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
爱情婚姻启示录
在八队集体户的五名女知青之外,还有两名女知青,就是史明玉和姚云。当年学校把她俩编入了八队集体户,史明玉不知什么原因没和我们一起下乡。姚云是因为在我们下乡之际,父亲因历史问题被单位遣送回乡,她因此要等父母弟弟安顿好之后才能下乡。
我们下乡一个月后,史明玉和姚云来到了集体户。当时我们还不怎么会做大锅饭,打算让姚云来做饭,而姚云又很愿意做饭。一个叫李术海的老贫农临时担任集体户的老户长,管理知青们的生活。所以他来教姚云做饭,姚云也下了功夫去学。集体户还养了一头猪,姚云每天做饭喂猪,而我们每天出工参加水利工程大会战。
不久李家沟的村民们看中了姚云长得漂亮又会做家务,也看中了韩冰身体好又能干庄稼活。纷纷托李术海做媒,介绍了四个小伙子让她俩挑选。
同学们当时都非常气愤,我们是来接受再教育的,又不是来找对象的,自然是不能答应。
史明玉经常回家,在集体户呆的时间加在一起也没有两个月。后来不辞而别,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许多年以后才听人说史明玉去了朝阳镇结了婚,后来病死在异乡。
姚云不久也和李家沟的一个男青年订了婚约。我对姚云很不理解,很生气,和她又说不通,无奈之下只好回吉林找她姐姐。
我和姚云是好友,文革期间我们同是黑五类子女,学校的一切活动都禁止我们参加,甚至班级开会也勒令我们离开教室。所以我经常去她家玩,和她的三个姐姐都很熟,特别和三姐相处的很好,六七年曾在三姐的推荐下考入了化建业余评剧团,每天晚上都和三姐一起去排练样板戏。
我直接去了三姐家,和三姐说了姚云的情况,希望三个姐姐能说服姚云取消婚约,千万不能在农村结婚而毁了一生。
然而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姚云不知中了甚么邪,也不知让谁洗了脑,拿定了主意最终还是嫁入了李家。姚云曾对我说过:“我就是这个命!”
什么是命?命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集体户日子再苦,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李家一贫如洗,会比集体户强多少呢?如果结婚能逃避现实的话,那也要找一个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最起码不能挨饿受冻啊!
秋江和我们私下里开玩笑时就曾说过:“我要是在农村找对象,最低也要找一个能常年吃大米的水田地区,再要二千元彩礼。”
因为这一句话,我们拿秋江取笑了不知多少次。
也许姚云真的有苦衷,远离父母,姐姐家也不宽裕,集体户挣不到一分钱,生活上无着落。冰清玉洁的女孩子就这样违心地嫁给了一个农民。没有一点感情基础,更谈不上爱,做饭喂猪做家务侍候一家老小,女知青变成了真正的农妇,彻底地扎根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相比之下,男女知青之间谈恋爱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同在一个屋檐下,相互接触得比较多,了解的比较深,更重要的是有共同的语言。那时候知青中谈恋爱大多是不公开或是半公开的。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湖光山影,没逛过公园没看过电影甚至没拉过手的大有人在。因为年轻不懂爱情,大多数人没有理智地考虑过恋爱的结局,没有把恋爱同命运联系在一起。只是在共同的集体户生活的大环境中产生了微妙的感情而认为这就是爱情而已。而一旦回城后,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变了,人生的目标就变了,择偶的标准也变了。从闭塞的乡村到经济发展的城市,环境的大转换中每个人的人生观也在改变,集体户中的那些青涩的感情不过是过家家。因而知青中最终成为眷属的很少,能够坚持相爱始终不渝的很是难得。
李英林和他的女朋友就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李英林高大英俊,在学校时是班级的第一帅哥,而且学习优秀,是数学尖子,班级的数学课代表。不知有多少女生暗恋于他,终因他的家庭出身不好而不敢与他接近。下乡后李英林偶然邂逅了岔路河集体户的于姑娘,于姑娘也生得清丽秀美,聪明可人,和李英林一见钟情。两人金童玉女,爱得热烈缠绵。
