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53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怀旧的诠释一

[复制链接]

1328

主题

413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07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1:2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对怀旧的诠释)
写在东山峰知青名字碑前的沉思
怀旧是人无法遏制的感情,但怀旧的准则是人的良知,看不到这一点,那就不是一个清醒的生活在当下的一个老知青的那种心灵姿态和状态。
到了一定年龄段,人的内心都会郁积一些东西,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调节排解,让过去的一些深刻的生活经历和密切的人际关系重新浮出水面,怀旧对我来说还有情感缓冲的作用,甚至可能还是乐观精神和动力的来源,这样的感觉,直接挑战了一些认为怀旧是麻痹人心、是老年痴呆的前奏、是预测思维、文化停滞的批判。对此,我脑海里会总结出一些有特定叙事特色的片段和心底呼唤:“我那些说不完的曾经”。
人的一生中,谁不是带着童年的印记而来,谁都有过疯狂肆意的青春?我们都从雨季里走过,经历就泛滥了你的眼泪。恰恰是它们,构成了我们整个人生的心灵家园,是使你没有办法去删除的人生常态。甭管有时自己的心情像被许多的尘埃所覆盖,但我还是不愿意将它们吹散,尽量使它沉淀下来,因为,它是我过去最深刻最宝贵的思维遗产,并且我也不想默默地随时代的巨变沉浮,竭力来撑持着自己剩余的人生。然而,东山峰农场建场四十五周年纪念日和知青刻名的落碑仪式活动还是搅动了我的情绪,触动了那份遥远怀旧的情愫。
上山下乡运动,演绎了一场空前的、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运动。对这场运动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现在,许多人回忆起东山峰农场的过去,往往只记得判断的结论,而忽视了做判断时的参照物。记住的往往是抽象的,缺少细节的思考,更没有放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去分析。的确,知青是过着物质生活十分匮缺、精神生活十分贫乏的烟火气息。
其实,我们离开东山峰农场都有几十年了,大家都融入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客观的说,现在的知青本身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阶层,所谓的知青只是具有知青经历的人,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思想基础,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果囿于个别和片面,甚至把个别当一般,把片面当全面,就会以偏概全,甚至扭曲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今天长沙常德两地众多的知青聚集在纪念碑下引发这些怀旧思潮的动因,是针对当下现实的一种复杂的温情回味。处在一个物质膨胀和精神瓦解的时代,怀旧就是一种得易的记忆疗法,它要借助从前被灌输理想式的‘乌托邦’有限时空,修理被现实灼伤的普遍心灵。一件过去了的东山峰知青‘上山下乡’旧话题,成为了今天一种活动的价值核心,突然间变得魅力四射起来,唤醒了在焦虑中辗转反侧的东山峰知青芸芸众生。怀旧者往往由日常生活的层次,探入到事件怀旧,进而又深入到不同内心的层次,玩味着诸如“上山下乡、抛青春洒热血”之类的心理,从那里获取细微而短暂的慰藉。毫无疑问,眼前除了东山峰农场过去垦荒种植甜菜的土地转变成为万亩茶园、返季节蔬菜、养鹿场和场部转变为社区职能外,其余都只是一种概念性怀旧,因为所有的茅草坡,山顶上公路、糖厂、水库、队上坍塌的岩石房等旧物品都仅剩下膜拜的价值,而基本丧失了原来知青心目中‘北糖南种’的实用价值和落后地区的民众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途径。
此刻,两鬓斑白、半秃或全秃、稀疏眼睑肿胀、脊椎弯曲、走路颤抖、满脸皱纹的我们,只能带着对东山峰的情结将过去的沮丧和现实的疲惫转化变为更加理性、达观、善良,并以此心态溶化为一种审美的艺术的形式,对接知青的情感、审美频率,从而将人性的审美批判植根到休闲的茶室、牌桌,到小区、街头、到朋友聚会的地方。
     眼前,东山峰的未来,毕竟有许多模糊的,不清晰的,或是不确定的,多少带有点梦幻的成分。想起来也是飘忽不定,不可把握。一千三百多名长沙市和常德市知青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内心的渴望和热情,祭奠我们在东山峰逝去的青春名册纪念碑终于落成了。应该说非常感谢常德知青们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努力,圆满了许多知青心中的那份祈盼,还了整个东山峰知青的一个名分与归属感。不管以后多少年那份烫金石碑上知青的名字都将与厚雪和浓雾长存在东山峰上!
我伫立在刻有一千三百多名知青名字的碑前,仰望着山顶上云遮雾罩的居住地,心情久久不能平抚,思绪依在时起时散的雾里纷飞;据资料统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接近全国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很少没有一家不和 “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是当时城镇青年唯一的选项。与其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较,知青们普遍感觉在农村生活非常艰苦,他们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当然无法继续接受正常的知识教育,文化生活也几乎没有,他们和当地农场职工和农民的关系也远非融洽。国营农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吃商品粮,拿工资的圣地,一切都是工分制,‘多劳多得’。
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到7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的抗争,知青们通过请愿、罢工、卧轨、甚至绝食等方式的抗争强烈要求回城,其中以在西双版纳的抗争最为出名。1978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长沙知青结婚“落户”在东山峰农场的就有一列。
客观讲,上山下乡运动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一场不得以而为之的举措,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但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几年十几年,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因此,邓小平曾说: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据说李先念还补充说过‘国家也不满意’。由此可见,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413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07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6:26: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413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07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6:32:27 | 只看该作者
版主近日可好
陈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9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7084
地板
发表于 2017-7-5 05:46: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413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07
QQ
5#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06:52:18 | 只看该作者
版主早上好
陈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3 13:32 , Processed in 0.225013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