合,也不看对象,因此也闯了不少祸,惹了不少事端。有一次,“不懂事”的父亲要在家里宴请宾客,不懂事少爷是家中独子,也要留下作陪,因为担心他乱说话而惹人笑话,于是不懂事的父亲就叮嘱他,千万把自己的嘴管好。
      宾客们陆陆续续进来了,不懂事也知道自己的毛病,于是就忙着做事,不再说话,可巧他的一个好朋友和他的父亲也来参加酒宴,不懂事少爷一见自己的朋友来了,就风风火火地跑过去说:  “怎么?你丫儿也来了?”
      他的那个朋友登时黑了脸,而朋友的父亲也说:“这孩子真不懂规矩,真没家教!”不懂事少爷不高兴地嚷嚷开了:“我不就随口一说吗?您至于和我玩横吗?”
      一些人见这里吵吵闹闹的,还以为是在吵嘴仗,于是就过来劝解,一个妇人问不懂事:  “你做错了事就要勇于承认,不能对长辈不尊重。”
      于是这个不懂事少爷就大声咧咧道:  “都是我不好,我不该看见我朋友就说‘你丫儿来了’,以后我看见他再不会这么说了,我只对别人说‘你丫儿,这下可以了吧。”
      这话音未落,大家早已笑得前仰后合,而不懂事少爷这次闹出来的笑话算是给他们家丢足了脸。
      “你丫儿的”,算是老北京俚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不仅因为它简短,而且它的杀伤力也很大,还有它用途很广泛,既可以用来骂人,也可以用来和熟人开玩笑,而且还有调节紧张气氛的作用,不过,这个词最好还是不要总说,我们可不能做那个“不懂事少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0:07: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杏子 于 2014-7-15 10:21 编辑

                       胡同巷口的吆喝声

      对于一些老北京的胡同串子来说,最亲切的莫过于以前经常能听到的胡同巷口的吆喝声了。老北京胡同巷口的吆喝声多数是在天色蒙蒙亮时响起,这些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现在恐怕已经很难听到了,可正是在这走街串巷的吆喝声中,体现出了老北京独有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吆喝声里,既有出售各种小零食的小贩,也有敲着小钹算卦抽签的盲人,既有收废品的,也有磨剪子戗菜刀的。每天天还没大亮,就能听到“小磨香油,卖小磨香油喽”“钢精锅、洗脸盆儿换底喽”  “新鲜羊肉,谁买新鲜羊肉”,每一句吆喝声都把尾音拉得很长,而且这吆喝声极富有节奏感,让人听后总觉得回味悠长。
      不过在这阵阵吆喝声中,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老北京的传说故事,这恐怕您就不相信了吧?有这么几位老北京,他们就曾经走街串巷地吆喝着做生意,我们不妨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77岁的李大爷曾经是位卖芝麻烧饼的,每天都要起个大早,然后串着胡同巷口地叫卖。李大爷说他有一次像往常一样,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叫卖,突然听到一个微小的声音说“好饿,好饿”,李大爷四下看看,并没有人,他还以为是自己的幻觉呢。
      李大爷又接茬儿走了一段路,可这个喊饿的声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了。“莫不是有人把孩子给扔在外面了?”李大爷慌忙四下寻找,他看见一个又矮又瘦的身影渐渐向他走来。李大爷就在原地等着,待来人走近了,他才看清楚敢情还是个小女童,小女童要了一个烧饼,然后往李大爷手里放了一文钱,李大爷心生怜悯,便又多给了这个女童一只饼子。
      “也不知是谁这么狠心,竟然将一个女孩儿丢到外面不管了。”李大爷挑着担子继续走。这一天的买卖做得可真好,不一会儿烧饼全卖光了,尽管很累,但李大爷心里美啊,不仅帮了一个小孩儿,而且这一天做买卖也很顺当。李大爷回家之后开始数钱,可奇怪的是在钱匣子里发现一枚前清时候的铜钱。“这会是谁给我的呢?”李大爷怎么也琢磨不透,倒是想起他清早的第一位顾客,那个瘦弱的小女童,他恍惚记得那孩子身穿一领破旧的旗袍,脸上一片苍白,难不成这枚铜钱是那个小女孩儿给的吗?可是她一个小孩儿,上哪儿弄来的前清时候的铜钱呢?
