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75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下乡 空前绝后大移民

[复制链接]

13

主题

773

帖子

209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9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21:21: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11-26 11:20 编辑




知青下乡 空前绝后大移民
《岁月写实》01
  现在,我已年迈退休。虽然,我已旅居国外,身在南洋,长住新加坡。但是,我不会忘记:中国,那是我的祖国;中国农村,那里有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曾经,我是中国的一名青年农民,四十多年前,由于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运动,我从城市下放到农村,那是一段难忘的历程。
  文革是中国的一场浩劫。文革期间发生的事情,若非亲身经历,许多事实都让后人难以置信。那些年代,中国没有侵略战争,却有上千万精英死于非命;那些年代,由于政治迫害,中国有近亿民众受尽折磨;那些年代,国家疾病缠身,当年比喻为祖国花朵幼苗的千千万万青少年中学生,被从城市移民到农村,经历了后人难以想象的暴雨风霜。
  从1966年5月文革开始,全国的中学生,就没能再读书。为了响应那位从韶山出来的伟大统帅毛主席(简称“韶帅”)的号召,她们投入到政治运动,组建红卫兵,串联造反,拿下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立下汗马功劳,被当年报刊誉之为革命小将。     
  但到1968年,其“夺权”的历史使命达成之后,重新复课的环境已不再存在。当时,所有的大中学校全已瘫痪,工业生产全面倒退。那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此背景下,这些被文革耽误了三个年头的中学生,既不能读书升学,又无法让工厂安排工作,变成了社会的包袱。此时的中学红卫兵,当年的革命小将,已被视之为城市动乱的因素。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3

帖子

209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9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21:25: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11-8 21:27 编辑

   此境况下,如何安置这些人?已成为当年的一大难题。但是,所有难题,遇到伟人的壑智,便轻易化解。该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公布了韶帅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各省千千万万“有知识的”身体健康的青少年中学生,全部被送往农村。就这样,城市动乱的因素,被分散化解了;社会的包袱,轻轻地抛给了农村。
   啊!那是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年代。随着韶帅一声令下,这些祖国的花朵幼苗,这些当年的革命小将,这些原本可以升学或在城市就业的中学生,便全部去到了农村。从此,她们开始了人生之中最为艰难的历程。中学生上山下乡,这是那个时代的一项政治任务,谁也无法抗拒。于是,农村,它扛起了这个重任,安置并养育了这些被城市抛弃的青少年。
   那些年月,我正好也是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当了七年多的农民。下放那年,我还未满20。自此开始,与众多从城镇下放的青少年一样,我将自己最为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农村。由于当年下放的地方名叫“古村”,而我,在古村曾当过多年农民。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历程,我将自己曾经拥有的“古村的农民”这一身份,缩简为“古民”,以此作为现用的网名或笔名。  

   中国农村,它是伟大的!尽管它当年非常贫穷,但是,祖国有难,义无旁贷,它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收容了文革年代被政治运动耽误了的数百万青少年。是农村,让当年告别故土的下放中学生分享它的资源,让他们在自身的躯体上吸取养份,滚打长大;中国农村,它如同再生父母,对当年被城市抛弃的知识青年有养育救助之恩!
   当年,所有的中学生,自下放之日起,便按报刊上统一的叫法,被称为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实际上,知青就是农民。这些知青,其城镇户口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被迁往了乡村。知青,它是新入籍乡村的从没干过农活的城市青少年(尽管知青就是农民,但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后面出现的“农民”都是指“当地的农民”,以便与知青区别,特此说明)。据统计,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地“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下放的知青,全国有1600多万。
   文革爆发之后的那些年代,中国有如此庞大的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城市青少年的户口被迁往乡村,这是人类空前绝后的人口大迁移!瞩目全世界,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实为全球第一,是宏伟的“壮举”!从维基百科资料可查到,柬埔寨全国人口2016.1.1.的统计数为1590万。偌大一个国家,全国的总人数,还不及当年中国移民的知青数。由于这一“壮举”,使得中国一千六百多万的城镇中学生从此告别了优越的城镇,开始了艰难的历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3

帖子

209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9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21:2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11-8 21:34 编辑

   这些知青,有的单个插队落户,有的集体去到农场或边营。各处的知青,尽管农活不一:有的耕田种稻,有的植树割胶,有的军垦拓荒,有的放羊牧马。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现在全都年迈,基本上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对过去奉献的青春年华,对那些在乡村经历过的艰苦日子,一个个都记忆深刻并感慨万分!要知道,那一段在广阔天地里的知青岁月,太沧桑了!
   对那段沧桑岁月,近些年本人在海外陆续回忆,击键成文:谨以此书,献给祖国那些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经历过磨难的知青朋友,以及救助过知青的父老乡亲。
.

.
   富贵养庸人,苦难出天子。经历过乡村的磨练,如今,知青之中,不但出了个国家元首,还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与此同时,伴生出千千万万的感人故事。这些人才和故事,汇铸成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那个时代特有的,受错误路线危害却仍然积极向上,为追求光明的人生而顽强拼搏的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不过,本回忆录记述的只是普通凡人知青年代的点点滴滴。这些点滴,虽不轰轰烈烈,但反映的是当年下乡插队知青的真实状况,揭示的是某个微薄小理,或者是自身失败的某一教训。若能够给读者有所借鉴,那就没有白写。
   如实地记录当年经过的历程,这是本人写这篇回忆录的宗旨;尊重大陆目前的实际环境,绕开敏感的政治话题,这也是本文所贯穿的。
   本文中的人物,除开涉及到偷盗斗殴等不光彩的事之人采用化名外,其他都是使用的真名实姓。由于年代久远,文中凭记忆写下的往事,其发生的时间不一定准确。为此,凡文中涉及的人员,若哪位看到并发现有原则性错误,请帮忙给予指正;我的QQ:871217155;收到短信后我会马上与发信人电话联系。顺告:若只是时间有偏差,其事情存在并没有原则性错误,则不对原文作更改。见谅!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地板
发表于 2016-11-9 06:23:24 | 只看该作者
思考昨天,展望明天,讲好我们的故事是一种责任。谢谢朋友,期待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万

帖子

5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6702
5#
发表于 2016-11-9 09:26:21 | 只看该作者
屹梁梁 发表于 2016-11-9 06:23
思考昨天,展望明天,讲好我们的故事是一种责任。谢谢朋友,期待下文!

问候朋友,期待下文。我们有可能相聚在新加坡。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辽阔的内蒙古欢迎朋友来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3

帖子

209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93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9 15:50:03 | 只看该作者
屹梁梁 发表于 2016-11-9 06:23
思考昨天,展望明天,讲好我们的故事是一种责任。谢谢朋友,期待下文!

版主赐字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谢谢屹梁梁的关注指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3

帖子

209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93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9 15:53:24 | 只看该作者
土左情深 发表于 2016-11-9 09:26
问候朋友,期待下文。我们有可能相聚在新加坡。

版主赐字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谢谢土左情深的关注和问候!
欢迎来新加坡旅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1 16:24 , Processed in 0.202011 second(s), 2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