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复制链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18
1051#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41:22 | 只看该作者
【文忠寄语】大禹治水的精神,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具有永久的核心的价值。
   【钱文忠】据说,大禹在新婚的第四天,就离开家门出去治水了。当然这是传说,那么悠远的历史,谁也不会掐得那么准。但是民间一直这么传说,在新婚的第四天,他就离开了新婚的妻子,投身到治理洪水的事业当中。
   【字幕配画外音】治水是大禹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具体写照。大禹的功绩在后世人们当中口耳相传,大家以故事传说的方式,表达了对大禹的无比敬仰。而钱文忠教授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样的传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18
1052#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42:08 | 只看该作者
【钱文忠】为了治水,大禹到处奔波。这离开家一离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的过程当中,大禹没有回过家,所谓的“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典故,就是从大禹身上来的。在古汉语当中,“三”这个字往往是个虚的,形容多,其实就是多次经过家门,但是他不进去。
    但是在民间传说当中呢,就把这个“三”落实成非常具体的三次。那三次呢?第一次是在大禹开始治水以后四年,这样的一个早晨,大禹第一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他开始想进去,但是当他走进家门口的时候,他突然听见自己的家里传来了什么呢?孩子的哭声。也就是大禹在新婚的前四天,他已经完成了自己传宗接代的重要使命。等他治水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孩子生下来了,当然这个孩子那时候四岁了,大禹没有见过。他听见孩子的哭声,又听见了自己母亲的非常着急的一种骂声。可能是这个孩子太调皮,奶奶着急骂他两句。按照常人来讲,这个时候肯定要进去的,看看自己出生以来没有见过的儿子、看看自己离别了四年的老母亲,但是大禹没有,因为大禹怕进去以后惹自己的妈妈生气。所以第一次过家门,他就没进去,转身又接着去治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18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42:5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过家门,是在他治水的六七年以后。大禹又一次路过自己的家,这一次他登上了家门口的小山。去看自己的房子,看见炊烟正在袅袅地升起,远远地听到了自己已经六七岁的儿子欢快的笑声,也听见了自己老母亲很欢快的笑声。孩子长大了,也懂事了。所以大禹觉得很宽慰,也没有进家门,扭身又去治水。这是第二次。
    第三次的故事,是又经过了三四年以后。有一天晚上,大禹再一次经过自己的家门,正好与上了瓢泼大雨。大禹就躲在自己的屋檐下避雨,听见母亲对自己的儿子讲,说你爸爸马上就要回来了,等他治完了洪水,他就会回家来看我们的。常人肯定就进去了,而大禹没有,而是更加坚定了他治水的信心,扭头又去治水.这是民间传说当中,固定下来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18
1054#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43:43 | 只看该作者
大禹生活非常的俭朴。根据《史记》的记载,大禹一路治水,要不断地去巡查治水的结果,水患还会不断地再来的。当大禹巡视江南的时候,死在今天浙江绍兴的会稽山,在那里去世了,死在工作的途中。而当时的大禹,已经是一百岁的高龄。一个百岁老人依然在奔波。他留下了遗言,什么遗言呢?十六个字。【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坟高三尺,勿伤农田。-《史记?夏本纪》】我死了以后有,三层衣服穿在我的遗体上就够了。桐棺、用桐木做的棺材。桐木在当时不是一个很值钱的木材,桐木很多、是最廉价的一种木材。三寸、三寸厚就够了。原来的棺木是很厚的,用整板的棺材。就够了。坟高三尺,古尺三尺一米都不到,就起这么一个小坟堆。勿伤农田,不要把我的墓修得太大,占了农田。这就证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非常巍峨的、美轮美奂的大禹墓、大禹庙,应该都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的,因为这完全不符合大禹当时的遗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18
1055#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44:28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万世敬仰的先贤圣王。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什么君主都可以被尊称为“王”的。那么“王”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而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小康社会”,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钱文忠】讲到这里呢,还有几点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第一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历来有这么一种传说,大禹是北川人。前一段的“5?12”地震,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我看到了。在汶川震塌的废墟当中,就有一尊大禹像,大禹像也被震倒了。当然,我相信这个大禹像,马上就会在重建当中被重新树立起来。因为我相信,灾区的人民也好、说处在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也好,都还是需要大禹的精神的,需要他的象征意义和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18
10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45:23 | 只看该作者
【文忠寄语】我相信,中华民族需要大禹精神,也会继续发杨大禹精神。
