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苦乐年华》集 [打印本页]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1 18:43
标题: 《苦乐年华》集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2-26 14:17 编辑

     
     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已经50周年了,50年前的上山下乡,给大多知青留下了一生的刻骨铭心记忆。
     将自己下乡插队的青涩时光和后知青时代的一些事做个记实,这里有艰涩的农家生活,也有苦中作乐的少年天性。
     与有近似经历和感触的老知青们共勉。
     
                      目录


   1、离津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
   2、工地风波      (原载《河北工人报》)
   3、骑牲畜        (原载《中老年时报》)
      4、光头的风采    (收于《春历秋思》一书)
   5、羊倌儿的歌    (原载《中老年时报》)   
   6、“咔嚓”一声  (收于《归忆青春》一书)
   7、六碗米饭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8、只有山歌敬亲人  (  同上  
   9、不速之客        ( 同 上  )
  10、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同上)
  11、查账            (同上)
  12、那小玩意儿      (同上)
  13、夜雨滂沱       (收于《春历秋思》一书)
  14、任教第一天     (收于《归忆青春》一书)
  15、负重之旅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16、我和孩子们(日记选) (收于《归忆青春》一书)
  17、除夕之夜 (日记)    ( 同上 )
  18、冷                 ( 同上 )
  19、榛果飘香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20、小梨树      (  同上  )
    21、选调       (节选《归忆青春》一书)
  22、钱津,你在哪里? (原载承德知青网)
  23、人流中,我们相视而笑..(收于《燕赵知青文集》)
  24、喂,知道我是谁吗?    (  同 上  )
  25、知青也是商机  (原载天津、承德知青网)
  26、知青和单行路   ( 同 上 )
  27、发给廊坊知青网的贺信
    28寻找逝去的岁月(收于《燕赵知青文集》
    29、 摔跤         ( 同上 )
    30、为了长久的纪念
    31、“打劫”      (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 )
  32、《找寻》栏目寄语
    33、部分知青网站发帖情况抽查报告
    34、吃派饭
    35、两网情
    36、薅草
     37、曾在围场插队的部分天津知青花名
   后记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1 18:48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14 22:41 编辑

《苦乐年华》之一:
                 离津   
        
     这是一个火红的年代。
     锣鼓声中,又一道最高指示使渤海之滨的大城市沸腾了。

     报完名,走出学校,我沿着繁华的和平路慢慢往家走去。清冷的风吹醒了乱哄哄的头脑,刚才慷慨激昂积极报名的热情渐渐冷却,而离家越近,越有些胆怯了。
   
    怎么把报名的事情告诉妈妈呢?我这才感到为难了。
    我是妈妈疼爱的孩子,妈妈常年重病卧床,家中没有女孩子,我是操持家务的支柱,妈妈能经受住我出走带来的刺激吗?
    我极力放慢脚步,还绕了一小段路,回家的路还是显得那样短......

    我默默地坐在妈妈的床前,端详着妈妈苍白的发和憔悴的脸,实在没有勇气把去围场插队的事说出口。
    “我刚吃了药,今天觉得好多了。”妈妈平静地说。
     当我结结巴巴吞吞吐吐说完报名的事,不仅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而更紧张害怕。我怕妈妈的反应。
     
    屋子里很静,只有炉子上的水壶发出嘶嘶的声响。
     
    妈妈哭了。先是抽泣了几下,既而放声大哭了。整个身子在抖动,一绺花白的头发散乱下来,遮住了妈妈的脸。
     我傻傻地站着,不知该怎样安慰,也不知该干什么,直到妈妈剧烈的咳嗽,吐出了药水,我才慌乱地为妈妈捶背,顺手扯过毛巾,擦着妈妈的眼泪。
     傍晚,家里的人陆续都回来了,也知道了我离津的消息。

     我的出走是家庭的大事。爸爸从厂子里借了许多钱,给我买了许多日用品;哥哥一下班就为我钉箱子、整理行装;姨妈和表姐也来了,住在我家,为我赶做被褥。
     
     我拿着学校证明来到派出所,户籍民警熟练而麻木地办着手续,“哧”地一下,户口簿上我的那一页被扯掉了,我心里一紧,我明白,这就宣告了我18年天津生活的结束。

     离家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家里的人都躺下了,屋子里静静的,墙上的老挂钟滴答作响,声音格外清脆。
     我躺在木阁楼上,双手托着脑后,眼睛睁得大大的,出神地望着屋顶。
     
      真地要走了?要离开我的家?离开我的亲人?太多太多的牵挂,太多太多的难舍难分。以前的平淡生活,显得那样珍贵,我回忆着那一件件往事.....
      
       围场?这个陌生的地方将是我一生的落脚地?记得报名前,我在地图上河北省的最北边找到了它的位置。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啊?
     听围场赴津“安置办”的人讲,那里有茂密原始的森林,有成群的狍子、山鸡和野兔,有一望无际的坝上草原。我憧憬着一个个未来......
      “当!当!当!”老挂钟响了三下,噢,已经是深夜三点了。

     送行的饺子热气腾腾地摆在桌面上,一家人盯着让我多吃,我勉强咽下七个饺子,放下了筷子。
     
      我至今也忘不了走时那一刻母亲的双眼,那是一双让我无法忘记、想起来就心碎的眼睛。我和母亲告别,却又不知说什么,家人催我快走,我出门时的关门声和哭声几乎同时响起......
      
     公元一九六九年一月十八日,白天学校开完欢送大会,晚饭后在学校集合出发。
     
      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街上的行人很少。
     
      我们几十个身着一样知青服的学生排着队列走出19中的大门。队列很整齐,包括后面长长的送行队伍。一路上很安静,只有二百多人沙沙的脚步声,间或偶尔的低语和抽泣声。
     匆匆而过的行人有人停下来注视,摇摇头,又走了。每天都有,一批一批的,不足为奇了。

     天津东站是沸腾的海洋。
     
      直达承德的绿色长龙卧在铁轨中间,高音喇叭里一遍遍响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强有力的歌声。
     
      站台上下,聚集着成千上万的人。送亲友的人们忙乱地往车上搬着行李。站台上,到处是一小堆一小堆的密集的人群:父亲叮嘱儿子的,哥哥告诫妹妹的,老妈妈不厌其烦地絮叨,小弟弟依依不舍的牵扯。
   
      我的四周簇拥着二十多人,家人、亲戚、同学、邻居,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一包包的东西 塞过来,不知谁送的,一句句的话语传过来,不知谁说的。眼睛有些模糊,脑子有些空白。
   
      喇叭里的歌声、说话声、哭喊声、匆匆脚步声、物件碰撞声,形成一个喧嚣的世界。

     列车徐徐开动了,车内的我们一下子涌向车窗。
     
      无情的铁钉把一个个窗口全钉死了,使我们在离别前的最后一刻都不能握一握亲人的手,听一听亲人的音。
     
     隔窗而望,只看到一张张无声哭着的脸和一只只扬起的手。

     远行的列车呀,慢些开吧,让我再看一眼家乡的街道,那里留下了我18年的足迹;
     远行的列车呀,慢些开吧,让我再看一眼家乡的景色,那里镌刻着我18年的烙印;

     远行的列车呀,慢些开吧,让我再看一眼家乡的亲人,他们萦绕着我深深的牵挂;
     远行的列车呀,慢些开吧,让我再看一眼家乡的好友,他们带走了我深深的思念。

     窗外的声音渐渐远了,连最后几个随车跑着招手的人影也看不清了,只有喇叭里的歌声更加嘹亮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已是车厢内的喇叭在响了......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8-1-11 22:43
燕津 发表于 2018-1-11 18:48
《苦乐年华》之一:
                 离津   
        

   夜深登小楼,看您讲昨天的故事~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12 07:56
离家出行记忆深,
点点滴滴皆在心,
从此路上知青路,
走向人生第一春。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12 09:44
上山下乡第一天的场景确实令人终身难忘。福州市第一批知青是1月份,欢送的场面也很热烈。8月我们学校安排到麻沙公社插队,欢送仪式从简。火车安排在晚上10点,乘坐的是货车车厢,俗称闷罐车。大家自己动手把行李抬上车厢,然后就坐在行李上等待开车。火车站很安静,既无红旗招展,也无锣鼓喧天,连广播喇叭也静悄悄。由于时间太迟,送行的亲友也不多。一声汽笛长鸣,启程前往广阔天地。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2 19:12
雾梦 发表于 2018-1-11 22:43
夜深登小楼,看您讲昨天的故事~

谢谢雾梦超版的跟帖鼓励!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2 19:15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12 07:56
离家出行记忆深,
点点滴滴皆在心,
从此路上知青路,


当年的离津,致使我至今落户承德。50年来,心目中天津仍然是家乡。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2 19:19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12 09:44
上山下乡第一天的场景确实令人终身难忘。福州市第一批知青是1月份,欢送的场面也很热烈。8月我们学校安排到 ...


