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张树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那个年代(连载)

[复制链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5-3-14 20:55:44 | 只看该作者
重返茶坊



       如今,原来的茶坊生产队早就不再生产粮食了,土地特别是川地都已经变成城镇规划用地了。我估计依照类似于城市征地拆迁补偿的办法,村民们也都会相应的获得些经济补偿了。因此,既然地没得种了,所以村里的村民们现在干啥的都有。有的是开饭馆,办旅店,有的是干街道保洁员(扫大街),或者是给人家做饭打打零工啥的。就连附近村落的村民也有不少来这里打工的,好歹也比干那点儿农活强吧。我住的那家酒店,餐饮部里的保洁员就是从枣林村来的。
       当地的变化这么大,想在村里转转没有人引领看来是不行了。原因就在于别的村的村民都是居住一个相对集中的村落里,转起来当然很方便。甚至谁家里要是来个客人,恨不得全村人都能知晓。而我们茶坊村的60多户村民在如今诺大的茶坊镇里,住在哪的都有,凭着自己到处瞎转悠去找肯定是不行。只能仰仗着棉如和东风带着我出东家进西家,去拜访当年插队时的乡亲们。
        毕竟多年没有见面了,有些人相见时若不是说出自家的姓名来,恐怕走在大街上都认不出来。自报家门后,当年的印象些许还能回忆起来。其情景颇有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想起当年与乡亲们一起朝夕相处的日子,40多年后再次相逢,令人不胜唏嘘感慨万千。走访这些乡亲们,生活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毕竟家境情况差异不同。到了正亮家,但见室内整洁敞亮,家具摆放简明扼要,给人印象深刻。叙谈中他还兴致勃勃的拿出他的影集来,其中存有很多旅游的照片,广州、上海、北京、云南丽江、杭州等等不一而足,看得出还真是跑了不少地方呢。这对于以前祖祖辈辈生活于大山深处的农民来讲,在过去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儿呢。如今,富裕起来的农民们,迈出双脚到外地乃至于到国外去转转也并非是一件难事了。欣喜之余,小子也十分感叹,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如今也有能力去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实现自己走出大山的愿望和梦想。
       到了发财家,发财亦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足。他在我当年离开生产队后不久,也被招工到了牛武煤矿,当了采煤工,也成了吃公粮的人。他先是在煤矿干了有10多年的光景,后来就转到公路段去工作,还曾经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班长。后来,他是在公路段退休的,大约50多岁就退了。一个是干采煤工的经历可以提前退休,另外一个就是他的身体也不是很好,由于脑梗的原因,走路走不利索,我很为他担心并再三叮咛他,走路时千万加着点小心。发财很愿意谈起他这么些年来在煤矿特别是在公路队的经历,大约人老退休以后,都愿意回忆过去的事情,但凡想起来就得唠叨唠叨,这点就和我差不多呢。否则,隔了这么多年,我为什么就那么梦寐以求的要重回茶坊看看呢。发财已经退休有些年了,现在退休工资能有3700多元,这种收入水平别说在是当地,就算是搁到北京也是很不错的了。发财现在和老伴儿在家里带着孙子,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或许是忙于照顾小孙子,或许是发财腿脚不灵便也帮不上啥忙,家里似乎显得稍稍凌乱了些。炕还是传统的火炕,炕边儿上有个煤火灶,地当间儿还摆放着电磁灶。据说,现在当地的老乡们烧火主要是烧煤了。我问他:“你这煤是不是烧的牛武煤矿的煤啊?”他马上摇了摇头说:“牛武的煤可不行,那是烟煤没法用,烧的都是延安那边下来的无烟煤。”我又问他:“现在还烧柴么?”他笑了,说:“柴火早就不烧了,现在也就是啥时候想起来吃个新鲜劲儿,才用点柴火烧烧呢。家里为了方便,也经常用电磁灶做饭了。”说起来简单,可能不少人没有意识到,从以烧柴火为主到转变为以烧煤为主,这竟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呢。要知道陕北这地界,以前几乎祖祖辈辈烧柴度日。为了做饭,取暖,人们进山砍柴越走越远,田间地头不光是秫秸杆、麦秸、就连地上长的酸枣刺的根都刨出来烧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今改为烧煤以后,这种情况逐渐缓解。我这次到小泉坡包括上了趟北山,一路上都能明显感觉到,植被的恢复情况已经有所改观,虽然绿水未能见到(我去的时候,洛河水和川口下来的溪水竟浑浊如泥汤。洛河浑浊的原因大约是汛期未过,而川口方向过来的溪水浑浊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茶坊这边的河道正在大规模摸清底有关,上游应当是清澈见底的,因为该溪水的支流小泉坡沟里的溪水就是清澈的),却是满目青山如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5

