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黄土情深 [打印本页]

作者: 春屿    时间: 2013-10-9 12:09
祝福刘四万老汉,祝福咱陕北的乡亲!
作者: 下里巴人.    时间: 2013-12-9 11:59
刘四万老汉是个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人在一起可以纯洁灵魂!
作者: 杜梨儿    时间: 2013-12-15 11:04
我们菜园种的菜,一小部分分给社员,大部分都拉到城里卖了,挣回的钱,攒着,到年底给大伙分红,是一笔不小的副业收入。刘老汉管着菜园,近水楼台,可从不往回家拿一根葱一头蒜,这和我们高风亮节的雷书记如出一辙,从不吃果园的一颗果子,我们队的这个好风气,真令人钦佩
作者: 杜梨儿    时间: 2013-12-15 11:06


作者: 杜梨儿    时间: 2013-12-15 11:06


作者: 杜梨儿    时间: 2013-12-15 11:07



作者: 杜梨儿    时间: 2013-12-15 11:08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3-12-15 11:33

野  菊  花

 

   许多花,因为美丽而被人们青睐。而有一种极其普通的山花——野菊花,留给我的是另一种难忘。

六七十年代初,陕北农村还很贫穷,平日里吃得清汤寡水,多是粗糙杂粮,即便是逢年过节的白面馍,也要搀上一半白玉米面充当白面。大米,压根儿就没见过。插队的日子,真正体验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多么清苦。

 

   陕北老乡非常朴实,我们隔壁薛大爷一家,待我们知青特别好。大爷是队里的饲养员,拦了一群牛,日子不富余,他常独来独往,少言寡语,五十来岁,满脸沟壑纵横,背都驼了。大娘是老妇救会主任,泼辣利索,心地善良,但凡做一点好吃的,都要给我们端上一碗,还总念叨着:“这帮娃们,这么小就离开娘老子,太不容易了。”她总是对我们倍加关照。他们的女儿薛莲花,和我们年龄相仿,一起劳动,一起聊天,厮混得很熟,邻里来往,就像一家人似的。

 

   记得有一天,不爱说笑的薛大爷从山里放牛回来,满脸喜色,话也比以往多了。我好奇地问:“大爷,您今儿是咋了,怎么这么高兴?”他眯缝起眼,边笑边说:“我察看了,今年山上的野菊花开得可好啦,来年麦子一定是个好收成,娃们,等着吃白馍吧!”

 

   一番话,把我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旁的大妈解释到:“你大爷说得是上几辈儿传下得老经验,山上的野菊花要是开得好哇,来年麦子一准丰收。”我想,这可能是迷信,但乡里人,谁又不盼着好收成呢?我们不也盼着麦子丰收,能多吃几顿白面馍吗。山里人太清苦了,就让我们做这个美梦吧。我没有吭气儿。

 

   不知是巧合,还真的是有什么规律,第二年的麦子果然收成不错,老乡们别提多高兴了,甚至归结到是首都北京来得知青给陕北带来的福气。自打那年起,我也迷信起来,每到野菊花盛开的时节,我也像大爷一样,关注起它们的长势。

 

   野菊花很普通,像袖珍的向日葵,只有一般纽扣大小,藕荷色、金黄色。开得少,不起眼。开得多了,一丛丛,一簇簇、如织锦缎上刺绣的花,惹眼的好看。野菊花与收成好坏联系起来,使我始料不及,但却成了我一种不由己的牵挂,特别是在乡政府工作的那几年,更成为我的经验之谈。

 

   后来我进城工作,忙忙碌碌中,偶然想起这件往事,仍意犹未尽。前不久,村干部到山东取经学习,薛大妈的女儿薛莲花当了村妇代会主任,也在其中,他们顺路来看我们,还留下一盘录像带,让我们看看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我们十几个知青聚在一起,足足看了一个多小时。今非昔比,几十年过去了,农村的变化天翻地覆。当年,我们村儿与公社所在地一河之隔,现如今儿,那里成了长庆油田的基地,油田开发,带动十里八乡走向富裕,对面的山脚下,变成了一座新兴的城镇,我们村架起了延靖高架公路(延安至靖边)。老百姓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录像上看到,春节组织的秧歌队,跳的喜气洋洋,从村里扭到乡政府,又从乡政府扭到市政府,几十里山路,扭得红红火火,一路风光。从手中舞动的红绸、彩扇,从人们脸上的笑容,从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就能看出老百姓的日子,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特意问了莲花,大爷还去不去山里察看野菊花了?莲花告诉我:“如今山里人大米白面都不缺了,吃的都是细粮,早都不去了。”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再没说什么。

 

   山里的野菊花照样年年开放,野菊花的故事却成为过去的历史,尘封在我的记忆深处,余香缭绕。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3-12-15 11:36

写作背景: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争议不是一篇两篇文章能辩论清楚的。撇开政治因素不提,在农村插队的时间长短不同,对农村的了解、情感,大相径庭,用心与不用心大不相同。我体会,要想对中国农村有一个粗浅的了解,至少要有三年以上的生活,农村生活虽然艰苦、清贫、枯燥,但是对人生的影响、积淀却十分重要。著名作家柳青,要不是在关中农村扎下去,真正和农民打成一片,生活在一起,怎么能写出鸿篇巨著《创业史》,著名笑星赵本山,如果不是生活在农村,怎么能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手,贴近生活的赢人小品?虽然农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我发现,在农村的人们,都渴望离开,离开的,却又都是念念不能忘怀。我在生产队生活了三年,在乡政府工作了三年,六年的农村生活,在人生中不算短暂,所以,我写的这些不足为奇的小文,都有农村生活的影子,不管是对“春墒”的了解还是“野菊花的故事”都是农村这座课堂给予我的知识,我非常珍惜这段生活,我也时时都对我呆过的农村和所有的农村衷心地祝福,祈盼中国最多人口的农村快快富裕起来,人民都过上好生活。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3-12-15 15:58

咱那搭儿贫瘠的土地上,长满了野菊花,插队时咱年轻,看到满眼的野菊花尽情的开放,那小资情调自然就被勾搭出来了,如今老了也很难忘。

 

野菊花自有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有时咱上山,昨天还淡淡的一片,今儿再看一下子就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希望这野菊花年年开在咱和乡亲们心里,每个来年都能有个好的光景。

 


作者: 迷迷糊糊    时间: 2013-12-16 10:18
山里的野菊花照样年年开放,野菊花的故事却成为过去的历史,尘封在我的记忆深处,余香缭绕。怀念第二故乡。   
作者: 直罗老赵    时间: 2013-12-16 11:17

采几枝野菊花,或插在鬓间,或插在在瓶中,更可把它们泡在水中,喝一口家乡的菊花茶会比那杭州的雏白菊,昆仑的雪菊更能沁入我们的肺腑,永远在心底的第二故乡——魂牵梦绕!