你们离开家乡乘闷罐车,半夜出发,且没有欢送场面,平添一股离别伤感的气氛,更是难忘。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2 19:23

《苦乐年华》之二:工地风波            
            
       (题记:这是特定年代中一段近乎荒唐的往事。)
   
        一到县城,我们这些被称作“知识青年”的人,先被晃晃荡荡的卡车分别卸在各公社,再被嘎吱嘎吱的牛车撇在大山深处的犄角旮旯,从此便三三两两与青石为伍、茅舍为伴,用锄头和镰刀吟唱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原始田园诗,用青春和热血炼就战天斗地的红心了。
   
    习惯了城市的喧闹,如今憋闷在山沟沟里,青春活力不得以释放,无异于牢狱般磨难。因而当县里从各公社生产队抽调民工修水库时,工地上自然就聚集了一大群无牵无挂的光棍知青族。

     每天出工之余,我们聚在一起说笑逗闹,唱唱“拉兹之歌”,讲讲“垃圾”故事,笑声震颤了纸糊的窗户;空地里摔几个“背口袋”、翻几个“燕子”,把剩余的体力精力发泄一番。有时也难免拿当地村民或民工找个乐儿,无非是冲淡一下无聊、宣泄一下苦闷而已,然虽无恶意,确也得罪了一些当地民工。

     一天夜晚,连部召开民工大会,一些人策划借评工分之机对知青“经济制裁”,矛盾骤起,从口角争执很快上升为“国骂”。
   
     痛快了口舌之后,我们便乘夜色卷帘回营。不料恼怒的连长竟抄起挖锹,大喊“知青要造反,把他们抓回来!”,于是一些民工就掐着棍棒沿路追了过来。
   
      许多驻地村民也在睡梦中被吵醒,纷纷披衣出门,被告之“来了苏修特务”,那时战备的敌情观念极强,于是也集合了民兵,真刀真枪地四处搜索。
   
     我们被吓得作鸟兽散。

     我和一个大个子知青慌乱地逃到山根,趴在半米深的草丛里。望着夜空中乱射的手电筒光,听着身边小路匆匆而过的杂乱脚步声,与其说是紧张害怕,不如说是兴奋好奇,大有《渡江侦查记》中与敌匪周旋的感觉。
   
     夜深了,我俩在草丛里冻的直哆嗦,就悄悄摸回住宿地。从窗外望进去,屋内亮灯无人,待轻轻推开屋门,呼啦啦,门后窗边埋伏的民工一拥而上,把我俩五花大绑押回连部。
   
     连部灯火通明,挤满了人。其他十几个知青早已“缉拿归案”,正在过堂受审。审讯中,我们一个个年轻气盛,又自恃无大错,因此只有“李玉和”之壮举,绝无“王连举”之媚态。

     翌日,水库工地指挥部得知此事,严厉批评了连长等人,然而工地各公社的的知青也闻讯结队前来,对我们安慰之余不免忿忿然,准备为我们“以牙还牙”。一时,对立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为化解矛盾,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指挥部立即决定当晚召开全连大会,责令连长作深刻检查并赔礼道歉,并给予知青休息三天(记工分)、每人添加若干细粮等优厚待遇,条件只有一个:承诺不准串联工地知青“反击”。
   
     虽然受到安慰,有了些物质享受,但到底没有出气。我们知道,会一开完,就再也不能报复了。群策群力之后,终于完善了一个既能公开出气又能理直气壮的主意......

      检讨会开始了,县革委常委、指挥长首先肯定这次整知青是严重的错误,接着阐述了知青和贫下中农一家人的道理。这时,几个知青按白天商定的方案,在会场昏暗油灯的掩护下,悄悄移动位置,做好了准备。
   
      连长作了检查之后,轮到知青代表发言,我们也说是一场误会,不会忌恨贫下中农云云,“但是——,”知青代表话音一转,语气顿时严厉起来,“我们决不允许一小撮阶级敌人对毛主席发动上山下乡运动的仇视,对蓄意制造知青和贫下中农矛盾的地富反坏分子只能以牙还牙!他们是:富农子弟***,劳改释放犯***,坏分子***,......”
   
     像是一道命令,潜伏在被点名者身后的知青立刻将被点名者当众“喷气式”扭送会场前面......
   
      指挥部安排的会议程序被打乱了,一个个领导都发懵了。一个领导刚想干涉,耳边响起知青的吼声:“谁要包庇阶级敌人,就是对抗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是和阶级敌人穿一条裤子!”
   
     我狡黠地瞄了指挥长一眼,看着他欲管不能、欲罢不忍、眼睁睁地看着在公共场合名正言顺地对“阶级敌人”施行“无产阶级专政”而束手无策、哭笑不得的尴尬举动,差点没笑出声来......

     事过之后,指挥长来到我们住房,半生气半玩笑地指着我们几个问道:“这是哪一个出的鬼点子? ......”

                                                                                           (原载《河北工人报》)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13 08:03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12 09:44
上山下乡第一天的场景确实令人终身难忘。福州市第一批知青是1月份,欢送的场面也很热烈。8月我们学校安排到 ...

热乎劲过去了!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13 08:10
燕津 发表于 2018-1-12 19:23
《苦乐年华》之二:工地风波            
            
       (题记:这是特定年代中一段近乎荒唐的往 ...

工地有人整知青,
上级前来作批评,
知青抓紧来报复,
领导哑口无言听。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13 08:49
知青与地头蛇斗智斗勇。“阶级敌人破坏上山下乡”这顶大帽子,领导也望而生畏。在那个特殊年代,真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3 18:23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13 08:10
工地有人整知青,
上级前来作批评,
知青抓紧来报复,

这是我们下乡不久发生的真实事件,现在已经作为笑谈了。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3 18:27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13 08:49
知青与地头蛇斗智斗勇。“阶级敌人破坏上山下乡”这顶大帽子,领导也望而生畏。在那个特殊年代,真是“阶级 ...


确实,那年月,把革命口号大帽子一举,谁都有些怵头,干部更怕。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3 18:33

《苦乐年华》之三: 骑牲畜      
   
       初到乡下时,对骑牲畜着了迷。之所以叫骑牲畜,是因为逮什么骑什么,不拘一类。现在回忆起来,仍时时忍俊不禁。

                            实践“牛背牧歌”的憧憬   
         
        从小爱吹笛子,每曾看到牧童盘坐于牛背横笛吐韵的放牧图,总是痴痴呆望,好不羡慕。因此在乡下看到挺着滚溜溜圆肚的大黄牛时,不禁欣喜若狂,整天绕着黄牛打主意。
   
      机会来了,生产队派我进山拉柴,我自然乐得屁颠。牵出大黄牛,又跑回屋从箱子里取出横笛,贴好笛膜,就一个高儿蹿上牛车,进山了。
   
      山里草绿花红,好个景致。
   
      卸了车,我把横笛往腰里一别就往牛背上蹿。不想一爬一出溜,一爬一出溜,越着急越上不去。急中生智,我找个矮坡,将牛牵至坡下,然后迅疾上坡,对准牛背,凌空跃下----
       那“爽”的感觉还没体会,就从滑溜溜的牛背上滚下地,又顺坡骨碌下去。待我晕头晕脑站起来,衣服破了,胳膊和腿都疼,脸上黏糊糊直渗红水。
    那老牛忽闪着大眼睛,哞哞轻吟,此举大概也把它弄糊涂了。

                                 想唱“骑着毛驴进北京”   
      
        骑牛不成,改打骑驴的主意。
      电影中那骑着颠儿颠儿的小毛驴,欢快地唱着“骑着毛驴进北京”小曲的场景,也着实迷人。
   
     自然,“先拣软柿子捏”。
     磨房里拉磨的驴戴着捂眼在一圈圈转,我起初也觉得欺负这任劳任怨的家伙确实有点残忍和不光彩,便给自己定了只骑两圈的指标。
    踩着磨盘边跨上驴背,驴立刻停了下来,给屁股上一笤帚疙瘩,才不情愿慢悠悠走起来。
    没走半圈,邻居大娘端着簸箕推开磨房门,先是一楞,接着嚷到:“你这孩子,咋就不知道心疼牲口?”
     ......
      
    终于在街上抓住一头小叫驴,把缰绳栓在树上,爬上驴身,再搂着驴脖子解开缰绳,那毛驴就撒欢儿跑起来。
    耳边风声作响,房舍和树木往后闪,我有些惶恐,闭着眼,死死抓住缰绳,一颠一颠地直硌屁股。
    “咚”地一声,脑门倍儿疼,同时从驴背上重重摔下。原来,毛驴径回驴棚,脑门和驴棚的门梁狠狠接了个吻。连唱“骑着毛驴进驴棚”的资格也没了。

                           “我是你能骑的吗?”
        
        骑上了瘾之后,眼光中就有了异样的感觉:只要看见大一点的牲畜,总寻思着能否一骑。
   
     哼哼的大肥猪在街上悠闲地晃悠,看那身段,驮上一个人准不成问题。
     问题是猪身上太脏了。
   
     我端来一盆水,泼向大肥猪,先给它净净身。
     猪受水激,吱吱尖叫着跑了。我在后边撵,怎么也逮不着。
     猪叫声引出了主人,莫名其妙地瞅着我。
   
     我灵机一动,说猪太脏了,想给它洗洗。不料主人大笑之后,还一个劲地道谢。
    我尴尬地笑着,始终不敢把想骑猪的念头说出来。
    猪直直地盯着我,心里准是在说:“我是你能骑的吗?”

                                     (载于《老年时报》)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14 08:24
下乡见啥都想骑,
却是无一得顺利,
牛背滑得上不去,
毛驴顶着撞框起。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14 10:47
现在青年玩手机,过去青年骑牲畜,各有所好。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4 22:1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14 08:24
下乡见啥都想骑,
却是无一得顺利,
牛背滑得上不去,

那时男知青大多爱骑马骑驴的,逮啥骑啥。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4 22:20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14 10:47
现在青年玩手机,过去青年骑牲畜,各有所好。


下乡时没什么娱乐活动,骑牲畜算是苦中作乐吧。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4 22:25

《苦乐年华》之四:光头的风采

      有时生活上的小事,也会带来麻烦。

      我们大队9个知青,一色的男孩子。男孩子是要经常理发的,在城里,有的是理发馆,这不算事,可在农村,哪有那条件啊。
     
       看看当地的男孩子的头型,是用剪子和刮刀联合操作的,很有特色,锅盖状而青白分明,实在不敢仿效。任头发随意长吧,几个月后,我们就会成了“监狱的囚犯”。

     一个同学突然想起,临下乡时家里好像往随行的衣柜里塞了把推子,左找右找,还真找着了。
     
      一把破推子,我们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互相练摊儿,“作品”虽不雅观, 但总比乡下的“盖儿头”强。后来推子不好使了,夹头发,夹得我们呲牙咧嘴乱叫唤,再后来,疼得我们终于“宁可断头也不断发”了。
     但头发总是要长的,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修理推子是回城探亲时的事,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