      满怀好奇的李大爷第二天早早就挑起担子叫卖了,他希望还能遇到那个。小孩儿,果然,走了一会儿之后,那“好饿”的声音又响起了。李大爷停住脚步,昨天的小女童慢漫地走来,还是给他一枚铜钱,这次李大爷就开口问:“你是哪家的孩子啊?怎么没大人跟着你出来买烧饼啊?”这小女童“嘻嘻”一笑便走开了,不过李大爷这回可看了个真切——那孩子根本就不是“走”的,而是飘来飘去的,那女孩子根本就没有脚!
      不过李大爷并不害怕,他这回仔细地看了一眼小女童给她的钱,仍是前清时候的,那“嘉庆通宝”的字样仍然十分清晰。这两枚铜钱,李大爷一直留着,而自打那天他和小女童问话之后,那孩子就再也没出现过。
      “想来一定是前清时候夭折了的女孩子,真真是可怜啊!”李大爷向人们娓娓道来这段故事的时候,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悲哀。
      不过,对于更多的老北京而言,他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那些清早叫卖的小商贩遇到了什么精灵鬼怪,而是从这一阵阵的吆喝声中感受老北京的味道。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胡同里的叫卖声就是老北京的音符”,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就是在这阵阵的吆喝声中,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0:18:33 | 只看该作者
                        老北京话就是“贫”

      如果问起外地朋友对老北京话有什么样的印象,恐怕很多外地朋友会说“儿话音很多”  “特别贫”“嘎嘣利落脆”,虽然这些答案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但是大家比较共通的看法就是,老北京话特别贫。不过这耍贫嘴的老北京话,也充满着很多老北京气息。
      老北京话有多贫,这么说吧,谈正事时很贫,骂人时也很贫。正经人说正经事时很贫,不正经人说不正经事的时候就更贫。有一些胡同里的“片儿汤话”大师就是老北京能侃会聊的典型代表,不过在清朝末年,有这么一位片儿汤话大师,还曾经“忽悠”过一个企图害人的女鬼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在清同治年间,这时候的北京城里笼罩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不仅朝廷上的官员个个提心吊胆,而且就京城里百姓也由衷地感觉到“要出大事了”,某家棺材铺的年轻掌柜小林子,却依旧保持着他天生的乐观,有事没事还是一顿臭贫,偶尔也能说出些语惊四座的典故来,但更多时候却是胡扯八咧。
      这天小林老板去好友家做客,喝得醉醺醺的回来,他在胡同里东拐西拐,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这时有个容貌艳丽的女子出现在他面前。这个女子尽  迫管美丽异常,但却是鬼魅所变,专门迷惑人,然后吸其鲜血,啖其骨肉。小林一见对面来了个陌生女子,便嘿嘿地说:  “难不成你也找不到家了?”
      那女鬼装作楚楚可怜的样子,说自己是如何被歹人欺侮又被父母赶出家门的,说自己是如何东躲西藏来摆脱仇家追杀的。别看这小林老板平时嘻嘻哈哈,似乎没心少肺的,但他机灵着呢,小林老板说:  “既然姑娘无处安身,倒不如来我家休息吧。”那女鬼正暗自得意,却不曾想过,这便是她悲剧的开始。
      小林此时酒已醒了七分,他忽然记起自家老宅经常闹鬼。因为常出现鬼魅伤人的事,因此那老宅不论是租是卖,都不能出手,所以就那么荒废着呢。小林计上心来,就引着那女鬼往老宅的方向走去,  “反正都是鬼,看谁潮刮葦更厉害。”为了不使女鬼起疑心,小林就把自己装成是喜好吃喝玩乐的酒色之徒,一路上与女鬼调笑,小林说:  “我去年在满月楼包了个姑娘,哎哟喂,那小姑娘儿,那肉皮儿,那脸蛋儿,那小手儿,真吋个水灵。啧啧,后来跟了我不到三个月,又被李家大爷包去了。要说这老李家,还真他大爷的不是个溜子!跟爷抢女人,姥姥!”