作者: 红玫瑰.    时间: 2013-12-16 14:38

山丹同学给我们沏了一道幽香的淡茶“好熟悉的味道呀!”似乎又手捧野菊花,我不禁失声喊出来。怔怔地坐着时,一种幽妙的意趣让心弦凄紧地搏动着,心儿有些抖颤,是被一股感怀以往的情绪激动着,于是,潜藏在心底的美丽回忆陡然一幕幕重映出来,好像整个身体都要浸在了咱那遥远的小山村了。


作者: 轻歌曼舞    时间: 2013-12-16 15:02

从楼上飘来的梦幻曲夹着野菊花的香味儿,又一次拨动了心海深处的甜蜜记忆......穿过山谷,穿过白云飘浮的天路,我听见了早起晨风吹来的上工声,还有同学们的嬉笑逗闹声儿。这声音让我忽而心头一热,刹时间,一股暖意穿过时空,由远而近向我袭而来。


作者: 盖头坪    时间: 2013-12-31 19:30
祝劲草山丹元旦快乐!
作者: 南泥湾    时间: 2014-5-19 17:45
美的欣赏,情的感受!那段经历是开在我们心里的野菊花。
作者: 一根筋    时间: 2014-5-20 07:41
野菊花自有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9-18 22:55
据说山丹有很多在陕北的老照片,不妨同文一同发上来大家同享。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4-11-16 12:10
朋友们好!换版了,好不容易才上来,久违了!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4-11-16 12:12
很多文章都在“旧版回顾”里,大家可以联系起来看看,望朋友们继续支持我!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4-11-16 12:20
本帖最后由 劲草山丹 于 2014-11-16 12:29 编辑

十五.麦收

    太阳当头火辣辣,成熟的麦子金黄黄,脸儿红红汗水淌,收获的日子喜洋洋,麦收的艰辛最难扛。这是麦收的真实写照。

    我第一次参加麦收,在北京郊区昌平县农村。这里是平原,收麦不用任何工具,用手拔,可别小看这个活,是有窍道的。老乡教给我们,一定要双手抓紧,使猛劲一下拔起,不要缕,把握不好手就会被磨破。说着容易做着难,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学生没干过农活,手腕没劲,晒干的麦秆很滑,弯着腰拔一阵子,就累了,大家都比着,不敢停息,手不听使唤,娇嫩的手心,磨出一个个血泡。回去休息的时候,老乡教我们用头发,把水泡穿起来,泡里的水流出来,好得快,可是架不住第二天还要继续干呀,只好用手绢裹起来,咬着牙拔,血泡又磨破了,好疼呀。“麦收日当头,拔麦真发愁,干完一天活,双手鲜血流。”我用亲身体会,把唐诗改了。

    到陕北插队后,麦子种在山地上,到了麦收时节,满上遍野金黄一片,这是乡亲们最高兴的时候,所有的劳动力全力以赴上山收割。每人拿两件工具,一把镰刀,一根背绳。在山上割麦子,比较在平原拔麦子要舒服一些,不用那么使劲弯腰,加上有镰刀,不至于把手掌磨破。可在山上,离太阳更近,就是穿长袖衣、带草帽,也抵挡不住烈日的暴晒,这也不打紧。最要命的是往山下背麦子,这是又危险又苦累的活。

    打成捆的麦子,男劳力一般背五六捆,用背绳捆好,借山坡倾斜的地方挎在双肩上,一路走到场上,中途不能停歇,因为羊肠小路一来狭窄没地方放,二来影响后面的人行进,三来有的地方下面是崖畔,很危险。我们知青,一开始不知深浅,爱逞能,能背五十斤,硬要背八十斤,能背八十斤,硬要背一百斤,超负荷地干。头回,我一下给自己放了四捆,大队会计关东方在我旁边说:“太多了,不行,少背一捆吧。”我说:“能行,咱俩相跟上,我在前你在后,我就不怕了。”东方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平常对我们知青不错,有他跟在后面,我觉着更有底气了。他帮我把麦捆在肩上放好扶起来,他自己也背起来,开始往山下走,开始还好,路很长,越走越累,两条腿直打晃,东方在后面鼓励着我:“慢点,稳住,一步一步走实,别往旁边看。”往旁边看有的地方时崖畔,头会晕。所以,最好是目不斜视,一步一步踏实的往前走。终于走到山下了,还要走一段平路才能到场上,东方说:“你别急,我先走,还能多背一趟。”他超过我,快步往场那边去了。没想到,这段平路比山路还难走,我脸上的汗水像小河一样流淌,脸憋的发紫,心也跳得快吐出来了,到了一片玉米地旁,实在走不动了。我想稍休息一下再走,坐到地上,把麦捆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到水渠边上。一下轻松了一截,我深深呼了几口气,舒展了一下麻木的双臂,调整了僵硬的身躯,准备再次上路。没成想,平地往起背麦捆,没人帮忙,根本起不来,于是,我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在地上来回翻,就是站起不来,急坏了,脸憋的发烧,汗水如注。正急得没招数,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原来东方见我半天没回来,知道有情况,一路巡回来,他帮我把麦子背回场上。喝了碗水,我们才又上山去背下一趟。“背麦上山岗,汗水如雨淌,收获要付出,节粮不能忘。”亲身经历,我又改了一回唐诗。

    后来我回回生产队见到东方,他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铺,还请我吃冰棍,我提起那次背麦子的事,东方说:“当年,你们那批知青真不容易,把苦吃砸了(陕北话加重语气),现在退耕还林,再不用上山背麦了。”是啊,我们这代人吃得苦,变成了历史,只能记录下来,自己回味,让后人了解。

作者: 直罗老赵    时间: 2014-11-16 14:42
远里无轻担,我们都曾经历过刚下乡不知深浅的尝试,我们就是在不知深浅的莽撞中学会了生活,在乡亲们的帮助和宽容中我们渐渐的长大成人了!那一段的经历在山丹的笔下又重演了起来——爱看!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4-11-17 13:26
身居西安,拜读各位描述陕北插队之作格外亲切。祝好各位~
作者: 盖头坪    时间: 2014-11-17 16:09
又见劲草山丹好文章。
担麦子下山,一般都是收工时,那是受苦人最累最饿的时候,在所有的农活中,还有拿粪和锄地给我印象深刻,真累!

作者: 盖头坪    时间: 2014-11-17 16:12
雾梦好!你也是在延安插队的知青吗?欢迎你来到《延河水》版块。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4-11-19 18:01
咱那搭儿夏天割麦最累,楼主描述真切,把我们又带回了那燃情岁月。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11-21 20:22

不说什么了,我们熟悉的麦收!大家去联想吧。

作者: 沙沙沙    时间: 2014-11-22 16:08
我们年轻的吋候,很不容易,但值得回忆。
作者: 艺海    时间: 2014-11-26 06:49
屹梁梁 发表于 2014-11-21 20:22
不说什么了,我们熟悉的麦收!大家去联想吧。

麦浪涌出七朵花,
大田抢收英姿飒。
龙口夺食敢为先,
持镰昂首映朝霞。---艺海

201816uueidvu3w4e0tui5.jpg (206.3 KB, 下载次数: 22)

201816uueidvu3w4e0tui5.jpg

作者: 艺海    时间: 2014-11-26 07:05
   梁梁传的照片太美了,留下了历史的记忆,感人肺腑,催人
奋进。在那 个年代能拍出如此传神漂亮的照片,我看非摄影师
莫属。谢谢了!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11-27 23:21
艺海 发表于 2014-11-26 07:05
梁梁传的照片太美了,留下了历史的记忆,感人肺腑,催人
奋进。在那 个年代能拍出如此传神漂亮的照片, ...

感谢艺海同学的关注,其实那些照片也是从网上搜来的,只是觉得和咱们的经历有关,并能引起相当的共鸣就引来了。和朋友们一起回忆的日子真好,祝大家感恩节快乐!