     忘了是谁提议的了,说是索性剃个光头吧,绝对的别具一格!
     一致通过,马上实施,连头发不长的也提前跃跃欲试。
   
      借来刮刀,磨得飞快。一个个轮流光着膀子,浸湿了头,打上肥皂,坐在院内凳子上,操刀手小心翼翼,在头上收割着黑草。终于,几个锃光瓦亮的脑袋熠熠放青光了。


      四个人一起走出家门,果然收到奇效:村里的大叔大婶大哥大姐乃至小朋友们,一律目瞪口呆,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那眼神,绝不亚于当今的粉丝遇到喜欢的偶像明星。
      很快,“目瞪”依旧,“口”则不“呆”了。一个个或抿嘴或大笑,还有直捂肚子的。

     初升的阳光照耀在光光亮亮的头顶上,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扛着锄头,挺胸阔步,迈步走在上工去的社会主义大道上。
   
      耪地时,四个光头在田地的垄苗间并肩缓缓前行;
     吃饭时,四个光头围坐在一个饭桌前狼吞虎咽;
     睡觉时,四个光头用造型吟诵着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


     光头的风采又延续了一段时间,渐渐地,人们熟悉了,自己也习惯了。
     又剃了几茬光头,直到修好了推子。

     

                                                       (此文收于 《春历秋思》一书)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15 08:02
乡下剃头麻烦多,
齐练秃瓢精神乐,
直到推子修理好,
方才结束造型歌。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15 08:24
当年也感受过同大队知青的理发手艺,初学乍练难免夹头发。基本上还是赶集时理发,步行5公里到赶集的村庄,有数家小店,包括理发店。不过我们村庄的男人不进理发店,理发有走村串户的流动剃头匠。每个月上门服务,热水由村民自备,洗头就用洗衣皂,不必付钱,一年的理发费用年底一次结清,自然比进理发店节省不少。还有一个特殊现象,村镇开设的理发店见不到女理发师。村民认为男人的头不能让女人碰,否则不吉。县城理发店有女理发师,同一生产队的一位青年村民算见过世面的,一次到县城理发,看到女理发师走过来,仿佛遇到洪水猛兽,落荒而逃。由于接受过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我去理发时,经常想起他们的谆谆教诲。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5 22:02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15 08:02
乡下剃头麻烦多,
齐练秃瓢精神乐,
直到推子修理好,

偏僻的小山村里,男知青剃头确实不好解决,刮秃瓢也是无奈之举。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5 22:23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15 08:24
当年也感受过同大队知青的理发手艺,初学乍练难免夹头发。基本上还是赶集时理发,步行5公里到赶集的村庄, ...

你插队那里也够封建的,男的不用女理发师。是的,那年月和现在相比,有些不可思议。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5 22:28
《苦乐年华》之五:“羊倌的歌”

          “月牙儿(哎)一(呀)落霜满天(唻呀哈嘿),
          带上我的队(呀)伍上(哎)东(噢)山 。
          要问我(这)带的是什么兵(噢)?
          雪白的(呀哈)绵羊三百(唻哎)三(唻)三百三”

   
        这是作曲家吕远在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首歌曲《羊倌的歌》,歌曲有着浓郁的山西陕西一带民歌风味。我非常喜欢这首歌,上初中时和文革期间,曾一遍遍在留声机(天津叫电钻儿)上听,年轻脑子好,几遍就会了。
      
        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我常唱这首歌,但我不会想到,一两年后,我会真的在深山崎岖的小路上,赶着几十头羊,大声唱着这首羊倌的歌......
        
          生产队本来有羊倌,那几天羊倌有事,队里问我能不能代放两天羊,我乐不得地答应问清注意事项第二天一早赶着羊群就进山了。
      
         
         
“一根羊鞭手中拿(嗬)哟,
              一杆钢枪背在肩(噢),
             悬崖绝壁任我走(唻哎——)
             带着羊群踏遍了太行山(噢)。”
        
        

           我也有羊鞭,在山里使劲甩了几次,不太响,一声两声还行;没有钢枪背,但有个小羊铲,铲块小石头扔向头羊是为了告诉它方向,可我一扔就扔到别的羊身上,还不如用手扔好使。
        羊倌告诉我,盯好头羊,羊群就不会走失。到一个草多的地方,让羊们自己吃草,你
都可以打个盹儿。
      
        

          “羊儿吃草我放哨(噢),
             羊儿睡觉我值班(噢),
         羊儿喂的(这)肥又壮(噢哎——)
         城里的同志们有吃穿(噢)。”
         
        
          羊们在山坡吃草的时候,我掏出从家里带的莜面饼子和一块咸菜疙瘩,坐在坡上香甜的吃着,三口两口吃下去后,又掬几捧清冽的溪水下肚。
      
        吃饱了,在草丛里眯了一会。
         
        大山静静的,除了我和羊,一个人也没有。空气湿润而清爽,花红草绿,蝴蝶翩飞。
   
        我把腰里别着的笛子掏出来,吹上它几段。先来上一段《荫中鸟》,再来上一段《脚踏水车唱丰收》。清脆悠扬的笛声,越过山坡,撞击着对面的山峦,在山谷里穿梭,回音袅袅,我有些自我陶醉了。
         
               
“羊角角儿长(来)羊角角儿弯,
               (这)荒山沟沟儿出状元,
               要问这羊倌儿怎么样啊,
               给我个营长我也不换,(嘿哈)我也不换。”
         
      
         
          吹累了,唱够了。看看羊,还在附近,吃草的蹭痒的卧地的各有姿态。到羊群中,捉只最小的,抱起来,抚摸抚摸。那小羊和我不熟,咩咩叫着,许多羊就抬头注视着我。
      
        天不早了,还有好几里山路呢,得赶着羊群回村了。费了一阵好劲,控制了头羊,羊群顺着沟口慢慢往回走。
      
       当了一天的羊倌,唱着《羊倌的歌》,我和我的羊儿回家了。         
                 
              
“月牙儿一落(就)霜满天,
               带上我的队伍(啊)上(哎)东山(唻)
               上东山,
              别看我羊倌小又小(哎),
              羊群里我是一个司令(唻哎——)
              司(唻)司令官。
            (噢,买七买七结咧咧噢——)   
  
  
            
                                          (载于《中老年时报》)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16 08:06
欢快跳跃小羊倌,
唱着歌儿上了山,
一天下来真惬意,
心情愉悦赛神仙。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16 09:30
“给我个营长我也不换”,看来放羊比田间劳动更轻松自在。麻沙公社草木茂盛、四季长青,当地村民不论集体还是个体都没有养羊的,大概自古以来就没有养羊传统。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6 22:0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16 08:06
欢快跳跃小羊倌,
唱着歌儿上了山,
一天下来真惬意,


我喜欢动物,觉得放羊比其它农活好多了。和牛羊在一起,人也单纯多了。谢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6 22:09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16 09:30
“给我个营长我也不换”,看来放羊比田间劳动更轻松自在。麻沙公社草木茂盛、四季长青,当地村民不论集体还 ...


北方羊要比南方多一些,我们插队的那地方,每个生产队都有羊群。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6 22:14

《苦乐年华》之六:
                        “咔嚓”一声....            
        
        羊倌向队长报告:一只羊掉下山,摔折了一条腿。
     
      我们四个知青立刻涌到队长身边:“反正羊瘸了,不如给我们改善伙食吧 ?”
     队长沉吟一下,笑了,痛快地说:“扛回去吧!羊皮别忘了交给保管。”
     喜从天降,简直盖了帽儿!
     
      已经几个月没见荤腥了,赶忙又叫来四小队的另五个知青,那几个谗猫儿闻讯即到,山呼万岁。九个人凑一块儿,准备来个羊肉大会餐。
   
      院子里放一块菜墩,我们几个分别按住羊头和羊身羊腿,“刽子手”手持利刃就往羊脖子上捅——
     第一刀,偏了——羊皮太滑;
     第二刀,溜了——羊皮太厚;
     第三刀,浅了——羊咩咩乱叫;
     第四刀、第五刀,羊满身是血乱扑腾......
     
      “刽子手”凶像毕露,扔下刀,抄起长柄斧子,“闪开点儿——!”,我们几个忙仰身、侧脸、闭眼,只听“咔嚓”一声——
   
      等队长指派前来屠宰的社员赶到时,可怜的羊儿已是“千刀万剐”之后,身首异处了。


                                (此文收于《归忆青春》一书)


作者: 冰凌花    时间: 2018-1-17 06:02
知青生活叙事真实可信,朴实无华的语言打动人心,幽默诙谐的经历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17 07:55
燕津 发表于 2018-1-16 22:14
《苦乐年华》之六:
                        “咔嚓”一声....            
        

九名知青要杀羊,
不会用刀手脚忙,
最后干脆举斧剁,
这只羊儿好遭殃。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17 08:23
队长优待知青,年轻人几个月不见荤腥,羊肉大餐确实让人欢欣鼓舞。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7 14:04
冰凌花 发表于 2018-1-17 06:02
知青生活叙事真实可信,朴实无华的语言打动人心,幽默诙谐的经历令人回味无穷。 ...


