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290
1331#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8:15:53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唐太宗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皇帝掌握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很容易独断专行。历朝历代的教训已经说明,如果皇帝毫无节制地独断专行,最终必将导致亡国的结局。所以李世民鼓励大臣们要经常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最敢于向李世民直言进谏的就是唐朝著名的宰相魏征。那么魏征是怎样成为李世民的宰相的呢

   【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河北晋州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290
1332#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8:16:54 | 只看该作者
【钱文忠】魏征曾经出家当过道士,他出家的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投靠李渊他主要是为谁服务呢?为太子李建成服务。所以魏征登上仕途,属于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并不是李世民的部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所以特别受到李建成的器重。上一讲我们也讲到,后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把太子给杀了,自己继位当了皇帝。照理说我把太子杀了,我首先也肯定要把太子身边那些重要的谋士,我也得处理掉。但李世民呢?李世民非常清楚魏征是个人才,所以呢,亲自召见魏征。这样一个接见的场景,是非常有意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290
1333#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8:17:34 | 只看该作者
李世民召见魏征,一见面就非常生气,说什么呢?魏征,你怎么敢、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关系啊?这李世民先把这个兄弟关系不好,就说你们身边这些人,去出主意、去给你建成出主意。在场的大臣一看,李世民这样的态度,都觉得魏征有杀身之祸。那这样问就来者不善嘛、出言不善嘛,这样问就基本上要处理掉你了。但是魏征在这一刻,显出超越常人的一种气度和姿态。一般来讲,皇帝那么火,自己的原来服务的太子已经被杀掉了。一般就是解释了:我没有给太子出主意,我没有离间你们。魏征没有,魏征非常自信地回答: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那么他不会有今天的下场。这个话是很高明的,你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你们兄弟就不会闹,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弄不好干掉的是你啊。这个话是很厉害的,李世民听了以后,不仅火气马上降了下来,而且马上就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这种精神、这种气度所折服,从心眼里开始喜爱、钦佩、在某种意义上还有那么一丝畏惧魏征。他觉得这个人不一样,所以马上就重用了魏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290
1334#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8:18:17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魏征得刚直不阿,使李世民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马上任命魏征为专门负责给皇上提议见的建议大夫。魏征果然尽忠职、勇于直谏。李世民并不顾虑魏征曾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不久,又把魏征提到了宰相的位置上。那么魏征是怎样向李世民直谏?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又是否能够听得进去呢?
   【钱文忠】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而魏征也越来越显出他的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向皇帝大胆进谏。在魏征任职的几十年里,我们从史书上可以明确查到,魏征进谏200多次。这个是很庞大的数字,一个下级的部属,一般都不怎么敢对上级提意见。何况是一个臣子向皇帝,200多条意见。而每一次,唐太宗都尽量考虑他的意见,尽量予以采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290
1335#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8:19:01 | 只看该作者
魏征这种进谏,他完全是犯颜直谏。所谓的犯颜直谏是不顾你皇帝高兴不高兴、也不管你皇帝听得进、听不进。我认为我做臣下的本分,就是应该把我的真实想法禀告皇帝,我不能阿谀奉承、不能顺着你皇帝、不能天天喊万岁、喊英明吧。即使在唐太宗大怒的时候,魏征也敢当面廷争,在朝廷上就跟皇帝争执,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对魏征的敬畏之心,还越来越重。在历史上有好多有趣的记载,我在下面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秦岭山中打猎。唐太宗戎马出身,是非常喜欢打猎的。行装都已准备好了,突然唐太宗下令:不去了、不去了。那么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当时也没有人问,为什么你都兴师动众准备打猎了,突然又不去了呢?魏征问唐,太宗唐太宗苦笑着回答,怎么回答呢?说当初啊,我确实是憋不住想去打猎,好久没打猎了。把人叫齐了、把行装准备好了,一想你大概又要来进谏了,所以我想别惹麻烦了。我就打消这念头,不去了、不去了行了吧?就一个皇帝,对臣下还没进谏,他都有点害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290
1336#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8:19:42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次,这是最著名的一次。唐朝这些人都特别喜欢鹰,鹞鹰、非常好的这种鹰。唐太宗有一次有人给了他一只,进贡了一只非常好的鹰。唐太宗很高兴,因为古人很多人很喜欢鹰的,因为他要打猎、要打仗,有个鹰做助手。所以他把鹰架在臂膀上,很得意地在宫廷里逛来逛去,像一个宠物嘛。忽然,看见远远地魏征来了,把他吓得赶快把这个鹰拿下来,藏在袍子里头,不让魏征看见。魏征又来跟他谈公务,谁也不知道魏征到底知不知道。魏征如果眼睛好看见,好,你上班的时候在玩鹰。魏征就故意很唠叨、很啰嗦,跟他谈了半天,谈完走了。走了以后一看,鹰死了、给憋死了,唐太宗心疼得一句话也不敢说。这样一种君臣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290
1337#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8:20:20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魏征直谏,虽说是以国家社稷为重,一片忠心耿耿。但忠言逆耳,普通人尚且不愿意听到批评意思呢,更何况是贵为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李世民有没受不了的时候?而一旦有一天,皇帝真的发怒了,魏征会不会惹来杀身之祸呢?
