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为了难忘的纪念 [打印本页]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 09:47
标题: 为了难忘的纪念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5-1 09:52 编辑

                                     
                    第二部

                        为了难忘的纪念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这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的下午四点零五分,我们赴山西省安泽县插队的知青,乘专列离开了人人都向往的而我们却要离开的首都——北京。
      我的几个发小和好友到北京火车站为我送行,其中一位最要好的朋友是与我父亲同单位的冯奉昌,另一位最要好的发小是在北京电子工业学校上学的张国强。他们都是和我一起初中毕业的同学,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冯凤昌进厂当了学徒工,张国强考上了中专。那时他们多么羡慕我们这些上高中的同学啊!可现在今非昔比了,冯奉昌学徒三年出师后,现已是有五年多工龄的二级工,月工资拿到四十二块五,由于是军工企业比地方的企业同级别的工资高五块,而且工作条件和待遇都比地方强许多。张国强上了中专,竟管他也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几年的学习和工作时间,但国家每月发给中专生十三元的生活费,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没中断过,而且以后肯定在北京分配工作。他俩和我的处境相比真是太知足了,说心里话,我们上高中的同学真是后悔急了。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有谁不想往高处走呢?谁又能长前后眼呢?如今落到如此不能自拔的地步,谁又会想到呢?时过境迁,此一时彼一时,只能面对现实顺其自然了。我和他俩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我们之间的友谊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他们既为我当初不该上高中而惋惜,又为我将来的前途担心。但我却很识实务,相信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个人努力奋斗终会有好的出路。
      在火车站上,不管是走的人还是送的人,看不到眼泪,看不到悲伤,走的人热情奔放,送的人喜气洋洋。
     列车缓缓的离开了车站,快速的奔弛在坦荡的华北平原上,从这时起列车上又热闹起来了,大家有说有笑心情很舒畅。不一会儿,从各个车厢里传来了慷慨激昂的歌声:“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的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毛主席呀,毛主席,您的话儿记在我们的心坎里-------”,“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语录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这一首首嘹亮的革命歌曲振奋人心、催人上进,大家都象开赴战场的战士一样勇敢、坚强。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 09:59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5-31 11:11 编辑

     列车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行驶了十几个小时后,从娘子关进入了群山峻岭的山西地界。当一道霞光闪过,天将破晓时分,我们到达了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列车在车站停留了一个多小时后向正南开去,列车越过了晋中平原的榆次、平遥、太谷后又进入山区,沿着一条时宽时窄的河岸边行驶,河的两边都是荒山,那一条河就是著名的汾河了。我们乘坐的这辆列车虽然是专列,但是它属于临时加车,走走停停老给别的车让路,直到了第二天下午三点多钟,我们才结束了列车的行程,来到了晋南地区行政公署的所在地——临汾县。
     火车站有个不大的广场,聚集着欢迎的人群,有不少人举着“三一八”群众造反组织的大红旗,偶尔也能看见几面“一二六”的旗帜。他们有组织高呼口号:“欢迎北京知青来山西安家落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还有好几个威风锣鼓队,比着赛着卯足劲儿地敲打着锣鼓,震耳欲聋、响彻云霄,患有心脏病的人肯定受不了,可我却很感兴趣,很欣赏这震奋人心、催人奋进的鼓点,我在围观的人群中看了许久才依依不舍的离去。
    晋南地区所辖二十八个县,在山西省各地区中它是最大的,但地区所在地却是最小的,临汾县城里的居民不足十万人。县城里只有一条长街和一个大点的十字路口,有个警察站在路中间指挥来往不多的车辆。离县城不远还有一个不大的公园,里面有猴、狼、野鸡、野鸭等为数很少的动物。看惯了北京的大城市,再看这不起眼的小县城,真是感到天壤之别,不免有些清冷的感觉。有人形象的描绘这些小城是:一个公园一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这话编得还是很贴切的。
     我们在临汾县城住了一夜,清早起床后,便带着行李到汽车站等候上车。汽车站里只有几辆大客车,当地人管它叫大轿子车,其余的都是卡车。天好时发大客车,遇上下大雨、下大雪山路不好走时就发卡车,我们有两千多人只好轮流坐卡车走。汽车向东开去,没半个小时就上了山。那时正值三九天,天气格外的冷,我们站在卡车上,一阵阵寒风吹来冻得我们直打哆唆,有的流眼泪,有的流鼻泣,大家都冻得透心凉,汽车开的越快我们就越受不了。好在我在大串联时糟过几天坐卡车的罪,还能顶得住,那些小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就不行了,他们蹲在车上搂着、抱着挤作一团,这样才好受些。
     汽车行驶了大约两个半小时,终于到达了安泽县的古县公社,来到了我们终身难忘的地方——谢家庄。我们从北京走进山西,走进临汾,走进安泽,走进谢家庄,走进这完全陌生的地方。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 10:04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5-1 10:05 编辑

                                       二

     想当初,在学校举行的动员到山西插队的大会上,来北京接知青的安泽县的干部,曾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县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情况。据他们讲,安泽县属晋南地区,是山西各地区中最好的,其它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没法和晋南比。安泽县也是个好地方,虽然是山区,但山不高,属黄土丘陵区,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核桃树,还有苹果、梨、沙果树等。安泽县是产粮大区,粮食有的是,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里的老百姓都没有饿着的。社员的生活有保障,用不着象你们北京那样定量吃,虽然社员吃得不够好,但是吃的饱,家家户户有余粮。粮食以夏粮为主,一多半土地种麦子,老百姓吃白面是家常便饭。安泽县的大多数老百姓住的是解放后新建的窑洞,住在窑洞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比住房子还舒服呢!在这里干一天农活最少的生产队核五毛钱,一般的生产队一个工也能核七、八毛钱,最好的生产队一个工能核到一块多。安泽的干部还说,他们早已做好了安置知青的准备工作,吃的、住的都不成问题,万事俱备,只等你们来了。当时我们听了十分欣慰,很受鼓舞。然而,那里真是他们所说的那样吗?
     提起山西,人们都会想起一首家喻户晓好听动人的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首歌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它是由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歌中唱到:“人说那个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啊,哗拉拉地流过我的小村庄------”听了这首歌,你一定会感到山西是一个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好地方。然而,歌中唱到的是汾河流域的风光,而我们插队的安泽县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安泽县地处太岳山区,位于临汾到长治的中间,县城各离两地一百八十多里。全县南北长约二百里,东西宽约一百五十里,地广人稀,只有十万多人口。除贯穿南北的涧河和沁河流域的少数地区外,大多数人们种的是贫脊的黄土地,喝的是浮着黄色矿物质油的高氟水。这里的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喝了安泽的水,粗了胳膊细了腿”。尤其是居住在深山老林的人们,有不少人因患有严重的水土病,长得象“株儒”,身高不过一米三,大脑袋,小短腿,手和腿都是弯曲的,身体的各个关节格外的粗,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干起农活来真是连滚带爬。说这里是穷山恶水一点都不过分,这里是全国有名的氟中毒地方病高发区,解放军医疗队常年在这里为老百姓治病,每年底,人民日报都要报道解放军为安泽县老百姓治疗大骨节病的事迹,安泽县因此也就出了名。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 10:08

     安泽县虽然许多地方是穷山恶水、人烟稀少,但正是由于这恶劣的生活环境,才把这里的人们磨练出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品德,他们有着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从延安革命根据地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时,它的总部就曾设在离我们插队的谢家庄不远的刘垣村和老岳阳的城关镇,这里曾是我们敬爱的朱总司令居住和战斗过的地方。在安泽县沁河流域上游,那里曾是八路军最早在山西开辟的根据地,八路军的二十五团就驻守在和川。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安子文同志,当年就在临汾一带领导地下工作。我们刚到谢家庄时,家住交口河村的贾茂理给知青点做过饭,据他说,当年他在安泽做过党的地下工作,负责安泽县与临汾党组织的联络工作,他使用的手枪就是安子文赠予他的。在那个年代,安泽县有许多人都参加过革命,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和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峰一起南下的干部可不少。在北平公社有个叫金堆的村子,虽然不到百户人家,但在外当过县、团级以上干部的就有三十多人,职务最高的是云南军区的副政委。曾给我们做过饭的那个贾貌礼,那时就因为舍不得离家,没有听从党组织的安排到指定的地点集合南下,结果落得个脱离党、脱离革命的下场,从此结束了自己光荣的革命生涯,每次政治运动都少不了要被审查。但是,他和我们讲的那段和安子文的革命经历还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后来我们见到了中央派来的军队干部来谢家庄找他,调查安子文在当年搞地下工作的情况。此外,人们非常熟悉的著名电影演员赵子岳同志也是那时参加革命的,他的家乡就在安泽县的老岳阳城关镇。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 10:10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5-1 10:13 编辑