      “哟,您就别生气了。这不还有我吗?你如今救了我,我就是做牛做马都愿意。”这女鬼打着吸人血食人肉的主意,却不知她的如意算盘终究会落空。
      “这世上像你这种知恩图报的女子有几个啊?再说那醉春楼的妈妈吧,平时装得人五人六儿的,还挺像那么回事似的,实际上满肚子幺蛾子、一肠子坏水儿!别看平时爷长爷短的,哪天爷给她一顿嘴巴,她才知道爷的厉害,才不敢搅了爷的好事。”
      “还有我们隔壁的陈大麻子,哎哟喂,那叫个不着调哟!走在街上瞧见个半老徐娘都能不错眼珠儿地盯着看。哪天爷先给他一板儿砖,他就知道什么叫肝儿颤了,让他给爷总找麻烦!”
      ‘‘还有那老张家二小子的七舅母家的老小儿,我还明说了,他还甭跟我耍哩格儿楞。早晚有一天,那小子也会有脚底下拌蒜,掰不开镊子的时候儿……”
      说话间,小林子领着那女鬼来到了自家的老宅,他把女鬼带进去,还吆喝着:  “都给爷出来,家里有贵客到了。”
      女鬼看这满眼荒凉,便问:  “这是哪里啊?”
      “这是我家啊!你看,那边花架子旁边站的是李四儿,专门喜欢偷鸡摸狗;那边院墙下站的是周六儿,最爱偷小女孩儿的衣裳,因为他是个老光棍儿!”小林子一顿胡乱指,倒是把女鬼吓得不敢言语了。小林子见给这女鬼彻底镇住,便抬脚就走,女鬼问:“你这是要去哪里?”“我?我去买些好酒好菜,家里这些兔崽子不会买东西,我不放心呐!小娘子还请里面稍事休息,我去去便来!”说完,这小林老板就把老宅的院门一关,自己先跑了。那女鬼在废院子里转了半天,也不见人影儿,方知自己是上当了。  “真怪了,他怎么知道我不是人呢?”
      小林老板回到家沉沉地睡了一觉,醒来之后再向别人说起这事,左邻右舍都说,这人又在臭贫呢。可小林老板自己知道,有时这臭贫嘴不仅能耍人,还能救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20:37:59 | 只看该作者
                   古董羹是如何得名的?

      假如问现在新一代的北京人,“您喜欢吃古董羹吗?”估计很多人会疑惑地说:“这是什么啊?”但若是问那些老北京,估计他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会说:  “不就是涮锅子吗?当然喜欢了!”
      也许您要有疑问了,这涮锅子为什么又叫“古董羹”呢?我们就先从涮锅子的历史说起吧。
      涮锅子又叫火锅,在我国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因为在将肉料投入沸水中时会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人们便称其为“古董羹”。在宋代,吃火锅在民间已经是常见的事了,那时人们将兔肉、羊肉等切成薄片放入煮沸的锅中,而且还用烧酒、辣椒以及各种酱料作为增味的作料。
      而“涮羊肉”的名字则是元世祖忽必烈给起的,当年忽必烈率领元军南征,其时天降大雪,严寒逼人,因此忽必烈就命令大军进驻到一个地处山谷的牧场里。几名火夫正在给大军准备食物时,便听探马急报说在前方发现了敌军。忽必烈一想,总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去打仗啊,便命火夫用最快的速度来准备饭食,以解将士们的饥寒之苦。火夫们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锅中沸水里搅动了几下,待羊肉变了颜色,就捞入盛着细盐和汤料的小碗里。尽管当时情况紧急也来不及仔细调制汤料,但大家吃完之后马上就恢复了体力,将士们纷纷上马迎敌,经过几番较量终于旗开得胜。
      晚上在营地举行庆功宴时,忽必烈吩咐依照白天的那种做法,再给大家烹制出那样的美味。现在时间比较充裕,伙夫们便在调味酱和汤料上花了更多的心思,羊肉也比白天切得更薄了,因而晚上做出的涮肉片比白天的还要美味可口,将士们吃了后一致赞不绝口,忽必烈就问火夫,这道美食叫什么名字。火夫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说了一下大概的做法,请忽必烈给起个名字,忽必烈本不懂什么文雅之词,但一看碗里的羊肉,又想了一下这羊肉片的做法,便说:  “叫‘涮羊肉,吧,直截了当,又容易记住!”
