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劲草山丹:热炕 (6) [打印本页]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13 09:18
标题: 劲草山丹:热炕 (6)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13 09:25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13 09:28
热      炕

住着宽敞明亮的高楼大厦,你却说留恋陕北的暖窑热炕,谁信呀?可这的确是真的,不少农村人进城工作后,不管居住的是平房还是楼房,到了隆冬腊月,都没有了睡热炕的惬意和舒坦。我这个来自京城的北京人在陕北农村呆了六年,也留下一种留恋热炕的情结。

我从小体弱,特别怕冷,最怕冬天。刚到延安插队时,陕北的寒冷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白毛风夹着大雪片,冰天雪地,刺骨的冷。白天还好,我们钻到老乡家的暖窑里,坐在热炕上拉话,虽然刚开始不会盘腿坐,有的把双腿耷拉在炕沿边,有的双膝朝一边撇着,有的不停地换着姿势,但热炕带给我们的温暖很是享受。可到晚上,就惨了,队里还没来得及给知青固窑洞,住的是当年中央电台留下的破旧土窑,炕道损坏,烧不热,到了晚上,哆哆嗦嗦钻进又冷又潮的被窝,浑身都起鸡皮疙瘩,冻惨了。我们从医院找来带橡皮盖的盐水瓶子,灌上热水放在被窝里,能稍微暖和一点。

挨到来年,队里给我们固了新窑洞,终于能睡上热炕了,我简直像是从地狱升到了天堂,乐颠儿了。我喜欢睡在离做饭灶台最近的炕头处,劳动一天,腰酸背痛,热炕直接烤着脊梁,別提多舒服了,我特别喜欢那种热乎乎的温热感觉。

舒服归舒服,但是又出现了新问题,就是比较脏。到了夏天,我们几个爱干净的女生换了一个没盘炕的窑洞,搭上木板改睡床了。陕北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凉的发襂。睡习惯了热炕,体质孱弱的我不适应了,重重的得了一场病,大家一致认为,还是睡热炕好。天凉了,我们几个又搬回做饭的窑洞睡热炕去了。这次,我睡到了中间。

不几日,睡在热炕头的女生大呼热的受不了,直流鼻血,提出跟我换位置,我巴不得呢,换就换,我又睡到了炕头最热的位置。她们都佩服我的耐热能力,按现在的逻辑说,就是人的体质不一样,有怕热的,有怕冷的。我就属于那种阴虚怕冷一族,所以能伏住热炕。看来什么都是有缘的,睡热炕也如此。

老乡告诉我们,可以把秋天收回的谷子放在炕上的席子下面烘干,睡在上面还软和,我们照办了。结果我着了大活,浑身起满了大红包,一挠就流血,结了痂,不愈合,抹什么药膏都不顶用。那年我回北京赶紧去大医院看,诊断是“结节性痒疹”,皮肤病挺顽固的,去了几家医院,换了几种方法才治好。

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譬如四川潮湿,饮食就偏麻辣,广东炎热,就吃偏寒凉的海鲜,都是互补的。陕北人睡热炕,下面炕粮食,他们为什么不患这种病呢?我总结了一下,他们铺的很少,甚至直接睡在炕席上,蒸腾出来的湿气很快就挥发了。而我,下面铺了很厚的棉褥子,湿气窝在被褥里,加上体弱,湿气都进入体内,反应在皮肤上。所以说,不管干什么,都要注意科学,这是个教训。

招干到公社后,经常下乡,来回趟延河,患上了关节炎,瘸了大半年。组织上调我进城到延安区委工作,住平房。我想,进城固然好,可没有热炕睡了,不免有点遗憾。可是到办公室兼宿舍一看,我笑了,因为,唯独我的这间房子里有一盘单人睡得土炕,因为组织知道我的腿有毛病,特意请人盘了一个土炕,这个特殊的照顾令我十分感动。这盘小炕伴了我三年多的时光。

结婚后,我调到地区轻工局工作,分配住在一眼大窑洞里,欣喜的是窑洞又有了一盘大炕,我每天把炕烧得热呼呼的,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陕北的十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睡炕,热炕成了我的最爱。

字典上解释:炕是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这个解释适合于东北、河北一带。在广袤深邃的黄土高原,不用土坯或砖,直接在黄土山崖上就地取材,固窑盘炕,垒灶安锅,平硷畔,一气呵成。这种近乎原始的居住环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每当垴畔上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土炕便慢慢变热,像城市的暖气,温暖弥漫着窑洞,驱走山川河道袭来的寒风冷气。贫穷清苦的陕北老百姓,就是靠热炕的温暖,度过了一个严一个严冬。我们亲眼目睹了老乡在这热炕头上,他们的人生:满脸沧桑的老汉捻着烟叶边往烟锅里边续着,边讲着古朝(过去的故事);中年汉子边用自制的拨吊捻着羊毛线或挑着袜子(陕北是男人干这活)边唠着来年的生活(活计);婆姨女子边糊袼褙、纳嚡底(读孩的音,鞋底)、剪窗花,边嘻嘻哈哈说笑着;吃年饭也是在热炕上,炕桌上摆着四盘子八碗,黄米酒热腾腾的冒着气,老人孩子围坐在一起,一派温馨和谐的气氛,冬天是陕北人最悠闲最惬意的时光,炕烧的热热的,窑烘得暖暖的,人们笑得呵呵的;娃娃贪恋着热炕不是耍赖不起,就是在上面翻腾嬉戏……