主题

7万

帖子

3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0326
112#
发表于 2015-3-15 17:48:28 | 只看该作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要抓紧回村看看了,老人已不多了。如果当年的孩子还在村里,对咱们应该还是有印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5

主题

7万

帖子

3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0326
113#
发表于 2015-3-15 17:57:3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村(当年延安县甘谷驿公社后苏家沟大队)也早不烧柴了,这在当年简直不可想象。老乡家里,一般都使用电磁炉,当然也存些煤和老柴火。整个村的环境也是满目青山如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5-3-22 06:41:01 | 只看该作者
重返茶坊


       10月17日的晚上,在高新大酒店餐饮部的二层包间,我与村里的10多位乡亲亲切聚会。这次聚会是请棉如和东风帮我张罗的。毕竟多年未见,大伙见面感慨不已,场面气氛热烈,充满着亲情的味道。遗憾的是不少当年十分熟悉且与知青过往甚密且结下深厚友谊的老乡都不在了。即便是如此,棉如和东风两口子还是特意将他们的后人请了过来。其中有老书记的儿子。记得我们当年刚来到茶坊的时候,由于当地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建好知青的集体户住房,因此各队都是临时安排住在老乡的家里。乡亲们以他们那朴实博大的胸怀,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接纳了我们。我们队里的几个知青最早就是住在了老书记一家为我们挤出来的两间房子里。直到上边将知青的建房经费拨下来后,生产队专门给我们建起了住房,我们才搬出来。在那里住的时候,老书记一家给了我们热情的关怀和照顾,使得我们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如今,老书记的儿子也成了现任的村委会的书记了。
      为了使我们能够很快的独立生活,队里考虑的很周到,专门安排了社员每天来知青灶上帮助我们做饭。要知道,当时我们这些北京来的娃娃们,论年龄也就是16、7岁的样子,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做过饭的。在家里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基本上没有脱离过父母自己独立生活的。在乡亲们的眼里,那就是啥都不晓得的年轻娃娃么,看着就让人恓惶得很呢。因此,队里从队长到社员们对我们都很关照,使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那种亲人般的温暖。你想想,到了农村住窑洞,睡土炕,担水,劈柴,洗衣,做饭啥的都得靠自己,每天还得从炕上爬起来出工干活去,容易么。就拿做饭来说吧,首先是你得学会劈柴,而且你还得搁到灶膛里得能烧着吧。其次,淘米洗菜啥的,水缸里得有水啊。这里不比北京,没有自来水啊,用点儿水都得靠人挑驴驮的,搭上当地水源也紧张,使点水都得格外省着点儿。有水有柴你还得会做呢。糜子和玉米面馍啥的与家里做法完全不一样,杂面面条要是不搁点榆皮面,下了锅准成面糊糊了。就算是熬点儿大碴子粥,你要是不知道搁点碱面,那得费多少柴啊!再者说了,你不能天天都得靠别人做辣椒面和积酸菜吧。冬天你得学会积酸菜,平常你得学会油泼辣子面,否则,你连这个都不会,那你就只能顿顿吃粥撒盐粒和馍片抹大油了。得亏生产队派人帮助我们安排好生活,使我们很快掌握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也适应了农村的生活条件。当年东风就曾经给我们知青做过一段时间的饭,因为这个还和我们这些知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参加聚会的还有先后两任队长的后辈儿。我们知青刚来队里插队的时候,是建民当队长,当年就没少关照我们这些知青。后来是世明接任队长,和我们这些知青更是感情深厚。知青的住房建好以后,刚好就建在紧挨着队长家的住房的旁边。当时队长的老伴儿,知青亲热地称之为大娘,经常过来帮着照顾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导做饭,缝缝补补的没少忙活,知青们也主动的帮着大娘扫院子,劈柴和跳水啥的,其间过从甚密宛若一家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我曾经持续高烧,烧的几至于脱水,浑身无力爬不起床,脑子烧的迷迷糊糊的,而且总是觉得口渴。大娘见状后非常着急,到公社医院请大夫,亲手为我打理饮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了心血,其情其景至今难以令人忘怀。
       这次来,没有能碰上三海冬兰两口子。去年他们曾去北京游玩,我们在北京南池子附近的一家旅馆见了面,多年未见,相见甚欢。那次,得知他们来到北京,我去南池子寻他们。等找到那家旅店却没见到他们,一问服务员才知道他们出去了,而且留了话,说是如果有人来找,就请稍等会儿。于是,我就在旅店大堂处坐等。未及多时,见到由门外边跨进一人,年约6旬上下,面庞黑瘦,步履矫健,目不斜视,快步前行。我瞧着光景像是三海,就站起身来迎上前去拦住他,问他是不是三海,并自报了家门。三海先是一愣,接着就喜出望外抓住我的手不放,拉着我就到了房间里,把我按到椅子上。由于多年未曾谋面,双方变化都挺大,如果不是自报家门,走在大街上指定是不认得了。我感到他的手是那么粗糙有力,心下暗自感叹,这是一双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手啊!此时,两人的心情都很激动,有很多话想说,可还没说上两句呢,他又急着转身窜出去,说是赶紧去叫冬兰来。过了一会,他和冬兰回来了。大家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聊到村里的变化和乡亲们的情况,也聊到他们自己。两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一个在部队转业后留在成都工作,一个现在西安工作,他这次打算离开北京后,就到西安再住些日子。我那次喝醉了,醉得一塌糊涂。这次我重返茶坊,原本想着能碰到他们两口,谁知去了以后才知道,他们又去西安了,没有碰着。棉如带着我转的时候,还顺道带我到三海家的院子里看了看。后来,等我头脚离开茶坊回京,接着就接到三海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已经回茶坊了,终究没有能碰上,只有待来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主题

