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5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怀旧的诠释二

[复制链接]

1328

主题

413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07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1:2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青,是一个苦难与不幸嫁接的名字,在它的称谓中包含了共和国几乎所有的苦难;灾荒、读书、上山下乡、下岗等都毫不客气的‘浓重接待过他们’。漫长、寒冷的长夜捱过去了,从1972年至1980年将近8年的时间,整个参加东山峰农场建设的知青除个别人外,几乎全部返回了各自的城市,即使在知青返回城后,那种时代带来天生残缺的烙印,使他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然而,最终返城后的绝大多数知青们,被历史注定了终究沦为是一个弱势群体。
下放到东山峰农场的知青前前后后最终还是都走了!向退潮后的海水都离开了沙滩,扔下了理想、扔下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甚至扔下了年轻的生命。许多年前,我们如潮夕一般涌入农村、农场。多年后,又如潮水一样退去。潮起潮落的周期是整整八年。记得;我自己走的时候也是扔掉饭盆铁桶、扔掉了‘奢侈’的长套鞋、破棉絮、旧被褥。仅仅带回了一个梓木圆角箱子。更多的人什么都没有带,他们出来一个身子,回去还是一个赤条条,但却苍老了十多岁。
7412月底份回城算是比较早的,心情除了庆幸、疲惫,好像什么都说不上来。只是艰苦生活的环境洗涤了我柔弱和矫情。面对生活了那么多年的东山峰农场,我有时候在心中一遍遍问自己,‘上山下乡’在我心里真的结束了吗?忽而又提心吊胆起来,好像回城是一种虚幻。很多年后,我还多次做了这个胆战心惊的梦,在这个梦中,我被告知,你依然还是要回到东山峰去,我努力争辩说;我已经下过农村了,是合法手续招工回来的,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醒后惊出一身冷汗。
我想,人真的有时好些奇怪,心里也挺矛盾;那时我们急于离开,生怕多耽搁一天,过了许多年,年纪大了,我们心里又重新产生对这块土地的眷恋。不少当年的知青又归来了,一批又一批,有的还携着子女,带着亲人、朋友,指着山峰、原始的茅草坡、岩石切起的房子,石头垒起的大寨田、修的公路告诉亲人、朋友,这是我们曾经奋斗生活过的地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知青是我们的过去的‘方程式’。那个可怕的梦早已不做了,我们已经退休不再恐惧了。今天来,成了衣锦还乡式的休闲娱乐。不是吗?整个沿着场部到知青名字碑前的鞭炮屑居然排了好几里路,山上的酒家宾馆住满了当年的知青,连山峰上都充满了浓浓的知青氛围,一些留在山峰山职工和他们的后代都投来关注和羡慕的眼光。
怀旧的思绪依然静默在知青名字的碑前,俯瞰省道公路与场部交汇处,熟悉的场景再一次浮出水面,72年春天我们来的时候虽然没有欢迎的排场,也没有锣与鼓的热烈声响,但省会来的青年总是有一种心里上的优式感,省城开来的六七部车摆在公路上还是有一种气势。而知青离开的时候却是一种尴尬、荒诞的大逃亡!留下了山顶空空的岩石和茅草房,山上到处都是我们的痕迹。我们在山峰这上留下了青涩的声音,留下了可以无数次复述的故事。农场的职工后代望着一批批知青远去的背影,默默地在心中刻下印痕。他们在知青身上看见了另一个世界,萌起了希望,将来定要走进城里去,与城里人拼一拼,也要与城里人一样风光,他们中许多人的确做到了,泥市、石门、常德、长沙和许多大城市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眼光在纪念碑前杨起,我側耳听远处群山的回响。想起眼前的悠悠往事,惊叹岁月的沧桑。山上仅仅留下几个永远回不去故乡的人。他们成了知青的活化石。常德知青;沈是、袁国铭、黄彩云,他、她们的灵魂都留在山峰,特别是沈是,761019他本来是被推荐招工到广州铁路局怀化分局,在站好最后一班岗时,为救别人在排除哑炮危险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光荣牺牲。沈是之墓等就是东山峰知青的代价,最不堪的部分,落到了他们头上。我们礼应向他们致敬!