这热炕上的一幕幕,像一幅幅活动画面,留在我的脑海中,热炕怀抱中的人们,幸福、热乎、喜庆、满足。这就是陕北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年龄愈大越是怀念那热乎乎的炕。这两年,有机会,就回村去睡睡,往事便一幕幕的飘过来,热浪温暖着我的身子,也温暖着我的心。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13 09:30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13 09:37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13 09:38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13 09:39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13 09:42
提起热炕,我的脑海充满回忆,热炕意味着家,带来难以忘怀温暖和难以磨灭的印记。我睡热炕得了严重的喉炎,说话困难,吞咽困难。离开延安地区几年后,才慢慢治愈。每当回忆插队时代,不得不想起热炕的方方面面,以及“热炕话题”的故事。(轻歌曼舞)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13 09:43
有机会,我们也一定再回村去睡睡,想想往事,暖暖身子,回暖一下我们的心吧。劲草山丹同学的文章非常精彩!(迷迷糊糊)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13 09:57
哥们也对热炕很留恋。第一次看见土炕,甚为新奇,以后才知道,咱那用石板搭建的土炕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热量源于火灶,做饭烧水产生热烟气流入用黄土、石板垒砌的烟道;烟道遍布炕面之下,用竖立的石板垒砌,炕面平砌较大的石板再适量抹上层泥,让热分布均匀;炕尾出烟的地方设计了一个腔室,直通到咱窑洞的脑畔上,起到吸烟尘作用,烟气排到户外。

那个夏天,只有俺和兵马佣时,做饭凑合,懒得烧热炕耗柴禾,就傻睡大凉炕,不想却得了严重的皮肤炎症。浑身起脓包,被褥都粘上血点,自己觉得痒就乱挠,手上粘了脓就乱抹,弄得墙上都是污迹,苦不堪言。北京来了知青家长参观团,到我们这看到这些,都是含着泪走的。那脓包很长时间后才慢慢治愈。后来兵马俑走了,就俺一个人住窑洞的三年,无论外面是三伏二伏的,再也不敢睡凉炕了。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20-8-15 14:36
几十年了,即使回延安也找不到热炕睡了。回枣园去看望老乡,住在楼房里也是睡床。回到川口,我插队的地方,村民也是住楼房,根本找不到炕。要是找大炕,要到后沟社员家能看到大炕存在。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睡炕的人越来越少了。
作者: 黑土阡陌    时间: 2020-8-16 18:32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17 07:19
谢谢山杏儿、阡陌大哥的关注,美好的家园,真情的交流!
作者: 雷午寨主    时间: 2020-8-25 10:52
本帖最后由 雷午寨主 于 2020-8-25 10:53 编辑

    我从65年第一次下乡劳动,一直没睡过热炕。
    第一次睡热炕,是在1967年初。刚刚“串联”回京,学习也是一片混乱,同学们也找不到,待在家里也是烦闷,正好小哥哥回家来说,郊区四季青公社一个大队,去他们学习求援,去书写村子里墙上的《毛主席语录》,那些老师都不愿意去。我听了,自己正闲着发慌,赶紧让他把我“推销”出去。
    第二天,小哥带回消息,让我与他一起去。我就随手带了一套破衣服,跟着去了那里。那个村子就在西郊机场旁边,村子的地就到了机场的铁丝网边上,村里大概有百十户人,都是挺旧的土房,有盖瓦的、还有铺草的房顶,院墙大多都是树杈子围着的,由于是冬天,只看见荒草、枯树和零星的人影。村里已经做了准备,家家的山墙都用石灰刷过,我摸了摸墙,已经干透了,估计早就准备了,一直没动工罢了。
    我们到了队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还有摞在一起的四条长凳,大概是开会用的。队长把我哥让到椅子前,自己拉了一条长凳,拉着我坐下,就说起上边让搞“红海洋”,就是家家的山墙上都要写上《最高指示》,村子里有文化的人少,认识字的,写的也不好,只有请我们帮忙。小哥连忙说起“宣传毛泽东思想”是自己的责任,而我绝对可以把这项工作做好。
    这些事情说完,就安排我的住处,村子里真是太穷了,家家都是几间破房子,队长只好把我带到暖房里,那暖房是半地下的,用土坯磊了两个矮墙,搭上木棍盖上塑料布,里面大约有不到一米深,两米多宽,大约四米长一间小房,顶子是几根梁,梁上盖了一层秫秸杆儿,再上面盖着土。小房南边伸出去大约三米,往西一直延伸过去,大概有十米上下,塑料布盖在上面透着光,看着就像现在的蔬菜大棚,只不过又矮又小。小房里有一个灶台,烟道通过炕地下,绕到小房的北边,用土坯磊着一个烟筒,取暖就靠烧灶。这里原来是守夜人的住处,我来之后就成了我的天下。队长告诉我晚上就在这里休息,他指了指炕,炕上铺有席子,我就把随身带的被褥铺好,还挺干净。队长教我点灶、续火,嘱咐我注意煤气。说完就走了。
    第一天,在老乡家吃了“派饭”后,就回到住处,一个人从柴火垛抱了一抱秫秸杆,按着队长教的,就把火点了起来,火着了,才发现锅里没水,赶紧提着水桶去水井里打水,那时北京的地下水还好,弯腰就可以打上水来,急急忙忙赶回去,火已经挺大了,水一倒下去,刺啦一声,水汽就把小屋充填满了,什么也看不见。我赶紧把门打开,把暖房的塑料布卷起,这样水汽才出去,可是,炕上的被褥、席子都是潮的了,我又忙着擦席子、烤被褥,忙到深夜才睡下。热炕就是舒服,暖暖的,很快我就睡着了。睡着睡着,我突然一下子被冻醒了,被子里已经没有一丝热气,睡在里面冻得不行,伸手一摸席子,也是冰凉。赶紧穿上衣服,看到灶里已经没有火星了,那时,也不知是几点,四处黑乎乎的,也懒得出去抱柴火,裹着被子,一直熬到天亮,好在时间不长,天就开始亮了,我赶紧出去抱了柴火,把灶又点了起来,这样,小屋里又有了热气。

