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95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生活——我的高考

[复制链接]

42

主题

172

帖子

116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19 08:3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玉锦阁 于 2022-8-19 08:44 编辑

       粉碎四人帮后,文革宣告结束。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但是这个特大利好消息,姗姗来迟,传达到我们边远的穷乡僻壤时,整整晚了一年。


      1978年春夏交替时节,阳光明媚,大地绿意盎然。公社党委和知青办在公社二楼昏暗的木质小礼堂,召开知青大会,贯彻上面指示精神,动员知青参加高考报名工作。


       当时全公社下乡和回乡知青有一百多人。听到这个从天而降的喜讯,大家非常激动,格外兴奋,议论纷纷,没想到知青也有资格参加高考!


       但是,最后报名参加高考只有二十多人。也许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很多知青离开学校多年,一直在农村参加农业劳动,时间仓促,准备不及,心中无把握,大部分人选择了放弃当年的高考。


      我当时在公社中学代课,毫不犹豫报名参加高考。二十出头的我,不懂高考对人生的重大意义。心想,平时自己教初二语文,物理,一直没有离开书本,随便怎样考,考个及格应该不是问题吧。


       我同寝室的张老师与我是哥们,特别挺我。他说,全公社只有几位知青在学校代课,我是唯一在公社中学代课的老帅。我去考,一定能考上。他甚至联络其他老师筹划我考后的欢送会。


      全区高考的考场安排在区中学。区上距离我们公社二十里山道,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只能步行前去。


       为了准时参加考试,我向学校请好假,提前调换了课程,头一天下午,风尘仆仆赶到区上,找了一家便宜廉价的小旅店住下。


       客房没有窗户,幽暗狭小,黑黝黝的,不开灯无法看清东西。房内放置了两架挂着污黑蚊帐的木床,逼仄得转不开身。另一床还住着一位旅客。


       原想睡觉前,再翻翻书,温习一下。可是一盏暗淡的电灯,高高安装在屋顶,根本看不清书本。无奈之下,只得在散发异味的床上,提心吊胆的早早睡下了。


       第二天,我自信满满地坐在考场,拿起考卷,一下子傻了眼。考题的难度超出我的预料。特别是地理卷子上的什么等温线,季风、洋流走向等等,我基本上茫然无知,我根本没有复习地理课本。


      考试成绩公布,我们公社所有下乡知青铩羽而归,全部阵亡,只有一位刁姓的本县回乡男知青榜上有名,考上一所不知名的中专。


      我垂头丧气回到学校,同事们好心地安慰我。学校领导找我谈话,许诺送我去地区师范专科学校读书。前提条件是,毕业后必须回到本县从事教师工作。


       在农村呆了三年多,我急迫想回到出生成长的大城市,根本不愿意留这个落后地方,便十分委婉的谢绝了领导的好意。


       这次失利,打掉了我轻浮和自满,让我头脑清醒。我决心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卧薪尝胆,埋头复习,准备迎战第二年高考。


       谁知三个月后,我父母单位下来一男一女两位招工干部,他们找到我。我懵懵懂懂,跟随在他们后面,奔波于大队和公社之间,办理各种手续,填写一些表格,后来又去区上卫生院做体检,最后被招工回城。


       开心的是,这次招工满足了我读书愿望,被单位直接保送邮电校学习。毕业回单位后,由于我们是电信工程企业,长年累月在各地架线施工,没有条件复习文化课程,加之岁数渐长,再没有机会参加高考。


      虽然后来通过电大学习,也取得了大专文凭。但是大学梦,失之交臂,让我耿耿于怀,成为我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遗憾。


      不过,有时候反过来想想,安慰自己,人各有命,也许这就是我的宿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7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1345
沙发
发表于 2022-8-19 12:11:36 | 只看该作者