   【钱文忠】第二,要大家解释的,就是这里讲的“称三王”的“王”字,虽然不一定符合学术意义上的文字学的原理,但是我们民间老百姓,对这个“王”字,一直是有这个解释的。而我觉得解释得很好,所以应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王”象征什么呢?三横,我们现在还讲什么王?三横王。三横就是象征着天地人三才,那么中间这一竖是什么呢?这一竖就是道。也就是孔子讲的【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个“王”字,民间是这么解释的。许慎的《说文解字》讲【王,天下所归也。-《说文解字》】换句话说,王应该代表着天地之间的大道,是人们的典范。这是在中国文化传统当中,对“王”的非常朴素的定义。不是这样的人称不了王,你也许可以称霸,你有霸道、这个人很霸道,但是你没有王道,你得不到人民的拥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18
1057#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46:1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千万也不要以为《三字经》里讲的夏商周三代,像后来的朝代一样,都是一个统一的一个国家,不是的。中国大一统是要到公元前221年的秦王朝统一中国。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当时中华大地上,众多的小国家当中的一个。一直到周代的初年,仅仅在我们今天的中原地带,大家知道有多少国家吗?三千多个。到周代的初年,只不过夏、商、周,它的国力比较强大,他的国君像大禹,比较有道德上的威望,所以受到别的小国的拥戴。起到什么作用啊?主持公道、主持正义、领袖群龙的这么一个作用。
    儒家对夏商周这三代,是有独特的看法的,什么看法呢?儒家认为,唐尧、这是我们讲过的,虞舜这样的时期,还有大禹的早期,尧舜禹,这样的时代是什么?是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最喜欢题“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出自儒家的,儒家传统当中认为,尧舜禹三代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夏商周是什么呢?夏商周虽然不再能够做到天下为公,大家已经有私心了,每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但是毕竟还能够遵守礼仪,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规矩依然还在,还没有像后来那么乱。并且的能够按照才能来使用人才,所以夏商周是什么社会呢?小康社会。尧舜禹是大同社会,夏商周是小康社会。这就是我们讲的小康社会的最早的原型和来源。小康社会最早就是用来形容夏商周的,当然这跟我们今天讲的奔小康的小康,不是一个意思。今天咱们奔小康,已经有新时代的意义,但是它的历史根源,就在《三字经》里提到的夏商周三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18
1058#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48:32 | 只看该作者
【字幕配画外音】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按照皇帝直至尧舜以来的传统,王位的更替,一直采用推举贤能的方式,也就是禅让制。包括大禹,也是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德操,才走上王位的。然而到了大禹商世的时候,禅让制度被打破了,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对此钱文忠教授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18
1059#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49:19 | 只看该作者
上面是总述三朝,夏、商、周嘛。接下来《三字经》就要一一讲述夏商周这三个朝代。夏朝,那么《三字经》照样十二个字。【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真正的以相揖逊的禅让,这么一个国君。什么叫相楫逊呢?很好理解。相互作个揖,很谦虚。哎呀,我不如您,您还是来当首领吧,我这水平不行。那么对过也说,您厉害、您有才华。大家很客气,相揖逊、禅让。推举贤能,谁贤明、谁有贡献、谁有才能,谁就来当首领,这叫禅让。此后的中国历史当中,有各种各样禅让的说法,我们都知道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是禅让来的啊,王莽也是禅让来的啊,可是这个禅让都是假的、都是假的。唐太宗也是从他爸爸那里禅让来的位子啊,都是逼的啊那个,老皇帝也不愿意让,后面的厉害,所以后来的禅让都是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7518
1060#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50:1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的禅让就是大禹,大禹以后没有了。大禹,为什么说大禹是最后一个禅让的君王呢?因为大禹将他的首领的位子或者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大禹之子,夏朝开国君主,史称夏启。】这就是什么啊?家天下。就是我这一家人,这天下都是我的。这天下不是再属于大家的,原来天下属于大家的,谁当王没有说论血缘的,没有说你是谁的儿子你就能当王的,而是要看贡献的。到了大禹开始不是了,看血统,大禹把自己的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不过从历史上看,这并不是大禹本人的意思。大禹并没有想把这个位子传给自己儿子,他看中的一个人是谁呢?和他一起治水的助手,叫伯益。【伯益,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善于狩猎与畜牧,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认为他的儿子没有什么功劳。而这个助手伯益,在协助他治理洪水的过程当中,贡献巨大。他的本意是想把自己的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伯益的。但是问题出来了,出在哪里啊?第一大禹的儿子启,看来也不是一个没有贡献的人,更不是一个窝囊废、更不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他应该也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11 16:03 , Processed in 1.201203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