      在满人还未入关时,有位在旗的统领,他武功平平、,资质不高,因此也不被众人所看好。可这个统领却还在一次小战役中打了个胜仗呢?这场胜仗,倒不是拜老天爷所赐,而是因为他吃了一碗香喷喷的古董羹又喝下了几两白酒之后,一下子浑身冒出了热汗,来了劲头儿,他纵身上马、挥着战刀,一路冲杀过去,他手下的士兵一见这等场面,顿时也鼓舞了士气,就这样,夺取了一次胜利。以后凡是作战,这个统领都要先吃上一顿古董羹。那肥美新鲜的羊肉涮锅子,再配上浓香的陈年老酒,便是激发将士们勇猛作战的最佳“补品”。
      如今,不管这涮锅子的汤料和佐食愈加丰富,而古老的涮锅子发展到现代已经不再单纯作为一道美味而被人所喜欢,人们更注重的是涮锅子的养生保健价值,  “古董羹”这种流传了千多年的美食,更成为了老北京传统美味中的一个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20:45:52 | 只看该作者
                       冰糖葫芦儿是如何兴起来的?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可酸里面它透着甜……”这首民谣里所说到的“酸里透甜”正是冰糖葫芦儿的一大特点。很多老北京一定都还记得那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儿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可是,这冰糖葫芦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这个恐怕您就不知道了吧。
      据说南宋时期的宋光宗赵惇,有个十分宠爱的贵妃,一日这位贵妃突生怪病,不言不语、也不睁眼,终日只是昏昏沉沉,如同死人一般。虽然经过多名御医的调治,用了许多名贵药材,却也不见有丝毫起色。宋光宗在无奈之下只好张榜招医,若是有谁能救治好贵妃的病,便将南宋河山送他一半作为酬谢,可是假如不能医治好贵妃,便要将这人碎尸万段。
      这皇榜张贴了许久,竟没人敢来揭榜。倒是一个相貌丑陋的江湖术士大,摇大摆地走来揭榜。在一旁围观许久的百姓都说:  “这人看来是活腻味了,那么多名医都不敢贸然来揭榜,这人怎么就敢呢?难道不怕治不好贵妃的病,还要被治死罪吗?”
      这丑脸的术士倒也不管旁人如何冷言冷语,倒是坦然自信地跟随看守榜文的官员来到了皇宫。赵惇一见此人居然长着个阴阳脸,一半脸是白色,一半脸是块黑色的大胎记,又见他根本不懂最起码的礼数,便打心眼儿里不高兴,于是冷着脸说:“你有什么本事能给贵妃瞧病?”