恢复高考 圆梦大学


        上世纪70年代末,宛如一声春雷震撼着华夏大地,废弃了十几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又重新恢复了,我还没有等到被推荐读工农兵大学,1977年就恢复了高考,我很高兴,也很兴奋。但是好事多磨,由于当时兵团师资极其匮乏,教师都去参加高考可能会导致学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兵团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不让教师参加当年的高考。第二年,经过多方面的争取我才得以参加高考的机会,还签订了只能报考本省大学和大学毕业后仍回校服务的协定。允许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真是欣喜若狂,终于要圆我大学梦了。关闭了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终于重新打开了大门。数百万考生走进了考场,甚至有不少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同进一个考场。对于当年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经历特殊,机会难得,倍加珍惜。
       78年我顺利进入黑大中文系,世上最纯、最真、最浓之情,莫过于同学之情了。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走到一起来了。
        刚一入学,我和兰竹、海燕就被编入到了中文系3班,那时学生的年龄相差很大,形成了一种怪异的现象。兰竹已经参加工作10年,上大学之前已是小有名气的编辑,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我上大学之前是个中学语文教师,非常热爱文学,也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豆腐块文章;海燕是应届毕业生,上中学时她是语文课代表,她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讲评。就这样彼此志趣相同的三个热爱文学的青年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理所当然还成了最好的朋友。因为兰竹比我大五岁,我又比海燕大五岁,我们三人的年龄形成了等差数列,我们三人之间的亲密交往被同学戏称为“忘年之交”。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之中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兰竹称海燕为小屁孩,海燕称兰竹为老夫子,她们只有对我才以姐妹相称。兰竹常以二妹呼我,而海燕则以二姐唤我。每天早晨,兰竹总是第一个起床,她叫醒我,我再叫醒海燕,然后我们三人一起去晨炼、早读,我和兰竹上大学之前都未学过外语,所以学英语我们得从ABC开始,而海燕在中学英语就学得很棒,顺理成章的就成了我们的业余辅导老师,那时大学老师是以每节课讲授四课内容的速度给我们讲课,除了应届毕业生,我们这些门外汉哪儿接受的了,所以我们只能恶补,每天早晨是海燕最得意的时候,她俨然一位严师,随时纠正我俩错误的发音,有时还严厉斥责我们,我毕竟比兰竹年轻,记忆力也好些,海燕纠正一两次,我就记住了,英语学习进步很快,常得到海燕的表扬,海燕在表扬我的同时还总不忘对比着批评兰竹,弄得我脸上都挂不住了,可兰竹还是像个虚心的小学生似的俯首听命。
       在求学的道路上,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每周一的古代汉语课是我们最为头疼的课,因为我们的古汉语知识有限,所以学起来有些费劲,但是这门功课又是我们的专业课,必须学好。很佩服给我们上课的崔重庆老师,他是著名的古汉语学家王力的得意门生。他上课从来不用讲义,更不拿课本,每当给我们上课,他就会说翻到课本第几页,然后他就开始板书,古文他可以一字不落的书写在黑板上,然后逐字逐句的讲解,其古汉语的功底之深可略见一斑。每周三上午的文学概论课是兰竹最活跃、也最显青春活力的时候,老师在联系文学作品进行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时,总是邀请兰竹来发表高见,那时的兰竹像是换了一个人,眼睛发光,炯炯有神。她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一开口便威震四方,特别是她在写作实际中的切身体会更有说服力,让海燕那些从中学走到大学的小孩们目瞪口呆,其结果是赢得一阵又一阵的热烈的掌声。每周四上午的外国文学课是我最喜欢的课,教外国文学的周艾若老师是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周扬的儿子,他真不愧为文学巨匠的后代,他的课上得精彩绝伦,常常让我沉浸在外国文学的海洋里而不能自拔,因为父母是知识分子,我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外国名著,但是只是看看而已,从来没有具体分析过。老师的精彩分析,让我沉醉其中,以至于下课了,我脑海里还是文学作品之中的人物场景,不能忘怀。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每周五下午的写作课是我们三人的最爱,教我们写作课的是李人敬老师,他是著名的革命家李立三的儿子,他曾在前苏联留过学,同时也在黑大教俄语。他强调文字与感情的关系,文字的增减直接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写作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劲头。他这些教诲让我收益至今。
       中午买饭时,是海燕表现最积极的时候,一下课她就像箭一样直射食堂,她排队总在前几个,等我拿好碗碟送到她手上时,正好轮到我们买饭,吃完饭,通常是兰竹洗碗,她常戏称自己是老妈子,伺候小姐。每天晚上的自习课,通常是我们姐妹三人写文学笔记的时候,我们将一天之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学的笔调记叙下来,写完之后,我们三人交换了看,然后互相提出修改意见,有时三人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三人的见解又是何其相似,那段学习生活真让我们受益匪浅。
       就寝前,通常是我去打水,洗漱后,我们还要议论一下当天的课程内容,大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没有空闲去浪漫,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时刻准备拼搏。
       今天,我们那一代人的大学梦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平常事,现在考大学已经不是什么梦想,我的学生个个能上大学,只是一二本的区别而已。在我的小辈里,个个都是本科生,我家里还有了名校的硕士和博士。但是我常常想他们真的热爱学习吗?他们像我们那样拼搏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7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1345
板凳
发表于 2022-8-19 12:13:0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作品,浮想联翩。相同的经历令人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主题

