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冷月沧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时代(非虚构文本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9:14:28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一  追悼大会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的话,当时全国统一召开毛泽东主席的追悼会的时间是定在九月十八日。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星期,大家都沉浸在哀痛之中。由于毛泽东及文革的造神运动,使得毛泽东的倏然离去,犹如一颗巨星陨落,使全国的民众处于一种失重状态。政治敏感性强的人,开始考虑民族兴衰,国运走向了。记得抗战期间,蒋介石写了一本书,叫作《中国之命运》,后来,毛泽东发表了一篇政论,叫作《两个中国之命运》,那是两个主宰历史沉浮的人物对中国命运的一种看法和判断。那个书写《中国之命运》的蒋介石已先于毛泽东驾鹤而去,而今,发表《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毛泽东也因为疾病,而无法“万寿无疆”。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中国的命运和历史似乎又走到了一个转折点。
    在前几天,我又接到了场领导的通知,叫我布置追悼会的灵堂。我们的灵堂设置在平时开会的会议室。那灵堂到也简朴庄重,以黑色为基调,横额和两边的挽联均是黑底白字,中间是毛主席的巨幅标准照,然后是苍松翠柏环绕。那字是我先写好,黑体字,然后由几个手巧的女知青用一张白纸重垫在写好字的纸的下面,用剪刀剪好,再用大头针别在黑布上。
    我记得当中的横额内容是“沉痛哀悼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两边的挽联是“继革命之遗志,化悲痛为力量。”忘了是上级统一安排,还是我们自己有所创新?
    第二天是星期六,场里破例没有出工。上午九时许,全体职工胸戴白花,臂缠黑纱,肃立在灵堂,参加追悼大会。除了播放哀乐,低头默哀,三鞠躬等一切如仪外,大会还安排了几个老工人的发言,那是感恩式的礼赞和追思,于唏嘘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老一辈人对一代领袖人物的怀念,其次,是知青代表发言,一个女知青装作很庄重的样子,表示要继承伟大遗志,扎根广阔天地,坚决与“拔根派”作斗争。最后是场领导讲话,他未语先泪,几度哽咽,表达了一个从战争年代过来的革命者对最高领袖的哀痛之情。
    但当我们在肃穆中进行表演的时候,门外的小朋友们的笑声却不合时宜地响起。他们都是场里职工的子女或孙辈,还没有读小学,有的只有两三岁。当时没有什么幼儿园,因此他们就在场里跟随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们。他们少不更事,政治风尘的飞扬,于他们还没有领略到,伟大领袖的概念,于他们也难以领会。所以当时的笑声和哭声,在他们,完全是天性的流露,是最真实的人性的表现。只是在这种场合,与灵堂里的肃穆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产生一种十分荒诞的感觉。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知青,在轻掷年华之后,如一株经霜之后的秋茶,尽管还可以采摘叶子,制成茶叶。但秋风换色,秋影萧疏,经一番岁月的杀青、揉捻、翻滚之后,经现实之水泡出来的,却是有那么的一丝苦涩。当然,于这苦涩之中带有一分厚重。不过,价值如何,那也要看品茶人的口味了。
    在追悼现场,我的思绪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不由得想起这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来,真是对伟大领袖的亵渎,罪该万死。
    虽然毛的去世,对民众造成了强烈的心理震荡,使整个时代处于失重之中。 但对个体的人而言,却并非人人都是那么的沉浸在哀伤之中。在举行追悼会的下午,我们还是要顶着初秋的骄阳去山上劳作。这是因为,我们作为一般的民众,实在没有领会到一个历史的拐点就要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85
122#
发表于 2016-1-11 21:01:40 | 只看该作者
冷月沧波 发表于 2016-1-11 19:12
五十  夜路
    这一年的九月七日,是农历白露,九月八日,是中秋。是万家团圆的传统节日。那几天,我正请 ...

  月色怡人,情景交融描写的真好,非常喜欢~   夜色很好,农历十七的月亮还是很硕大和明亮,照得天地间呈现出一片朦胧的美。那树木森森的山,那山上嶙峋的怪石,恰如一幅幅剪影,在月色里线条变得柔和、含蓄起来。初秋的山风轻拂,凉意如水般浸透身心。间或有未睡稳的鸟儿拍翅,传出几声短促的鸣叫,顷刻又归为平静,而路边的鸣蛩声声,应和着我的孤独的跫音,在寂静的大山中传出回响。我庆幸自己能够在这大山之中一人行走,独行而不落寞,这种体验十分美妙,也许这辈子就此一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85
123#
发表于 2016-1-11 21:14:12 | 只看该作者
冷月沧波 发表于 2016-1-11 19:14
五十一  追悼大会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的话,当时全国统一召开毛泽东主席的追悼会的时间是定在九月十八 ...