896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204
115#
发表于 2015-3-26 14:32: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盖头坪 于 2015-3-26 14:35 编辑

前年及大前年我曾两次回村,也有这样的感慨:当年跟我们一搭劳动的老人儿大部分过世了!怀念他们!同时也是在怀念自己的青春岁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1

主题

8万

帖子

4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35855
116#
发表于 2015-3-26 17:39:17 | 只看该作者
        二零一一年和二零一四年两次回第二故乡牧区草原和第三故乡红河农场,热情迎接老知青场面经久不息,互相拥抱。
回想我在农场结婚养了十二只小鸡和一只小猪,还在房后分的菜地种了茄子·豆角·辣子·等。
七八年有消息回城,不顾一切,把东西都送职工,立马打道回府。
感谢朋友回忆【我们那个年代】好文章!勾起我的简单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5-3-28 06:44:27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您的鼓励,往事难以忘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5-3-28 06:4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树人 于 2015-4-25 08:20 编辑

重返茶坊



      就像在小泉坡那样,我很想再找一下我们知青当年住过的房子,用过的水井。遗憾的是,年代的变迁,城镇的规划建设,水井是早都没有了。住房也已被拆掉,已经有新的住户重新建了房子,是个砖混结构的,独自成为院落。棉如和东风两口子带着我们,只能到院落里去看看当年的遗址,重走了一次插队时常走的那条窄巷子。我也只能望空兴叹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已了。
      我和郭建还凭着记忆找到了当年的粮库,这或许是在茶坊镇里,我所能找到的唯一还保留着当年建筑原貌的所在了。为什么会对这里格外的感兴趣呢?原因就在于两点,其一:这里是我们茶坊的知青插队落脚的第一站,公社就是在这里开的欢迎会,我们也是在这里吃的第一顿饭,吃的是肉片、土豆和豆腐做的烩菜,再加上两白馍。欢迎大会结束后,早已聚集在这里等候的各队的乡亲们赶着驴车,将各队接收分配的知青和随身行李就拉走了。其二:每年到交公粮的时候,我都会和乡亲们把打下来的粮食送到这里。粮库是靠北山跟的一长排窑洞组成。每个窑洞的门框两侧都刻有沟槽,根据粮食的装填量随时可以加上挡板,以避免粮食溢出。送公粮时,如果粮食检验合格,过完磅,剩下的就全凭劳力往窑洞里扛了。粮食是150到180斤重,重量要看你是啥麻包和装的什么粮食。那会儿,我这副小身板儿可是没少干背着麻包踩着踏板往窑洞里倒粮食的活儿。这次我们重返茶坊,专门去找当年的粮站,无非就是想故地重游,追寻过去的记忆而已。何况,这里也是我当年撒过汗水而难以忘怀的地方。粮站倒是并不难找,很快我们就来到了铁栅栏门前,见那铁栅栏门被一把车锁从里边给锁上了。透过栅栏往里看,见到有几个工人模样的人在里边干活呢,好像是在刷漆。这种栅栏门也锁不严,我们随即就从两扇门之间的错缝中挤进去了。