4132

帖子

1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7289
地板
发表于 2022-8-19 15:40:56 | 只看该作者
     高考的恢复改变了很多青年的命运,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输送了一大批恢复和发展建设急需的人才。今天的成就与高考的恢复和广大考生的贡献密不可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960
5#
发表于 2022-8-20 07:35:43 | 只看该作者
恢复高考救了一大批人,同时更救了整个中华民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2

帖子

116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67
6#
 楼主| 发表于 2022-8-20 09:45:29 | 只看该作者
冰凌花 发表于 2022-8-19 12:11
恢复高考 圆梦大学

        上世纪70年代末,宛如一声春雷震撼着华夏大地,废弃了十几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又 ...

英姿勃勃,意气风发,知青中的人才,拼搏奋斗的榜样,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2

帖子

116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67
7#
 楼主| 发表于 2022-8-20 09:46:12 | 只看该作者
冰凌花 发表于 2022-8-19 12:13
欣赏作品,浮想联翩。相同的经历令人缅怀。

谢谢老师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2

帖子

116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67
8#
 楼主| 发表于 2022-8-20 09:47:23 | 只看该作者
千帆过 发表于 2022-8-19 15:40
高考的恢复改变了很多青年的命运,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输送了一大批恢复和发展建设急需的人才。今天的成 ...

谢谢版主的支持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72

帖子

116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67
9#
 楼主| 发表于 2022-8-20 09:48:09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22-8-20 07:35
恢复高考救了一大批人,同时更救了整个中华民族!

谢谢版主的鼓励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39

帖子

167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77
10#
发表于 2022-8-20 15:12:48 | 只看该作者
冰凌花 发表于 2022-8-19 12:11
恢复高考 圆梦大学

        上世纪70年代末,宛如一声春雷震撼着华夏大地,废弃了十几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又 ...

77、78年级的学员,多数来自知青,我们班年龄最大的(64高三)与最小的(应届生)年龄相差14岁之多。那时,知青的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等作风,主导着校园的风气,也影响着年龄小的同学。记得起初,学校食堂从不敢多做较贵的“好菜”,因为排队在前面的,都挑便宜菜买,像溜肉段类的贵菜往往到最后也卖不出去……80级入学后,情况大变,一年级小朋友争先恐后,那叫不怕花爹妈钱!见这个场景,老教授我们系主任对我们说:“难你得呀,你们是空前绝后的一茬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7 10:44 , Processed in 0.19101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