于姑娘多次到我们集体户来玩,每次都受到我们女生的热情款待。我们尽最大努力把伙食搞得好一点,把最好的铺位让给她。于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在知青中传唱的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三楂树》,《草原》,《敖包相会》等等,给我们枯燥沉闷的生活增添了无比的乐趣。
于姑娘也给我们讲述了岔路河那边集体户知青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有些学校的知青是很开放的,差不多都交了男女朋友。因为那些学校的初高中学生,他们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有不同生活的背景,彼此互不了解,所以毫无拘束。而我们是火电公司的子弟中学,从小学到中学,每个同学的家庭背景都了解。谁家父母的工作职务,工资收入,家里几个兄弟姐妹,叫什么名字,上几年级,甚至谁家院子里养几只鸡,屋子里有哪些家具都清清楚楚。是火电公司这个大家庭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在集体户中大家也如同兄弟姐妹一般互相帮助,坦诚相待。我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之中,尽管生产队在工分上压制我们,但八队女知青的厉害在生产队也是出了名的,任何男社员都不敢欺负我们,甚至开玩笑也要看我们的脸色。
李英林因为是黑五类子女,也因为他性格上的狂放不羁,说话直率,李家沟便有一些人在计划着要抓住他的只言片语来上纲上线整治他。李英林毅然和女朋友结了婚,迁到了岔路河,离开了烟达木。
一九七九年落实知青政策,李英林夫妻双双调入了造纸厂工作。
一九八五年姚云也回了城,安排了工作。
在八队集体户里,袁杰是最小的弟弟。刚下乡的时候只有十五岁半,个子矮矮的,身型瘦瘦的。还未到青春启蒙期,看到女生晾的内衣,也会斜着眼睛撇着嘴偷偷地笑。没有手纸了,也会向女生要皱纹纸(卫生纸)用,很让人哭笑不得。可一年多以后,袁杰的身高迅速增长起来,身体也健壮起来,身材挺拔眉清目秀,出落成大小伙子了。当年八队户男生青一色穿着海员那种蓝白相间的海魂衫,戴着绿军帽,走在路上那种青春潇洒的形象,引得村里的姑娘们偷偷地观望。姑娘们主动地和他们打招呼,和他们聊天,邀请他们到家中去玩。姑娘们热辣辣的目光在他们之间扫来扫去,只是这些人全然不知。
生产队长的女儿爱上了袁杰,她的家人对袁杰也很满意。最初袁杰并不知道这一切,还在集体户中向我炫耀:“小个队长对我贼好!”说着还伸出了大拇指晃了晃。
看着袁杰的笑脸,我隐隐地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只是还没到明朗化而已。
一九七零年一月,吉林市开始陆续招工,男知青的比例大一些。到了七一年十月,八队集体户男生只剩下袁杰一人,而女生只有尚琴回了城。
我看出袁杰的心理压力很大,也很无奈,但他没表现出来,仍然和往常一样出工干活,并担负起集体户里的一些杂活。
十月末生产队开始打场,扬完了大豆后分给了集体户一马车豆秸。卸车后的豆秸散落一地,袁杰独自一人拿着木叉在马棚边码着柴垛。
我走到柴垛边要抱柴做饭,袁杰便和我谈起了李姑娘追他的事情。
我虽然感到好笑,仍忍不住打趣他:“那你就答应了呗,做上门女婿彩礼都省啦!”
袁杰马上把脸一绷:“我从来就没想过在农村找对象!”
“对呀!那就回绝了她,以后避免和她接触,离她远一点儿!”
又过了几天,我正在做饭,袁杰来到灶边递给我一张纸。我打开一看,是李姑娘写给他的情书。大意是袁杰不要考虑她的户口问题,她有能力把户口办到城里。我想了想,袁杰很快就会回城的,李姑娘这是想在袁杰回城之前和他订下婚约。
“这是不可能的事,可我不知道怎么和她说呀?”袁杰很闹心。
我正色道:“这话好说。农村现在还是父母包办婚姻多,你只要和她说清楚,你家父母坚决不同意你在农村找对象!她就没辙了。你安心等待吧,下一个招工指标一定是你。回了城有了工作,媳妇随便挑,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七一年十二月,袁杰招工到肉联厂工作。
此时袁杰还不满十九周岁。我还是很佩服袁杰小小年纪却很有主见,经受住了爱情的考验。据我所知在当年同时有三个姑娘在向他示爱,一般的小伙子会拿不定主意的。而他始终没有和任何姑娘相处过,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始终能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自己的意志行事,小男生终于长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