     安泽县的交通十分不便,从临汾到长治的公路,是连接晋南和晋东南地区的唯一通道,这条公路贯穿安泽县的中部地区,途径古县、永乐、府城等五个公社,我们古县公社的所在地就在这条公路边,距离临汾一百二十里,离洪洞县城八十里,离安泽县城六十里。据说,这条公路是战备公路,路是用砂石铺的,路面比较宽,对面车辆行驶畅通无阻,这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最高级的公路了。
     县内的交通就比较落后了,通往公社的路,都是简单、狭窄的土道,多数情况下只能走一辆车,拖拉机走还凑合,汽车走起来就费劲了,偶尔有两车相遇时,只能退到比较宽一点的路面上,那也只是凑凑合合的过。至于到村里的路,那就别提了,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拉着小平车走还行,要是走拖拉机那就得先把路再修一修,平一平。老百姓出门办事,不管路途多远,都得靠两条腿走路。我们公社有一个拖拉机站,只有三台拖拉机,公社的头头外出时就搭乘拉活的拖拉机,车头靠进司机的位置是他们的专坐,至于公社的一般干部和大、小队的村干部外出,没得说都得走着去。
       我们插队的谢家庄在离公社三里的东山坡上,山下面是临汾到长治的公路。每日有两趟班车,好天开大轿车,遇到坏天,几天也见不到一辆车,即使有车也是四面透风的大卡车。
     安泽县的电讯、通讯设施也很落后,除县城和少数地处要道的公社有电外,其它地方都没有通电,晚上的山区到处都是漆黑一片,有月亮时晚上还可以出来走走,没月亮时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老百姓点的都是小的可怜的用玻璃瓶自做的煤油灯,其光亮真比莹火虫的屁股强不了多少。县里和各个公社按装的都是用手摇控的总机,县里的总机门数不过百个,公社总机的门数最多也就三十个。各大队部里只配有一部手摇电话,大队平时召集下面开会或办事,主要是靠出门办事的人捎信。另外就是利用县广播电台和公社广播站建得广播网,在各家安的小喇叭上喊叫,只要有人听见就会义不容辞的把信儿按时传到,社员们家里有急事也经常利用它来传递口信,不过,你得声嘶力竭的喊才能听见,嗓门小的你可就白费劲了。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5-5-1 12:51
       北山峰真能写,出书一定得有七、八百页不止。回忆也是美好的享受。
       那时,我的家就住在北京站旁边,与十几道火车轨道只有一墙之隔,从1968年底,一直到1969年初我离开北京,几乎每一次看到北京火车站送行的、启程的,乌压压的一片,哭声、笑声、广播喇叭声汇成了一个嘈杂声的海洋。至今记忆犹新。哭的——不知何时是个头,笑的——单纯的走一遭。
     如今的我们大部都撤回了北京。我们收获了从苦到甜后今天的幸福。我们在笑。
     但想一想那一小部分依然坚守在下乡的老地方兄弟姐妹,他们还在吃着苦,我们又为他们担忧。愿他们在苦中寻找快乐的源泉。生活的健康。并祝大家五一节快乐!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 15:38
    一川枫叶版主:你好!在我的这部书头一天发表之际,你第一个发了回帖,我很高兴,谢谢你的关注、夸奖和鼓励。我很欣赏你的这句话:回忆也是美好的享受。我祝你劳动节快乐!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5-1 18:14

大哥五一快乐!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 18:22
晋阳秋 发表于 2015-5-1 18:14
大哥五一快乐!

  谢谢晋阳秋网友,祝你劳动节快乐!
作者: 钓鱼翁    时间: 2015-5-1 22:58
当时的经历好像就在你的眼前,可我觉得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岁月把往事甩的很远很远了,不堪回首。可又回味无穷。你写的不错。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3 09:34
钓鱼翁 发表于 2015-5-1 22:58
当时的经历好像就在你的眼前,可我觉得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岁月把往事甩的很远很远了,不堪回首。可又回味 ...

  让我们一起回味那段难以忘怀的插队生活吧!这也是老插晚年生活的一种享受。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5-3 14:07

            一起回忆是最好的,能帮助一起补充、润色,还能一起回味酸、甜、苦、辣的日子,更能一起回忆当时:各种可笑的故事,不是吗?一定要帮助提醒哦,这样才完美。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3 15:53
天蓝 发表于 2015-5-3 14:07
一起回忆是最好的,能帮助一起补充、润色,还能一起回味酸、甜、苦、辣的日子,更能一起回忆 ...

让我们一起回忆那段难忘的插队生活,一起去回味、感受和体会,追忆昨天、享受明天!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4 11:47
   北山峰撰写的“老插"第二部"为了难忘的纪念"荣幸的被列为“原创文学”栏目文章列表,感谢开心版主发布!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4 12:07
从临汾再往南走七十多里路就到了彭真的老家,候马市。从候马市往东走四十里就是曲沃县,从曲沃县城再後东走十二里路,就是我曾经插队的地方,东凝大队。我们是八月份去的,进村的时候有不少的社员在村口欢迎我们,知青院有两排房,住房的右则是厨房,住房的前面是一个半个篮球厂大小的院子,并且按装了一个简陋的篮球筺,安排好处处以后,跟村里社员举行了一场篮球友谊赛,又开始共同联欢,村里有个乐队给我们演奏地方乐曲,演奏什么曲子记不淸了,但是这个乐队的乐器让我始终不忘,应该是民乐队,但是偏偏有两把小提琴与二胡同在,演奏的方法也和二胡一样,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看到的一次把小提琴放到大腿上用拉二胡的方式拉小提琴。更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乐队里还有一把次中音的西洋号与民族乐器共同演奏他们喜闻乐道的革命歌曲,太好了!让人其乐无穷的享受这个独一无二的乐队的表演。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4 14:56
我们那里的水也非常准喝,烧开的水,喝起来又苦又涩。当地的老乡家里蒸馍的时候,从来都不用碱,把发好的浠面对好干面后,就可以蒸出很好吃的馍。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吃那样的蒸馍,可是用那水做面条就很糟糕,长长的面条,放到㶽里煮出来,只有二十公分长了,过十分钟后,碗里所有的面条不到五公分了。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5 17:50
1965年的8月5号上午,北京站的站台上,红旗如海,歌如潮,北京的九百多名知青的列车在欢乐的海洋中慢慢的起动前行。车箱离开车站向东,奔向那幻想中的天堂。转眼间欢乐的海洋变成了压抑与死一般的沉默,沉默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突然间同一种声音炸烈开来,这种声音壮烈,壮观与毫放!那就是整车箱乃至于整列车的哭声,我看见很多女孩子在自己的座位上嚎啕大哭,哭的让人心碎!(边疆处处赛江南)优美的歌声伴随着哭声在绿色的原野上飞奔着,那是时代最美的交响乐,我的灵魂溶化在时代的交响乐之中,我已准备好,用青春和热血,用忍耐与奋斗,用吃苦每献身精神,让那个时代的交响曲更加的悲壮,更加的美丽与动听!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6 22:06
由于夲人的平静生活不想被下作的人打扰,为此,从即是起停发我的作品,不得以而为之,请谅解。北山峰可以全身心的照顾我的老母亲和可爱的小孙女了,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7 09:09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凌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7 09:26
满天乌云,一阵狂风,一场大雨过后,太阳的光茫四射,彩霞一映衬蓝天,万物焕然一新,好一派天然美景!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8 14:43
北山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5-8 15:45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9 10:23
我贴上去的文章是想劝北山峰不要止笔,没想到发出后只有两个字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5-9 22:11

           
           在从新发一遍吧,烛光大哥。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0 12:00
在我的“老插”第二部“为了难忘的纪念"荣获原创文学列表文章后,雷午寨主和千帆过版主鲜花表示祝贺,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10 12:12
我希望北山峰办事要理智,要城熟,要明确写为了忘却的记忆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和它所产生的真正的效果是什么?如果明白了,就不会耍小性子,就会大度,就会宽容。就会听进和消不同的声音。
我总认为,做为现在的知青团体,創造容合与快乐是根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讨论问题才是成熟的表现。不要动不动就怀疑谁要反对共产党,谁要推翻共产党,这顶帽子尤其不能往知青朋友头上戴!我们上山下乡,一路走到了今天,牺牲了青春,牺牲了前程,牺牲了大半辈子,谈一谈自己的感触,是很正常的素求,这跟反党跟本不能着边,更谈不上谁要推翻共产党。
知青网应该是知青的乐园,有话好好说,不要争斗!更不能斗气!我希望北山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10 12:15
我希望北山峰能理智就胜义气,勇敢的继续前行!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0 16:30
烛光 发表于 2015-5-10 12:12
我希望北山峰办事要理智,要城熟,要明确写为了忘却的记忆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和它所产生的真正的效果是什 ...

         烛光:如果你感兴趣和有时间的情况下,你把那个人的回帖看一看,有这么争论的吗?如果是你的话,你能容忍对你的挑衅和诬蔑吗?对这种人去大度、去宽容,就是放纵,我可没有那个度量。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10 22:42
山峰,我都仔细看过了,我不想在这里谈我看过后的感受,好好看看我贴上去的言词!好好的甄辩我言词中的真正含义!看明白了,就能真正感觉到,我与你是通心的。一川枫叶说的非常的好!我同意她的所有的观点。我想对你说,对方有意也好,无意也罢,都在客观起到了封住你们嘴的意图。如果你在这时亭笔,胜利者肯定不是你!失败者同时包括我,还有那些敢于站出来支持你和那些温和的有正义感的大多数知青。我非常的希望你,一定要头脑淸醒,要理智要坚强,制定好自己的目标,勇敢的向前走,直到胜利!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10 23:43
山峰,你在以前也由此原因几乎要亭笔,我及力劝你不能亭!我今天又及力劝你不能亭!难道就是为了你和我吗?不是的!我认为,你敢于㝍老插回忆录,那就是你敢于担当做为一个知青应有的责任!喚起知青应有的良心!你用正义的声音向社会呐喊知青在那个动荡年代里所承担的应有的责任,和重大的牺牲精神。你的作为得到到众多知青的响应和赞誉。知青在苦难的历程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或者是解脱,可你在这时突然因某种狂妄而亭笔,这难道不令人惋惜吗?亭笔才是真正的放纵错误!亭笔才是真正的助长错误!亭笔就能让错误享受到胜利的微笑!亭笔就会让错误认为自己的永远正确!在这个时候你不亭笔,你坚强起来继续写下去,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你,北山峰!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1 11:24
烛光 发表于 2015-5-10 23:43
山峰,你在以前也由此原因几乎要亭笔,我及力劝你不能亭!我今天又及力劝你不能亭!难道就是为了你和我吗? ...