谢谢冰凌花。其实知青在插队期间,吃了不少苦。我觉得,写得太凄凉了不如写得诙谐幽默些好。苦中作乐,自娱自乐。再谢冰凌花。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7 14:09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17 07:55
九名知青要杀羊,
不会用刀手脚忙,
最后干脆举斧剁,


其实等一等,队长派的宰羊人就来了。那时我们是半大小子,觉得自己宰羊更好玩,于是提前“自力更生”了。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7 14:15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17 08:23
队长优待知青,年轻人几个月不见荤腥,羊肉大餐确实让人欢欣鼓舞。


还真是优待。一只大羊挺重的,只算5元钱,羊皮交给队里扣掉1元,合算整只羊才4元,还是从秋后结算中扣除。那只羊我们9个知青吃了两顿还有余富。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7 22:28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2 13:42 编辑

《苦乐年华》之七:
                                六碗米饭     
      
         插队期间,我们的口粮不仅够吃,而且还有余富。
      这是因为一则知青的指标不低,每人每月按45斤供给,二则无论谁回津或是春节集体回家都不带粮食,所以口粮很充裕。
   
       所缺的是菜,尤其是在插队的头一年,由于没有储备,更显匮乏。
   
       开始队里供应,月余后就停了,再由队长端着笸箩挨家去敛菜,咸菜疙瘩为主,也有些许土豆萝卜一类的鲜菜,吃百家菜,五花八门。敛菜时,队长挨家串,大嗓门能传半个村子:“给青年凑点菜!什么都行,快点!”我们在屋里听着,觉得队长像我们的丐帮头,替我们在行乞。
   
      八分感激,二分自怜。
   
     村民家的菜蔬也不富裕,敛了两次,一次比一次少。到后来,我们将长醭的咸菜误以为坏了扔进泔水缸,老乡更很少给了。
        
      开始自力更生了。说自力更生其实不准确,因为菜类属于一无所有。
     
      从供销社买来大粒的青盐,抓出一把,洗净放进碗里,用开水一沏,端上饭桌,盛上饭,用盐水一浇,盐水拌饭,开吃。
   
       一天三顿,两个来月,顿顿如此。
     
       农村的小米饭很香,因此头些天还不觉什么,到后来想菜想的,山上的野菜刚出芽,拔出来就往嘴里塞,那口感绝对超过如今的肯德基麦当劳一类。
   
       都是大小伙子,出工又不惜力,每天不等收工肚子就唱歌。回家后点灶做饭,捞出干饭沏好盐汤,狼吞虎咽起来。
   
       吃饭时也不单调,两种游戏几乎顿顿配合:一是创纪录,相当于现在的吉尼斯,看谁吃得多。农村的碗挺大,满满而平平的一碗是标准。竞赛结果,最低的为4碗,最多的六碗;另一游戏有些下作,吃饭的同时,每人轮流必须说出一种最恶心的东西当作“作料”,而且绘声绘色描述,互相恶心,看谁挺不住。
   
      最初真有挺不住的,放下碗到外面去呕吐,后来谈笑自若,轻松怡然。
   
      只有六碗饭的记录没有打破,最初的记录一直保持到“活动”的结束。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18 08:54
队长为知青敛菜,当年还未享受过这种待遇。粮食充足、蔬菜匮乏的状况与我们大队知青极其相似。生产队的粮食定量只有一个标准,按人头分配。即刚出生的婴儿和全劳力定量一样多,孩子多的明显占了优势。知青都是来去无牵挂的单身汉,为了显示公平,生产队还有一项规定,单身汉每年再增加数百斤稻谷。填饱肚子完全不成问题,但吃菜要靠自留地解决。除了少数勤快能干的知青,蔬菜能自给自足。大多数知青的自留地野草长势喜人。麻沙公社有酱油厂,因此喝酱油汤倒很容易,如果口袋里有几片小钱,可以升级为蛋汤。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8 22:43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18 08:54
队长为知青敛菜,当年还未享受过这种待遇。粮食充足、蔬菜匮乏的状况与我们大队知青极其相似。生产队的粮食 ...

现在想想,当年缺菜的日子不知怎么熬过来的。那时很乐观,整体嘻嘻哈哈的。我们那里没有酱油,我们从天津带去的固体酱油,成了全村稀罕的东西。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8 23:02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2 13:42 编辑

《苦乐年华》之八:
                     只有山歌敬亲人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      

        这是歌剧《刘三姐》中的一段歌曲,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播送的《走进广西》专题节目中,我又听到了这支歌,那知青岁月中的一件往事再次从心底浮现出来......

       下乡的第一年,我在围场老窝铺修水库。那一天,我们在半山腰伐树,休息时,我和另一个天津知青坐在伐倒的树枝叶丛中恢复着刚才消耗的体力。夕阳暖暖地照在我们身上,我们闭上眼睛,任和煦的暖风轻拂面颊,听山下泉水淙淙作响。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
      
      
       突然,山下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我俩不由直身坐起,睁大眼睛往山下望。在这偏僻的山沟里,当地的村民很少会唱这样的歌,这是谁在唱呢?
      
       山下的小溪旁,一个穿着补丁蓝制服、挽着衣袖和裤腿的姑娘在洗手和刷洗锄头,蓝制服上不同色彩的补丁格外显眼,衣领内往外翻的白衬领和衣袖挽起露出的肤色含蓄地显露着青春的色彩。站在青山绿水的背景里,简直是一幅绝佳的山水画。
      
       我俩小声地议论:看衣着、观形态、听歌声,估计也是和我们一样的知青。
     
       歌声随着身影渐行渐远,流散在炊烟袅袅的小山村里。

      第二天晚饭后,我们几个同住一起的知青民工回到房东家,看到房东家有客人,怎么看怎么像那个唱歌的姑娘。一口的天津乡音是那么亲切,果然是知青老乡,在和房东娓娓诉说着生活琐事。
      
      姑娘和房东说了许多,从“听话”中得知两个女知青的生活状况。说了很多,仿佛在自述。

       当时怎么就没能大大方方地出去,和家乡的知青认识认识,交谈交谈。两个女知青生活一定有许多困难,我们这些小伙子去帮着打打柴,挑挑水,一起谈谈家乡,说说笑话,用快乐冲淡生活的困苦和精神的寂寞,不是很好吗?
      
      几个没出息的窝囊小伙子,居然没有一个出去搭话的。
      
      不久,我先行离开了水库工地,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那位女知青老乡。

     有时回忆下乡的生活,难免也想起那位女知青。尽管没有说过话,也不知姓名,甚至连容貌的记忆都很模糊,但还是有着一丝的牵挂,不知她是什么时候离开的?是选调还是病退?

     几十年过去了。从那以后,只要我一听到“多谢了...只有山歌敬亲人”的歌声,就想起那个挽着裤腿在小溪旁,边冲洗锄头边唱歌的天津姑娘。

     那是一幅青春色彩融于山水间的美丽画卷。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19 07:37
出工听得山歌亮,
次日认定美姑娘,
几个小伙太腼腆,
楞是没敢上前方。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19 09:20
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不敢与异性交往,这种状况当年相当普遍。上山下乡前夕,一位同班同学提议到学校附近的于山风景区合影,以纪念同窗之谊。他的父亲在照相馆工作,拍摄洗印都很便利。班上大多数男生参加了合影,没有一位女生。其实班上不乏秀外慧中的窈窕淑女,可是当年男女界限泾渭分明、形如陌路,没有人提议要召集女生参加合影留念。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8-1-19 20:04
      悠悠往事,桩桩件件,承载着青春的回忆盈展在眸前。苦乐年华,回眸一望,但求心安度晚年~ 谢谢您的贴文~ 恭祝新年快乐~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9 22:32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19 07:37
出工听得山歌亮,
次日认定美姑娘,
几个小伙太腼腆,

当时的青春小伙儿,在深山沟里听到这样的歌声,确实有些心怦怦跳,那是孤苦的插队生活中的一丝美好憧憬。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9 22:39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19 09:20
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不敢与异性交往,这种状况当年相当普遍。上山下乡前夕,一位同班同学提议到学校附近的于山 ...


那时男女学生中,确实封建得很。就连选调后,我们分在同一厂的男女知青,走路见面一低头就过去了,很少说话。哪像现在青年男女这样大方。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9 22:42
雾梦 发表于 2018-1-19 20:04
悠悠往事,桩桩件件,承载着青春的回忆盈展在眸前。苦乐年华,回眸一望,但求心安度晚年~ 谢谢您的贴 ...


最近这些年的事情往往容易忘记,插队年月的许多事情,有些连细节都能回忆起。谢雾梦。顺祝健康快乐幸福!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19 22:47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2 13:40 编辑

《苦乐年华》之九:
                                 不速之客              
        
        
        插队第二年的冬天,同屋的四个知青,两个出民工未回,一个回天津去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人。
     
        地里的活儿已经忙完了,我在大队里打机井。这是一个累活,虽然工分高,也很少有人愿意去,我是单身,所以队里派我去。村子离工地3、4里地,每天顶着凛冽寒风走,拖着饥饿劳累回。

       这天,收工了,我又饿又乏,扛着锨慢慢往回走。进了村,远远地,我看见我们知青屋的烟囱冒起了袅袅炊烟。
   
        咦?知青点只有我一人,这是谁呢?回津的或出民工的回来啦?
     
        我推开屋门,一个人在烧水,正要淘米下锅。我和他四目相视,互不认识。
   
        一个不速之客。
     
        见我发愣,不速之客边娴熟地做饭,边和我打招呼:“回来啦?不认识吧?我是... ...”

       他说,他是大头山公社的,也是天津知青,和他队的社员一起到这里伐树拉木材,本来派住在其他社员家,听说这小山村有天津知青,就不住派房,直接上我这来了。一看我没收工,就直接进屋(那时家家都不上锁),索性就先点火做饭,让我回来吃现成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仔细地打量这位插友:戴一顶半旧的狗皮帽子,麻绳系着有些破口的棉袄,脚穿一双毡疙瘩,身上没有一点知青的痕迹,如果不是一口天津话,纯粹是当地一个村民老乡。
   
        以后的一些日子里,我的知青小屋有了生气:我俩谁回来早谁做饭,饭后钻进早已铺好的热被窝,聊家乡聊学校聊生产队聊农活,聊到其中一人打呼噜为止。

       伐木的活儿干完了,他该回去了。临走头一天,我特意早回来,为他做点好吃的,没想到他去了趟供销社,打了些散白酒,结果我俩都喝个酩酊大醉。
   
        喝着酒时,他先哭了,说了一些话。我也哭了,也说了一些话(记不得说什么了,反正都是平时聊过的)。
   
        我俩不约而同,都想给对方写点什么。我从箱子里掏出笔记本,撕了两张,一人一张,互相背着,各给对方写几句。写完,互相一交换,巧了,都是七言四句的一首短诗。
   
        临睡前,两张纸在一起,都放在大柜上。第二天,他早起随本队社员回队,没惊动我悄悄走了,走时天还没亮,他把两首诗纸都拿走了。
   
        我只记得俩人的各两句。他的两句是:“临别* *(我的名)莫许愁,革命友谊才开头...”;我的两句是:“...三餐共进农家饭,一寝月斜话投机。”

       我俩从此再也没见过面。
   
        后来听说他选调在承钢,离我的企业不远,我几次到承钢找我的同学,每次都打听他,同学还帮我联系了两次,一次是他正好出差,另一次原因记不准了,当时总觉得时间有得是,早晚能见面,不料再一打听时,说他病故了。这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生活的路沟沟坎坎,路上的人踪影相逢,曾为同甘共苦的一室兄弟,难却南来北往的过客陌人。
   
        尽管人的一生漫长岁月中仅相处数日,尽管音貌依稀记不准人的轮廓,但是这段苦难生涯中的兄弟情,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20 07:44
当年同一屋檐下,
把臂交往数日遐,
此后一直未得见,
想要拜访已晚啦。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20 10:27
他乡之客萍水相逢,临别互相赠诗,“革命友谊才开头”联想到六十年代电影的插曲《送别》,一首脍炙人口的老歌,充满依依惜别的友情。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0 23:1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20 07:44
当年同一屋檐下,
把臂交往数日遐,
此后一直未得见,


选调后我俩的单位离着不远,去了几趟没见到,总觉得机会不少,谁知命运却是如此。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0 23:20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20 10:27
他乡之客萍水相逢,临别互相赠诗,“革命友谊才开头”联想到六十年代电影的插曲《送别》,一首脍炙人口的老 ...