作者: 燕妮    时间: 2014-12-4 13:13
感受黄土地,情系家乡人。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15 09:11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15 09:11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15 09:12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15 09:12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15 09:13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15 09:13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15 09:14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15 09:14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15 09:20
本帖最后由 劲草山丹 于 2015-3-15 09:21 编辑

十六 《忆 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草,草是最平凡的一种植物,在崇山峻岭,在平原沟壑,在河畔溪边,到处有它的身影。在这里,我想说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种草。

    在陕北农村的时候,我们吃过一种叫扬麦的面粉,这种面比普通的白面黑、还有些粘,蒸馍馍,粘牙不太好吃,老乡一般用烙饼,。我问过老乡,那为什么不多种普通麦子呢?老乡告诉我:“陕北地方穷,土地薄(贫瘠),普通小麦产量低,再加上陕北春寒时间长,麦收时风大,容易倒伏,造成减产,收成就更少了。农科院的专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发现有一种叫彬草的植物,具有耐严寒抗倒伏的优点,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种——扬麦。在当时,即解决了小麦倒伏问题,又提高了产量,老百姓还能多吃一些细粮,可谓一举三得。”是为陕北人民造福的一个事情。于是,我就想认识认识这种草。

    延河流过得地方,会淤积下一块半圆形的土地,陕北人把这种地称为川地,老乡告诉我,彬草就生长在靠河边的地坢上,抱着好奇心,我专门去河边找,它的样子极其普通,但风中,纤细的茎直挺挺的,叶子支楞着,在丛生的杂草中,显得特别精神,挺独特,我弯腰去折它的茎,很柔韧不易断,难怪它具有抗倒伏的力量。平凡而不平庸,看似纤弱却坚强,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它的优点被发现,被利用,就有了自身的价值,是彬草给我的一种启示。

    我欣赏彬草的坚韧,更佩服发现它的人。“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棵小草如此,何况人呢?作为知青,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但是又不能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要利用自身的特长,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平凡的日子里,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奉献。我把自己比作一棵无名的小草,珍惜在农村的每一天,学针灸,学医药知识,为老乡看病拿药。办学校,当老师,把仅有的知识全部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虽然,活得不算轰轰烈烈,但却扎扎实实,这是彬草的精神,亦是我做人的态度。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15 09:25
   有一年,我去井冈山,发现了一种草,给我的印象也颇深。初冬的山顶,已是寒风凛冽,电缆上的冰冻得像胳膊那么粗,我们一行人站在山顶,被冻得瑟瑟发抖,眼前是半人高的草丛,冬天的草,失去了绿色,黄灿灿的在风中抖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唱着一首铿锵之歌,气势宏大而壮观。

   随行的向导指着草,给我讲解道:“这种草叫茅草,别小看这普普通通的草,是为革命立过功的,当年,工农红军利用它们做掩体,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他们也算的上革命功臣了!”出于好奇,我伸手去摸,不想,竟然划破了手指,鲜血直流。我一边吮吸着手指上的血,一边小心翼翼从根部掐了一根叶,抻开细看,一片叶子,就有一米多长,周围布满锯齿,风干的叶子很脆,难怪如此厉害。

   向导告诉我们,茅草的根系浓密,而且,能扎得很深,所以在树不能生,花不能开得山巅之上,唯有它们独领风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春天返青,茅草更是郁郁葱葱,茂盛的地方,有一人多高,难怪可以藏龙卧虎,做隐蔽的掩体。我真为茅草骄傲自豪!这些年,在城市中,越来越盛行种草,人工种的草,平整美观,赏心悦目,但却娇气,侍弄不周,就会枯黄死去。不及彬草和茅草,那么有个性,让我那么难忘,让我打心眼儿里佩服,它们有属于自己的性格,属于自己的故事。

   关于草,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往事。我刚到公社工作时,大部分干部都是当地人,有个副书记叫曹金仓,是文革中下放到陕北工作的原西安某单位的干部,关中蒲城人,那时大概也小五十岁了,梳着整齐的偏分头,常穿一身整齐的中山装,说话总是文绉绉笑眯眯的,据说是个文人,笔杆子挺硬。他当时提出了一个现在看来,很重要的山区农村工作思路,就是在山区“退耕还林,普及种草”我发现,他的思路似乎与其他领导干部格格不入,有点孤立,他的想法被认为是脱离实际,不符合毛主席以粮为纲的精神,反对声一片。

   有时真理就在少数人手里,可是人云亦云,往往不能被认识和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政治体的一个弊端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当然整个大的环境不行,没有运作到一定程度,一些好的思路、想法也是难以实施落实,也是客观存在。现在想起来,如果他的倡议在当时得到重视和推广,山里的农民早就富有“金仓”了。

   而今,在陕北农村,曹金仓书记的想法、思路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在普遍推广,逐年显现成效,陕北的山变绿了,水土保持有了很大的进展,小草功不可没,山里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我不知曹书记现在哪里?是否还健在?是金子总会发光,他也应感到欣慰。可能记得他的人不多,可我是记住他的人。——因为草而记住他的人。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15 09:30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5-3-15 18:25
山丹你好,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的,你一定会找到这里继续抒怀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文中所描绘的小草,使我们感到那种坚忍不拔、生机勃勃的精神呼之而出。去年我跟咱们网上的知青去了趟锡林郭勒草原,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世界迎面扑来,苍茫浑朴、大气天成的美景现在还在脑海翻腾。见文如见人,咱知青网上的老朋友们使我犹如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众多知青“草”们一起畅聊的场景如在眼前。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5-3-15 18:30
朋友们,上图左三(后面)那位是作者,愿山丹当年的伙伴们和山丹一起常来咱家园玩!




作者: 杜梨儿    时间: 2015-3-17 16:53
我也是一陕北名知青,曾经与乡亲们相依在广阔天地中,青春与奋发伴随着那时的年华,今日大家对此的回顾不仅仅是那天、那地、那人、那情,还有知青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关联,这是一段历史,是一段无法忘怀的人生的历程……
作者: 春屿    时间: 2015-3-20 13:49
春回大地,小草情深。
作者: 燕妮    时间: 2015-3-21 11:28
春风啊春风啊把我吹绿,阳光啊阳光啊把我照耀,......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5-3-26 20:16
"我不知曹书记现在哪里?是否还健在?是金子总会发光,他也应感到欣慰。可能记得他的人不多,可我是记住他的人。——因为草而记住他的人。"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28 08:47
谢谢朋友们支持!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28 08:48
本帖最后由 劲草山丹 于 2015-3-28 08:55 编辑

刨小蒜 捡地软 采扎梅

    法国著名启蒙教育家、哲学家卢梭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农村时,我就曾经在那些细细碎碎的小事上,看到老乡对生活的态度和从中获得快乐。

    新春的大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绿色的小草睡了一冬,醒了,迫不及待地伸展着腰肢,钻出地面四下探望。其中,有一种类似青草的小小植物却不知道,它的稚嫩的生命已蕴藏了危机。它的名字叫小蒜,是一种自生繁殖的野生植物,也叫山蒜、野蒜。在弥漫的山野的绿草中,并不起眼,可是,那些陕北的婆姨女子好眼光,一眼就能认出来,一边说笑着,一边就把它们用小鐝头刨了出来。原来她们就是奔着小蒜埋在土里的白白的蒜头去的。一会儿,每个人的手里都攥着一把绿苗白头的小蒜。回家以后洗干净切碎,用盐、花椒腌一下,在拌上一点红辣椒的碎末,当小菜下饭或调饸饹面条吃,味道很窜,有一股蒜的味道,还夹杂着辣椒的刺激。在缺油少菜的陕北地界儿,是一道不错的调味菜,开胃下饭,很受欢迎。刨小蒜都是顺手捎带的事,给婆姨女子带来快乐和喜悦。

    雨过天晴,地面上湿漉漉的,你看,婆姨女子娃娃们又擓着柳条筐出门了,他们陆陆续续聚集到有草丛的山坡上,低头弯腰寻觅着什么,一阵子,筐里便装满了有点像木耳一样的东西。一打问,这东西叫地软。有人说,是羊走过留下的羊粪蛋变得,有人说,是地皮上杂草中生出来的。后来考证,其实,是一种菌类,一遇下雨地表潮湿,便一团一团膨胀起来,藏在草丛中。人们捡回来洗净晾干后存放起来,想吃时用水一泡,再和蒸熟的洋芋拌在一起做馅儿,别有一番风味。