    烛光,说到我的心里了,我佩服你看问题能看到根、能看到本质,这是所有知青都会感觉到的。有理走遍天下,我不会让你失望的,书我会继续写,怎样表达或表现我会认真考虑的。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11 12:10
不要有任何压力,因为我们不是作家,我们没有受过专业㝍作的培养,我们没有写作的条件和环境,我们只想用笔,用良心,用道德和责任,把自己那段曲折的人生告诉自己的朋友。
只想在晚年,在父母儿孙,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以自己的性趣和能力向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吐露自己的心声,向亲人和朋友表达自己的诚实与热情,与亲人和朋友共同分享晚年温馨与快乐,共同化解往日忧愁与烦恼。
以此让晚霞更加绚丽多彩,让晚年活的更加的充实!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5-11 12:54
不要过多考虑,要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㝍,只要真实,就是好作品。只要把插队时真实情况㝍出来就好,越真实越好,不要加工,不要套话,不要那些美丽的形容词做装饰,根本没有必要在乎别人的指手刬脚,我会伴随你走到底,共同享受整个过程的酸甜苦辣,直到胜利。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3 14:16
烛光 发表于 2015-5-11 12:10
不要有任何压力,因为我们不是作家,我们没有受过专业㝍作的培养,我们没有写作的条件和环境,我们只想用笔 ...

说得太精彩、太感人了。如果知青们都有你那种高尚的情操,乐观向上的情怀去面对人生,那你就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我敬佩你!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15 13:21
烛光 发表于 2015-5-11 12:54
不要过多考虑,要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㝍,只要真实,就是好作品。只要把插队时真实情况㝍出来就好,越 ...

烛光:
     你好!非常感谢你真诚的支持和鼓励,我正抽时间修改作品,努力提高作品的水平。我暂时不考虑在中国知青网继续发表,请你谅解。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5-16 16:57

         好好在家修改,争取修改好了在继续发。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23 13:45
  我尊重你的建议,改好了再继续发。
作者: 太极娃娃    时间: 2015-5-24 13:01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5-24 13:48
       我们今天的退步,就是要明天大踏步的前进。


                                           ---选自南征北战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27 13:19
太极娃娃 发表于 2015-5-24 13:01

  此时无声胜有声,偶意很深刻。感谢太极娃娃的关注。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28 13:02
天蓝 发表于 2015-5-24 13:48
我们今天的退步,就是要明天大踏步的前进。



  感谢各位版主和网友的支持!"为了难忘的纪念"将于六月六日起继续发表,敬请关注!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5-30 19:32

          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您的!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5-31 16:46
天蓝 发表于 2015-5-30 19:32
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您的!

   最后的胜利应该属于大家的!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2 13:44
天蓝 发表于 2015-5-30 19:32
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您的!

  ""为了难忘的纪念"离不开三晋大地,也离不开天蓝版主!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6 11:08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8 10:16 编辑

                                        三  

     从谢家庄顺着东山坡往上走二里路,就是孔家垣,那是大队的所在地。大队党支部书记李顺笃、民兵连长陈克一、副大队长兼贫协主席司晓和等主要大队干部都居住在这个村子里。大队共有四个生产队,大队西边三里地是羊儿崖生产队,别看这个只有九户人家的小村,但那里有个遆家大院,出了个在当地老百姓眼里看来是个了不起的大官,他的名字叫遆洪臻,文化大革命前担任安泽县的县长,是老百姓有口竭碑的好官。但是,文化大革命使他遭了想不到的厄运,这个好官早早的就被打倒了,一下子就被靠边站了五年。由于他是安泽县的一把手,所以这五年他遭的罪比其他县里的干部多得多,上边批、下边斗,挂牌子周游乡里,渴了喝不上水,饿了吃不上饭。不过,幸运的是他走到那儿,总有一些有良知的百姓暗中帮助他,使他少吃了不少苦头。他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勇气熬到七二年,他终于被解放了。不久,离开了让他难忘的家乡,调到冀县担任革命委员会主任。
     离大队南边三里地的山下是交口河生产队,它坐落在临汾到长治的公路边,离谢家庄有二里地。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最好,所有农民都居住在半山坡以下,其它村的农民吃水很困难,都要到很远的山下去挑水,唯有这个村的农民吃水很方便,住的离水井都不远,有一半人家却从上面往下面挑水,而且水质也比其它水井好得多。村前有一条不小的河,水清时能看到水里的小鱼,偶尔还能碰到在岸边晒太阳的王八,当它看到人时,就会迅速的向河里逃蹿,不等你追过来,它就会强先一步钻到水中把水搅混。虽然河水不宽,水也不深,但要抓住它却很不容易。这条河从深山沟里流过来,经过上游的桃园村后与从另一个山沟里流过来的小河在交口河村下面汇合,形成了有五、六米落差的瀑布,由此产生了一个有六十多平方米的水潭。据下过水的人说,水的最深处有四米多,在水潭的周边和小河比较宽阔的岸边,种着十几棵柳树、杨树和桃树。离水潭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四分水管左右粗的泉眼,水从泉眼里流出形成了一条小溪,有胆大的社员偷偷开了许多小片地。由于有泉水浇灌,种的是很少见到的细菜,有韭菜、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在这穷乡僻壤的山区,竟然还有一块美景如画的小天地,真让我们感到欣慰,这里也就成了我们经常光顾宽心、闲散的地方。
      我们插队的谢家庄生产队有两个自然村,一个是谢家庄,另一个村是新窑。谢家庄在山坡的上面,站在最高处向山下望去,全村的面貌尽收眼底。从山下的公路上山,由于坡陡路滑不好走,因此,我们到谢家庄的那天是只身从公社顺着公路走,然后再上山的,而我们的行李则是由社员用平板车拉着,从东坡的山路运上去的。
     谢家庄的水井在山的最下面,水质还算可以,不过水源不足,尤其到了夏天,村民们只能省着用水才能勉强维持。由于挑水的路不好走,往山上挑水很费劲。记得进村的那天,我们顺着挑水的路往山上走时,遇到一个狭窄的拐弯处,由于坡太陡,好几个女生是四脚着地才爬过去的,谁也不会想到,只有几个月的光景,这些女生竟然也能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水桶从这里上经过。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6 11:14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6 11:50 编辑


    从谢家庄顺坡往上走一里多地就是新窑村,这个小村庄的水井也在下面,别看只有一里地之遥,但这里的水质却特别差,水面上飘着一层薄薄的相似黄油的矿物质,喝了它会得大骨节病,我们在新窑那边干活时,免不了也得喝这口井的水。  
     谢家庄生产队地处三梁两沟一面坡,有坡地三百多亩,漫沟地、川地只有十余亩。一半坡地种麦子,其它地种玉米、谷子、高粮,还种几亩棉花以解决农户的衣、被问题。此外,为了养地每年还要改茬一部分麦田,种点绿豆、米黍、芝麻等小杂粮,来调剂农户的生活。这里耕种的是贫瘠的黄土地,主要靠广种薄收来维持社员的生计,我们来的前一年谢家庄的粮食总产量五万六千斤,人均千斤以上,吃饭应该不成问题。
     由于这里的大粪、牲畜粪和羊粪等肥料特别少,所以只有玉米地、高粮地施农家粪,有时队里的条件允许还可以追加点化肥,一般年景坡地亩产也就三百来斤,漫沟地由于连年刮风下雨使活土层不断加厚,在保持水土不流失的情况下,面积会逐步扩大,产量也会逐步提高,种好了一亩漫沟地能打五百多斤。这里农民的口粮主要靠玉米,玉米产量的高底直接关系到全年的收成,更关系到农民来年的生活。因此,由于劳力少,该干的农活忙不过来,只好把精力投入到玉米的生产上。品种是传统的“金皇后”和调济口味的“二黄”棒子。丰收了的“金皇后”果实是金灿灿的,棒粗粒大皮厚,显示出农民憨厚朴实的性格,用它磨出的面粉比较粗,烤饼子、蒸窝头特香甜。“二黄”棒子,粒小面细,煮玉米有一股特别的香味,适合粗粮细作。麦田和谷子地都是“卫生田”,祖祖辈辈从来没有施过农家肥。麦子种上就等着收了,谷子比麦子还强一点,好歹也要锄上一边地。年成好,一亩麦地能打百十来斤,年成不好,一亩地种二十斤籽也就打四十斤粮。实际上在这里种麦子只是为了调剂口粮,如果按生产成本核算可以说一般年景是要赔钱的,即使好年景也赚不了钱。我们来的第一年,麦子是多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老百姓都说是我们给他们带来的福气,他们脸上都乐开了花,其实亩产也就一百二十多斤。可第二年就惨了,拨了四千麦种只收了不到八千斤的麦子。我们和社员们一样全年每人只分了二十斤麦子,也就是过年过节能吃顿白面。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6 11:16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8 11:15 编辑


                                 

     据老乡说,五八年这里开展了大规模的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活动,到处种的是核桃树。可是,到了六四年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以后,为了多打粮食修大寨田,地塄上的核桃树被一棵一棵的拔掉了,大块地上的小核桃树因影响庄稼生长也被砍掉了。                                             
     谢家庄生产队共有十四户人家,四十九口人。其中:谢家庄九户三十四人,新窑五户十五人。全村有贫农五户、中农五户、上中农四户。大户是杜家和王家,杜家虽是中农,但由于是本村的老户,亲戚也多,在村里很有势力。王家是上中农,成分高些,不敢多说话。杜家和王家以及他们的亲戚就有九户之多,外来的只有五户。
      说起生产队的干部,成分高的人是不能当村干部的。可是这穷村的干部谁也不愿意干,问起谢家庄的村干部,社员们都会告诉你,除刘和发连续几年当生产队的队长外,其它干部如副队长、会计、保管、民兵排长几乎各家都轮了个遍,有的人还轮了好几回。不过,从文革开始以后,上面对生产队的干部要求严了许多,队委会的干部组成相对稳定一些。
     我们到谢庄时,队委会由五人组成,队长是刘和发,三十出头,河南人,贫农出身。十年前他的家乡遭受了特大水灾,他只身逃荒来到了谢家庄,在这里娶妻生子安家落户。没几年,这位老实巴交的汉子当了队长,由于他政治可靠、思想进步、正直厚道,不久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大队党支部委员和大队委员。谢家庄是全县学大寨的典型,队长刘和发是县里有名的学大寨的优秀干部。副队长叫二妮,出身下中农,那年他二十四岁,人比较老实。会计是李东发,中农出身,年龄三十一岁,他是初中毕业,算是村里最有学文的人了。保管员是顺子,不到二十岁,他人很机灵,脑子好使,特别有心计。民兵排长是杜作朋,和顺子是亲叔伯兄弟,他身体好,特别有劲,人挺实在的。
      谢家庄的生产条件特别差,土地基本上是垣顶地和坡地,活土层不超过半尺。队里只有九头骨瘦如柴的牲畜,四头牛和五头骡马,不幸的是在我们来到谢家庄仅三个月的时间,就有一头老骡子病死了。队里还有两群不到八十只羊的羊群,仅肥料而言,其来源实在是太少了。这样落后的生产条件,只能实行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
    队里有两孔老窑被当作库房,一孔放犁地、耙地、打场等生产工具,另一孔是粮库,主要存放的是种子粮和饲料粮。每月由保管员发饲料,每个大牲畜每天一斤料,每只羊一年五斤料。饲养员和帮工及放羊的是包工,每天挣一个工,使牲畜的算是大把师,每天要犁地二亩、耙地五亩。这些人都是自己安排劳动,比较自由,还能多挣工分。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6 11:17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8 11:04 编辑