    在主席追悼会上,大队的知青都非常的难过,人人泪流满面。但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乡亲们,尤其是女村民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边哭边说,那场景历历在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7
124#
发表于 2016-1-12 09:39:44 | 只看该作者
奉命回场赶夜路,
遇个疯子身边驻,
追悼大会真隆重,
至今历历皆在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1:54: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雾梦、龙行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02:50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二  演出
    粉碎四人帮之后,场领导换了一位路线正确的人,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元旦晚上,搞一次文艺演出。这是重要的政治任务,这是宣传工作的需要,普天同庆,歌舞升平嘛,忠不忠,看行动,就看你们了,知青每个人都要上台,不许提什么客观理由,讲什么价钱。他在会上脸色冷峻地指着我们知青这样决绝地居高临下地说。
    在这政治的高压之下,知青们便忙碌了起来。大家纷纷将自己平时认为的特长或拿得出手的节目报了上去。有男女对唱《老房东查铺》,有独唱《北京颂歌》,有女声表演唱《阿佤人民唱新歌》,还有三句半《粉碎“四人帮”,人民再解放》,手风琴伴唱《红星歌》等等。果然是各展其才,各显神通,节目也算丰富多彩。
   老董跑来找我说,我可是什么也不会,怎么办?我模仿领导的口气说,演不演是态度问题,演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你自己看吧。老董嘟囔着说,态度没有问题,就是水平问题啊,我要是像你一样会吹那个劳什子的口琴就好了,上去吹它一曲就行了。他一说口琴,我眉头一皱,想到了一个典故。说,有了,你去给我买包烟来,我保你过关。他说,你不是信口开河吧?我说,不会,你买不买?他忙说,好好,我买。他说完,就跑到外面的小卖部买了一包“群英”,两角九分的。我拆开散了一圈,点上一根吸了一口,问老董说,你知道那个“滥竽充数”的故事吧?他说,知道啊?我说,这就对了,到时候你和我们组成一个口琴合奏,你就拿一把没有簧片的口琴装模作样地吹就行了,保你过关。他跳了起来,敲了一下我的头说,八格牙路,亏你想得出来,这事我可不干,那怕我去做狗叫三声,也不干这不着调的事。我看他满脸激愤的样子,忙安抚说,老董啊老董,难怪女知青小赵看上了你,原来你还是有底线的。老董义正词严地说,那当然。我老董没有什么本领,这点觉悟还是有的。我说,那你现在准备什么节目好呢?最后,他叹了口气说,我就给大家搬搬凳子、烧烧开水算了。自己没有这才艺,也没有办法啊。
   转眼间元旦到了,这天晚上,在小操场上搭了一个简易的台子,拉上了几个一百瓦的白炽灯,照的台上台下一片耀眼的白。台子三面空旷,唯有后面拉上了两条床单,充作背景幕布。虽然简陋、虽然是深冬季节,但台下,早已聚集了场里的男女老少,还有附近村里的村民。一片熙熙攘攘,倒也热闹。
    只是这演出没有乐队,没有导演,没有舞美灯光,甚至没有主持人,谁上台是抽签决定的。伴奏的是一架唯一的手风琴,是一个六十年代的老知青拉的,而且那手风琴的有一个键的音已经不准了。
尽管这样,大家还是演的十分的卖力和认真,也由于认真,有几个便紧张。其中那个唱《北京颂歌》的,上台后半天没有开口,那个拉手风琴的知青将歌的过门拉了三遍了,他还是傻傻地站着,不知道开口。直到手风琴手骂了一句,你他妈的干什么,唱不唱啊?不唱给我滚下去。他才突然地引吭高歌起来:雄伟的天安门,雄伟的广场……还有一个女声表演唱《阿佤人民唱新歌》,本来是一边唱,一边辅之以动作表演的。可是她们一紧张,便跑调了,一跑调,动作便忘记了。最后,几个人僵硬地站在台上,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将台下的人也惹笑了。还有一个知青演唱一首叫作什么二郎山的歌曲,其中有这么一句:二呀么二郎山呀,高呀么高万丈。他却唱,二呀么二郎山呀,高呀么高几丈?而且反复地唱,我们在旁边拼命提示,是万丈,万丈。此君猛然醒悟,激动地接着唱,二呀么二郎山呀,是呀么是万丈。又惹来一片笑声。倒是我们的口琴合奏《地道战》插曲,赢得了一片如潮的掌声。
    老董果然去打杂,但汗水流得最多的是他。他一身数职,既要搭台、拉电线、装电灯,又要烧开水,端凳子、桌子,还要维持秩序,同时还兼着舞台调度。台上台下,忙得团团转,尽管天寒地冻,还是满头大汗。可见他的尽心尽责。