    第二天,村里派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哥给我“打下手”,帮我拉线、打格、扛梯子、提油漆、洗刷子……我只是用毛笔、油漆刷在墙上写字。
    我住在“暖房”里,也越来越熟练,每天,什么时候点火、什么时候续火、临睡前怎么把进火口堵上让柴火慢慢的烧、临睡时加多少秫秸,都搞得有条有理。睡火炕能解除一天的疲劳,晚上,腰酸背痛的,睡上一觉,醒来又是精神抖擞了。
    我大概忙了一个多月,把全村子的山墙,都写上了《毛主席语录》完成了村里的“红海洋”任务。临走那天,队长把小哥请来,摆了一桌,上了猪肘子、熏鸡、炒鸡蛋、酸菜炖粉条、……当然还有酒,可是家里管得严,小哥只是他喝,不让我沾。我乐得拼命的吃肉,吃了个肚歪。
    这次,为我下乡后搞宣传工作,打下了基础,在兵团营里的“一面墙”宣传栏,我可以用各种字体书写出来。大概,就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20-8-25 22:16
 很多老北京的平房,都是土坑,不过是冬天用地炉子烧煤球。夏天不用。住楼房的人,当然不知道。
 热坑是好,最发愁烧柴。知青的坑,因为这个原因,永远没有老乡家的坑热。
 毛主席在米脂县杨家沟住的地方,听说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地主儿子设计的,那窑,烧一次可以热好几天。应该说,热效率比较高。
 另外,窑洞烧火做饭在夏天是个问题,特别是阴天。由于气压低,不上烟,烟是倒灌窑洞的。我想,大家应该知道怎么办吧。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27 07:42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27 07:44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27 07:59
谢谢老朋友们赏帖发言!热炕确实是知青们在那个年月非常渴望的地方。只有躺在炕上的那一刻才能尽情的去做各种各样的梦,在梦中去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大家都十分钟爱这热炕,因为我们也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累了一天,盼着早早的躺在大炕上休息,尤其是割麦子的时候,长时间的的弯腰,臀部的肌肉受牵拉,腰痛屁股痛,路不敢走,坐不敢坐,有时候累的上不去炕... 当时的奢望就是什么活都不干,什么事情都不做,躺在炕上美美的睡上几天。而即便是渴望热炕,也是不容易达到的,因为那样要烧很多的柴禾,而我们知青经常是在没柴的日子里度过,砍柴,积累柴禾对我们知青来说,简直比干一天农活还累,那个时段知青们常常因为没有柴禾或者柴禾不足而苦恼。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20-8-27 15:36
本帖最后由 先乡后城 于 2020-8-27 15:41 编辑
屹梁梁 发表于 2020-8-27 07:59
谢谢老朋友们赏帖发言!热炕确实是知青们在那个年月非常渴望的地方。只有躺在炕上的那一刻才能尽情的去做各 ...

 因此学会了节约烧火做饭。就是火柴棍大小一根柴,也要放进去烧了。特别是连阴雨天,柴更宝贵,不敢浪费一点点。地上的柴沫都不会放过。那日子过的,精细再精细,真正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一直到今天,每每看见木材被浪费,就心痛,想骂人。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8-28 08:26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20-8-27 15:36
 因此学会了节约烧火做饭。就是火柴棍大小一根柴,也要放进去烧了。特别是连阴雨天,柴更宝贵,不敢浪费 ...

是啊!感同身受,咱们这代人,有时候生活上的节约,已经不是单纯地为了省钱,而是在艰苦环境磨炼中养成的,生活习惯或者说是生活方式。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