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望见马克 于 2024-1-14 17:58 编辑
小伙巷逸事 ——不要以为你以为
时至今日,天津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许多多的里巷、胡同、街道都消失不见了,唯有冠名“小伙巷”这条街道依然存在。“小伙巷”坐落在大丰路与新河北大街之间,跨过美丽幽静的南运河,直达“天津之眼”,是一条宽敞、明亮,铺满阳光的绿茵大道。 原来的小伙巷,一条很不起眼,名不见经传的街道,坐落在西北城角至南运河之间。老年间,人们都知道天津有“十阁”“八巷”“三胡同”,小伙巷就在其中。可如今小伙巷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小伙巷算是天津较早的居民区,在1404(明朝)年天津建卫后,老城厢内的居民向城外扩散,西北角处就形成了这条街。谭汝为老先生对大伙巷和小伙巷的命名做了这样的解释: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筑城后,城内居民不断向城外西北方向扩展,同时形成了两条街巷,以规模大小分别命名为“大伙巷”和“小伙巷”。 一百多年前,在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南部(现今五大道一带)还是水坑、沼泽,破乱不堪的荒野时。大伙巷和小伙巷已经是天津当时的繁华商业街,是天津本地生活气息浓郁的居民居住地。 小伙巷地区如今高楼林立,在清末民初,这里也是天津的繁华之地。那时天津的不少机构都设在这里。据文史研究者张显明介绍,在小伙巷的路东有一条清安胡同,是由于胡同内有一家“清安水局”而得名。清安水局也叫清安会所,成立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一个民间的救火组织。 小伙巷形成的时间,无法考证。但是通过这条500多米的小路两侧的街道胡同,就可以算出大致时间。有证可查:沿河二大街形成于1882年;粮店街清道光年;穆米厂胡同1772年;清安胡同1882年;钟家胡同 1792年;东箭道1882年;汪家胡同1782年;西箭道1882年;金家胡同?无考;栅栏口西街1880 年;牛圈街1880年 …… 最早记载时间与正兴德穆家有关系。就是这条街上,诞生了一家民族企业——“正兴德茶庄”。 清朝咸丰年间,天津就流传一个口诀:“高、韩、石、刘、穆、长源、振德、益照临”。这就是天津最早的八大家,其中“正兴德穆家”在列。 正兴德创办于清嘉庆年间,创始人叫穆兴永,回族。明洪武年间,其祖先蒙殊宠,以漕船恩赐。于是落户穆家庄,那里是天津最早、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穆兴永生于清乾隆17年(1752年),年轻时做米面生意,与一家姓常的面铺常有往来业务。常家见他为人忠诚勤劳、朴实守信,就留他在面铺里当铺伙,后来还把独生女儿许配给他。穆兴永虽识字不多,但头脑灵活,肯于吃苦,再加上用心钻研,逐渐摸索出一套独到的生意经,使面铺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久就在天津城里的粮行里小有名气。婚后,夫妻俩育有四子:长子文杰、次子文俊、三子文英、四子文伟。四个儿子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生意经,长大后随父亲一起创业。他们曾在小伙巷牛圈街增设磨房一处,在店铺对面购地一块供存放车马之用。在门面东胡同建碾米厂两处,并建有仓库。而后又在店铺附近购得住房,生活愈加宽裕。但穆家并未因富有而奢侈浮华,而是把眼光瞄在发展上,把资金投入到事业中。平日里,家中省吃俭用,虽自己开有米面铺,依然保持着勤劳简朴的家风。 穆兴永率四个儿子起早贪晚地干,生意越做越大。他们的经营范围极广,种类繁多,陆续在小伙巷、针市街、竹竿巷、估衣街等地购置铺面、住房四十余处,用于出租。其资金达到百万两以上,在天津粮行中名气大振,正兴德茶庄日后也成为天津著名的老字号。后来穆家分家,有四个大院。穆兴永的三儿子穆文英分得正兴茶庄,由于年迈,就交给他儿子穆时荣经营,将茶庄更名“正兴德记”,注册商标为“绿竹牌”。穆家第三代穆时荣掌管正兴德期间,茶叶生意在海内外市场上均享有盛誉。清光绪23年(1897年),在天津已经享誉百年的正兴德茶庄,在北京菜市口开业。 