    曲终人散,夜深人静,我们一批知青演出结束后聚集在食堂,烧了一大锅的咸菜面疙瘩,作为宵夜。大家便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这面疙瘩,一边互相打趣、评说,尤其是不断地追问那个唱二郎山的知青道,你说,二郎山高几丈啊?高几丈啊?大家随即回答,高万丈。于是,又是一片青春的笑声荡漾而起。当吃完面疙瘩,兴奋平息,倦意袭来的时候,大家方才意识到一九七六年过去了,而新的一年已然来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03:50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三 枪支弹药
    我们所在的茶场据说是个防空点,这是在台湾的军事地图上获悉的,因此具有军事价值。我们茶场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建立了一个民兵连,共七八十人,下面分三个排。连长是文嫂的丈夫,因他在部队曾经担任过排级军官,副连长是那个姓雷的拖拉机手,他也是海军部队转业的。文连长为人比较谦和,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而这个副连长却很会装模作样,每天带着一副褐色的蛤蟆镜,像黑猫警长。而且动辄训人,有点军阀作风。
民兵中,除了有政治问题的,老弱病残的,场里的职工基本上都加入了基干民兵,而我,因为眼睛比较近视,600度,只能算是候补民兵。拿在手里的不是真枪实弹。
而其他知青,则威风凛凛地拿着武器,参加军事演练和实弹射击。那时候,我们场里配备了很多武器弹药,枪支大部分是三八大盖,小部分是半自动步枪,还有十余支五零式苏制冲锋枪,一个弹夹可装二十五发子弹,还有一挺转盘式机枪,忘记了什么型号,还有两支齐齐哈尔造的双管猎枪,装散弹,威力惊人,三十米远的地方,散弹的直径可达一米。除此之外,还有好几箱手榴弹。那时候,这么多武器弹药放在一个小仓库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防护,那门是木门,那锁也只有两道,是普通的弹子锁加老式的搭扣锁。
曾经一段时间,这些枪支我们经常玩。也经常弄些弹药带着枪支去山上打所谓的野兽。那时候,为了防止阶级敌人的破坏,场里成立了巡逻队,每晚派出人轮流巡逻,这样,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带枪上山了。我们喜欢带的枪支是冲锋枪和双管猎枪。如果真碰到敌人破坏或者野猪之类,这双管猎枪绝对管用。那三八大盖虽然射程较远,但显得笨重,而且子弹是一发一发上膛,麻烦,平时我们正眼也不瞧它。
到了山上,东旋西转的,希望碰上真正的阶级敌人来破坏,那就手中的武器有了用武之地,或者希望碰上什么麂、鹿、獐之类。但半年多时间巡逻下来,连半个敌人的影子也看不到,那动物也很少遇到,有一次终于碰到一只带着两只小野猪的母野猪,我们又不敢下手。据当地老农说,凡碰上带着小动物的野兽,你最好不要招惹它,不然,它会拼死向你进攻的。
尽管没有敌人和兽类,但我们经常在山上选择一个地点,指树为靶,进行射击,把带去的子弹打光才回来,为此,多次遭到那个雷姓副连长的批评。但我们不以为然,还是我行我素,每次都到仓库去抓一把子弹上山巡逻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05:2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版主,各位知青朋友,本人拙作《知青时代》(笔记体非虚构文本),原文八十多节,约18万字,拟在明年由正式出版社出版,也算是对知青时代和青春岁月的一种纪念。为了增加生动性和可读性,全书拟穿插约五十幅左右的知青照片,使之图文互读,同时增加一些史料性。故现向广大知青朋友征集当年的知青照片:一,未在正式出版物发表过的:二,希望翻拍清晰:三,请注明照片人物,地点,时间:四,使用后将赠书两册代为稿酬:五,可将照片发在跟帖栏或发本人QQ:3176823239@qq.com.
      以上请求,还恳望各位知青朋友大力支持,不胜感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7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127
129#
发表于 2016-1-12 15:50:52 | 只看该作者
半夜身穿簑衣在山上游荡,真是让人真假莫辨。我省曾发生村民因穿簑衣被人误杀的事件,一人上山打猎,发现山间番薯地里有一头浑身长毛的野兽,以为是野猪在吃番薯,急忙开枪,结果枪法精准,野猪应声倒地。跑近前一看,却是一人身穿簑衣,原来是蹲在番薯地里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85
130#
发表于 2016-1-12 23:45:15 | 只看该作者
冷月沧波 发表于 2016-1-12 12:02
五十二  演出
    粉碎四人帮之后,场领导换了一位路线正确的人,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元旦晚上,搞一 ...

      感觉那时候的知青多才多艺者甚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9 23:52 , Processed in 1.24800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