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冷月沧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时代(非虚构文本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7:05:28 | 只看该作者
七十九   场领导
    我在场里的四年多时间,场领导换了三任,平均一年半一任,可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也是当时的政治形势使然。
    第一任是一位从战争中过来的老革命,原则,正直,对毛主席无比热爱,对资产阶级无比痛恨,对文化大革命无比拥护。每次政治学习,他都要从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开始,讲到贫下中农翻身得解放,再讲到刘、邓、陶梦想复辟,妄想劳动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最后讲你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伟大战略部署,必须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筑起反修防修的牢固防线。他不是一个口头革命派,一九六九年,珍宝岛战争发生,他坚决要把自己还不满十七岁的儿子送去当兵,并要求部队将他儿子送到珍宝岛去,与孙玉国一起去打苏修,其对国家的忠诚之心天地为证,日月可鉴。尽管他的一些言语和行为超出常规,但我们还是很尊重他,认为他毕竟是战争年代过来的老革命,有着老革命的情操、气节和忠诚。可惜我们到场里的第二年他就调走了,真正领导我们只有八个月时间。
来接任的领导是一个文革中的“得势派”,由于造反有理,路线正确,捞到了政治资本,由一个普通职工提到场革委会主任的位置。年龄不大,少年得志,更加的趾高气扬,谁也不放在眼里,还是一副造反派的脾气。但他没有想到知青中也有难惹的角色,如阿兰便是。
    他定下每周一晚上雷打不动的政治学习,叫知青轮流谈体会,但碰了几次钉子,虽然一段时间里收敛了锋芒,但不久又要想法拿一些知青进行开刷。一次,他在大会上狠批苏娜娜,说她平时唱越剧《红楼梦》是为封资修招魂,看《红楼梦》小说是为帝修反鸣锣,必须深入批判。苏娜娜低着头,没有说什么,阿兰却站了起来,问道,主任,你看过《红楼梦》吗?主任昂然答道,这封资修的东西,我怎么会看呢。阿兰嫣然一笑道,你知道毛主席怎么评价《红楼梦》的吗?主任说,不知道。阿兰一字一顿地说,毛主席说了,《红楼梦》不看五遍,就没有发言权。《红楼梦》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第四回是纲,其余都是目。这是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按照你的意思,毛主席看《红楼梦》是什么呢?还有,越剧《红楼梦》曾经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周恩来还接见过进京演出的《红楼梦》剧组,是不是周总理也是为封资修招魂啊?阿兰连珠炮般的发问,使那年轻的主任难以招架,只是冷汗淋漓,背脊发冷。这是极厉害的一招,好像兵书上有的,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按照阿兰的说法,这岂是一般的问题啊,而是上纲上线、大是大非的问题,类似于围棋上的生死大劫。场主任脸色发白地问,你说的主席的指示,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说的?阿兰说,是在七三年的十二月十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的。这下,轮到主任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了。他知道阿兰的背景,更了解阿兰的个性。而且此事是自己缺乏考虑,冒然出击引发的。他原先的想法是通过此事进行立威,没有想到最后出现难以收拾的场面。
    自此事发生后,那位高蹈阔步的场领导一段时间里如同霜打的茄子,抬不起头来,而且看见阿兰,便如同看见鬼一样,赶忙躲避。一年以后,他也一纸申请,调离茶场了,据说是去城里的某个局任副局长,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当作“三种人”接受了隔离审查,接着,被下放到另外一个茶场当了职工。
    我在场里的最后一任领导是粉碎“四人帮“后派来的,原先场里的那个主任调走后,一直没有正职,由一个副职主持,但主持一段时间后,副职仍然是副职,没有转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搞不清楚,后来“四人帮”粉碎之后,就来了一个正确路线的执行者。
    他一来,便抓宣传,抓舆论,抓学习,抓批判,抓生产,所谓的“五抓”便是。一个小小的茶场,一百来号人,抓什么宣传,舆论啊?但他突发异想,要搞一台文艺晚会,说这是政治任务。于是,知青们粉墨登场,你唱我跳,在七七年的元旦晚上热闹了一番。
    这次的文艺演出,仅仅是一个特殊的开场白,随即,他在场里掀起了一个狠揭狠批“四人帮”的运动,搞人人过关,比之那个年轻的革委会主任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根据以往的政治倾向,重新进行归类,将一些人划为与“四人帮”帮派体系有牵连者,尤其是对待知青,往往根据他他们的父辈进行排队。于是,知青们便很快地被分化为左、中、右三类。一时间,场里政治空气骤然紧张,狂飙突起,风云变色。阿兰找到我,说,我要去找我父亲,不能看他如此枉为。我说,你父亲因为文革中的问题,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你不要再去烦他了。阿兰说,这口气受不下。我说,静待观变,不可轻举妄动。但事情仍然朝着不利团结的方向发展,知青间出现了互相告密、互相攻击的现象,弄得人人自危,七七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之后,各地都在举办复习班,给知青们进行补课。我们场里却分成了三六九等,一部分可以回城复习,一部分却不能离开生产岗位,而且这一年的招工招干也是如此。像我,阿兰,阿鸣大林之类便属于不能离开岗位,去参加复习的知青。
    当眼前的一切被贴上政治的虚假标签之后,不少人由此对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失望,首当其冲的便是知青们,因为他们是利益的最直接的受损者。在这样的境况中,我想起了黎巴嫩的先知纪伯伦的一句话:历史在艰难地等待被侮辱者的胜利。但是,我却在这等待中,失去了耐心。第二年的五月,我离开了茶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31
202#
发表于 2016-1-29 22:44:55 | 只看该作者
冷月沧波 发表于 2016-1-28 21:28
七十六  看桥
    有一星期天,大林和阿鸣他们说,我们看桥去吧。看桥?我不很兴趣。一个星期的劳累,星期 ...

