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原的雨 于 2018-11-20 09:21 编辑
昆明普洱·老挝磨丁游记 三 抚仙湖畔
10月27日,早餐后,当地导游接上我们,带我们乘车赴预录中心录出境信息,预录结束后前往抚仙湖。 地导姓聂,傣族,四十出头,说话风趣幽默,不提姓名,我们就称他聂导吧。 抚仙湖位于澄江县以南5公里处,距离昆明70多公里,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传说天上有石、肖二仙因慕澄江海的清澈明净,驾云来到湖边,被这瑰丽的湖光山色所陶醉,以至流连忘返,故取名为抚仙湖。 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的湖泊。湖泊面积21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7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米,平均水深87米,蓄水量189亿立方米,其中大的河道有27条,湖水经海口河流入南盘江。湖内出产20多种经济鱼类,其中尤以抗浪鱼最具盛名,它也是抚仙湖的名贵特产。 由于湖周围自然环境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至今,抚仙湖仍然是云南省未受到污染的湖泊。诗人们形容为“琉璃万顷”,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它是云贵高原上一颗晶莹的明珠。波涛翻动时,白浪如朵朵睡莲竞相开放,又似串串银链滚动;无波时如明镜般一片澄清碧绿。远山近水,洲岛错落,使人心旷神怡,爽快清新。 沿湖山川秀丽,胜景很多。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状如玉笋,雄伟峻峭,被称为“玉笋擎天”;东部有温泉,当地叫热水塘,热水塘位于澄江县海口镇,泉口甚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温一般在40℃左右,水质含硫,是沐浴、疗养的理想之地;东北面的回龙山如大象长鼻,故称象鼻岭;南面山间的海门河,仅长一公里多,隔山连江川的星云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赧色石壁,称“界鱼石”,其旁还有一块石碑。碑上有诗:星云湖栖息之大头鱼,抚仙湖生长的糠蒗鱼,以石为界,不相往来。古往今来,“界鱼石”曾吸引无数游人,现已辟为公园,供人们游览。 离“界鱼石”西侧100多米处,还有一座始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门桥,无桅杆的木船可从桥下过往于星云湖、抚仙湖间,桥身精雕细刻,美观大方。 湖中西南面,原有两个小岛,名大孤山和小孤山。明代曾建一座“饮虹桥”把两岛连接起来,明末一夕风雨把桥和小孤山荡尽。现存大孤山,岛成椭圆形,似如鸡蛋,面积约半平方公里。上有岩洞,还有山峰,比湖面高出40多米,面水一侧多断岩,沿岛湖水深奥莫测。岛中央旧有千岁松柏,为宋时大理国段氏所遗,但早已焚毁。 明时很多名人、学士以此岛为乐园,捐助钱银,兴建殿阁,逐渐出现了飞檐细雕的建筑群。至崇祯年间,岛上已具规模,计有殿八、阁五、亭三、堂一、庵一,还有一座铜塔,塔基广五尺,共13层,塔上有佛像、铃锋、扁额、对联,备极奇巧。孤山岛为当时澄江胜景。 清朝江川令彭贤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在《重修孤山寺记》中这样写道:“孤山向为迤东胜景,辟草攀萝,遂脐其巅,始由烂柯石,探南天洞,登弄珠岩,俯鱼乐国,众山献翠,两海环碧,颇如吾楚潇湘洞庭。”蜀人杨慎也曾到孤山饱览风光,留下了一些诗篇。 当时游人、隐士所留大量诗词、碑记说明:孤山不仅是“巍然形胜冠南州”,而且是“迁人骚客停留者不可胜纪”的地方。但清朝初年,战火四起,社会动乱,孤山的古建筑遭到了毁坏。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虽有澄江知府王贞宇重建孤山,也只修了座孤山寺,已不及当年之宏伟。到民国时期,只留下一座破庙了。 如今,孤山已经获得新生,并呈现着一派生机。抚仙湖湖水碧绿如玉,孤山岛恰似镶嵌在绿玉上的一颗宝珠,故又得名“环玉山”。 由于下午要赶往普洱,我们在抚仙湖停留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我们没去坐游船,只在湖畔转了转,隔湖远观了环玉山。 中午,品尝抚仙湖铜锅鱼。 草原的雨 2018年11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