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书德 于 2020-10-12 13:06 编辑
《京杭大运河上的杭州记忆》之二: 杭州运河岸边的老街(一) 高书德
说起杭州运河老街,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发不完的感慨,它们散落在运河岸边,粉墙黛瓦,骑楼花窗,楼下店铺,楼上居室。早晨或是晚上,你会看到河边男人汲水、女人洗衣的景象,如同一抹旧日时光的剪影,倒映在古老的运河中。运河岸边的老街,虽然没有了昔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繁忙景象,但白墙黑瓦、临水而居的江南老街格局,依然展现着昔日老街的风采,依然散发着昔日老街的古韵。 漫步在老街中,青石板铺成的街路平平仄仄、斑斑驳驳,街上休憩的石桌、石凳,窗下摆放的石磨、石刻,就像江南水乡的烟雨,飘荡着运河古老的气息,让人流连,让人忘返。
桥西历史街区(14) 桥西历史街区,是拱宸桥以西一带的泛称。东接京杭大运河,南至登云路,西至小河路,北至杭州原第一棉纺厂仓库,占地面积7.83万平方米。 桥西历史街区是展示杭州运河历史风貌和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街区,保存着完整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以及大量的近现代工业遗迹。不仅有桥西直街、桥弄街、如意里、敬胜里、同和里等街巷组成的近代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群,还有近现代工业厂房、仓库、船埠、码头、店铺和各种生产设备、生活用具以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区中由老厂房改建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以及杭州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是人们了解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和杭州民俗文化、市井百态的最好地方,也让昔日工业旧厂房散发出新的魅力。一八八九年,随着通益公纱厂的建立,拉开了杭州近代工业的序幕,街中的高家花园见证着通益公纱厂昔日的辉煌,成为杭州近代轻纺业的发祥地,也成为杭州第一棉纺厂的前身。许多住在桥西一带的居民,从十几岁就进入工厂,一直干到退休,至今这里仍保存着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杭一棉”办公楼旧址。那是一幢砖木结构、西式风格的建筑,还有那座长430米,宽34米,高176米的轻纺桥,每当人们经过这里的时候,就会想起当年的日日夜夜,想起当年的机声轰鸣。也许多年以后,再也没有人记得它的存在和它曾经的辉煌,但共和国不会忘记,它将永远载入杭州近代工业和共和国建设的史册中。 桥西历史街区国家的记忆、人民的情怀……
桥西直街(15) 桥西直街在桥西历史街区南端,是一条临水莅风的街巷。清同治年间,这里曾是运河重要的水陆码头,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庙香缭绕,民舍稠密,至今这里仍然设有土特产码头、桥西旅游码头。 桥西直街的桥弄街、同源里、如意里等老街巷和回春堂、大运河国医馆、仁德堂、天禄堂等老字号,仍然保存着旧时的名称,在白墙黑瓦中蜿蜒伸去。而散发着现代文化气息的舒羽咖啡馆、拱宸书院、晓风书屋、遇到你要的时光读书馆等,不仅有着时尚、温馨的氛围,更多了几分文艺青年的萌动。在晓风书屋的留言墙上,我看到这样一侧留言:“疫情中的祖国,游玩的人少了,希望疫情早日过去,祖国安然,大家无恙。谢谢《盗墓笔记》陪我度过了这么些年。”收银的“小姐姐”告诉我说,这是一位经常在这里购书的小哥哥写的。我不禁有些感动,也想写点什么,可我放下了笔,忽然觉得我的青葱时光已经不在…… 在土特产码头的吊车旁,有一组铜铸雕塑,再现了当年运河码头装卸货物的场景,也展现了当年运河码头作为货运中心的繁忙景象。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在从事着与航运、与货物相关的行业,运河沿岸的每一个货运码头、每一个货物仓库,都流淌过他们的汗水,他们见证着桥西地区乃至整个杭城重工业、轻纺业、造船业的昔日辉煌。我仿佛看到他们的脊梁流淌着汗水,看到他们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力量,感悟到生命植根于运河的伟岸与精神。 走在古韵悠然的桥西直街上,看着来往的货船从运河中驶过,一种追溯时光、触摸岁月的感觉油然而生……
十里银湖墅(16) 湖墅,旧称湖州市,因当时经常停泊从湖州方向来的舟船,便有了“湖州市”之称。 湖墅地区自古繁华,隋唐时,是杭嘉湖平原物产的主要集散地,有着“川泽沃衍,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贾并凑”之说。南宋时,更是“百货辐辏,商贾云集,千户万有,往返不绝”,成为名扬天下的“东南财富之乡”。到了明清,这里更是集市繁盛、人烟广聚,米市、鱼市、盐市等遍布运河两岸,形成了“江涨东市”和“江涨西市”的繁盛景象。 湖墅与武林门集市,造就了“十里银湖墅”的繁华景象。湖墅地处杭城北部,著名的“天下粮仓”富义仓就在这里,所以这里的米市非常繁荣,现在仍有“米市巷”存在。北宋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诗赞道:“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杭州,从运河乘舟而行,卖鱼桥是他杭州的第一站,称赞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最华贵之城”。 如今的十里银湖墅,运河舟楫穿梭,两岸古风依旧,虽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和岁月洗礼,拱宸桥、香积寺、富义仓,依然矗立在运河之上和运河岸边,向人们展示着运河的千年古韵和现代风情……(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