       要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座桥看来是没有机会了,如果有一张图片就好了~      这桥的年代很久远了,据说最早的是唐代就有的,而大部分是康乾盛世时建造的,别看它高大宏伟,可全身没有一根铁钉,全部用木头建造的。这在全国或许在全世界堪称一绝。  冷月沧波对桥及周边风景的文字描述真是很美~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31
203#
发表于 2016-1-29 22:5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雾梦 于 2016-1-29 22:51 编辑
冷月沧波 发表于 2016-1-28 21:29
七十七  写春联
    那时节农村过年,一就是图个吃,二就是图个热闹。平时大家十分节俭,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

        写对联辛苦了自己,但辛苦换来了乡亲们的欢喜,值了 冷月沧波知友能将唐诗宋词稍加修改,诉诸笔端,可见才华横溢。“万叶秋风战地梦,一灯夜雨故乡心。”“霜凝鼙鼓星横剑,风卷旌旗月满楼。”对联对的真是很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31
204#
发表于 2016-1-29 22:57:43 | 只看该作者
冷月沧波 发表于 2016-1-29 17:03
七十八  过年
    七六年春节,我与大林、老董等三四个知青在茶场里过。这是领导的安排,因为每年都要安排 ...

      过年不能回家想想做到真是不容易~ 楼主的笔下描述的那种质朴的乡情让人感动~ 一个难忘的春节承载的那些事儿、那些人永远铭记在心。为您的文笔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812
205#
发表于 2016-1-30 08:28:52 | 只看该作者
奉命留场过春节,
借钱乞讨加打猎,
三任领导三个样,
心情并不很舒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206#
发表于 2016-1-30 15:22:16 | 只看该作者
插队时每年春节前,县里或公社都会下发“和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倡议书。不过全大队知青没有人当真,村里的贫下中农也认为,知青返城探亲乃人之常情。只有一年例外,那一年盛传春节期间有招工指标下达,全大队大多数知青都留在农村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但是直到春暖花开,黄色的油菜花开遍田野,招工始终未见动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812
207#
发表于 2016-1-31 09:09:01 | 只看该作者
当年尽是光喊口号具体事没人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38: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雾梦与版主及老农的支持!问好!将最后两节贴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43:16 | 只看该作者
八十  小媳妇
    拖拉机手大雷海军转业,长的威武,性格高傲。平时喜欢戴一副墨镜,从那墨镜后面瞧人,便给人有点莫测高深的味道。当时的拖拉机手有两个,还有一个阿林,比起大雷来讨人喜欢一些。大雷虽然与大家关系处得不很好,但对他那小媳妇却很好。
    我们到场里的时候,大雷刚刚新婚。那小媳妇看上去年纪不大,恐怕不到二十岁。长的倒还清秀,只是脸色黄黄的,身材也扁平化,好像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样子,于是我们就叫她小媳妇。
    大雷与小媳妇的恩爱有目共睹,两口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调不完的情。每次大雷开拖拉机回来,必定先进入自己的房间,与小媳妇先说一会话,两个人亲热一番,而且天天如此,乐此不疲。大雷与小媳妇的房间在我们几个知青的隔壁,那幢房子是五十年代的建筑,隔墙是木板,还不是砖混,那隔壁的一点一滴声音都会流水一样渗透过来,尤其是在深夜,那流水般的声音却变得惊涛拍岸,汹涌澎湃起来,极具诱惑力。那深夜的旖旎多情,风月无边,叫隔壁血气方刚的知青们如何能安然入睡?几天之后,那几个知青找到场领导,坚决要求调换房间。场领导问原因,知青们回答说,房间里半夜经常有狐仙出没,搅得他们没有办法入睡,而且经常梦遗,第二天昏头昏脑,没有精神,有碍抓革命、促生产。场领导也已经习惯了我们知青的信口开河,无法,只好同意他换房间。
    渐渐的,那小媳妇脸色红润起来,显出一些少妇的娇艳颜色来。大家都惊叹,阴阳互补的好处与必要。但几年过去,那小媳妇却始终没有怀孕,不过这并不妨碍大雷与她的感情,两人反而相敬如宾,情感弥笃。然正所谓乐极生悲,没有多久,那大雷不幸患了肝癌,从查出到逝世仅仅几个月时间。那小媳妇为之悲恸不已。
    过了若干时日,大约半年左右吧,待到哀伤平复,岁月静好。那小媳妇重新嫁给了也是场里的职工,一个比较老实的年轻小伙子。二人倒也不错。小媳妇过去与大雷一起的时候,比较矫情,现在则成熟了许多,干事情也练达了起来。但不知什么原因,与这小伙子结婚几年后,还是没有身孕,也许是小媳妇不能怀孕的了。那小伙子似乎也不很计较,日子就怎么平平稳稳地过下去。可是,过了若干年,那个小伙子又不幸病死,这是我们离开茶场多年后,一次回场时听老职工说的。那小媳妇再次成为寡妇后不久又再嫁了,但关于小媳妇的流言却在场里及附近村子里散布开来,似乎与当初知青的信口开河暗合之处。
    那次我们重新回到茶场,看到了当年的小媳妇。经过不测的生活的折磨与颠扑,她已经完全失却了当年的风韵,一张被岁月风霜侵蚀的脸虽然敷了淡淡的脂粉,还是显出辛酸的底相来。看到她,我不禁回想起当年在她隔壁的那几个知青的话来,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44: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冷月沧波 于 2016-1-31 16:48 编辑