    地软包子现在已成为陕北小吃一大特色食品。我在一次展销会上,还看到了包装好的地软,地软已变成像木耳、蘑菇、各种山野菜一样的绿色食品走进市场,搬上了城市人的餐桌。想起插队时,也跟着老乡们钻头觅缝地在山洼地畔捡拾地软时的情景,还十分亲切呢。捡地软时,不像刨小蒜,大伙说说笑笑随情随意,因为小蒜既长出来就不会消失,今天没发现,明天还可以再找。捡地软则不同,太阳出来,地皮晒干了,它就会像捉迷藏一样,隐匿不见了,所以得抓紧找寻。捡拾时,谁都不说话,认真的、聚精会神地找。只有当松蓬蓬的地软装满了柳条筐,人们才直起腰,仰起头,抹抹头上渗出的汗水,露出胜利得意的微笑,攀比着,看谁眼尖手快拾得多,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是一种知足长乐的态度。

    扎梅盛开的时候,粉得鲁鲁的,散发着韭菜花的香气,在毛烘烘的草丛中,很显眼。它的别名就叫细叶韭菜,属于百合科。人们把它采回家晒干碾碎,有的还捣成一块一块存放起来,炒菜时,捏一点放在油里一烹,顿时,香气扑鼻。比花椒的味道还浓。我记得我公公文革下放到延安时,家住在万花山后沟的农村,那年窑洞的垴畔上开了不少扎梅花,我和老公上去一通狂采,回来晒干,吃了好长时间。采扎梅只掐头上的花就行,不伤害它的根茎,来年自然又是一茬新的花盛开。那时,我一直搞不清这种像韭菜花的草花叫什么,有的陕北人叫它“贼母”,有的发音为“策么”,不知是哪两个字。最近,有个叫王六的陕北籍的有心人,专著了一部陕北方言成语的书,我终于查到了根源,原来叫“扎梅”是个挺美的名字。

    刨小蒜、捡地软、采扎梅,都是陕北生活中的一些细碎活计,但是,正是从这些细碎的点滴的生活中,才能体味出陕北人生活的滋味和风景。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3-28 09:29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5-3-28 15:11
   在陕北插队期间,雨天捡过地软,收工的路上刨过小蒜,见过扎梅,爆锅炒菜味道很窜也吃过。就是没采摘过。
作者: 小洁子    时间: 2015-4-8 09:07
我们把延安野i菊花的种子吃进了肚子里,用我们的心血浇灌着野菊花,年年开花,北京   延安的亲人们在互相祝福着
作者: 小洁子    时间: 2015-4-8 09:18
小洁子 发表于 2015-4-8 09:07
我们把延安野i菊花的种子吃进了肚子里,用我们的心血浇灌着野菊花,年年开花,北京   延安的亲人们在互相祝 ...

我们云岩公社有小蒜,我们也采过,很有味道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5-4-11 14:28
插队时小蒜没少刨,因为搞到点肉类怎么也得有点植物类的配合一下,而地软俺可没吃过。还好上次知青角,碰见山杏儿,聚餐时我们就点了一个地软炒鸡蛋,有点辣子哦,真好吃啊!俺和山杏儿不住地吃,因为咱陕北有这东东!真的很不容易,在现在这样一个年代,在我记忆深处,恍惚而又朦胧的出现对一个年代的回味和再现!多少真实而又震撼的事实,串起了如同我们每一个人都切身感受到的历史一样!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的内心震动和真的感悟、感叹!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5-4-11 14:46

右一为劲草山丹

作者: 直罗老赵    时间: 2015-4-11 19:09
三样东西前两样额都没少吃,不过都是社员们采摘后我享用现成的,不过地软那东西在我们那里太多了,就是不好洗,麻烦得很。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什么都敢吃,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5-6-1 18:41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6-6 21:25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5-6-6 22:00
劲草山丹 发表于 2015-6-6 21:25

珍贵的老照片~   恭祝各位学长夏安~
作者: 燕妮    时间: 2015-6-7 08:47
终于认识山丹大姐姐了,很喜欢您的文章。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6-9 11:24
谢谢朋友们赏帖,欢迎常来!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6-9 11:25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6-9 11:26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6-9 11:26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6-9 11:35
本帖最后由 劲草山丹 于 2015-6-9 11:47 编辑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6-9 11:48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6-9 11:48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6-9 11:49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6-9 11:50
本帖最后由 劲草山丹 于 2015-6-9 11:59 编辑