       北边的库房仍是当年的原貌,唯有大门两侧的办公室原来是平房,但现在已经是二层楼了。东边则堆放了一些设备,包括卷扬机和鼓风机等。我们当年那会儿可没有卷扬机和电动鼓风机之类的设备,只有一台手摇鼓风机,所以整个交粮的过程全凭人力了。往库房里看,里边都被清理一空。大约我们走后直到现在,这里仍是粮食库吧。那天只有几个工人在刷漆,其他工作人员都不在,否则我们很愿意打听打听粮库的前世今生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6

帖子

57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8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08:19:01 | 只看该作者
重返茶坊

       第二天,也就是18号的早上,刚刚6点钟左右,天还没大亮呢,我就绕到宾馆的后边,上了北山。之前,我就曾提出想到北山上看看,棉如也想去,但是东风建议就别去了,她担心我都这岁数的人了,山又比较陡峭,身体或许吃不消。我就没再坚持,私下里却是打定主意,得抽时间上去看看。原因就在于过去曾在山上的地里干过活,挑过泉水,有这么个故地重游的情结。既然这次好不容易来了,有这么个机会,能转转就转转,将来别落下遗憾,指望着以后还不知道啥时能来呢。再者说了,我也想上去看看茶坊镇的全景,亦是一桩乐事呢。沿着山道左盘右旋,山上星星点点的有几处民居,基本上仍是以前的老样子,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与山下的建筑相比犹如天壤之别。地是早都不种了,如今上边已长满了灌木和杂草。偶尔间经过哪个宅院,里边传出狗叫的声音。有的敞口院里,可以看到几只鸡在悠闲地啄食踱步。不知道为什么,有的路段尚存有若干石块垫脚,有的则是泥土小路,有的则虽能看出路径却是杂草丛生,像是许久没有人走过似的。在下还曾记得,原来的山道是能够挑担行走的,路况还称得上是平整的,绝不似如今宛如荒山野径一般呢。
       登临峰顶,俯瞰茶坊镇景观尽收眼底,城镇建设绚丽多姿气象万千,薄雾笼罩下的苍山如黛层峦叠嶂,洛河水环绕鄜州城滔滔向东气势磅礴。铁路桥和公路桥宛如两条巨龙横跨洛河,背负着列车风驰电掣般在桥上隆隆驶过。整饬一新的唐开元寺古塔雄踞河畔,宛若阅尽沧桑的老人焕发了青春。于此,小子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想起过去那缺吃少穿的艰难岁月,每日里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知青与乡亲们同甘共苦战天斗地的难忘情景,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如今,一个日新月异的茶坊镇生动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苦难的乡亲们终于走出了大山,迎来了幸福的生活,踏上了久已期盼的幸福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85
120#
发表于 2015-4-25 11:37:42 | 只看该作者
时过境迁但记忆犹新,有机会去看看奉献青春的茶坊镇的变化,心中的欢喜亦是情真意切~
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11 04:20 , Processed in 1.26360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