在孤苦的岁月里,“他乡遇故知”,总有些伤感,于是才有了两个大小伙子离别时的哭泣。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0 23:25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2 13:37 编辑

《苦乐年华》之十: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少年钟情,少女怀春。
      
         刚下乡的时候,正是钟情和怀春的年龄,我们9个知青,一色的“钟情”分子,没有“怀春”的。


      山沟沟来了城里的小伙儿,引起了山妞妞儿们的注意,每逢大队开会或搞什么活动,我们身前身后总是一群穿着鲜艳衣服的姑娘,叽叽嘎嘎说笑,来来回回走动,晃得我们眼花头晕。
     
       那时城里的孩子也封建,还不如山里的姑娘大方,从不敢在姑娘面前放肆,倒是常受她们的打趣和奚落。
     
       虽然到了谈情说爱的年纪,我们不敢恋爱,更不敢想安家的事。一则有城乡差别观念,自己虽然落魄,娶乡下姑娘还是不甘心,二则命运未卜,前途焉知,不敢早定。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谈论姑娘,不对姑娘品头论足和打分,关起门来,我们会把见到的姑娘互相品头论足一番。


      那天,我们四人正在吃饭,门被推开了,一个50岁左右的大婶走了进来。
   
     “你们吃你们的,我坐这儿。”,大婶不见外,一屁股坐在小柜上。
      
       我们不认识这大婶,放下碗筷,望着大婶:“您是... ...?”
      
       大婶不紧不慢,说出了一番话:
      
      “二队有个姑娘,叫**(小芳),人可好呢,白净白净的,那叫中看,今年18岁,和你们正好般配,你们商量商量,看谁能看上人家,我去跟姑娘说去... ...”

      我们面面相觑,都没出声,一个劲忽闪眼睛。
     
       商量商量?——这事有商量的吗?
      白净,中看,般配,——我们不认识,谁啊?

      我们想乐,但使劲憋着,还得一本正经地谢“媒人”。
      一个劲儿的谢谢让热心的大婶满脸堆笑,一高兴,非要把我们四人的婚姻大事全承包下来。
      
       大婶刚离开屋子,我们笑倒在炕上。


      过了些天,大队的社员集中开会传达什么精神,我们想起“小芳”,和人打听,哪个是“小芳”?
      哇!山沟沟飞出金凤凰!大婶的话挺准,果然是“白净白净”,果然是“那叫中看”。

      只是笑谈。 还是那句话,命运未卜,前途不明, 不敢也不能谈恋爱。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21 08:08
村里姑娘爱知青,
找人托媒介绍明,
几个傻小哪敢应,
只怕因此难回城。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1 13:45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21 08:08
村里姑娘爱知青,
找人托媒介绍明,
几个傻小哪敢应,


插队时期,确实不敢谈恋爱,一来前途未卜。二来我们队没有女知青,当地的的确看不好。谢龙行天下。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21 19:48
“那叫中看”的小芳,知青却敬而远之。虽然媒体上一再宣传知青扎根农村一辈子,实际上没有多少人响应。我们大队有一位知青向我展示一双纯手工制作的布鞋,说是村里的姑娘小芳送给他的礼物。两个人是郎有情妾有意,春节回城探亲时,小芳和这位知青同行,到知青家过年。不过后来知青招工后就没有下文了,主要是当时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造成的。如果像现在农民可以在城里工作置业,两个人大概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1 23:01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21 19:48
“那叫中看”的小芳,知青却敬而远之。虽然媒体上一再宣传知青扎根农村一辈子,实际上没有多少人响应。我们 ...

插队后期,男知青几乎都离开村子回城了,个别女知青嫁给当地农民,回城就难了。男知青没娶小芳就对了,女知青当小芳嫁给当地人,结局没有太好的。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1 23:06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2 13:38 编辑

《苦乐年华》之十一:

                                       查账      

      
      下乡第三年,有一天,队长领两个人进了我们屋,说来人是上面“知青办”的,查知青账来了,你带他们找会计去,已经和会计说好,在会计家等你们。
      
       队长三言两语后走了,两位“知青办”的告诉了我来龙去脉:
      由于发现有生产队克扣知青的专款,反映到县里,县里责成专人到各村查一下,强调必须有知青参与查账并签字方可。
      
       我们小队4个知青,都没在队里:两个出民工了,一个在公社道班,我在5队教学住校,今天恰好回来。
      
       只有我代表知青查账了。
      
       进村3年了,只知道国家给知青拨了专款,但钱在哪里,多少钱,怎么花,一概不知,更是头一次接触我们的账。
      
       查账的地点在会计家。
      会计给倒上水,说他在这不方便,就溜之乎也了。

      来的两位其实不是知青办成员,大概是委派公社里什么员之类或是从其他队临时抽调的。他们和我打招呼说,你自己查吧,先慢慢看,有问题告诉我们,之后也双双串门去了。
      
       其实没几笔,一会儿就看完了。
      每人400元的安家费,4人共计1600元。盖房子每人扣除150元,余1000元,第一年口粮和添置的农具、家具每人约几十元(数字忘了),这些项目虽略有夸张,但还是基本符合的。
     
       问题还真有:
   
       例如灯油买了好几十斤,羊肉猪肉买了好几十斤,还有一些与我们更搭不上边的项目。进村初期,队里给的灯油先后两瓶,告诉我们用完自己去供销社买,进村头几天队里派人做了几天饭,二斤肉足矣。
   
       还发现一些其它问题。
      
       我找到那二位,一起去了队长家。
      
       一进队长家门 ,没等我说话,队长有些苦笑,那朴实的农民脸上明显挂着一丝惭愧一丝不安。
      
       我倒像犯了错误似的,有些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地提出了疑问。
         
      这事如果放在现在,我很可能听到“合情合理”的辩解,“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及对知青“无微不至”照顾的例子。
        
       老队长一脸真诚:“是,我们用了点儿,你知道,咱队里穷得叮当的,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现钱儿。上头儿让天天晚上办学习班,点灯熬油的,哪有钱买啊,一直使着你们的钱;
      还有,一听到你们要来的信儿,我们早就买好了肉等着,一天没来,两天没来,大伙馋啊,边吃边等,等你们来了,肉也吃差不多了,嘿嘿......”
      
       想起了进村后队里对我们的种种照顾,看到了队里和各家穷掉渣的生活窘况,我不能再说什么。
      
       那二位望着我:“你看——”
      
       我在他们的本本上写下了一行字:生产队没挪用我们的钱,(又画蛇添足般地加上一句)对我们照顾很好。
     
        对上面的调查撒了个谎,没有犯错误的感觉,倒觉得挺坦然。
       我想,那几个哥们回来,也不会说什么......


                          (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22 07:43
上级派人来查账,
小伙看得清楚样,
队长说起有缘由,
知青心底温暖洋。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22 09:21
知青与贫下中农朝夕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面对乡亲们的糊涂账自然睁一眼闭一眼。麻沙公社福州知青就有600多名,公社知青办主任是光杆司令只有一个人,对知青基本上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当年的知青安家费也是一本糊涂账,也没有查账一说。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2 21:55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22 07:43
上级派人来查账,
小伙看得清楚样,
队长说起有缘由,

上级派人也是走过场,来的人是公社雇的,回去一上报就行了。知青账各村都不复杂,都是几笔,可是不占用知青资金的村,少而又少。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2 21:57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22 09:21
知青与贫下中农朝夕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面对乡亲们的糊涂账自然睁一眼闭一眼。麻沙公社福州知青就有600 ...