    这段发重了,删去。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6 11:37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6 11:51 编辑


    谢家庄每年每人基本口粮三百六十斤,一个工补助一斤粮,加上每人二分自留地打的粮食,年人均口粮可达到六百多斤,只要粮食够吃了人们就满足了,正如毛主席所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按说队里有公积金、公益金,但是队里却没有一分现钱,连搞宣传的笔、纸、开会点煤油的钱都没有,队里的钱呢?都让贫困户的欠款占用了。每到年终结算,按说干一年了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怎样,这应该是一件特别高兴的事,但是,社员们谁也高兴不起来,有一多半家庭或多或少欠队里的钱,有结余的户由于被欠款户占用着,倒头来谁也兑不了现钱。宣布年终决算,对穷人家来说简直就象被告在接受法官的宣判。尤其是欠款大户老张,低着头捂着脑袋听着结算的结果:老张前年欠生产队二百六十六块二毛八,去年又欠款八十块五毛六,累计欠款三百四十六块八毛四。听完宣告,老张一阵阵唉声叹气,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谢家庄的农户们住的都是青一色的土窑洞,外来户由于逃荒过来的时间较短,没有钱打窑,只能先住在破旧的不知是那辈子人打的老窑洞,如队长和发家、他的老丈人家以及饲养员老王家。队长和发家的老窑洞里还用木头顶着快要掉下的一个大土块,一进他家的窑,老觉得这个窑快塌了。老户住的都是新窑,有的是自己打的,有的是雇人打的。打窑是个技术活,农家一般干不了,都得请专门的大把式来打。除打窑前必须清除的挂面外,打一孔高两米五、宽两米五、深四米五的土窑洞需要八十个工,日工一块钱,七十元可以包下来。窑门脸是用自己打的土坯垒的,窑内壁是用麦秸和的泥抺的,切窑脸前的土方活儿和抹窑的活儿用不着雇人,大家都会干。虽然用白灰抹会更好看一些,也多花不了多少钱,但是由于各家太穷,过得再好点的人家也舍不得花这个钱。住窑和住平房可不一样,平房盖好后晾不了几个月就可以住,住窑洞可不行,由于不通风,潮湿的窑洞至少晾上三个春秋才能住。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6 11:39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6 11:52 编辑


     谢家庄没有一亩水浇地,社员们常年吃的都是旱地里能长的菜,主要是白萝卜、红萝卜、土豆和南瓜这几种菜,每年过了春天,这些菜也放不住了,几乎有半年时间吃不上鲜菜,只好吃白萝卜和红萝卜淹的咸菜。再有可吃的菜就算是豆腐了,豆腐家家都会做,我们后来学着自己也会做了。先把豆子用凉水泡大后,再把豆子一点点的掺水磨成豆浆,然后放到大锅里煮,开锅后用小火煮。这里没有现成卖的卤水,点豆腐的卤水有两种办法制作,一种是把草木灰用凉水泡,另一种是把地堎上发白的碱土刮下来用凉水泡。豆腐点好后包在沙布里,用大石板压着。这儿做的豆腐虽然黑点儿,但是水分少比较硬,我们感觉比北京卖的豆腐好吃。村民的主食是酸窝头和煎饼,平常的饭食就是酸窝头、咸菜和小米粥,很少吃炒菜。
     我们在北京也经常吃窝窝头,但是从来没吃过酸窝头,究其原因:一是这里的供销社根本不给农民供应碱面和小苏打,二也是为了省钱,久而久之,家家也就习惯了吃酸窝头。不过这里的人有胃病的不少,一旦胃口疼就吐酸水,恐怕就是吃酸窝头闹的。
      摊煎饼不是山西的特产,这是逃荒的河南人带来的家乡饭。村里的婆婆、媳妇、大姑娘都会摊煎饼,原料有玉米面的、也有小米面的,刚摊好的煎饼又脆、又香、很好吃。把摊好的煎饼一个个的迭起来,能放好长时间,老百姓出远门都带煎饼,夏天吃着不热,冬天吃着不凉,到底能有多长的保质期,恐怕谁也说不上来。
     这里产麦子当然有白面吃,但是,这里的人却吃不上馒头,原因也是没地方买碱面。村里的老百姓喜欢吃面条,但由于分的麦子不多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而这儿又没什么好的配料,面条也没什么味道。有时,为了解馋把扞得的面切成菱形的小块或切面条或揪成面片,放在快熟的小米粥里,再放上点蔬菜一起煮,最后用铁勺炝一下锅,迅速放到锅里盖上锅盖,这就叫合子饭,他们特别爱吃。再就是粗粮细做,把推得的细玉米面用开水烫一下揉好,然后,在铁片上擦或抿,擦出来的条叫擦疙豆,抿出来的条叫抿疙豆,他们就把它当面条吃。还有,就是把烫好的细玉米面掺点盐和花椒面,用手拍成圆片放到锅里煮,这叫煮疙瘩。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6 11:41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8 10:28 编辑

     这里的社员们吃油的来源主要靠黄豆,而黄豆是在玉米地里间作的,也不上肥料,自然也就打不了多少。队里每年分的黄豆有限,一人顶多分七、八斤,这些黄豆,逢年过节做豆腐要用点,和其它面掺着吃再用点,剩下的才能换油吃,八斤黄豆换一斤豆油。有的人家种有花椒树,三斤花椒子可以换一斤花椒油。家庭条件好点的农户一个人一年顶多能吃上一斤食油,而多数农民,一个人一年还吃不到半斤油。因此,这里的农民家很少炒菜吃,一般都是用水熬菜吃,即便是过年吃肉馅饺子,不但不放油,还要把肥肉切下一点来炼油吃。
      这里百姓们日常生活用的调味品非常少,在北京家家炒菜离不开的酱油,这里从来没有供应过,吃肉必用的生姜也没有见过。反正这里的人们手里也没什么钱,只要能吃饱肚子,饭菜味道好赖都无所为。老百姓生活再勤俭也有日常必需开销的,如日常生活用的盐、醋,学生用的书、本、用具等花销只能靠养鸡、养猪卖的钱来解决。供销社收鸡蛋每斤四毛九分钱,收一头毛猪每斤六毛钱。养一头猪养好了一年可以出栏,能长到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五十斤,卖了能收入七、八十元。老百姓一年的零用开销,靠生产队一般是指望不上的,那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吃饭靠集体,花钱靠自已。”各家生活的好不好,主要看自家经营的家庭副业收入有多少。这是大实话,但那时这种思潮是被当作破坏农业学大寨来批判的。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6 11:47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6 11:49 编辑

    总的来说,这里的社员们过得基本上是生产靠老天,生活靠自理,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活。
      别看这里的老百姓穷,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独到的嗜好——喝大叶茶。不管是在县里工作的干部、职工,还是农村的老百姓,也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都特别喜爱喝云南产的大叶茶。这里的男人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砌上一壶大叶茶,家里来客人也都用它来招待,这在安泽县早以形成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喝大叶茶一般都是独自品尝享受,一人一壶对着壶嘴喝。一级茶五元一斤,二级茶三元一斤,三级茶叶一元一斤。一、二级茶有头有脸的人才能从供销社买到,老百姓只能喝三级茶,好茶买不出来,实际上也喝不起。喝大叶茶一抓就是一大把,放到壶里就过了半。大叶茶级别越底昧越苦,特别提神解乏,喝茶成瘾的人每顿饭前都要先喝一壶才吃饭,对他们来说,饭吃得好不好没什么,茶喝不好可不行。更有甚者,家里再穷,饭可以不吃,茶不能不喝,离了大叶茶混身没劲,喝不好觉得生活没意思。有时家里来了客人,给客人喝了自己就少喝了,这壶茶就得说没喝好,不来劲,等客人走了还得蓄上茶叶接着喝,直到喝美了为止,可见,大叶茶是这里的人们生活中不可获缺的饮品。喝大叶茶特别刺激脑神经,喝茶成瘾的人,人都是瘦瘦的,年岁大了眼都看着发黄、发昏,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人们对大叶茶的青睐。
    县里传说一个故事,说的就是县里两个大干部曾因喝大叶茶闹别扭得事。王副县长和组织部李部长是一对茶友,多年来两人晚上经常在一起喝大叶茶,这两个大干部当然喝的是最好的一级茶。可是,有一次由于李部长家里钱紧,没有买一级茶,只好用二级茶招待王副县长。王副县长一喝就觉得不对味,问李部长这是好茶么,李部长碍于面子说是好茶,前几天刚买的,不知怎么回事,这批一级茶味道不如以前的好。王副县长听了有些不相信,第二天就去买了一斤,一喝还是原来的味道,这下可惹恼了王副县长,就因为喝大叶茶喝出毛病来了,这两个县里的大干部竟然好长时间不说话。每当百姓们说起此事都把它当成笑话,这足以说明大叶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5-6-6 17:31
北山峰 发表于 2015-6-6 11:08
三  

     从谢家庄顺着东山坡往上走二里路,就是孔家垣,那是 ...