回忆总是在填充着怀旧的细节,处在那个时期。其实大部分回城知青都处在尴尬、困难的境地。大学难进门。招兵又超龄。进大型国企的名额有限。一时间,知青似乎成了多余的人,除了少数幸运者以外,大部分只能进集体单位和街道工厂今天依然生活在底层,而这些知青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有天赋的,他们因为文革、因为知青运动错失了这种天赋的开发,所以他们把本来可以在正常的社会里成为一个优秀的杰出的人,现在只能够成为一个蹲在电线杆底下消磨时日提前变成一个老妇女和老男人,背慢慢驮起来,眼神变得迷离。当我在山上与过去的职工扯家常时,谈到退休后的生活待遇,农场职工与大部分长沙知青退休的差别不大,这多多少少给我想起一个沉重、颜色灰暗的话题:下岗。其实,这是另一次下乡,是更惨痛的下乡。下岗和下乡一样,但又不一样。我们下乡时都是青年,单身一人,没有负担。苦,不过苦一个。而下岗者都是中年以上,有的近于老年,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筐。回城后参加工作的企业百分之七八十都改制垮掉了。好好端着一个饭碗,突然就砸了,让回家了,你能不凄惶吗?他们有过下乡的经历,心理脆弱,现在是在受过伤的地方再次舔伤。而且,当时社会,已经严重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在改革的浪涛中这些老知青心底黯淡无光。他们中的大部分被抛向了社会底层,找到一个工作大都是临担的保安和最低微的待遇。但他们是刻苦耐劳,忍耐力特别强的一批人。同时,我还发觉,知青这一批人是特别喜欢聚会和回忆的怀旧人。是一个受过伤,但远没有被伤到断了筋骨,站不起来的群体。
我抚摸碑座,慨当初。从某种意义上讲,知青代表了他所处的那段历史。它是一个庞大的无以名状的象征物。我们讨论这个命题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透过复杂的历史变迁,必须正确地对待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与历史定位;把历史发生的错误与正确的战略部署,把知青的革命激情与被误导、被利用的行为严格地区别开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现象与历史功过,还历史以庐山真面目。
我在东山峰上的经历终究是回不去了,还得在现实中挣扎,过去所承载的,似乎经历了五六千年。看到过原始社会的痕迹,身历了封建残余的侵袭,干的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但是,怀旧的那一刻,感觉美妙而释怀。因此,有人调侃;我们这一代:出生在解放时期,生长在困难时期,学习在动乱时期。工作在改革时期,养老在幸福时期。值,很值,太值了!
现在知青的整个人生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这个空洞需要集体的记忆和一个集体群体的象征来填补,这些人很多都已经慢慢溢出了人们的视线,八十年代说知青全社会都很同情,也比较尊敬,九十年代说知青就多了一份奚落,二十一世纪讲知青很多人张开大口问知青是什么,所以才有今天时代知青这样一个话题。
为此,以任何形式走进历史也是我们今天的任务,问题是以怎样的思想与心情去回眸历史,要想不被遗忘,首先要有真实的记录。真实的知青史在哪里?镌刻在东山峰知青纪念碑上的名字或许就是千百知青的心灵回应。
2017.6.29晚草于家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413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07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6:27: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4

主题

3542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633
板凳
发表于 2017-7-4 19:31:53 | 只看该作者
要想不被遗忘,首先要有真实的记录。真实的知青史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413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07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20:32:55 | 只看该作者
自己去悟吧
陈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主题

413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07
QQ
5#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06:53:48 | 只看该作者
真实的知青史都在你所经历中
陈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3 12:09 , Processed in 0.225013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