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你需要静静…… 【转帖】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70
130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0:47:32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的买卖铺户有两处让我印象很深,一处是一家小酒馆,夏天的时候我经常提拉着塑料桶去那家小酒馆打散装啤酒。那时候普通人家里还没有电冰箱,夏天喝散装啤酒是最经济实用的消暑方法之一,由于啤酒供应量有限,各个酒馆前都会排很长的队,运气不好跑几家都可能买不到,有一段时间还出现了买散装啤酒搭凉菜的现象。  
    离酒馆不远有一家老理发馆,理发馆面朝西,不大的门脸儿,店里的座椅还是那种很古老的可以升降旋转的专用椅子。我小时候理发都是由同院的袁大妈用手推子推头,上中学后才到外面的理发馆去理。这家理发店收澡票,所以我常常拿着用不完的澡票去那儿理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70
130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0:48:06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70
130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0:48:37 | 只看该作者
小店生意很好,常常要排队。理发馆里有一位光头的老师傅,我最喜欢看他给人家刮脸:一个白搪瓷桶里面放满了消毒毛巾,老师傅踩几下机关把椅子放平,把一条热毛巾敷在剃头者的脸上,然后用一个小毛刷子在把儿缸子里蘸上肥皂液涂在下巴上,接着就见剃刀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剃好了。其间,师傅或许还会把剃刀在椅子上拴的一条皮带上钢钢,为的是让刀子更快。再后来小酒馆和理发馆都拆迁了,盖了很多铁棚子,成为一个小型的自由市场。如今这里成了一个大停车场,里面挤满了旅游团的大巴车和胡同游的三轮车。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只有三四家大型的菜市场,钟鼓楼脚下的人家很少去菜市场买菜,当年从钟楼往北夹在马路中间有一个菜站,铁皮的顶子很是醒目,这里的菜既新鲜又便宜,每年秋天爸爸都会用自行车驮回一柳条筐的西红柿,然后洗净切碎装进葡萄糖瓶子里上锅蒸,这样处理的西红柿酱可以一直保存到春节,相信每一个老北京人都有过做西红柿酱的经历。每年的冬天长长的买冬储大白菜的队伍,成了那个年代钟鼓楼给我留下的最深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70
130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0:49:20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70
130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0:49:48 | 只看该作者
如今,胡同中间的菜站早已不在,但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  往北走顶到头的豆腐池胡同有一所始建于元代的古刹宏恩观,现在这里成了一所室内的菜市场。说到宏恩观,小时候我常常进去玩,我母亲当年在北京标准件厂工作,没课的时候就随妈妈去厂里玩,厂址就在钟楼后的张旺胡同,而宏恩观的大殿就是工厂的车间和库房。那时候工厂里噪音很大,制造螺丝螺母的机器成天响个不停,我经常坐着拉货的电瓶车在厂区里转,当时不知道这个建筑叫宏恩观,大家都管它叫大庙。 光阴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胡同宽了、扩了,房子拆了、盖了,而不变的是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的钟鼓楼。几百年来,它们像两个巨人一样忠实地为北京城打点报时,守望着周围的一切,记录着世事的变迁,它们还将永远地在这里矗立下去,继续守望着、记录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70
130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0:51:14 | 只看该作者
                     酸甜苦辣话“窟窿”
    本文所说的“窟窿”,是指衣裤上的破洞。其实多少年来,人们都管衣裤,甚至鞋子上的破洞,一般叫做窟窿,只不过那些窟窿大小不同罢了。我从小时候起,就经常听见一些大人说什么“你的衣服后面怎么有个窟窿呀”、“快把衣服上那个窟窿补补”、“瞧,你的鞋都露窟窿了”、“衣服破了那么多窟窿,怎么不张罗补呀”,等等之类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70
130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70
1308#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0:52:33 | 只看该作者
而且穿带有窟窿的衣裤或鞋子,绝不是什么露脸的事儿,按老辈儿的话讲,就是“穷酸相儿”!古代人们穿长袍儿时,更重视衣帽整洁和衣服的破旧。记得有一出古装评剧,剧中那个富人嫂子指着落魄而穷困潦倒的小叔子衣服说:“嘿!大家看呀,咱们三弟的袍子上前边也是‘龙’(窿),后边也是‘龙’(窿),左边是‘龙’(窿),右边也是‘龙’(窿),你们猜是什么‘龙’呀?大窟窿!”讽刺得这位三弟最后跳河自杀了。可见过去穷人在富人眼里的地位,说明富人瞧不起穷人,更说明衣着破旧带有窟窿的悲凉处境。我小时候,人们,特别是普通百姓,因为穿不起新衣服,大概也怕旧衣服的窟窿带给人们自己的穷酸相儿吧,所以都把窟窿用布补上,于是衣服上就出现了一个个“补丁”,好在混个有衣遮体吧,因为“衣不遮体”是形容最穷人家穿戴的词儿。所以自古以来,这衣服上的“窟窿”,不招人待见,也可以说是“穷”的外表、“穷”的象征吧。所以一般人耻于穿带有窟窿的衣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70
130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0:53:17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70
131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0:53:52 | 只看该作者
味儿有酸甜苦辣,世上人有悲欢离合,这些都是正常规律,也可以说是世态变化。那么具体到这衣服的“窟窿”上,大概谁也想不到也有酸甜苦辣的历史,也折射社会的变化,更反映人们心态难以推测!就说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我当时上初中了,突然感到这衣服上的窟窿竟成了“光荣的标志”!因为当时为了“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社会上普遍开展“忆苦思甜”运动,仅我们学校就多次召开“忆苦会”,请社会上一些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贫农忆旧社会受的苦,思新社会的甜,同时也发动本校的一些出身工农家庭的学生忆他们的父母在旧社会受的苦。在忆苦思甜过程中,为了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为了不忘自己的阶级本色,不少出身工农家庭的学生,争相穿起带有补丁的衣裤,也就是带有窟窿的衣裤。那遮盖窟窿的补丁,成了“光荣的象征”!记得那时候是这样评价穿带补丁衣服的学生或人们的,即:出身工人、贫下中农家庭的学生或人们,穿带补丁,也就是有窟窿的衣服,是不忘本的表现;出身地主、富农、资本家等剥削阶级或反动阶级家庭的人们,穿带补丁的衣服,是表明要与本阶级家庭“划清界限”,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决心!所以一时间,穿带有补丁衣裤的学生和人们真不少!如我们胡同里那个出身大资本家家庭的一个中学生,每天上学穿的裤子膝盖部位的两块大补丁格外显眼!就这带补丁的衣裤,一直“兴盛”了近20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12 11:23 , Processed in 1.2480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