虽然时过境迁,但往事历历在目。描写的如此细腻,可见用情至深,一切栩栩如生~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6 20:50
雾梦 发表于 2015-6-6 17:31
虽然时过境迁,但往事历历在目。描写的如此细腻,可见用情至深,一切栩栩如生~

...

  在"为了难忘的纪念"再次继续发表之际,第一时间收到你的回帖,可見你对这部书的喜爱和支持,多谢!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6-6 22:14
想回复,几言难尽,先祝贺重新发表,容日后再复读后感。
写的真好,谢谢。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6-7 06:00
与阳秋同感,多看几遍,享受文章,享受插队生活,享受文章发表后的快乐!谢谢山峰对知青的真诚!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7 08:58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7 16:06 编辑
晋阳秋 发表于 2015-6-6 22:14
想回复,几言难尽,先祝贺重新发表,容日后再复读后感。
写的真好,谢谢。 ...



     晋阳秋好友:见到你的回帖我非常高兴,我理解你的心情,一切都在不言中。为了我那些忠实的网友,我必需把作品写好,让大家享受快乐!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7 09:04
烛光 发表于 2015-6-7 06:00
与阳秋同感,多看几遍,享受文章,享受插队生活,享受文章发表后的快乐!谢谢山峰对知青的真诚! ...

   烛光你好!有你和晋阳秋、雾梦等众多网友的陪同和支持,我会把书写的更好。
作者: 千帆过    时间: 2015-6-7 15:13
本帖最后由 千帆过 于 2015-6-9 20:46 编辑

    听北山峰的讲述,细致而不琐碎,当地的风土人情便非常生动的展现在你的面前。细细品,能感觉到当年农村的贫穷却朴实,自然条件相当差,人们却生生不息,足见生命力之顽强。不由想起我们当年插队的地方,条件比起北山峰插队的地方略好,年底分红时好歹还能见到点现钱。那便是劳作一年的农民们最盼望的日子了。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7 16:09
本帖最后由 千帆过 于 2015-6-9 20:46 编辑
千帆过 发表于 2015-6-7 15:13
听北山峰的讲述,细致而不琐碎,当地的风土人情便非常生动的展现在你的面前。细细品,能感觉到当年农村 ...

   感谢千帆过老师的点赞,谢谢!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6-7 18:43
为了保证你写作时的好心情,我也只好做点无聊的事情了,就值当烛光帮你更正了!坡陡路滑,播了四千斤麦种,彻上一壶大叶茶,靠生产队一般指望不上,耙地五亩。
以前的这些词语,对于你的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半点的影响!半点都不会影响我对文章的理解和享受!象我们这把年纪,和我们这点文化水平,能写就很不容易了,写错字,是件很难勉的事情,我在别的贴上也常看到错别字,例如,把贫困㝍成盆困,我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是贫困就可以了,我没有必要让人家心里感到尴尬!我们在这里寻找的就是平静祥和,心情愉快,寻找的就是过去的自我,还有知青生活的那点激动,那点青春的想往,还有共同的怀念。谢谢北山峰帮助我们回顾那段在我们的记忆里永远也抹不掉的知青历史!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6-7 18:53
我也得再改一个字(沏上一壶大叶茶)。明明㝍的是三点水,反应上来的就是彳字边,笨拙的有点生自己的气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5-6-7 20:53
     6月6日忙于我的发小过生日,写上几句祝语,下午去了趟中关村买东西。晚上在知青角里没有看到北山峰的文章。 今天在这里找到了。
     大家的鼓励换来了北山峰的实际行动,继续发表您的作品,大赞!
     1.当地农民很苦。那里的农民一年只有半斤油。
我们部机关大院里一位在延安插队的知青,一年才给二两油。以至她回北京探亲在家里炒菜,只放一点点油,她的弟弟说:“姐姐,你怎么放这么一点油炒菜啊”!所以说知青也一样的苦;
     2.我们在北大荒肥沃的土地上种麦子,亩产也就二百斤,贫瘠的山西能亩产一百二十斤也算可以的了。可是口粮不够啊!所以说知青在那里也是苦的。
     北山峰写得很细腻,周到,愿意接着看下去。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7 22:39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8 10:41 编辑
一川枫叶 发表于 2015-6-7 20:53
6月6日忙于我的发小过生日,写上几句祝语,下午去了趟中关村买东西。晚上在知青角里没有看到北山峰的 ...


  谢谢一川枫叶的点赞,多指导!如果大家都能象你那样,把自己的事情顺便说一说,那该多好啊!我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一起追忆、享受那段难忘的插队生活。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7 22:42
烛光 发表于 2015-6-7 18:43
为了保证你写作时的好心情,我也只好做点无聊的事情了,就值当烛光帮你更正了!坡陡路滑,播了四千斤麦种, ...

闻过则喜方君子,你帮我改错求之不得,谢谢!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7 22:47
烛光 发表于 2015-6-7 18:53
我也得再改一个字(沏上一壶大叶茶)。明明㝍的是三点水,反应上来的就是彳字边,笨拙的有点生自己的气 ...

  人老了,难免想的和做的不一至,但这不能成为出错的理由,还要精益求精。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8 10:37
烛光 发表于 2015-6-7 18:53
我也得再改一个字(沏上一壶大叶茶)。明明㝍的是三点水,反应上来的就是彳字边,笨拙的有点生自己的气 ...

  你挑出的几处错,我都改过来了。你一丝不苟的态度令我钦佩!我还是要再认真点、仔细点、尽量少出错。我原来就想请个文学高手帮我把关,现在看来用不着请了,由你把关我放心,多谢了!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6-10 12:49
其实我真正的目的不是帮你改错别字,我们不是出板社,更不是印教材,只是在网上聊聊天,看明白了就足够了,咬文嚼字,真的没什么必要!我们也应该认为,如果帮助别人改正错别字是出于善意,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实属好事!愿你以后的文章越写越精彩,越写越能吊起知青的胃口,越㝍越能附和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越㝍越开心,越㝍越快乐!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0 17:49
烛光 发表于 2015-6-10 12:49
其实我真正的目的不是帮你改错别字,我们不是出板社,更不是印教材,只是在网上聊聊天,看明白了就足够了, ...

再次谢谢烛光的鼓励!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5-6-11 16:52
本帖最后由 山杏儿 于 2015-6-11 16:53 编辑

   又看到北山峰大哥的文章,感到很高兴。文章所叙的内容有些地方近似于陕北。如:靠天吃饭、住土窑洞、吃水困难、蔬菜是洋芋[土豆]胡萝卜、腌制的酸菜、菜的品种很少。麦子很少,一年一个人能分到三斤,只能过年吃一顿白馍,包一顿饺子。主要是五谷杂粮为主。我插队的地方在沟里,交通不便,去公社要走四十里路。想到插队的日子,心里很有感触。五年时间硬扛过来了。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1 21:24
山杏儿 发表于 2015-6-11 16:52
又看到北山峰大哥的文章,感到很高兴。文章所叙的内容有些地方近似于陕北。如:靠天吃饭、住土窑洞、吃 ...

   山杏儿:你好!我的大妹妹和你一样也在陝北插队,一插也是五年。陜北比我们这儿更艰难,能挺过来都是好样的,都是毛主席的好学生。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6-12 07:45
旧县镇 在 古县的位置

古县旧县镇.jpg (85.29 KB, 下载次数: 9)

古县旧县镇.jpg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6-12 07:46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5-6-12 07:48 编辑

谢家庄的位置

古县旧县镇.jpg (85.29 KB, 下载次数: 4)

古县旧县镇.jpg

古县谢家庄.jpg (111.6 KB, 下载次数: 4)

古县谢家庄.jpg

旧县镇谢家庄.jpg (29.49 KB, 下载次数: 7)

旧县镇谢家庄.jpg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2 09:22
晋阳秋 发表于 2015-6-12 07:46
谢家庄的位置

  再現第二故乡的轨迹,真有回家的感觉,谢谢晋阳秋送来的牵动。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3 11:58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13 12:00 编辑

                                        五

     十二月三十日,我们北京丰师中学的十九名学生在谢家庄插队落户,开始了在贫困山区艰苦奋斗的人生历程。从此,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撒在了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这里不言而喻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了我们终身难忘的地方。
进村的那天,大队的书记、主任等所有的大、小队干部,带领着我们村的老百姓们到山下的公路上迎接我们,路边的土坡上歪七扭八的贴着几条大标语:热烈欢迎北京知青来谢家庄插队落户!坚决拥护毛主席的指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谢家庄这个小山村座落在一个比较宽阔的沟壑里,有三条弯曲的小道通往山顶,这是老百姓为下山挑水和外出而开辟的通道,左边的山路比较缓,右边的两条山路比较陡。在山坡上零零星星的长着一些树木的地方,那旁边就是老百姓居住的窑洞。我们顺着山沟中间的小路往山上走,在离公路很近的一个小山窝子里,有一口不大的水井,最多只能盛五担水。水井的周围有三亩多地,虽然因为水少不能把它变成水浇地,但那仍是全村最好的土地。社员们多次要求把这块地分了变成自留地,但队长刘和发坚决维护集体的利益就是不让分。
      顺着崎岖的山路再往上走又是一个山洼,这块狭长的漫沟地有二亩多,种着三十几棵苹果树。刘队长对我们说:“这些苹果树是头几年种的,今年就能结果了。”大家听了很高兴,觉得我们来得还挺是时候,秋后就可尝到队里的苹果了。走到半坡中间路过一户社员家,小院里有两孔窑,这两孔窑挨的很近,窑面一个冲东,一个冲南。这是民兵排长杜作朋的家,全家五口人,有老妈,两个半大小子的弟弟和一个上小学的妹妹。
     我们大约走了十几分钟,蹬上了山村的最高处。村子的顶部是比较宽敞的大院落,从村子的西头到东头有一百多米长,二十多米宽。院落的后面是一排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打的窑洞,最西边的两孔老窑是饲养员王柄泽的家,最东面的一孔窑是队长刘和发的家。这里是谢家庄的中心地带,是生产队的生产和生活的基地,粮食仓库、农具仓库、羊圈、牲畜棚、推碾子拉磨都在这里。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3 12:01