村长挺憨厚的,村民也都朴实,花点知青钱能理解,装聋作哑就是了。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2 22:06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3 13:32 编辑

《苦乐年华》之十二:


                                “那小玩意儿”
         
      
      
       城里招臭虫,乡下招虱子,那个年代,大抵如此。
      
       在城里让臭虫咬得够呛,跑乡下去了,没想到,在那里又结识了“新朋友”。
     
       下乡时正是数九隆冬,到农村不久,发现在农家的炕头,有些人脱下外衣找虫虫,尤其是办什么学习班之类的时候,坐在暖烘烘的热炕头上,一人一捉,引来好多人“连锁”。
     
      没见过那小东西,看见人家捉,心里有些腻歪的同时,还有些好奇。
     
      不料两三个月后,我们竟然就和那小东西亲亲密密了,而后形影不离了好几年。
     
      那天,我们九个弟兄在四队知青点吃过饭后,一人喊身上痒,脱下外衣撩起绒衣,竟然发现了一只,几个脑袋立马凑了过来。过去只是在生物书上见过,这次是实物观摩,于是仔细观察这"知青第一虫"。
     
      取笑起哄,哈哈过后,我们四个回三队知青点了。
     
      晚上脱衣睡觉时,又想起此事,一边说笑一边检查一下自己。不料,我四人竟不知何时,也被全员聘任为"虫虫饲养员"了。
     
      赶快找来一个小玻璃瓶,把这白里透红的小生灵放进去,便于仔细观察,不一会就"禁闭"了好几只。
     
      正义感我们还是具备的,这小玩意是害虫,当处于极刑。看够了玩腻了,"午时三刻"也到了。把小瓶放进火盆,先看"阶级敌人"四处逃窜,再赏“炮烙之刑”后"横尸瓶底"的胜利战果。
     
      后来,司空见惯了。这小玩意在你身上安营扎寨后,就再也不战略转移了。我们把衣服用滚水烫了几次,最终也绝不了根儿,只好像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共居同一家园,无奈地和平共处了。
   
      每年回津过年,一进门就像相声里二他爸似的喊上一句:"快把大木盆拿出来啊!",
   
      里外全脱,开水伺候,分门别类,"煎炒烹炸"。            
     
      这小玩意也怪,每一回城,几天就绝迹,可一回村里,你就是再介意再上心,几天就飘然而至,和你卿卿我我了。
   
      要说插队就是能锻炼人,此又为一例证。
   
      刚来时对这小东西挺讨厌挺腻歪的,用手摸摸都嫌脏;两年后你再看咱知青:太阳底下羊圈旁,地头歇晒阳阳的时候,咱也坦然自在地衣服一脱,盘腿一坐,两个拇指嘎嘣嘎嘣掐虱子,面对衣缝里的虮子,有时也隔着衣服用牙齿像蹬缝纫机一样,嘎吱嘎吱"走一趟线"。你要是外村人走近,绝对分不出谁是知青谁是村民。
   
      还有,一个人走路再也不孤独了,虽然谈不上"身带雄兵百万",也"弄个师长旅长干干"不成问题。
               
      几十年过去了,城乡的家庭和个人卫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估计现在农村边晒太阳边找虱子的情景恐怕也绝少见到了。
   
     虽然这事上不得台面,写起来读起来心里都有些腻歪人的感觉,但幽默点说,那的确也是乡村里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线"。


                                      (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23 08:05
城里臭虫乡间虱,
怎么躲避也亲至,
终于坦然来对待,
人人风景独特施。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23 16:25
本帖最后由 麻沙老农 于 2018-1-23 16:42 编辑

“这小玩意也怪,每一回城,几天就绝迹”,南方农村虱子少见跳蚤很多。跳蚤似乎也喜欢乡居生活。下乡前没见过跳蚤的尊容,插队后才领教了跳蚤的威力,被窝里有一只跳蚤彻夜辗转反侧,跳蚤来无踪去无影是跳高冠军,要捕捉相当不容易。因此知青半夜三更起床抖被子,就是在驱赶不速之客。尤其是到了春季跳蚤猖獗,按照村民的说法:在油菜开花结籽的时候,跳蚤最多。和城里人说起跳蚤的困扰,城里人以教训的口吻说:“要讲卫生多洗澡。”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实际上跳蚤最喜欢讲卫生的人,刚洗完澡跳蚤就闻香而至,如果蓬头垢面皮粗肉糙,跳蚤还不一定愿意光临。对付跳蚤的利器是敌敌畏,在房间地面喷过以后,一段时间内跳蚤销声匿迹。当时没有环境污染的观念,能消灭害人虫就好。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3 21:49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23 08:05
城里臭虫乡间虱,
怎么躲避也亲至,
终于坦然来对待,


在城里没见过虱子,在乡下初次见到特别好奇。当后来招了虱子以后,开始是浑身痒痒,后来就没感觉了。应了那句话:“虱子多了不咬" .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3 21:57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23 16:25
“这小玩意也怪,每一回城,几天就绝迹”,南方农村虱子少见跳蚤很多。跳蚤似乎也喜欢乡居生活。下乡前没见 ...


南方跳蚤多些,虱子是北方多。北方冬天人们穿的衣服多,贴身的衣服尤其是绒衣绒裤,是虱子安家的理想处所,人们几乎不洗澡,虱子呆在里边有吃有喝又保暖的,何乐不为呢?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3 23:27
《苦乐年华》之十三:
                                  夜雨滂沱 
             (题记:那一整夜的瓢泼大雨啊,我坐在泥水地里,无助地承受......)        
      
       下乡第一年,我在围场老窝铺水库工地出民工,那一年,不到20岁。
  
      有人从生产队给我捎来一封来自天津的家书,信里说母亲病得厉害,又想我,天天念叨我的名字。
      眼泪刷地流了下来。马上找指挥部请假,简单收拾一下,没吃午饭,拿着两个玉米面饼子和一块咸菜,边吃边往生产队赶。
  
      生产队离水库工地70里,那时根本没有车,只有靠两条腿走。
                                         
       一路上几乎见不到人,路也不是正路,为抄近,还净走些田间小埂,有时路断了,只好遇沟而跳、遇水而趟。
  
      黄昏时,大约已走了40里,到了南山嘴一带。两个饼子的热量早就消耗殆尽了,饿得有些撑不住了。找个老乡家,要了一块干粮,喝了一气凉水,老乡家只剩了半块干粮给我,吃完后只是觉得更饿。
  
      走出老乡家,接着赶路。
  
      又走了不到10里,天色暗了下来。回头望望天空,有些惊呆了。
      大片大片的乌云浓浓地追了过来,一场大雨是躲不过去了,我加快了脚步。
   前面有座山,可以走近路,来时就是走的这条山路,我沿着小路上山了。

   
      天色突然黑了下来,本来就模糊的小路现在一点也看不到了,我无法再走了。
   
      顷刻间,暴雨倾盆而下。衣服马上湿透,雨水顺着头发往下流,山上的雨水在脚底下哗哗流过。躲,无处可躲;走,无路可行。我扶住一棵树,站在那里,任雨水恣意发作。
   
      天是漆黑的,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伸手不见五指;
     大雨哗哗,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倾盆”。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两个小时过去了,雨没有停的意思,我又累又冷又饿。反正身上里外都是湿的,索性一屁股坐在泥水里。
   
      靠在一棵树下,我坐在水中,伸直了腿,水从我的腿缝中淌过,我昏昏沉沉地闭上了眼睛。
   
     天,黑黑的,雨,大大的。
    坐在泥水里,好多好多记忆中的往事此时渐渐苏醒,格外清晰:
   
      想起那次生病,一家人围着我,妈妈用小勺一勺一勺喂我罐头--好想妈妈;
    想起父亲每次上班前把饭盒里的肉悄悄拿出来,留给我们中午吃--好想爸爸;
    想起哥哥一次次的关心和容让,想起弟弟一次次的玩耍和依恋--好想我的兄和弟;
    想起我的亲戚,想起我的邻居,想起我的老师,想起我的同学......
   
      迷迷糊糊地,我似乎睡着了。

    不知什么时候,雨停了。虽然山上的流水仍在淙淙往下淌,树上的雨滴仍在不住往下滴,但的确是雨停了。
   
     夜是那样地漫长,只觉得很冷,身上有些瑟瑟发抖,大概是下半夜了。
   
     我摸着黑,脱下所有的衣服,使劲拧干水分,重新穿上。
   
     北方的雨,很少绵绵,没多久,星星从云层里钻了出来,月亮也在云中时隐时现,山峰和树木渐渐清晰了。
   
     我还是不能走,因为脚下无路,也不知方向,甚至连该上山还是该下山都拿不准。
   
     身上冷,就得活动,伸伸胳膊踢踢腿,抓住大树转圈圈,甚至放开喉咙吼了一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夜空里,声音传得很远,回音在山里萦绕。

    天似乎有些亮了。
    我渐渐看清了四周,又吓了一跳:五六米外是个陡坡,足有十几米高,如果在黑夜里乱闯,可能会跌落下去,心中暗暗庆幸。
   
     找对了方向,我摸索着前行,脚下的草极滑,我扶靠着一棵棵的树,踉踉跄跄赶路。走了不多远,找到了路径,总算有了前进的目标,走上了正路。

    大约又走了20里,翻过一座小山,我的小村庄终于映入眼帘......



                                               (收于《春历秋思》一书)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24 08:02
水库工地收到信,
连夜赶路回乡村,
夜半淋雨树下睡,
唱着京戏找到村。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24 11:19
夜雨滂沱滞留山中,只因探望慈母归心似箭。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4 22:5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24 08:02
水库工地收到信,
连夜赶路回乡村,
夜半淋雨树下睡,

虽然挨了一夜的雨水浇,受了不少罪,又有生以来唯一的一次像叫花子一样要饭,但是这次经历却成了我一生的财富。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4 22:56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24 11:19
夜雨滂沱滞留山中,只因探望慈母归心似箭。


思母心切,归心似箭,上午干了一上午活儿,不顾70里的遥途下午赶路,只是计划不周,应该从伙房多拿两个馒头或窝头好了,饿比累还难受。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4 23:01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4 23:02 编辑

《苦乐年华》之十四:
                             任教第一天

      
        学校不远了,我背着铺盖卷,不由加快了脚步......

        前几天,大队白书记找我,派我到第五生产队去任民办教师。
     五队是由分散在方圆十几里的七八个小山村组成,学校就座落在一个只有5户人家的小村里。

      几个孩子蹲在学校门口玩沙子,见我走来,互相嘀咕几句,站了起来,笑着打量我。
      一个女孩大大方方地问我:“你是新老师吗?”
   