山花烂漫

    三月走了四月来。城里,迎春花像报春的使者,摇曳着金黄的花束,告诉人们,春天来了。紧接着妖娆桃花,繁茂的樱花,清雅的玉兰,高贵的郁金香,娇柔的蔷薇,雍容的牡丹,便掀起一波一波的花潮。
    在山野乡村,草根花族也一样不甘寂寞,看山花,人们不会像赶花潮去洛川看牡丹那样热情激奋;不会像夕阳踱步专程到荷塘观赏妙美月色荷花那样闲情逸致,也不会不惧艰辛踏雪寻梅去觅腊梅芬芳那样疾志不移。那些细碎、不起眼的山花,就在山崖沟畔田间路边,年年岁岁,花开花谢,不需要谁关心侍弄,不需要谁去夸奖赞美。悄悄地绽放,悄悄地凋谢,自生自灭,但是,草根也有草根的故事,草根的歌。就像歌手汪峰唱《春天里》和旭日阳刚唱《春天里》,同样一首歌,不同的经历,唱出的不同的韵味。城里花海荡漾,乡里山花烂漫,我想在这里,说说有关山花的故事,山花的歌,一定是别一番风情。
    苦菜花 上小学时,我就看过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苦菜花》,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里面有一首好听的歌,苦菜花,歌中唱道:苦菜花开,遍地黄,乌云当头遮太阳,鬼子汉奸似虎狼,受苦人何时得解放?苦菜花开,闪金光,朵朵鲜花迎太阳,受苦人拿枪闹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直到许多年后,到陕北插队,认识了苦菜花。春天的大地,刚刚复苏,河边、路畔、田坎庄稼地里、都生长出绿绿茵茵的苦菜。婆姨女子挎着筐,刨回家喂猪,猪吃了长膘。年景不好时,用开水焯后,调着吃,和面蒸着吃,都可以帮乡亲们度过饥荒的日子。现在日子好了,天天大鱼肥肉,吃出不少糖尿病人。前几年,老公到陕北出差,带回一麻袋苦菜分给各家亲戚,我笑他把山里的石头往回背,吃饱撑得。后来我才知道,苦菜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腐生肌、泻肺火的功能,对降脂降糖有不错的作用。用开水焯过,攥成团,冻在冰箱里,留着包饺子,在陕北一些地方,已成时尚。苦菜饺子,其实一点不苦。味道别具一格,糖尿病病人吃特有好处,因此,苦菜的身价也在不断提高。没有被人们挖走的苦菜,抽苔开出金黄色的小花,最后变成一把把小伞,带着成熟的种子随风飘落到任意地方,到了来年,生根发芽钻出地面,重复着生命的又一次崭新的历程。
    打碗碗花  名字听起来,很怪异,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这种花,在各种山野草花中,显得粉白娇嫩,像小型号的喇叭花。传说,这花爱撒娇总是在喊:“我要我要”太阳在它碗形的花朵上,放了一束阳光,它还喊“我要我要”月亮在它的花朵上放了一颗星星,它继续喊:“我要我要”精灵给它放了一颗露珠,就这要它收到了很多礼物,还是不满足,依旧喊着:“我要我要”玉皇大帝生气了,一把掌打翻了花碗里所有的礼物。从此,人们就把这种花叫做“打碗碗花 ”。大人不许孩子们掐采这种花,说是掐了这种花,回家会打碎饭碗。这虽然是迷信的传说,山里的孩子一般不去碰它,这倒是让它开的蓬蓬勃勃,鲜美亮丽,正好装点荒山秃岭。
    马兰花  又叫马莲花 被称为旷野之子,深谷幽兰,开在春末夏初,花叶细长,柔韧,端午节包粽子用其捆绑不折不断,带着浓郁的草香。从叶中抽出一根硬硬的茎,顶端开着白色或紫色的花,很雅致,所以又有人称它为蝴蝶花,在那草长莺飞的季节,惊鸿一瞥间,都会留下美好的印象。马兰花的故事和歌谣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是源于那部经典影片《马兰花》,小兰的善良勤劳,大兰的贪婪懒惰,影响了几代人。“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这几句歌谣,我们说,我们的孩子说,孩子的孩子都会说了,现在新编的《马兰花》儿童剧,依旧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可见的魅力非凡。文革中,陈毅曾赠给夫人张茜一首小诗名曰幽兰:幽兰在山岭,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说得就是这种花。它是大山中诗意的化身。
    野菊花  要用“怒放的生命”形容大山里的野菊花,不算为过。野菊花盛开时,虽然一朵略显单薄,但是他们团结簇拥在一起,就用有了一种蓬勃奔放,争相努力的精神。你看,枝头的花还没有凋谢,旁边的新苞也欲待绽放,承前启后,耀眼夺目。野菊花又名山菊花,花形酷似菊花,在全国许多省份都有,很普遍。毛主席有一首诗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有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中的黄花,指的就是野菊花。它的花期很长,还有很多寓意,它有避邪的意思,重阳节,插在女孩子头上,避邪;它的长势好坏,还预示着来年的麦子长势,是老人们的经验之谈;它还象征沉默专一的爱…..名不见经传的山野小花,又是多么的不平凡,多么的令人可敬可爱。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5-6-9 12:03
    文冠果花  你听说过文官果花吗?可能很陌生,但是说土木瓜,就熟悉了。土木瓜属蔷薇科落叶灌木,耐寒耐旱,对土质要求不高,在沙漠、石砾、粘土盐碱地都能生长,花开时节,粉的噜噜的,似海棠的色彩,很美,是一种绿化荒山的优良品种。它的果实顶端开裂为三瓣,像古时文官的帽子,故命名为文冠果,也叫文官果。有意思的是,文革期间,因这个名字,被定为“钦命植物”,受到江青的青睐和四人帮的利用。记得好像是七〇年,我们队来了两个不速之客,找到大队领导,说有重要指示,还带来江青送来的一种叫文官果的树种,要求在我们队种植。那时,我们就听到了要“文官掌权”的传说,“四人邦”的四个人皆为文官,种植文官果,就是在造一种篡党夺权的舆论,如同历史上改朝换代,总有一种传说造舆论如出一辙。其实老百姓眼里是不揉沙子的,大家对此举非常反感,虽然队里拨了一块专门用地,下种时,还举行了仪式,似乎挺隆重,应付了上级的安排。但最终江青送来的文官种子没有成活,也预示着他们终将覆灭的结局。谁也没有想到,这种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植物,因为名字,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还出了这么大的一次风头。

    山丹丹花  我喜欢盛开在大山背洼洼里的山丹丹花,因为它巧合的与我同名,我喜欢它的个性,因为是我的追求,我喜欢它的美丽,很有特点,可以上说,它是山花中的极品,是大山中植物的精灵。它还有个名字叫野百合。著名音乐人罗大佑曾写过一首歌《野百合也有春天》,歌中有这样的几句词:……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里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野百合也有春天…….野百合的根茎是珍的贵药材,这些年,不断被人挖采,没有了根茎,野百合就等于失去了春天,失去了的生命的源泉,山里的花变得越来越少,几乎看不到了。有个陕北农民,是个有心人,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看到这种花的意价值和旅游商机,决心试种山丹丹花,让它重放异彩。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延安宝塔山下,成片的山丹丹花,也就是野百合,又有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我多么希望有一天,山丹丹花也像其它山花一样,漫山遍野的开放。不再孤独,不在寂寞,红红火火,灿灿烂烂。

    苜蓿花  还要说一种人工种植的花草苜蓿,单独一棵,单薄孱弱,连成一片,能量无比。它适应性极强,能深深扎根地下十余公尺,可谓奇迹,既能充分吸收地下深层的养分,又能付出自身的营养,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庄稼人一般把它作为倒茬轮作的植物,就是在同一块地上,头一两年种麦子,再一两年种苜蓿,让土地轮换,休养生息,再创高产。苜蓿又是上好的饲料,固沙观赏的植被,可谓一举多赢。苜蓿开花时,像是绿茸茸的地毯上,绣着星星点点紫粉色的小花,铺展广阔的美丽,令人陶醉。苜蓿有几十个品种,因有三片叶子,又被称之为三叶草,三叶草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种植,许多城市,在路边环境带里种满三叶草,既美化了城市,还抑制了风沙。现在中国风靡的美国纽崔莱保健品的原料就是大面积种植的紫花苜蓿。在欧美国家,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竟然来自拿破仑的一次遭遇。他的军队在行军时,路过一片草原,他无意间发现了一棵长着四片叶子的三叶草,感到十分好奇,就下马俯身去采摘,刚好避过一颗正射向他的子弹,似乎是天意,拿破仑就这样躲过一劫。从此,他视这种四个叶片的三叶草为幸运草。后来还演绎出,这四片叶子的不同的意义,名誉、财富、爱情、健康。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四种美好的追求。四片叶子的三叶草现在被国际公认为幸运的一种象征。我也曾从茫茫的三野草中寻寻觅觅,偶尔,还真的能找到这种变异的草叶,只是凤毛麟角,的确太少,物以稀为贵,要是太多了,也就不那么神奇了。
至此,我已述说了苦菜花、马兰花、打碗碗花、野菊花、文官果花、山丹丹花、苜蓿花等七种山花的传说和故事。山里还有许多山花,开着蓝色小花的柴胡,粉色大花瓣的白头翁,紫色带刺的苍耳,肥叶柱形花的车前草,开着黄灿灿齿形花的地姜,红的如流霞的荞麦花,细碎繁多的酸枣花……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各种花花草草,从春天开始,在不同的时段,竞相绽放,姹紫嫣红,让寂寞的山野不再寂寞,让荒凉的大山不再荒凉。

    山花烂漫,烂漫山花,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不能每每去山里欣赏它们美丽质朴的花容颜貌,我只能用文字抒发对他们的喜爱和赞美,我也会在遥远的城市送去我的祝福。它们是大山的永远孩子,它们是大山永远的诗画,它们是大山永远的彩霞,它们是大山永远的童话。
   

    啊!那无数名不见经传,可爱的草根山花。是我心中永远的花。

作者: 盖头坪    时间: 2015-6-9 16:59
喜欢看劲草山丹的散文!