     我们在乡亲们的陪同下走到这座大院落的边缘,同学们向远处眺望,连绵不断的黄土山此起彼伏,村子的对面不远处是一座非常陡峭的山坡,山下有一条小河沟。这个山坡象是用刀横劈过似的,上面是厚厚的黄土层,下面是一层层的岩石,直到山下的河床。后来听乡亲们讲,这个土坡的最上方有一个很大的圆包,外形上看象似一个巨大的坟丘,相传这可能是隋朝名将罗成的坟墓。在山西传说有罗成的坟就有二十多处,安泽县就有好几处,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谁也说不清楚,不管怎么说这里也算有一处古迹吧。
      老乡们还告诉我们,在这个土坡断面的峭壁上方,有一个山洞,那里有两只特别大的鸟,白白的羽毛,貌似一对大天鹅,这里的百姓谁也不知道它到底叫什么名子。有个别胆大的老乡企图上去掏鸟蛋,但是,因为坡度太大,从下面的河床那里爬坡,爬不了多高,就找不到伸手、伸脚的地方,想爬上去真可以说是没门。下面上不去,有人又打起从上面下的主意。
有一次,几个敢冒风险的老乡拿来一根又粗又长的麻绳,一头拦腰绑在下去人的身上,另一头绑在事先钉好的木桩上,上面的人拉着绳子,把下去的人一点点的顺下去。谁知被惊动的大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愤怒的向到山洞的人发起了攻击,嘴嗛爪子挠,把下来的人吓的够呛,赶紧大声的喊叫救命,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打大鸟的主意了。
      刘队长指给我们向村子的坡下看,西面的半坡后边是饲养员老王的帮工贫农老张家,坡的西角洼住着会计李东发家,在西边的半坡担水的小路旁有一孔窑,住着几年前从城关公社张庄大队搬来的徐怀玉家。后来听社员们说,老徐是一个非常有能耐的人,他原先是县公安局的警察,文革前几年被派到城关公社,回村担任张庄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张庄成了县里很有名气的大队。可是,文化大革命他却莫名其妙的遭到批斗,肉体上和精神上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毅然离开了父母、离开了亲戚、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一家三口人投奔到他老婆的故乡——谢家庄。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3 14:10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13 14:14 编辑

      在我们站着的这座大院落的边缘下面也有几处窑洞,从西到东,分别是大队会计兼队里的羊倌杜作量家,他的亲戚副队长常二妮家和他的亲兄弟保管员杜作贵家。
      最后,刘队长把我们领到安置我们的一座大院,这所大院的位置在村子靠东北的地方,紧挨着刘队长家的坡下边。这个大院有二十多米长,六、七米宽,院子的正面并排有四孔窑洞,靠右边的两孔窑敞开着,里面堆放着煤和杂乱无章的柴禾。靠左手边的两孔窑有窑脸儿,看那尚未干透的墙面,最多是一个月前才垒好的。进了最左边的窑洞,立刻觉得非常潮湿,可以清晰的看到最里面有三米多长是不久前新打的,地面和墙面都是湿乎乎的。紧挨着窑前是一个用土胚垒的大炕,上面铺着麦秸,这是为女生准备的住所,旁边的窑洞是男生宿舍。我们睡的土炕还不如老百姓家的呢!老百姓家的土炕都有烟道,用做饭的热量来取暖,条件好的家庭,在冬季三九天特别冷时用煤来封火,土炕老是暖暖的,而我们住的土炕是实心的,没有烟道,只能是傻小子睡凉炕。
      在靠近女生窑洞的斜坡下面是新打的一孔带拐角的小窑洞,这是我们的厨房,里面放着能盛八挑水的两口大缸,窑前是一个大灶,灶前的火炉上放一个炒菜的小铁锅。这里用不着铁壶,因为没有暖壶可灌,那时连北京的暖壶都不好买,得凭证、凭票供应,可想而知远在山区的农村怎么可能买到暖壶呢!尽管我们是从北京来的知青,可是公社和县里的领导对知青们起码的生活必需品也没给解决,可能也是没条件的缘故吧!不光我们,村里各家很少有暖壶的,他们喝水不管冬天还是夏天都是凉的,想喝茶就从烧开的铁锅里舀水,我们也只好入乡随俗,渴了只好喝凉水。
     可能是准备安置我们的工作时间太匆忙的原因吧,连个厕所都没来的急修。看到这眼前的情景不由得让我们目瞪口呆,大家的脸色立刻都变得阴沉了。这样潮湿的地方怎样居住和生活呢?这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这里的条件竟然这样艰苦!这和来京接我们的干部介绍的情况相比,简直可以说是欺人之谈的宣传,大家都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3 14:14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13 14:20 编辑


     其实,我们到达临汾时,就曾向当地的老百姓打听过安泽的情况,到过安泽的人都说,那里的水土不好,那里的百姓干活特别累,生活特别苦、特别穷。事后,我们听说,有好几个学校的十多个学生,心急火撩的去找安泽县接我们的干部,非常气愤的向他们核实情况,当场把他们质问的哑口无言,有几个性格暴躁的学生还动起手来,并且表示拒绝上汽车,要求立即返回北京。
     我们在乡亲们的陪同下走到这座大院落的边缘,同学们向远处眺望,连绵不断的黄土山此起彼伏,村子的对面不远处是一座非常陡峭的山坡,山下有一条小河沟。这个山坡象是用刀横劈过似的,上面是厚厚的黄土层,下面是一层层的岩石,直到山下的河床。后来听乡亲们讲,这个土坡的最上方有一个很大的圆包,外形上看象似一个巨大的坟丘,相传这可能是隋朝名将罗成的坟墓。在山西传说有罗成的坟就有二十多处,安泽县就有好几处,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谁也说不清楚,不管怎么说这里也算有一处古迹吧。
      老乡们还告诉我们,在这个土坡断面的峭壁上方,有一个山洞,那里有两只特别大的鸟,白白的羽毛,貌似一对大天鹅,这里的百姓谁也不知道它到底叫什么名子。有个别胆大的老乡企图上去掏鸟蛋,但是,因为坡度太大,从下面的河床那里爬坡,爬不了多高,就找不到伸手、伸脚的地方,想爬上去真可以说是没门。下面上不去,有人又打起从上面下的主意。
      有一次,几个敢冒风险的老乡拿来一根又粗又长的麻绳,一头拦腰绑在下去人的身上,另一头绑在事先钉好的木桩上,上面的人拉着绳子,把下去的人一点点的顺下去。谁知被惊动的大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愤怒的向到山洞的人发起了攻击,嘴嗛爪子挠,把下来的人吓的够呛,赶紧大声的喊叫救命,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打大鸟的主意了。
     刘队长指给我们向村子的坡下看,西面的半坡后边是饲养员老王的帮工贫农老张家,坡的西角洼住着会计李东发家,在西边的半坡担水的小路旁有一孔窑,住着几年前从城关公社张庄大队搬来的徐怀玉家。后来听社员们说,老徐是一个非常有能耐的人,他原先是县公安局的警察,文革前几年被派到城关公社,回村担任张庄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张庄成了县里很有名气的大队。可是,文化大革命他却莫名其妙的遭到批斗,肉体上和精神上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毅然离开了父母、离开了亲戚、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一家三口人投奔到他老婆的故乡——谢家庄。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3 14:19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13 14:21 编辑


       当刘和发队长看到我们不满意的表情时,他当着全村社员的面连忙解释说:“毛主席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我们坚决拥护,坚决支持,坚决贯彻执行,我代表谢家庄的全体社员热烈地欢迎你们。三个月前我们队才接到安置北京知青的通知,公社领导说这是政治任务,一定要安排好。开始时说是让我们村安排八个人,可半个月前又紧急通知说再给增加十一个人,说实话,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再安排这么多人真是太困难了,太匆忙了,可这是政治任务,大队和生产队谁也不敢推辞。咱们队的条件有限,幸亏有这么一处暂时用不上的闲窑。刚才你们也看到了,咱们队里生产和生活用的窑都是老的不能再老的窑了,十分危险,谁进去谁都害怕出事。社员们齐心要求打窑,可队里又没有一分钱,这几孔窑还是队里在前两年借了三百多元钱打得呢!现在这个地方只是暂时安排你们住,上级给你们每人拨了一百二十元的建房费和每人六十元的生活费,住房问题我们队里会尽早安排。生活上我们已经安排好了,给大家成立了一个集体灶,炊事员是咱们大队交口河队的贾茂礼师傅,他经常给外面人做饭,做饭的味道吗,还可以,在咱们大队算是很有名气的大师傅。咱们队的民兵排长杜作朋给灶上当司务长,负责买粮、买菜并负责给大家挑水。”最后队长向大家表态,你们不管有什么困难,他本人和队里一定会全力帮助。
      说心里话,我当时的心情十分复杂,这里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实在太差,今后同学们的生活一定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困难,我作为知青点的负责人能管好和照顾好他们吗?能让他们的家长放心么?我深深的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必须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好在这个队的刘队长看来很正直、很实在、也很有领导能力,有他的大力支持,我心里才感到有些踏实。俗话说的好:即来之,则安之,车到山前必有路,没有过不去的坎。我知道,我在同学们和老乡们面前的态度、表情和表现至关重要,因此,我也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我首先代表同学们感谢刘队长和社员们对我们的欢迎,对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安排的不够妥当表示谅解,并表示坚决贯彻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不动摇,一定认真、虚心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尽管我们当前和今后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锻炼和考验。我最后用毛主席的话作了结束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出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学校的同学不愧政治观念强,思想觉悟高,组织纪律好,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没有一个人当着社员和同学们的面发牢骚说怪话的,社员和同学们对刘队长和我的讲话抱以热烈的掌声。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3 14:22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13 14:24 编辑

