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邓小平主要谈了五点意见,他说:
第一、城市知青下乡,以插队为主,这是一件长期的大事。每年要安置100多万人。用插队的办法,每人给的安置费不到200元。插场每人则要1000元,如果100万人插场的话,需要10亿元,这怎么得了,不能走这条路。
第二、安置要集中,不要分散。每个省选若干个县,土地有潜力、山区有潜力的地方,成批安置青年,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投点资也合算。这样,就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第三、一个乡安置百把人,就是一个势力。据下乡的反映,农村有三股力量,一是本地干部,二是复员军人,三是下乡知青。这三股势力合作得好,就可以把事情搞得很好。扭不在一起,就会搞坏事。集中一点的办法,关心他们也好关心,容易巩固,容易组织起来搞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业余学习,报刊也好供应;他们可以互相批评,互相帮助;不要每个人做饭,也好搞科学试验。这样花钱(投资)也可以集中,效果也容易看得见,集中一点也好检查。房子不揩社员的油。还可以另外拿出一部分农业投资,好好规划一下,安置费和农业投资结合起来使用。这也是用打歼灭战的办法来搞。东一个,西一个,孤零零地来搞不行。晋南地区结合治碱,投点资,安置百把万人,或者50万人,是没有问题的。天津南部沧县地区可以选为一个点。南方人口少的地方,像大别山也可选为一个点,安置青年去治山。选择这样一些地区,知青也好发挥作用。给青年以理想,去改造自然就有奔头。总之,城市青年下去,不搞理想,单是当个农民,是巩固不下来的。
第四、动员下乡之前要培训,一个月、两个月都可,反正在城市搞培训班不用管。给以本领,给以技术。
第五、供应他们报刊,要把这个阵地给《中国青年报》,增加发行量。报纸上写些文章,加些农业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编一些小册子,用国家补贴办法供应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