作者: 春屿    时间: 2015-6-10 14:32
我在陕北插队时看过一本《延安山花》的诗集,里面的诗用现在的眼光看,很激情而幼稚,饱含着时代的印迹,据说这是由延川县的一些文学爱好者编的。在这本诗集里,我记住了路遥、谷溪、陶正……这些作者的名字。和盖版主一样,俄喜欢山丹的文章,很亲切,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作者: 红玫瑰.    时间: 2015-6-11 12:30
不管怎么说,青春正如山花烂漫时,我们的青春总是那么唯美,那么恋人。花开花落,我们从水中孕育,与风共同成长,再回归尘土。那些单纯清澈的时光,那些谈笑风生的激情,那些年少忧愁的目光,不知何时从我们身边流过,沉浸在那无边的梦境与回忆里……山丹好,拜读了!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5-6-11 20:16
山丹好,见文如见人。在你写的众多山花里,俺最喜欢的是苜蓿花,三叶草、四叶草、拿破仑什么的俺不在意,最重要的是俺在危的时候认识了它。

刚到村里那一年,打柴是我们最头疼的一件事,自己打,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到一点柴,也就够烧锅开水的。队长拿我们也没辙,指着对面山上的一丛丛草苜蓿说,实在打不到柴做饭,就先到对面山上搂点草苜蓿救急吧。我们饿得眼放蓝光,早知道那片草好烧,因老乡说是队里种的饲料,一直没敢动,既然队长让搂,我们就不客气了。

草苜蓿柴好打,像我们这号人,一上午能搂不少。这种柴也好烧,扯上一把塞进灶坑,火苗忽忽地。那个冬天,这种“柴”我们没少烧。后来,我们知道了,苜蓿,作为一种草本植物,其实本是用来作为牲畜的饲草种植的。在过去非机械化的农耕时代,牲畜是必不可少的。而苜蓿则是饲养牲畜的主要饲草。它从早春开始,一茬一茬地生长,一茬一茬地被割,直至秋末,它源源不断地向牛马驴骡提供着“食粮”。

老苜蓿地还和麦子等农作物轮种,翻犁后种上麦子,不用施肥,麦子比其它地里的麦子产量要高一倍以上。因为苜蓿的根部有一种根瘤菌,可以集聚氮元素,“氮”是植物所需肥料之一,所以种过苜蓿的土地的麦子产量自然就高了。

我们搂苜蓿柴一般都是连根拔,抢牲畜的饲料不说,还可以说是对那片地的摧残。可当年,乡亲们照顾我们,容忍我们造了一把。直到现在,一想起草苜蓿,想起苜蓿花,我们心里就充满了对乡亲们的感激。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5-6-14 08:45
     苦菜花在陕北插队时,确实没少吃。因为五月份在陕北,蔬菜刚出小苗,正是没菜吃的时候,我们知青在地里干活,休息的时候,也去挖苦菜。嫩绿的小叶长的很饱满,地里到处都是,一会儿就能挖一筐。拿回去在锅里焯一下,用冷水一过,放点盐调起来很好吃。
       这次回延安,在枣园侯家沟我住的家硷坢有一片苦菜,我看见后,主动挖起来,女主人也来帮忙,回去焯好带回北京放在冰箱里,留着慢慢品尝。

作者: 千帆过    时间: 2015-6-15 21:58
      和盖头坪一样,喜欢看劲草山丹的散文。她的文章如同小溪在你的心头淙淙流过,又似山泉,起伏跳跃纯净清冽。于是,你便沉浸在作者描述的环境中,岁月里。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5-6-15 22:38
劲草山丹 发表于 2015-6-9 11:50
山花烂漫
    三月走了四月来。城里,迎春花像报春的使者,摇曳着金黄的花束,告诉人们,春天来了。紧接着 ...

      好感人的一篇散文。小楼中仿佛中开着一簇簇姹紫嫣红,形状各异的山花~ 看了读了能不为之陶醉?能不为之赞美吗?!  谢谢楼主,恭祝安好~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5-12-7 10:23
山丹同学,回北京了吗?别忘了和我们联系,该发新文啦,祝好!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6-5-13 11:26
琴殇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了,活着的老知青都过了知天命之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难免回忆起逝去的故人。三十年前,我们一起插队的知青武建勇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死,也可以说是对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的一个写照和缩影。

    追溯到中学时代,我们学校原来是一所国务院新闻办直管的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原名北京第九女子中学。也是在我们这届,我们班招了十几个男生,成为男女混合五年一贯制的实验班,直接升大学。能进这个班,本身就有一种优越感,加上全校就有那么少数的男生,更宝贝似的。武建勇是校文艺宣传队成员,会拉二胡,更是处处受宠,总是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因为他长得又白又胖,不知谁给他起了个外号“小地主”,特别是一笑,两眼一眯,大口一张,声音洪亮,全教室的人的目光都会被吸引过去,在他身上,没有愁事,都是喜事。他个子低,坐最前面,我个子高,坐最后面,上学的时候,我不太喜欢他那种,头扬地高高的,目中无人傲慢的样子,因此在学校时几乎就没说过话。

    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文革开始,“停课闹革命,”我们这些不谙人事的孩子稀里糊涂地也被卷进运动中,随着不同家庭的境遇,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动荡和剧变,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当我们插队在一个集体里的时候,互相之间并不了解,我只是发现,他的个子比我高了,性格内向了,头低下去了,眼神儿没了,凡人不搭话,总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不合群,人像被霜打得秋叶,蔫蔫的。大伙都议论他怎么变得孤僻怪异,和在学校时判若两人。

    有一次,队里派活,恰巧把我俩派在一组进城卖菜。清晨,我们坐在装满蔬菜的马车上出发了,这一趟,马车摇摇晃晃上坡下洼,要走近两个小时的路程,为了打开尴尬的局面,我们开始聊天,当我知道他比我小一岁时,我就以老大姐自居了。慢慢的,互相不拘束了,他告诉了我他家在文革中发生的变故:他的父亲在邮局工作,母亲是家庭妇女,他还有两个姐姐,文革开始不久,他父亲被打成地主成份,遣送回河北老家,一时想不开,患了精神分裂症,一家人生活没了来源,只能靠他母亲在街道做点针线活维持,两个姐姐也到不同的地方插队,家里全乱套了。哦,原来如此,可以说,他一下从天上落到地上,很难适应,难怪连性格都变了。我和他的不同是,我们家从五八年就开始落难了,我过早地成熟,有了承受灾难的能力。我同情他,但不赞同他的态度,于是我真诚地将自己的经历、体会说出来供他借鉴。自那以后,他有了什么想法,总是主动来征求我的意见或是让我帮他出出主意。我从小在幼儿园长大,习惯过集体生活,总是觉得我们这帮孩子远离父母吃苦受罪不容易,应该像兄弟姊妹一样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特别希望这个集体的每个人都好,大家和和睦睦的。慢慢的,武建勇有了改变,脸上有了阳光。我们每天和农民一样,日出而做,日落而归,谁都不知道今后的日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七〇年以后,第一批招工开始,本来相对平静地生活被一下子被打破,有人离开农村招到工厂去了,这说明,在农村安家落户不是必须的,也不是很现实。每个人的思想都有波动。武建勇尤为突出。有一天,他告诉我,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特别想出去挣钱,养活他妈妈,可是出身不好,走不了,急死了。我不知该怎么劝他,忽然想到他有一技之长,就提醒他:“你不是会拉二胡吗,在这方面做做努力,或许是条出路呢。”他是个聪明人,举一反三真的琢磨起这事来了。