                                     六

     简单的欢迎会散了后,大家开始打开箱子、提包,收拾自己的东西,同学们的行李大都放在箱子里,新箱子不多,旧箱子不少。那时,各家的生活都很困难,有的家连旧箱子都没有,只好借钱给插队的孩子买个箱子,新的木箱子二十几块钱一个,想省点钱就得买十二元的柳条包了。
      土炕实在是太短了,尤其是女生宿舍,铺盖相互紧紧的压着,躺在炕上一个紧挨着一个,睡觉翻身都很困难。十一个箱子竟管是摞着摆放,就那样也把窑后面占满了,想拿件箱子里的东西都很费事,只好把经常穿的衣服压在被子下面。我的箱子可有年头了,算起来还是我父亲在旧社会用旧的包装板自己钉的呢!我临走前,爸爸用油漆刷了一边,外面倒是新的了,可箱子里面却是一个个的钉子眼。除生活用品外,我还带了政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套毛选四卷和一个红色的毛主席语录本,这两本宝书,多数同学都随身带了,个别同学只带了毛主席语录本。此外,大家带的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毛主席像章,这是为社员们准备的最好的礼物。
      我和大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我还特意带了一本与毛主席语录本大小一样的中俄会话读本。因为上中学时,除喜欢数学外,还喜欢学俄语,初中、高中我都当过俄语课代表,俄语的功课一直学的很好,高中毕业时,毛主席的“老三篇”我可以用俄文背诵,而且可以用中文和俄文翻译一般性的文章,还会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共青团员之歌”,卡秋莎”等几支俄罗斯卫国战争年代的著名歌曲。数学和俄语不同,数学长时间不看,只要重温一下很快就会记起来,而俄语长时间不看,要想恢复自己的记忆那可就难了。我舍不得随便丢掉自己学过的知识,带上这本中俄会话读本,一来可以弥补农村单调的生活,回忆起在学校时的美好时光,二来有朝一日兴许还能用的上,有备无患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然而,我越来越觉得这一切都是枉费心机、徒劳无益的,后来,当我离开农村时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3 14:25


     中午了,司务长招呼大家来吃面条。这是我们在谢家庄吃的第一顿饭,这里的面条和在北京家里吃的面条没法儿比,面是用大队的钢磨加工的,面粉又粗又黑,擀出的面条只能往短里切。在这里吃不上北京的炸酱面,因为这里买不到黄酱、面酱,也吃不上北京的打卤面,因为这里也买不到黄花、木耳。拌面条的其实就是炒白萝卜条或土豆丝,而且除大葱、花椒、辣椒外,其它调料如大料、生姜、酱油等无处可买,所以炒出来的菜也吃不出什么好味道来。不过同学们都是从三年自然灾害过来的人,吃过那时的苦头,这儿虽然饭吃着不香,但与在北京不同的是用不着限量,可以往饱里吃,能吃饱饭总比饿着强。同学中米青海的饭量算是最大的了,能盛三两面条的大碗,他一口气吃了三碗。有的女生吃饭比较挑剔,一时还难以适应这里的饭菜,连一碗也吃不去,剩下了别人也不能吃,只好倒掉了。吹事员贾貌礼、司务长杜作朋看着倒在地上的面条非常心疼,贾师傅一边摇头,一边把撒在地上的面条用手一根根的捡回他自己的碗里,用水冲了冲就吃了。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贾师傅无言的行动,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尊重农民血汗、珍惜粮食的教育,这也是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第一课。
      午饭后,有的同学继续收拾自己的东西,有的在一起谈论着什么,还有的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到社员家里串串门。这里的农民没有讲卫生的习惯,很少收拾自己家的窑洞,大多数人家的箱子上积着厚厚的尘土,炕上的被子也不叠,乱七八糟的堆在一起。桌子上一层浮土,发了黑的抹布放在上面,来了客人才擦一下桌椅,平常是不擦的。可能是挑水太困难的原因吧,人们不管是干完活或上茅房都没有洗手的习惯,一天洗一把脸就算是不错的了,好多人除剃头和过年外,脸是从来不洗的。洗澡就更别提了,一年都不见得能洗上一次澡,既使在寒冷的三九天,离他们近了也会闻到一股股难闻的酸臭味。因此,刚和社员们接触时,我们都有意无意的和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和他们朝夕相处惯了,也就没什么感觉了。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3 14:27


      开始时,同学们在这里上厕所也很不习惯,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厕所,老百姓管上厕所叫上茅子。茅子都是露天的,茅子里是一个有两米左右深的土井,井口小里面宽,形状象一个大坛子,井口放上可移动的石板或木板,茅子的围墙非常矮,过不了半身,从村子的上面往下看是一清二楚,没有一点遮拦。大粪在这里可是十分珍贵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谁也不会轻意的到别人家的茅子里拉屎、撒尿。由于我们的厕所正在修,只好到农民家去上厕所,男同学还好说,有的女同学害羞,跑这儿看看不行,跑那儿看看也不行,上趟厕所可费了劲了。
      山里的冬天,白天显的格外的短,大约下午四点多钟太阳就落山了。我们到山村的第一个夜晚来到了,整个山村黑乎乎的,四下里什么都看不见。晚上,吃过“合子饭”后,大家都回到窑洞里,每个窑洞只有一盏煤油灯,尽管这种煤油灯比较大还有玻璃罩,但在窑洞里头点比在窑外面点还显得暗淡,离灯远一点,什么也看不清楚。我们这些习惯于在电灯光下度过夜晚的人,真是觉得太难受了,太不方便了,大家的眼睛一时也很不适应。有几个围在煤油灯边写信的同学,迷缝着眼睛,一会儿写写,一会儿不得不揉揉眼睛。为了让灯亮一点,我们把玻璃灯罩里外都擦得亮亮的,尽量把灯捻往上调,可往往灯捻稍一过长,就把罩子熏黑了,反而更不亮了。马可群紧挨着煤油灯写信,由于思念家人偷偷的抽泣起来,真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也跟着掉起了眼泪,不一会儿,多数女同学都哭了起来,哭声越来越大,听了让人心寒。
     李殿英和年龄最小的曲国胜坐在院边的土坡上,听到女生宿舍传出来的哭泣声,他俩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眼泪直在眼圈里打转转。他俩看看四下没人,李殿英拿出在临汾买的大烟叶,用纸卷了两支烟,两个人偷偷偷摸摸的抽了起来。我当时在男生宿舍里收拾东西,听到女同学的哭声,宿舍里的六个男生只是沉默不语。我和于国华、曹星华、毛卫泽和张红四个人在学校是住校生,有过离家生活的经验,心里的压力还小些,而其他十五个人一下子就离开了父母,走到千里之外,而且到了这么艰苦的地方,确实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我和于国华走出了宿舍,李殿英和曲国胜立马儿把烟扔掉,连忙站立起来,装着没事人的样子。那时在学校里抽烟的人,大家都认为不是什么好学生,甚至认为是流氓学生。我见他俩吸烟也很反感,和他们第一次接触就给了我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当时我真想批评他们,可是我又一想,这儿又不是学校,管他们抽烟合适吗?我装作没看见,和他们一起走进女生宿舍劝她们。可能是由于旅途的劳累或是觉得没事可干吧,多数人在一起聊了一会儿就睡觉去了。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3 14:29
本帖最后由 北山峰 于 2015-6-13 14:31 编辑



     我们住惯了房子,住窑洞很不习惯,大家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听老百姓说,住窑洞比房子强,冬暖夏凉,可我们住的窑洞是只打了三年的新窑,比较潮,晚上窑洞里的温度比较低,特别是女生住的窑洞,里面还是新打的,就更加潮湿阴冷了。由于窑洞的两扇门做得特别粗糙,门和门框之间有很大的缝隙,一阵阵的冷风从外边不断的渗透过来。由于我们都是头冲炕外躺着的,所以靠近门前睡的几个人,他们的头被凉风吹的发麻,只好把头蒙起来睡。有的人冻得睡不着觉,就把大衣、棉裤、棉袄能盖的东西,一股脑的都压在身上,有的人冻的实在不能入睡,干脆就钻到别人的被窝,这样上面可以盖上两床被就暖和多了。睡这样的窑洞对我们来说还真是来农村后的最严峻的考验,这一关必需闯过去,否则谈不上在这里扎根落户。可是到后来,我们这些人,尤其是女同学,由于长期居住在又潮又湿的窑洞里,经常腰疼、腿疼,尤其是到了中年和老年,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病,有的同学的病情还十分严重难以治愈。
      我的床位在窑洞的最里边,不言而喻这个位置是最潮、最冷的,作为知青的负责人又是老大哥,最困难的事应该由我来扛,不由分说,我理所当然的占了这个位置。米青海风趣的说:“谁让你是我们的头呢!”这一夜我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天冷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是在反复思考今后怎么带好这个集体。


作者: 沈家围子    时间: 2015-6-13 16:01
我在阅读北山峰的文章,和我们兵团下乡的情况有点区别,大径相同,插队的知青比兵团苦多了,尤其是北山峰下乡的地方,我去过山西。文革期间74年,坐汽车所经过之处,真是穷山恶水,黄土高坡,看着万丈深渊,吓得没魂了,你们在那恶劣的山区下乡。可想而知多么艰苦。继续欣赏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5-6-13 16:56
北山峰 发表于 2015-6-13 14:29
我们住惯了房子,住窑洞很不习惯,大家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听老百姓说,住窑洞比房子强,冬暖夏凉 ...

