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国情参考】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个大口子让西北变湿可行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01
标题: 【国情参考】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个大口子让西北变湿可行吗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02
给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个大口子,这是近些年来的一种民间智慧。炸开个大口子干什么呢?那就是让干旱缺水的地区变得湿润起来。这个想法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却要有古代愚公移山的精神,要子子孙孙无穷匮地干这个事情。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02
也许是说法存在得太久,没有人响应,后来被搬上了电影,竟被当成笑话一样地传播。很多人至今还记得,在《不见不散》中有这样一段“名言”:“如果我们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道,甭多了,50多公里宽的口子,世界屋脊还留着,把印度洋的暖风引到我们这里来。试想一下,那我们美丽的青藏高原从此摘掉落后的帽子不算,还得变出多少个鱼米之乡?”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03
会不会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先来讲一段科学吧。在我国,人们习惯上通常把夏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能够影响到的地区称为“季风区”,而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这样一来,就有了一条由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克拉山和冈底斯山”构成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06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08
但是,在这个分界上,人们发现了一个意外,那就是夏季风是能够进入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把喜马拉雅山脉劈开了一个口子,这就让自印度洋而来的“西南季风”到了青藏高原,进入到雅鲁藏布江水系分布的各个地区,使得西藏地区的降水量有东南往西北递减,成就了一片神奇的“高原季风区”。

把口子炸得大一些,来的水汽多了一些,西北地区不就变湿了吗,也不就成了季风区吗?是民间的说法得不到重视,还是太艰苦没有人去干,抑或是干了也没有什么用处?我们要说的是,不是民间的说法得不到重视,也不是太艰苦没有人去干,而是干了没有什么用处。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09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10
高登义,四川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早在“给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个大口子”理论被搬上银幕之前,他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1987年,他题为“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初探”的论文,在《中国科学》发表,认为:

即使把雅鲁藏布大峡谷扩大到100千米宽,并从大峡谷口到我国三江源地区改变地形为斜坡,选取历史上最强盛的西南季风年,水汽输送也不能到达青海三江源地区。水汽在沿途就会凝结降落,根本到达不了长江和黄河源头,更无法缓解我国西北干旱状况,从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来看,通过河谷来输送水汽的设想不符合实际。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11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12
1988年,高登义作为队长率领科考队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与地理学家合作,发现并论证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也进一步地坐实了“给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个大口子”不可行,但这一说法还是被广泛流传,最终上了《不见不散》。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这中间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即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民间臆想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科学的关注,就像对传说的关注超过了对正史的关注。一方面,民间的臆想或者传说有趣,是个娱乐;另一方面,相信它们的人置于其中,有一种参与感,即使不可能变成现实,参与感也是存在的。因为这种参与感的始终存在,这些相信臆想或传说的人,往往会把科学与正史理解成他们想要的答案。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13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15
没有必要对这种意识行为进行过多的批判,它或许是人类的某种天性。只是就这个问题,我们想从历史的角度说一说。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国史上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即500年理论,源自孟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后来的学者根据这句话研究发现,大约每隔500年,中国北方的草原民族都会有一次兴起,而总是伴随着气候的变化。

遥远的夏王朝我们知道的不是十分多,但建立夏王朝的大禹却带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治水传说,这可以隐约判断出那个年代非常多雨,西北地区与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到了商代时,其末期,在甲骨文中常能看到求雨的记载,说明那段时间是非常干旱少雨的。周朝,据考古学家们研究,气候比较平顺,但年期末年依然遇到了冰雹等自然灾害,使匈奴的祖先得以在北方草原悄然兴起。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16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16
春秋战国这一时间可能是历史上气候条件最好的时间,用科学家们的话说是比较接近现代的温暖,但这种温暖却导致了匈奴的直接崛起,与中原王朝对抗了好几百年。现在,我们说汉武帝击溃匈奴仅仅是一个方面,匈奴真正的溃在于气候。不难看到,在东汉末期,匈奴的草原上时常发生雪灾,年羊马以及人都有被冻死的现象。唐代的突厥也是这样的,其末期,草原上的牛马羊被大面积的冻死。据《旧唐书》记载,公元 627年,突厥境内大雪,平地数尺,羊马皆死,人大饥。又说:公元628年,突厥境内盛夏降霜;公元635年,突厥境内又大雪,其下属部落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可汗的统治。唐太宗就是借着上天赐予的这个机会,将其给灭国了。

其后,北方草原的命运也都没有逃过这个大约500年的理论,成就了一代代的雄主,即是孟子所说的王者。但是在总结这种规律、唉叹这种变化的时候,人们也应该看到,正是因为这种规律、这种变化,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次的民族融合,虽然总有战争陪伴,但融合却让今天的中华民族变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成了历史与地理在漫长岁月里凝结出的一个伟大成果。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17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21
因为这些,我们说“给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个大口子”也不是什么好想法,抛开科学家说的不科学不说,在当下中国这种南北一体的情形下,即使口子水汽输送的水汽到达了长江和黄河源头,西北地区变湿了,但也意味着南方长江流域的水多了,可能就会发生水患,而这也是大家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从历史的规律,多给西北一些绿色,搞好那里的生态环境。现代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一些东西,但不是可以改变所有的东西,更何况,有些东西确实是不能改变的。(文|路生 摘自西部人文地理)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16 05:23

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个大口子让西北变湿,
虽是笑话,但科学家研究过  (请点击)

作者: 下里巴人.    时间: 2019-11-16 08:14
有参考价值,值得思考。还有不少信息谈“雅鲁藏布江”水引向新疆改造沙漠的说法,不知有没有此类信息。谢谢!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9-11-16 13:34
下里巴人. 发表于 2019-11-16 08:14
有参考价值,值得思考。还有不少信息谈“雅鲁藏布江”水引向新疆改造沙漠的说法,不知有没有此类信息。谢谢 ...

 西南地区很多河流是进入邻国的,有时候,咱们修一个水电站,他们都要闹,更别说把水分流。
 我是希望把东北松花江的水,分流一些到京津唐,那水年年泛滥成灾。

作者: 燕妮    时间: 2019-11-16 15:54
今年原准备和朋友去东北老兵团(209)农场看看,但听很多24团的朋友说那边发大水,就没去成。实在不行明年春、秋天去。
作者: 黑土阡陌    时间: 2019-11-17 22:00
燕妮 发表于 2019-11-16 15:54
今年原准备和朋友去东北老兵团(209)农场看看,但听很多24团的朋友说那边发大水,就没去成。实在不行明年春 ...


您是290的?八团,我是九团的,咱们是邻居。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9-11-19 23:39
黑土阡陌 发表于 2019-11-17 22:00
您是290的?八团,我是九团的,咱们是邻居。

  我看人家写的是“209”,您老兄怎么看成“290”?

作者: 黑土阡陌    时间: 2019-11-20 08:29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9-11-19 23:39
  我看人家写的是“209”,您老兄怎么看成“290”?


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恕我孤陋寡闻,东北兵团有209农场吗?烦请燕妮指正!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20 09:38
呵呵!谢谢老朋友们关注,问了一下东北兵团的朋友,当年兵团有290这个编号,没有209编制,应该是燕妮笔误。再次感谢老几位的关心,方便时有机会一起到知青角聚聚。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9-11-20 21:40
  上述几个帖子出现几个数字:209;290;24;8;9.据我所知,农场一般以团为单位,所以也叫:团场。不仅东北,内蒙;新疆;云南的农场都一样。显然,8团9团距离比较近,应该是一个师的。24团可能是其他师的。290农场也应该是团级。不知道它和8团9团是什么关系。209农场就更难说了。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