穆时荣去世后,三个儿子聘请了一位职业经理人——大掌柜穆雅田,他也是天津茶叶公会会长。 正兴德穆家兴旺顶峰之际,添置家产,住宅情况有了变化。原旧宅在西头,清乾隆年间迁居小伙巷,在小伙巷有五进的四合院。后因经营正兴德茶叶而发家,使穆家进入天津地方望族行列。至咸丰七年,1857年,穆家将所有财产分给四大房。长门穆文杰称北院,住小伙巷汪家胡同和牛圈街转角的宅院。二门穆文俊称东院,新房在小伙巷东梅家胡同和针市街转角的宅房。三门穆文英称南院,在小伙巷清真大寺北面的北楼,大寺南面的南楼和小伙巷南口的新楼。四门穆文伟称西院,新宅在小伙巷西先春园大街东口路北。早年南院正门在栅栏口东街10号,大门楼、高台阶、黑漆大门,门洞右手为门房,对过设有“春凳”。出门洞为栅栏门,前有过道,可进入头道院。过道两侧有房屋多间。二道院为账房,三道院为客厅,卷棚式。四道院是厨房,五道院是二层小楼。出四道院是六道院,有北房五间,和东西厢房,并开有后门。出五道院直通正兴德茶业铺的库房。整个院落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建筑。房屋窗台上为大玻璃窗,上有“冰炸纹”的窗格,糊窗纸。屋内有火炕,地势北高南低,从前门到后门相差近两米。新中国成立后,曾为红桥区法院、区工商局及中学使用。 小伙巷与正兴德承载了革命历史。据正兴德穆家长门之后回忆,穆芝房早年攻水利工程,造诣颇深。后从事我国水利建设,久负盛誉。革命战争年代中,多次保护中共地下工作者。解放前夕,受中共委托,保护了大批科学仪器、资料。建国后,穆芝房先生历任天津市民委主任、河北省民委副主任。 天津早期留日学生、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画家陆辛农世居小伙巷。他在自己的《笔记》中说:“方近又有大伙巷,皆在南运河南岸。旧西河粮米蔬物,运转集散地也。”可见当时大伙巷的繁盛。据陆先生解释,大伙巷形成在先,小伙巷是从大伙巷衍生出来的。 小伙巷有着光荣历史和痕迹。1919年“五四”运动中,革命青年马骏、郭隆真、刘清扬曾在小伙巷天津清真大寺前召集穆斯林集会演讲。 小伙巷有革命历史故事。张淮三,原天津市委副书记,曾在天津做地工。1945年12月底,他到西北角小伙巷南端清真巷7号的复兴源杂货庄接头。 准时赴约的刘同志走进大门,就被穆家的门房张大爷一把拦住,悄悄地对他说:“刘少爷,里面杂货庄出事了,警察把我家的十少爷(秦良)抓走了。刚才进去一位少爷现在还没出来,您快走吧。”刘同志一惊,询问张大爷刚刚进去人的长相,判断是张淮三。他急急忙忙绕道至地下党员赵同志的家,设法营救。 赵同志与秦良早年一起组织读书会,与穆家人十分熟悉,他从后门进入穆家。寒暄之后,直截了当地对穆芝房说:“今天上午秦良的老同学、好朋友张同志来家里看望秦良,不幸被前院的警察扣住了,希望伯父伯母想点办法,到前院说个情,让警察放人才好。”穆芝房立刻找来本家的一个弟弟——在国民党市政府任职的穆子荆一同赶来营救。他们走到前厅,跟警察打了个招呼,就指着张淮三说:“张先生是我家客人,怎么呆在这里了?”张淮三马上会意,跟穆老寒暄,显得十分熟络。警察正犹豫间,穆子荆掏出自己在国民党政府任职的名片往桌上一拍说:“我负责!”警察见状连连道歉:“对不起,这是误会。既然是您家客人,就不用呆在这儿了!”穆老借机对张淮三说:“真对不住,让你受委屈了,请到后院坐吧!” 这位穆子荆,曾经在小伙巷东德宅院里接待过鲁迅来天津调研,是位显赫的人物。 小伙巷活动着抗日武装,其领导人就是干一(原名王富贵)。1944年夏,干一进入红桥回民聚居区,并在小伙巷牛圈胡同成立党支部,干一任书记。在回族群众中,发展组织,壮大地下斗争力量。 解放后在小伙巷的这条街上经常看到一位瘦弱高挑的小孩子——王家桢,他赤着双脚,进行小皮球比赛,从这个小街球场走出来,成为了大名鼎鼎、盛极一时的篮球运动健将,为国家争光,受到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小伙巷出了一名杰出的政要。国家正部级领导、天津市第12届政协主席、市委副书记,他就出生在小伙巷西面的胡同。一条寻常逼仄僻静的小巷,记载着历史,记载着革命,至今还在新时代中高歌猛进。 莫以为,平民百姓的穷街小巷,是市井,是贫民窟,其实他的背后有内容。小伙巷,有许许多多天津人并不知道的感人故事。
(louy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