      我说是,他们很快围了过来。
     一个八九岁的男孩牵拉着我的手,依偎在我身边。另一个头发蓬松、满脸沙土的男孩指着房子说:“快进屋吧,老师。”

     所谓学校,是两间旧草房。较大的一间是教室,里边几排高低不等的桌凳,墙上一块泥磨的黑板,中间是一个大炉子。教室后边地上堆放着取暖的木拌子;另一间是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一盘火炕,一张桌子。

     学生们陆续来了。
   
      每一个进门的孩子都由先到的孩子报告重大新闻:新老师来啦!
     有的冲我傻乐,有的惴惴不安地躲到别人后面。几个孩子点着了炉子,还有几个用力扫地,教室内顿时尘土飞扬。我和一个较大的孩子抬来一桶水,准备泼地。
   
      “你们谁能拿个瓢来?”我问。
      所有孩子顿时都楞了,茫然地望着我。
   
       我顿时醒悟,赶忙补充一句当地话:“就是水葫芦啊!”
     “哈哈!老师管水葫芦叫瓢!”
    “瓢!”“瓢!”,几个孩子大声地重复,所有的孩子全哈哈大笑起来。
   
      “瓢”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
   
       我吹响了哨子,学生们忙乱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不到30个学生,却是一到五年级全有。虽然前任老师已简单介绍过这种复式班的教学方法,但我还是摸不着边。不知这5个年级同在一个教室、语文数学一块教是个什么样子。
   
      这一点上,孩子们却是我的老师。
     他们七嘴八舌,告诉我怎么教他们。
   
      我象个小学生似的用笔认真记下来。实验了一节课,果然体验到孩子们比我经验丰富多了:我讲五年级数学,其他年级便自觉预习语文和数学;我讲四年级语文,五年纪又在做我刚布置的作业.....

       教室后面传来孩子的哭声。
    我循声走过去,一个十五六的女学生惶恐地站起来,身后背着一个不足三岁的娃娃,见我过来,胆怯地说:“老师,我家没大人......”
   
     所有的学生都看着我。
   
     我接过孩子,摸摸小脸,又递给她说:“没关系,孩子要是哭,你就抱他到外面遛一会。”


      孩子们都笑了,我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收于《归忆青春》一书)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25 07:50
奉命去教复式班,
经验不足学生添,
有背娃娃来上课,
艰苦条件心中酸。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25 19:02
乡村小学师生关系很融洽。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5 21:5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25 07:50
奉命去教复式班,
经验不足学生添,
有背娃娃来上课,

这以前,我从不知道复式班,更不会教。好在孩子们比我熟悉多了,你给一个年级讲,其他年级的几乎不用你操心,复习的预习的写作业的,各干各的。老师真累,每天的备课量太大。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5 22:01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25 19:02
乡村小学师生关系很融洽。


确实。乡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朴实。孩子们对我很好,帮我垒鸡窝,捡鸡蛋,打柴禾,甚至帮我做饭。我去公社开会十来天,家里全靠学生们照顾,每天喂鸡捡鸡蛋,等我回来时,有了满满一盆鸡蛋。我回津带的黄豆,是孩子们一粒一粒替我挑选的。选调后一段时间里,我特别想这些孩子们。现在这些孩子也有60上下了。谢麻沙老农。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8-1-25 22:04
燕津 发表于 2018-1-24 23:01
《苦乐年华》之十四:
                             任教第一天

      看着农村的孩子是那样的朴实,真是可爱。看着那个小女孩,感觉很难过,想哭了......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5 22:11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5 22:15 编辑

《苦乐年华》之十五:
                                 负重之旅       

       四个沉甸甸的大旅行包,两个满满的大书包,一个人带着出门,又坐火车又坐汽车的,你觉得不可能办到吧。
      嘿嘿,在咱知青面前,没有办不到的事。

      我是大队9个知青中第一个回津的。
      下乡第一年,母亲病重,我匆匆回津,一个多月后,返回插队地。

      回到天津后,先到各家汇报我们插队的生活情况,临走时,各家把捎给孩子的东西都集中在我家,让我带回。

     带回的东西堆在一起,装了满满四个大旅行包和两个大书包。有大米、白面、挂面、肉丝炸酱、固体酱油、各人衣物等,估计总重一百多斤,一个人确实拿不了。

     从天津到围场插队的地方,得先坐火车到北京,再乘晚上北京到承德的慢车,第二天早晨到承德,转乘去隆化郭家屯的长途汽车。
     在郭家屯下了汽车还有50里山路,那可什么车也没有,只有靠两条腿走路。

     不能辜负家长的心意,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是改善我们生活之本啊,都得带回去,一件也不能少。

     从天津出发时还好办,许多人送我上火车,到北京以后的负载行程,全靠我自己了。

     我是这样拿6件行李的:
     两个大书包十字形左右斜背在身上,手提两个大旅行包往前走若干步,放下,回去提另两个手提包,走过前两个提包一段距离后再放下,然后再回去提那两个包。
     如此反复而已。

     这样倒手,一小会儿还可以,距离稍长些,就累得我胳膊酸疼。

     用这样的倒手法,在北京经历了下车、出站、买票、再进站、再上车的考验,身上的汗水把衣服弄得湿了干、干了又湿。

      一宿夜车,到了承德。

     早晨四五点钟下的火车,公共汽车也没有。火车站离长途汽车站足有2华里,赶尽量早些的汽车,只好步行。

     这2华里的负重倒物,把我快累趴下了,到最后,走一两米就得放下歇会儿,2华里的路程,用了近两个小时,到汽车站,我已经筋疲力尽,躺坐在地上的包上,再也不想起来了。

     那时的社会秩序还算好,买车票、买饭时求人给看着包,往汽车车顶上放行李,是司机和几个不认识的旅客帮着递上去的。
     当然,加收的行李超载费也可观,赶上汽车客票价了。

     到郭家屯下车后,还有50里的山路,就算是皇上二大爷,也没本事把这一百多斤的六件行李扛回去。

      卸下行李,在汽车站附近的一个胡同边,我敲开了一家家门。

      能看出,这是个憨厚的农民家。一颗“恒大牌”香烟递过去,40多岁的大叔有些受宠若惊的样子。

      我说,我是嘎拜的知青,刚从天津回来,带的东西太多,拿不了,能不能把4个旅行包先放在这儿,明天叫别人来取?

      大叔很爽快地答应了,临走时甚至要留我吃饭再走,我千恩万谢,说着客气话,走出大叔家。
     我仔细观察并记住房屋的外貌特征和地理位置,背着两个书包上路了。

     虽然只留下了两个书包,但走50里的山路,回到知青点时,也是累得一塌糊涂。


     第二天,4个知青小伙子一早出发了。
     他们得一天来回步行100里(后50里还得负重),去郭家屯扛回那4个旅行包。
     我反复告诉那家的具体位置,并嘱咐拿出两筒挂面谢人家。

     傍晚,天渐渐黑了。我们几个在家做好饭后,时不时轮流到屋外瞭望大道,盼他们早点回来。
   
     “回来啦!回来啦!”我们循声跑出去。
     暮色里,4个歪歪斜斜的身影,各扛着一个包,踉踉跄跄地走来。在家的几个,赶忙冲上去接应。
   
      4个人进屋就躺在炕上,累得哼哼直叫唤,吃晚饭推迟了半小时。

     这些从天津捎回的家乡货,让我们足足美了好一段时间... ...



                                                  ( 收于《燕赵知青文集.家园》)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26 07:37
燕津 发表于 2018-1-25 21:51
这以前,我从不知道复式班,更不会教。好在孩子们比我熟悉多了,你给一个年级讲,其他年级的几乎不用你操 ...

我也是在下乡的生产队里才知道天底下居然还有“复式教学”这种形式的!这个词还是我父亲写信告诉我的,当时我只是已经在进行这样的教学了却对这种方式一无所知。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26 07:43
燕津 发表于 2018-1-25 22:11
《苦乐年华》之十五:
                                 负重之旅      

自津返乡真负重,
想方设法往回弄,
全凭当年秩序好,
一路顺利终搞通。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26 10:58
大米白面都是农产品,却要从城里不辞辛苦长途运回农村。我们大队知青主要是带食用油回村,当时商店墙上常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字,实际上城市居民有各种票证,农民只有布票一种,其他供给靠自己解决。村民吃油靠种油菜,每年12月种油菜,春天收获油菜籽。冬天闲置的农田非常多,而且种油菜的农田收获后,可以接着种水稻不影响农时。但是不允许个人种植,集体种的又不能满足需求。本来菜油不足猪油补充,但养猪也有规定,第一头猪要先卖给食品站,价格低属于亏本生意,第二头猪平价供应本队社员,绝对不能到集市出售,自然影响大家养猪的积极性。城里人看到知青带油都很奇怪:你们农村缺油吗?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27 08:15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26 10:58
大米白面都是农产品,却要从城里不辞辛苦长途运回农村。我们大队知青主要是带食用油回村,当时商店墙上常见 ...

当年搞“统购统销”,农村什么都缺,知青家长心疼知青,千方百计从家里搜刮东西给知青带回乡去食用。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9 22:07
雾梦 发表于 2018-1-25 22:04
看着农村的孩子是那样的朴实,真是可爱。看着那个小女孩,感觉很难过,想哭了...... ...

孩子们确实朴实可爱,对老师也很真诚。我允许学生带着小孩子上课,博得的学生们的好感,拉近了和他们的距离。谢谢雾梦。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9 22:1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26 07:43
自津返乡真负重,
想方设法往回弄,
全凭当年秩序好,


几乎所有的知青回家或去插队的路上,都是大包小包的。一看就知道是知青。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9 22:16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26 10:58
大米白面都是农产品,却要从城里不辞辛苦长途运回农村。我们大队知青主要是带食用油回村,当时商店墙上常见 ...