      “陛下,我既然敢揭榜进宫,就必定能有神奇偏方给人瞧病。倒不如让我试上一试,如果治好了贵妃娘娘的病,那陛下就要履行诺言啊!”这人长相不怎么样,说话口气倒是挺大。
      赵惇哈哈大笑说:  “朕准了,你给贵妃瞧病吧。不过,假如你没那个本事,治不好贵妃的病,我就……”
      “假如我没有治好贵妃娘娘的病,是杀是剐,任凭皇上处置。”
      几名宫女将贵妃搀扶出来,这丑脸的术士对着贵妃望了一眼,便说:“此病倒容易治。只需要用红果和冰糖一起熬煮,每顿饭前服下十枚,不出半个月便可见到效果。”按照这方法服食之后确实见到了效果,贵妃娘娘又恢复了往日的娇媚。。赵惇见后自然喜不自禁,但当那个丑脸的江湖术士向赵惇索要一半江山时,赵惇便支支吾吾地要反悔。这术士愤怒地拂袖而去,并说他迟早会得到整个南宋江山的。
      也许是被那术士所诅咒,赵惇在位五年便被迫退位了。可是丑脸术士的神奇药方却流传到了民间。到了明初时,人们便把大个儿的红果串在下面,而小个儿的红果放在上面,因其形似葫芦,又是蘸了糖吃,所以人们便称其为“糖葫芦儿”。
      据说清代大学士纪昀写不出文章时便去一家有名的老字号店铺“不老泉”买来冰糖葫芦儿,那酸甜可口的滋味便能给他带来灵感,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从不老泉”便出自纪昀的手笔。自此之后,这冰糖葫芦儿的大名在京城传得更是响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4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347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20:52:36 | 只看该作者
                    西太后与门钉肉饼

      在老北京的传统美食中有一种叫做“门钉肉饼”的小食品,因其形似古时城门上的门钉,因此才被慈禧赐了这么个名称。不过,慈禧在给它起名字时,却是因为听信了一个道士的话,那么这其中会有什么奇闻趣事呢?
      慈禧当政时,因为一些朝政上的事情而日夜忧烦,她请太医进宫诊病,太医们都查不出问题来。惯于讨好主子的李莲英便说:  “太后您觉得精神不济,但在奴才们看来却是大清国的好事。咱大清国能有您来治理,必定是日益繁荣的。”
      慈禧听后喜笑颜开,便说:“尽管你说得不错,但我还是觉得身体不爽。你去吩咐御膳房备办些糕点,给我开开胃吧。”
      老太后既然下了旨意,那就照做,不过御膳房的厨师也犯了难,每天这山珍海味、珍馐美食,哪一样慈禧太后没见过?御膳房的厨师们知道最近慈禧太后心情不好,都害怕自己哪里做错了会引来杀身之祸,因此在做事情时都分外地留心。可不论怎么留心,怎么注意,怎么想要做出个花样来讨好慈禧太后,这位难伺候的老佛爷就是整天紧锁着双眉,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连李莲英见了都提心吊胆的。
      这一天,慈禧又在发脾气,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御膳房做的糕点她都吃腻了,而御膳房的厨师又没做出新鲜的来,她就不高兴了。为了让慈禧开心,宫里便安排了道士进宫举行祈福仪式。可巧这天御膳房的一个小厨师因为肚子饿了,所以偷着做了一些点心,这种点心形状扁圓,用牛肉大葱做馅,在煎烙成熟后皮薄馅足,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在做好之后,这些小饼子就放在了一边,小厨师转身忙活别的事情了。来御膳房给慈禧拿点心的太监一眼瞧见桌子上放的小饼子,还以为是专门给老太后做的,问也没间,端起来就走了。
      就这样,这一盘刚做好的、还冒着热气的小饼子端到了慈禧太后面前,之前慈禧并没有见过这种点心,于是怀着好奇心尝了一口,没想到这种小饼子看着不起眼,吃起来却满口清香,颇有一番风味。慈禧太后便问这种食品叫什么名字。在场的人因此之前没见过,自然也说不出来。慈禧便有些不高业了  一个道长就说:  “看这圆形的小饼子,便知道是圆满丰裕的象征;圆形的饼子里面填满肉馅,便说明老佛爷吃了它后财富多多。这是好兆头啊。”
      也许是道士的话说进了慈禧的心坎儿里,也许是刚才吃的小肉饼可口喷香,慈禧那天的心情特别好,说起这小饼子的名称来,慈禧说,这种美味和城门上的门钉十分相像,就叫“门钉肉饼”吧。这个名字尽管起得不是很文雅,但却形象生动,拿现在颇为流行的说法是“充满了喜感”。还真别说,这门钉肉饼从此之后就成了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一种食品之一。而那个制作门钉肉饼的小厨师呢,经过慈禧太后的提拔早就已经“升职”了。
      如今的门钉肉饼早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小食品,而且它的吃法和做法也发展出了很多花样。那么究竟这门钉肉饼的滋味如何,这就要您亲口尝一尝才能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26 09:25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