知青的负责人又是老大哥,最困难的事应该由我来扛.  有担当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5-6-13 17:26
本帖最后由 一川枫叶 于 2015-6-13 17:29 编辑

      看到北山峰笔下的知青生活是真实的写照,看着知青的经历真的有雷同之处。
      我们在北大荒,满山遍野都是宝,一棵高大笔直的树上眼看着长的好大的猴头,我们女生中的假小子冰瑜也双手抱着大树,两条腿盘着大树,一点点的往上爬,艰难地攀登上四、五米高,再没有力气了,为了安全起见,于是我们劝她慢慢蹭下来了,我们是望着猴头兴叹。
      还有一次假小子冰瑜爬树去掏鸟蛋,真的掏了几个蛋下来,但是左看右看不确定是什么蛋,谁也不敢尝试去吃它。
     我们在五七干校农场,自给自足,所以我们嘴不亏,但大家还是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对大自然好奇心很强。愿意去打猎、摘野果、拾山货,这样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在艰苦岁月里。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3 19:30
沈家围子 发表于 2015-6-13 16:01
我在阅读北山峰的文章,和我们兵团下乡的情况有点区别,大径相同,插队的知青比兵团苦多了,尤其是北山峰下 ...

  沈家围子:你好!你发表的文章及回帖,展示了你纯朴、纯真、纯洁的心灵,愿与你一起追忆那难忘的青春岁月。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6-13 22:41

         插队的同学和兵团的同学们不太一样,插队的同学们的环境比较艰苦。兵团是单位,刚开始也许条件比较差,慢慢的就会恢复成了工作单位的形式了。插队的同学们却要永远承受艰苦的环境,永久适应那种环境。改善的可能性不大,村里不会下大功夫,去照顾我们几个知青的,况且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要怎样改善我们的环境,因为农民祖祖辈辈都是那样生活的,因此,插队的同学们,只能自己慢慢的适应环境了。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4 14:06
雾梦 发表于 2015-6-13 16:56
知青的负责人又是老大哥,最困难的事应该由我来扛.  有担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集体插队没有一点经济基础,当这个集体户的头太难了,但我还是领着大家度过了三个春秋,而我走后我们这个集体一直没有散,整整坚持了七年,我要感谢我的队友们!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4 22:04
一川枫叶 发表于 2015-6-13 17:26
看到北山峰笔下的知青生活是真实的写照,看着知青的经历真的有雷同之处。
      我们在北大荒,满山 ...

  有趣的故事,给广阔天地里的知青带来了欢乐。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4 22:08
天蓝 发表于 2015-6-13 22:41
插队的同学和兵团的同学们不太一样,插队的同学们的环境比较艰苦。兵团是单位,刚开始也许条件比 ...

  天蓝: 你好!讲一下你插队的故事多好啊!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6-15 09:06
本帖最后由 晋阳秋 于 2015-6-15 13:44 编辑

       弱手难端乡下碗,微躯犹顶晋阳风。
       插队知青忽然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识民风不识乡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应该是下乡之初最苦恼的事情之一。许多小事就能伤感落泪,比如言语词汇,吃喝拉睡,等等。还有连蒙带比划的交流,新鲜却难咽的饮食,就像北山峰大哥说的上厕所都要学习、要适应。
       在临汾得知真情,心里一定震动一下,“这和来京接我们的干部介绍的情况相比,简直可以说是欺人之谈的宣传,大家都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查明被骗感觉被耍的同学激愤,当然闹着回家是不可能的,大哥虽然没写,我觉得不可能。
       心存理想胸怀大志的同学则喜,“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正好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我就看过回忆文章,下乡之初嫌自己分在平川,偏要去山上锻炼的。
       一般如我之类则是随遇而安,一切一切本来就不是可以选择的。
       后来更不敢说不了,“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离开市重点,区最好的学校,面对贫瘠落后艰苦的“课堂”—— 继续听大哥讲述。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6-15 10:38
早早看过山峰的续文,我立即回应,我开头便写,(看了山
作者: 烛光    时间: 2015-6-15 17:26
早早看过山峰的细文,我立即回应,开头便写(看了山峰的续文,我感到了及大压抑!我不怕艰苦的生活环境,也不在乎物质上的得失,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我真的看到了,我最相信的那个人,实实在在的把我给骗了!山峰被出卖了,和他一起插队的知青,被出卖了,我同样被出卖了。我无法忍受,那个肮脏的时代,把信任变成欺骗,把诚实变成虚伪,把说假话变成了人生之道!我从此开始沉默,我用沉默沉淀我自己的灵魂,以便我能用理智和冷静来处理知青中所有的事情)。于是知青间的那些种种的问题又让我陷入了烦恼,那些青春无悔的美丽慌言不亭的困扰着我,我在烦乱中亭下了笔。
今天我看到了阳秋的文章,我又开始感动!我也认为,山峰以后的续文,肯定会面对那些被欺骗的知青同学所有的想法和做法。我希望北山峰不要有任何的顾忌和压力,从实事求是的诚实太度,真实的再现那段真实的历史。我也会跟随着你,再现我所见到的知青史。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出一道真实的知青大餐,不管有多少酸甜苦辣,知青都会喜欢,因为那是我们用生命,用青春,用眼泪与忍耐,用激情与奋进,用真心与道德,走过的人生之路!再次感谢山峰的奉献!
作者: 晋阳秋    时间: 2015-6-16 22:42
沈家围子 发表于 2015-6-13 16:01
我在阅读北山峰的文章,和我们兵团下乡的情况有点区别,大径相同,插队的知青比兵团苦多了,尤其是北山峰下 ...

        曾经有山西老插说外省市到山西插队的知青与其他知青都不相同,大致是说兵团农场是有工资的,老三届之后的都在本乡本土,陕西延安的有北京干部同在。有工资就是生活无忧,最多是苦与累,想家是一样的。后来的知青都没有出省出市,与延安知青一样知道插队是形式,是锻炼,是一阵子。山西知青因为有66年之前下乡的大哥大姐,所以多数都认为是扎根一辈子。
       北山峰大哥去的地方的确太艰苦了,相比之下我就很幸运了。我下乡在汾阳,汾阳曾为汾州府,城内曾有两个王府。山西省运输公司在汾阳有分公司,(其他分公司在地区级城市),文革时造(拼)了一辆卡车。省第二监狱在汾阳,监狱有劳改工厂。汾阳有大专中师及多所中学,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人说太原流行的衣物,两星期就在汾阳流行。汾阳农业不错,1956年毛主席批示“一人一亩水浇地”,就是说的汾阳。
       汾阳的人民和领导把我们分在太汾公路沿线,条件相对不错。我分在杏花公社,杏花在晋中盆地的边缘,平川地和浅山区都有。我们村打水只用两米的绳子就行,汾酒厂所在的村是真正的杏花村,他们打水摇辘轳,离公社最远的村的同学打水就是几十丈的绳子在辘轳上排几层。村里最好的房子是砖窑洞,几座二三进的楼院是地主们的,其次是卧砖到顶的平房,也有些土坯作墙的房。我们借住老乡的房子半年多,盖好了知青房,按两人一间盖的,准备扎根。
       北山峰大哥去的地方的确太艰苦了。

作者: 沈家围子    时间: 2015-6-17 09:34
本帖最后由 沈家围子 于 2015-6-17 09:38 编辑
晋阳秋 发表于 2015-6-16 22:42
曾经有山西老插说外省市到山西插队的知青与其他知青都不相同,大致是说兵团农场是有工资的,老三 ...

说起兵团,是挣工资,但是每月的固定伙食费12元扣除,剩下的20元要一分不动的邮给家里,那时候知青都往家邮钱,家家都有难唱曲,我家则是父亲被造反派关押,在异地,不开工资,家里有弟弟妹妹,母亲工资根本不够用,这样,我的生活就没有零花钱,加上我们那里是盐碱地,以高粱玉米为主的伙食,食堂的菜里看不到油星儿,别说吃肉了,干的事农活,打草,都很累,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说不苦那是假的,所幸工资旱涝保收。一干就是十几年,插队是苦,没有固定的工资,那点工分哪能够吃饱饭呀,但是很多插队知青下乡时间短,还有上学的机会。各地情况不一,家庭状况不一,回城渠道不一,总的来说,天下知青一家人,所以,我们珍惜今天,共叙友谊,互相理解,携手幸福度过晚年。北山峰大哥写的状况,应该记载知青历史,希望这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虽没有给儿女留下财富,但是,我们却有曾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一笔最大的财富。知青是宽容的,是热爱祖国的。
作者: 沈家围子    时间: 2015-6-17 20:23
北山峰 发表于 2015-6-14 14:06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集体插队没有一点经济基础,当这个集体户的头太难了,但我还是领着大家度过了三个春 ...

真了不起,你是知青的带队人,大哥哥好样的,处处为别人着想,吃苦在前,知青有了你这样的好带头人,在异乡异地,困难的情况下,感到多温暖啊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9 10:32
晋阳秋 发表于 2015-6-16 22:42
曾经有山西老插说外省市到山西插队的知青与其他知青都不相同,大致是说兵团农场是有工资的,老三 ...

汾河流域生产、生活环境很优越,我们那儿不好,比较艰苦,但对知青来说这算不了什么,史命感、责任感能战胜艰难困苦。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9 10:58
沈家围子 发表于 2015-6-17 20:23
真了不起,你是知青的带队人,大哥哥好样的,处处为别人着想,吃苦在前,知青有了你这样的好带头人,在异 ...

  我们这代人是在毛主席的敎导和毛泽东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艰苦奋斗、无所畏惧、无私奉献、永远与我们相伴。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6-19 11:12
烛光 发表于 2015-6-15 17:26
早早看过山峰的细文,我立即回应,开头便写(看了山峰的续文,我感到了及大压抑!我不怕艰苦的生活环境,也 ...

  奉献谈不上,我只是想真实的再現我们集体插队的生活,这应该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责任。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www.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