    有一天傍晚,我们正在吃饭,远远看见武建勇从进城的小路往回走,手里拎着一个长长的黑盒子,不知是什么,等到了知青窑,才看清是一把小提琴。自那天起,我们知青的窑前就响起不绝于耳的练琴声。起初,这琴声刺刺拉拉的充满哀怨和愤懑,特别难听,有的同学提出了“抗议”,也是,大家干活都挺累的,听着这噪音休息不好,怎么劳动呀?我也说过他,要顾及大家的感受,他说:“我想了,这是我能离开农村的唯一希望和出路,我在城里拜了老师,一定要学成,一定要出去!”这次,我看到了他的倔犟和决心。我不能再说什么,只是默默的祝福他心想事成。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6-5-13 11:29
     从此,一早一晚,在我们知青窑的硷畔边上,都会看到他的身影,硷畔成了他的舞台,村前的那片川地和天空成了背景。春天,川地上播撒下种子,眼见小苗一天天长大,他的琴声也慢慢变得柔和起来;夏天,地里的庄稼绿汪汪的一片,呈现出蓬勃兴旺的景象,他的琴声,也从枯燥单一的练习曲,变成了完整的曲子;秋天高粱红了谷子黄了,一派丰收景象,他的琴声日渐成熟悦耳……天空像个大幕布,天天变换着色彩,有时,湛蓝而平静,有时绚烂而多彩,有时阴云密布,不管天空如何变幻,唯有他的身影却不变,肩头一副担粪用的垫肩,头稍稍歪着,用下巴夹着琴箱,一手按琴弦,一手拉弓,身体微微晃动,一拉就是一两个小时。大伙也逐渐习惯了琴声陪伴,还说,到就是拉过二胡的,有基础,学起来就是快。也有人知道了他的家事,对他有了一份理解和同情,不再微词埋怨,还支持鼓励他,希望他有机会早日出去。

    那天,我们正在后川地里刨红薯,忽然队长跑来找武建勇,说来了什么文工团的人。只见他扔下镢头就往村里跑,我预感他的机会来了。果然,是渭南地区文工团来招人。七十年代,中国文艺只有八个样板戏,武建勇分析了形势,觉得二胡派不上用场,改学小提琴,应了那句名言“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他真的成功了,迫不急待的办了手续,离开农村,到渭南地区文工团报到去了。后来大家都各忙各得,招到不同的单位,中断了联系。

    七九年,我调到西安工作不久,收到一个同学李作元的来信,信中说,武建勇已于三年前过世。这个消息令我震惊。我算了一下,他去世时,只有二十四五岁。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借回京探亲的机会,我约了一个程宏烈到他的家去拜望。他家就在西单附近的一条胡同里,狭窄的小院,简陋的平房。我们敲开门,他二姐和他母亲都在,她母亲的头发苍白,双目迷茫,腰背微驼,十分憔悴。屋子小,一眼就看见,迎面墙上,挂着武建勇面带笑容的遗像,桌子上,放着他曾经爱不释手,改变他命运的小提琴,黑盒子上面盖着紫红色的金丝绒,旁边摆放着几朵小白花,很是凄凉。落座,他姐姐告诉了我们这些年他的情况。

    武建勇到文工团后,就是参加演出,配合乐队拉拉提琴,生活很平静,不久他看上一个吹黑管的女孩,想和她谈恋爱,遭到拒绝后,情绪一直低落,还是渴望回京和家人团聚。听说不少知青想方设法回北京了,那时,没有政策,想回北京比登天都难。于是,他给中国青年报、中央团委等部门写信、找关系,费了很大气力,还是没办成,心中始终承受着一种没有完结的,比山还重的思想压力。日积月累,无法排解,苦思冥想,他终于想了一个无比残忍的法子,就是自残,硬是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弄断了,拉不成琴,逼着单位放人,辞了工作回到北京。

    几年的折腾,和高度的思想紧张,已埋下了隐患,起初总是头疼昏厥,误以为是患了癫痫,殊不知,已是脑瘤晚期,无法医治,英年早逝,离开了最爱他的母亲和姐姐,酿成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

    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生命脆弱,琴殇人殇,自文革开始,痛苦似乎是伴随他一生的影子,最后,变成恶魔,吞噬了他年轻的生命, 我有时常想,痛苦带给人的是什么?有的人把痛苦视为一种锤炼,经过凤凰涅槃,获得新生;有的人把痛苦视为成功的积淀,变不利为有利,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把痛苦视为大负担,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武建勇也曾在痛苦中沉沦过、沮丧过、挣扎过、努力过,奋斗过,但终究没有跨过那道我们知青一族大多都经历过的坎。痛苦可以造就人,也可以伤害人,武建勇没有走出苦难的折磨,人走灯灭。留给活着的人太多的思念、思索、痛苦、遗憾。我们同样走过风雨,走过曲折,走过苦难的沼泽,我们还活着,我们走出来了,比起来,我们是幸运的,是坚强的、是乐观的。想想许多逝去的知青朋友。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武建勇是我的同学,是我的同乡,一同上过课,一同唱过歌,一同喝过延河水,一同吃过小米饭,一同上山收过麦子,一同玉米地里锄过草,一同猪圈里垒过粪,一同进城卖过菜,一同担粪上过山……知青生活的岁月一生难忘,四十年,再祭斯人,琴声远去,余音袅袅,祝他黄泉路上,一路走好。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6-5-13 21:52
楼主好!终于又看到你的文章了,这篇文章应该是你六七年前的随感吧,谢谢你对咱们论坛和延河水的感情。今天,我们读到的,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故事,让我们这些读者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咱们67届这拨儿知青,大多是1969年前后从北京来到农村的,插队年数长的达七八年以上。常年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农村,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出身不好的贫寒子弟,更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像你同学这样的命运也不是个别。文中你分析了悲剧产生的历史和个人的原因,我同意你的看法,既然人已不在了,咱们就祝福他在天国安宁吧。

你写的文章很多、很深刻、很有文学素养,尤其你很掌握网络发文的技巧,一般是一网页一篇,下面的“空格”留给网友们议论,待满一页后再发新文。这种方式“盖楼”值得网友们借鉴。回北京一定来知青角,一定要多和你的读者、网友们见面。再次感谢!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6-5-14 16:36
   看到山丹的文章,感到是真实的故事。同为知青命运各不相同,心里有一种很沉的感觉。
      能活到今天,我们很不容易,经历的坎坷太多了,但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挺过来了。花甲之年的朋友,在晚年的生活中,要重视自身的保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经常参加有益于身心快乐的活动,争取让我们的余生高兴度过每一天。

作者: 油馍馍    时间: 2016-5-17 08:31
“已经归于迷茫的岁月,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可是在知青一代的心中,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又看到山丹的文章,祝好!
作者: 杜梨儿    时间: 2016-5-18 08:14
知青,这是一个沉重的名字,每个知青都有自己的上山下乡经历,也有着那份难以释怀的心灵纠结。读过你的故事和我所亲历和所见闻而言,或许只能用“知青悲歌歌一曲”来形容和概括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问好山丹,争取知青角见。
作者: 杜梨儿    时间: 2016-6-21 11:33
山丹在北京吗?争取来知青角吧!
作者: 圆木易    时间: 2016-7-4 15:38
生物链相互预示后边生长状态是有一定道理的。农村有些经验有一定准确性,没有现在技术先进,那时对农耕有指导作用。
作者: 圆木易    时间: 2016-7-6 16:48
当年好风尚,永远怀念。
作者: 圆木易    时间: 2016-7-7 06:38
迟到的支持。槐树下,绿草香,是我们怀念过去的好地方。曹书记的见解,是他懂科学的体现,尊重自然,他知道会有今天,因为人类不想灭亡。我看见草和绿色就舒服,常在树下或草丛中久坐。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6-7-8 18:21
回乡知青

    一生做行政工作,总会有不少开会发言的机会,我总会运用一些俏皮话,使枯燥的发言生动活跃起来。比如开始发言了,我会说:“大家好,我今天开会是卖豆芽没拿称,抓多少,算多少,说得不好,请大家见谅。”先把大家吸引多来再说。有时会说:“我今天的发言是石老婆打石老汉,实打实地说。”大家一定想往下听,我到底要说什么?