我们插队的地方,不出大米白面,每个农民一年分1斤白面,大米没有。主粮是小米、棒子面和莜麦。所以我们都从家带米面。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29 22:29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29 22:31 编辑

《苦乐年华》之十六:
                          我和孩子们
                                               (日记选)

       1、“又是一天放学了,孩子们离开了学校,校内只剩下我一人。
       一个只有5户人家的小小山村,除了偶尔的鸡鸣狗叫,几乎是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一个人住在清冷的校舍里,白天有学生为伴到不觉孤单,孩子们一走,尤其是夜幕降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和苦闷之感油然而生。我一向不爱串门,每晚独坐灯前,除了备课和批改作业,又无书可阅,写写日记,作几首歪诗,便烦躁起来。
   学生们偶尔吃完饭也来我这里,讲一些山里的事:如何下套捉狍子和山鸡,如何识别和采摘野果野菜,这时,我就象一个小学生一样听得津津有味,忘记了孤独。
   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孩子们是家里的帮手,没有许多空闲时间,何况他们分散住在相距几里的沟沟岔岔,我不忍心也不放心他们在漆黑的夜色里翻山越岭。”

      2、“学生们的汉语拼音知识简直是盲点,我决定几个年级集中起来一起补,没想到其他学校的也纷纷前来听课,我被孩子们求知的精神感动了。”

     3、“前几天,学生们自发掀起一个给老师送菜的活动。先是两个孩子从家里拿来炒豆角,随后孩子们纷纷拿来鲜榴根、干白菜、葱和酱、咸萝卜等。缺菜的季节里,感动之余,我不得不强行宣布不准给老师送菜的决定。”

     4、“中午,我正在吃饭,几个学生兴冲冲跑进来,送我一只小野兔,还拿来一个小笼子。一个小姑娘还认真地说,老师,你一个人在学校太闷,让小兔跟你就伴儿。好一片天真的童心!”

     5、“柴禾没了,我让孩子们放一天假,自己到大山里砍柴,没想到来了十几个大孩子,拿着镰刀斧头和大绳,非要和我一起去。无奈之下,我只好留下四五个大点的男孩,其他孩子还挺有意见。”

     6、“我瞒了好几天,直到最后才告诉孩子们:我要走了,要回到城里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哭了。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还认真地问我,下学期哪天再回来教他,还有一个孩子非要现在出去,让老师再和他们做个游戏.....三年的插队,我吃了不少苦,从未掉过眼泪,今天面对孩子们,我的眼睛湿润了。”

    7、“再见啦!!我的孩子们。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大山里的这片童心......”

         
                                             (收于《归忆青春》一书)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30 08:13
孩子总是最天真,
学习也都很上心,
点点滴滴帮老师,
回城之时最不忍。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30 08:15
这时,接到旗里一个通知,说是有一个教师进修班的名额给了我,去参加后就直接变身公办教师安排工作了,当我准备第二天去看一看时,班里学生一下子全哭了,死活不愿意让我走,我只好安慰他们我只是去看看情况,会回来的,结果第二天去旗里时心情也不太好,而且听说那名额已经让旗里一个干部子女给占用了,我也就无所谓地回来了----俺也有这么一段经历。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30 14:06
七十年代大山里的孩子淳朴善良。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30 14:2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30 08:13
孩子总是最天真,
学习也都很上心,
点点滴滴帮老师,


农村的孩子确实单纯,也很热心。但是在学习的灵活上和知识面上,和城市孩子差一大截。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30 14:34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30 14:06
七十年代大山里的孩子淳朴善良。


确实。但现在的农村孩子不知是什么样?但愿少沾染一些当代社会的铜臭气。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30 14:37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30 08:15
这时,接到旗里一个通知,说是有一个教师进修班的名额给了我,去参加后就直接变身公办教师安排工作了,当我 ...


龙行天下超版在农村和我一样有民办教师的经历,一定也有相通的感触。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30 21:25

《苦乐年华》之十七:

                      除夕
(1971年1月26日. 年三十  日记)     

       冰花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厚厚地结在玻璃窗上。
     
       我从睡梦中冻醒了。
      
       前额和耳朵冷冰冰的,呼出一口哈气,一股白色的气体很快融化,拨拨炕前的火盆,昨晚放进的满满一大盆炭火早已化为灰烬,一折腾,被窝里仅有的一点热气也跑光了,只得起床。
      
       窗外是白茫茫的世界。
      
       小山村的街道异常安静,除了一两个挑水人冰雪里嘎吱嘎吱的脚步声,仿佛是一个无人的世界。
      
       这就是大年三十?
      
       刘小弟和马武回津过年去了,只剩下我和钱津留下过革命化春节。我俩吃完早饭,钱津跳下炕,挑起水桶出去了,我赶忙将碗筷放进大锅,就着温水刷碗。

     “哟,啥时候了?才吃早饭?”邻居大嫂一步迈进屋门,没等我回答,咯咯笑了起来,“哟,瞧你们的酸菜缸哦,哈哈,怎么拿啊?…..”
     
        我们的酸菜缸就立在堂屋的墙角,天冷把缸体冻裂,缸被扔掉了,只剩下缸形状的冰冻酸菜坨立在那里。
     
        我招呼着大嫂,又抄起立在“缸“旁的长柄大斧子,做了个斧劈酸菜的动作,逗得大嫂哈哈笑。
      
        钱津挑水进门,我拿过一个盆儿,把堆在西屋炕上的土豆扔进盆里,土豆发出金属撞击般的清脆声,往盆里倒些水,不一会土豆便裹上一层厚厚地冰。
     大嫂唏嘘着:“你们城里人儿,比俺还受冻,受得了吗?”
……

     我和钱津本都是健谈之人,今天的话却格外少。
     劈柴,煮饭,做家务,各想各的心事,谁也不愿意提到春节,谁也不愿意提到天津,谁也不愿打扰谁。
   
     “啪!”
     直到夜幕落下很久,寂静的小山村里才传来第一声爆竹声。
    “啪啪”,又是两声,过后,小山村显得更加寂静。
     
      哦,已经是除夕之夜了。
     
      钱津早早钻进被窝,一句话也不说。
   
      我趴在被子上,就着火盆沿儿上昏暗的油灯光亮,草草写了日记后,也唏嘘着进了被窝。
     
     突然,屋内新安装的喇叭匣子响了,传来的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喜儿高亢的唱腔:
    “北方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噢,春节真地来到了... ...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31 07:41
乡间革命化春节,
没吃没喝凑合绝,
酸菜需要斧子砍,
土豆化冻熬年夜。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8-1-31 12:51
“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春节前后正是农闲时候,号召知青不回家团圆不符合人之常情,也违反公序良俗。插队第一年知青办下发“与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倡议书,据同大队的知青说,他认识倡议书的作者,是某大队的知青,这位老兄是口头革命派,写完倡议书不久就溜之大吉,回家团圆去了。第一年春节我们大队30位知青没有人响应革命化的倡议,实际上村民也没有要知青留下来过年诉求。到了第三年春节临近,小道消息说春节期间招工指标下达各大队。自认为有把握招工的知青都自愿留在农村过年,结果正月悄悄过去了,招工还是杳如黄鹤。大家也算革命化了一回。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31 22:43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31 07:41
乡间革命化春节,
没吃没喝凑合绝,
酸菜需要斧子砍,

这个第一次在外过的春节,令我终身难忘。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31 22:44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31 07:41
乡间革命化春节,
没吃没喝凑合绝,
酸菜需要斧子砍,

这个第一次在外过的春节,令我终身难忘。谢龙行天下。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31 22:47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8-1-31 12:51
“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春节前后正是农闲时候,号召知青不回家团圆不符合人之常情,也违反公序良俗。插队第 ...


确实,春节不让回家真说不过去,那时就是那样,所谓革命化春节,害得许多家庭不团圆。谢麻沙老农。
作者: 燕津    时间: 2018-1-31 22:55
本帖最后由 燕津 于 2018-1-31 22:57 编辑

  《苦乐年华》之十八
                                      冷                  
                                                                                      

           收工回来,又冷又饿。寒风象一把锋利的刀子,卷着风雪和沙土,迎面刺来,穿透棉衣,刺入肌肤。
          我蜷缩着身子,皮帽子的耳朵紧扣在下巴上,低着头,揣着袖子,顶着风雪慢慢前行。走到北沟口,不由转过身逆风倒行。这个大风口的厉害我尝过不止一次,还是别逞能。
         尽管腰上系了条麻绳,寒风还是从领口、袖口、裤角和所有缝隙中钻了进来,仿佛要侵吞我体内仅存的热量。前额和脸颊刀割般地疼,脖子后面,又象万把锥子一齐扎了进来。
       艰苦卓绝 ,走完了一里半的路,回到家中。
      屋子里并不比外面暖和多少,只不过没有风罢了。冷空气从破了的窗纸钻了进来,屋顶是霜的世界,倒挂着一簇簇的冰柱。
      我扑向火盆,火盆中早晨盛满的炭火早已变成灰烬。抱进一捆豆角架点燃后,我拼命地烤着,恨不得将全身贴上去。
      该做饭了,我皱起了眉头。第一件事就得去井泉挑水,这意味着我还得钻进那冰天雪地的世界。
      井泉四周早已成了滑冰场,我小心翼翼地在冰上“滑”着。提完水,挑起扁担,却走不动了——两只鞋和先打的水桶已冻在冰面上......
      酸菜缸虽然放在屋里,但缸体已冻裂扔掉了,只剩下缸型的酸菜坨,拿菜得用斧子劈。
      

     吃完饭,身上暖和了许多。我扒了许多炭火搁进火盆,又往大灶里添了许多湿柴,便紧紧关上东屋门。和刚才在冰水里打机井相比,现在是幸福的时刻。
     糊完窗纸(真讨厌邻居的鸡,天天来牵破窗纸吃糨糊),我钻进了被窝。饭前焐下的被底下有了些许热气,我快速脱掉外衣,盖上两床棉被和棉衣,躺了下来。
     山风打着呼哨,对面山林的树木发出令人寒栗的可怕声响,积雪和沙土一阵阵撞击着窗纸和玻璃。“咚”地一声,可能是邻家房上压草的石块被吹掉在地上。
     一股股小冷风从门缝、窗缝挤了进来,企图在白天对我的攻势之后再来个偷袭。我的劳动没白费,热炕和火盆保护着我。但鼻子和耳朵还是有些冻得慌,我把皮帽子戴在头上,这样,冷风就不会吹我的头皮和袭击我的肩头了。
  

       吹熄了油灯,一天的疲劳涌了上来,我昏昏睡去了。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2-1 07:56
燕津 发表于 2018-1-31 22:55
《苦乐年华》之十八
                                      冷                   [/backco ...

冰天雪地主寒冷,
知青屋里冻死人,
想方设法搞热些,
一如打仗求暖身。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