   【钱文忠】不过李世民气量再大,有时候也受不了这个魏征。太唠叨,他经常进谏,谁都烦。我们现在有时候,偶尔听见有不同意见,涵养好的我接受,你每天给我提十条意见,我一般看你也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290
1338#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8:20:57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有一次唐太宗上完朝,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里头。这个皇后、长孙皇后一看,哟,怎么今天不高兴啊?就问唐太宗。唐太宗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话,什么话呢?我一定要杀掉这个乡巴佬,我一定要把这乡巴佬给弄死。皇后一问谁是乡巴佬,唐太宗说,还不就是那个魏征、那个乡巴佬。烦得要死,天天给我进谏。这个时候,长孙皇后也显出了了不起的一面。一般的皇后:哎呀,那就把他杀了吧,这一个乡巴佬算什么,只要你高兴、万寿无疆。可是长风皇后不是,马上跪下说,我恭喜皇帝。李世民说,我要杀乡巴佬,你恭喜什么?大家都一头雾水。皇后讲的是什么呢?你有这样一个臣下,敢于直面进谏,是因为陛下乃是圣明之君,你既然是圣明之君,你有这样一个贤明的臣子,你应该高兴还来不及啊,你怎么能杀掉他呢?你杀掉他了以后,怎么证明你是贤明的君主呢?唐太宗一听,恍然大悟。所以此后更加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更加努力地进谏。君臣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290
1339#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8:24:13 | 只看该作者
贞观十六年,也就是公元的642年,魏征卧床、生病了。唐太宗派出去探视他的中使,什么叫中使呢?宫中的使臣,一般是宦官。派出去探病的中使,叫道路相望。什么叫道路相啊?一拨出去了还没回来,第二批又去探望。送药送什么呀,表示慰问啊,整个路上全部是唐太宗派去探魏征病的。
    魏征一生节俭,魏征是个很清廉的官,毫无积蓄。而且家里居然的什么?家无正寝。家里连件像样的卧室都没有,很清廉的一个官员。唐太宗立即下令,把自己原来要用来修筑宫殿的材料,给魏征造一间大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290
1340#
 楼主| 发表于 2015-7-8 18:29:03 | 只看该作者
不久,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并且放声痛哭。就在这个场合,唐太宗说出了一句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用好的铜,做了一面铜镜,你可以去端正自己的衣冠,象我们今天戴帽子、穿衣服,总要看看穿衣镜,对不对?我看看。以古为镜、以以往的事情、古代的事情来做镜子,你可以知道兴替,什么叫做兴替呢?可以知道一个王朝,为什么兴盛;一个王朝,为什么陵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以一个他者、以别人作为镜子,我就可以知道自已的得,也可以知道自已的失。非常有名的话。
   【字幕配画外音】唐太宗说是一个明君,但毕竟是一个皇帝。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魏征生前虽然得到了唐太宗最高的礼遇。但魏征死了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唐太宗为什么要把魏征的墓碑推倒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8 03:34 , Processed in 1.232400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