   其实这一招,是和我们队的大队副书记,回乡知青师永福学的。师永福比我们大几岁,父亲是个老红军,我们有时去他家,老汉就开始长枪短炮地话当年。师永福从小聪颖好学,考上师范,可是文革中,没有找到工作,和我们一样,回队参加生产劳动。新组建大队领导班子时,因为他在村里的文化高,脑子灵活,口才极好。就选进了大队领导班子。

   不久,我们队的工作项项走在前头,开现场会的、交流取经的、参观学习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介绍情况一般由师永福出面,他的潜能一下子被释放出来,有一次,队里来了一大批外县领导参观学习,师永福介绍,我也参加接待,听了他的发言,真是妙语连珠,一气呵成,不时引起发笑声。他在表达没当回事的意思时,会这么说:“风吹草帽,火点艾靿,没(读音:模)当个异样。表达粗放型生产时,就说:“粗犁大板铧,抓粪捏把把,靠天吃饭,不指(读音:子)事”。说我们村的庄稼会说:“圪里圪崂种的好糜谷,沟里沟岔出得好娃娃”。如果客人留在队里吃饭,他会打趣地说:“荞面咯饦羊腥汤,招待贵客到俄(我)庄,欢迎大家到俄们队作客”……

   他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来自民间,来自生活,听他的发言,一点不烦一点不瞌睡,妙趣横生,形象逼人,很有才气,我很佩服他的口才。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非浅,只遗憾当年没有很好的作纪录,只记下了只言片语。

   回乡知青刘仲清,一直在林场当技术员,用他的知识和才能浇灌这片家乡的土地。有知识的农民就是不一样,他们的思维、想象开阔的多,丰富的多。他们既有和土地的情深意长,也有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和理想。我们在村里的时候,大环境和农村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前进,农村的改革速度越来越快,刘仲清抓住了机遇,他率现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成为先富起来的庄户人家。人富了,精神追求也高了,他们夫妻本来就能歌善舞,日子好了,他们打心眼里往外乐,他组织起秧歌队,当了伞头,(领队)带着大家一起乐,逢到春节,他们就敲起家活,扭秧歌,一扭扭出几十里路,扭到市委、市政府大院。庆贺富裕起来的日子,庆贺农村的变化。

   我们知青到队里不久,有知识的回乡青年变化最大,他们懂得了关心国家大事,看参考消息,有个叫窦生的回乡知青,特别聪明,揣摩着向北京知青学习,经常到公社去找报纸看,然后把各种消息在老乡中宣传。近几年,也办起了农家乐,他家正好住在大路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来吃饭的人,一下子就撞进他们家,也很快富起来了。有文化的农民和没文化的,差距慢慢拉开。

   原来的大队会计关东方,另辟途径,在村里办了一家小卖铺,乡亲们买一些油盐酱醋、小商品小食品不用在到河对面去了,家门口都办了,我回队在他的小卖部坐了一会儿,他从冰柜里取出冰棍儿让我吃。今非昔比,我们那会儿,怎么就没想到开个商店呢?我吃着、聊着、想着。

   时间是金钱,思路是金钱,政策是金钱,知识是金钱。改变农村面貌,缺一不可。延安知青,北京知青,回乡知青,都为这片土地的富裕奉献了青春。


作者: 劲草山丹    时间: 2016-7-8 18:26
谢谢同学们跟帖点评,不一 一回复了,顺祝大家每天开心,健康快乐!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6-7-8 21:45
楼主好!我就知道你快发新文章了,因为又是一页过去了。“荞面咯饦羊腥汤,招待贵客到俄(我)庄”,读了你描写回乡知青说的俏皮话,感到很亲切。咱中国有近十亿农民,是一个宠大的劳动群体。和他们一起劳动、交流,说话内容上要有贴近性,需要有民俗性的语言画龙点睛。所谓民俗性语言,就是农民最熟悉最爱听最富通俗性的口语词汇。

说到这,使我想起了我在队时的杨增怀书记。刚到队里时,第一次听村干部讲话,就被杨书记幽默的俏皮话吸引了,尽管后来他曾反复说过这些俏皮话,但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鲜活有趣。比如,他要求队干部们要以身作则说“干部干部,先干一步”,“火车跑得快,全靠头头带”。他要求我们新组建的,以知青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队”则说,千万不要“新盖茅厕三天香”,一定要坚持下去。他要求工分员不能“米汤盆里洗澡——糊里糊涂”。他对上面来处理事情的干部则说“你们可不能脚踩西瓜皮,手抓两把泥,得抹则抹,能溜就溜”。前不久我们的杨增怀书记不幸去世了,现在想起他的话来还是那样清晰,印象太深刻了,他说过的这些话,将伴随着我们对他的怀念,直到永远。

很羡慕你有师永福这样的学长,使你在工作中掌握了许多民俗语言,民间口语朴实明快,精练生动,最大的特点就是爽口顺口。因为他来自老百姓的口头传播,融汇着民众的智慧和情感。民间口语的美,不是体现在五光十色的形容词汇上,而是体现和乡亲们生动朴实的交往之中。

还在西安吧,什么时候回京一定来知青角,一定要和大家聚聚。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6-7-9 15:48
本帖最后由 山杏儿 于 2016-7-9 15:52 编辑

   看到山丹的文章感到亲切真实.使我想起在农村,社员爱说的俏皮话,形象逼真,让大家感到有乐趣,活跃气氛,精神快乐,消除疲劳.

作者: 延河水畔    时间: 2016-7-18 18:19
如果楼主有机会和这些当年的回乡知青现有一聚,那将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到时别忘了写上一篇上来!
作者: 圆木易    时间: 2016-7-19 14:59
那艰苦的岁月,共同的劳动生活是人际融融,难以忘怀。
作者: 此乡人    时间: 2016-7-20 14:59
我们是延安县临镇公社,对在延安青chen春的少年在延安,无怨无悔,只是和延安人们yuo有缘,我感谢毛主席对我们用心良苦,我们这一代真是好接班人,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愿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7-21 23:41
劲草山丹 发表于 2016-7-8 18:21
回乡知青
    一生做行政工作,总会有不少开会发言的机会,我总会运用一些俏皮话,使枯燥的发言生动活跃起 ...

         山丹学姐好您还记得雾梦吗?在陕西知青联盟庆典上,我们见过面,一起唱歌、一桌吃饭~  文字如人,在流畅的文字中,雾梦仿佛看到了您洒脱的身影~   雾梦在这里恭祝学姐夏安~ 延安知青,北京知青,回乡知青,都为这片土地的富裕奉献了青春。言之有理,是因为事实如此~谢谢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6-7-21 23:41
劲草山丹 发表于 2016-7-8 18:21
回乡知青
    一生做行政工作,总会有不少开会发言的机会,我总会运用一些俏皮话,使枯燥的发言生动活跃起 ...

         山丹学姐好您还记得雾梦吗?在陕西知青联盟庆典上,我们见过面,一起唱歌、一桌吃饭~  文字如人,在流畅的文字中,雾梦仿佛看到了您洒脱的身影~   雾梦在这里恭祝学姐夏安~ 延安知青,北京知青,回乡知青,都为这片土地的富裕奉献了青春。言之有理,是因为事实如此~谢谢
作者: 延河水畔    时间: 2017-2-23 12:21
是的,和我们一起插队的还有一些回乡知青,写出他们的经历也是我们知青共同的回忆。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