八十一  王大妈

王大妈太普通了,与一般的的场里的老职工,与一般的家庭妇女没有什么两样;然而,王大妈又太不普通了。
   一点也不夸张地说,王大妈是我们知青的保护神。她对我们知青极好,她总认为,这些学生娃离开父母到场里来劳动很不容易。所以无论对那个知青,她都是宠爱有加,即使是那个被判刑的“反革命”知青,她也没有嫌弃过他,他刑满回到场里的第一天,他就送上了一大碗鸡蛋面,那个知青一边吃,一边眼泪哗哗地流。
  王大妈是茶场的第一代职工,与她爱人王大伯一起属于场里元老级人物,五十年代建场伊始,他们就在这里抡大镐,流大汗,为创建茶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大妈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这是文革时期的产物。王大妈文化水平不高,怎么当上这积极分子的,不得而知,也许是她人缘极好的原因。
    当上这学习毛著的积极分子,一段时间,就要到各地讲用。王大妈虽然水平不高,但她语言鲜活,幽默,不呆板,不教条,颇受听众的欢迎。例有一次,她正在念一份人家写好的讲话稿,那稿子里有一段毛的语录“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稿子将那“吗”字与问号写在第二页了。大妈照本念道,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念的斩钉截铁,口气坚决,可是那意思却与伟大领袖的本意全反了。此刻,在台上的主持人吓出一身冷汗,这在当时可是严重的政治问题。没有想到大妈翻过一页,顿了一顿,不慌不忙地接着说,哦,还有一个“吗”字,掉队了,现在跟上。于是,全场一片欢笑声,王大妈的这化险为夷的段子当时被广为流传,也为我们所津津乐道。还有一次,大妈在解读领袖的语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大妈说,革命也要吃饭,饿你三天你还能革命吗?那文章做得好就是革命,毛主席的文章谁说不是革命的?哗啦啦,台下一片如潮的掌声,都送给我们可爱可敬的王大妈。
   还有一次是解释毛主席的“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的指示吧。大妈说,这路线很重要,嗯,很重要,很重,像钢一样重,你如果要把它举起来,非瞪起眼睛不可。这都那与那啊?这便是我们淳朴的王大妈的解读。我们有一次对大妈开玩笑说,大妈,你完全可以出版一本王大妈读毛著新解了。王大妈高兴地笑了。但上面好像有点不托底了,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叫王大妈去学习讲用毛主席著作了。
    王大妈心地好,平时我们知青有什么难处去找她,她总是当作自己的事情,尽心尽力帮助。我们衣服破了,缝缝补补,自不必说;我们头疼脑热,她更照顾周到。知青说,年轻人中有阿兰为知青们横刀立马,拔剑四顾,年长的有王大妈对知青细心呵护,宠爱有加,也算是我们场里知青的福气了。记得有一次,知青中有人被举报偷听敌台,被立案调查。大妈找到领导,说,毛主席最高指示,允许知青犯错误。
   领导说,毛主席说过这话吗?
   大妈说,说过。
    领导说,我怎么不知道。
    大妈说,你是学毛著的积极分子吗?
    领导说,不是。
    大妈说,那就是啊,我是学毛著的积极分子。所以我知道,你不知道。
    领导问,毛主席什么时候讲过这话?
    大妈说,我也不知道,要不,我们一起去北京问问毛主席吧。
    领导被搞得没有办法,知道她会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这些知青。于是就对那个知青网开一面,挂起了事。不然的话,那个时代偷听“敌台”,罪不小,恐怕反革命的帽子又扣上去了。
    王大妈还有一手绝招,就是腌萝卜。你如果吃过大妈腌的萝卜,那真是难忘。王大妈将那些皮薄心美的萝卜挑好,洗净,然后用滚刀法,将萝卜切成花样,但整个连成一体,并不断裂,这也是一绝。然后大妈将盐均匀地涂抹上,再伴以少许的味精、白酒、白糖之类,封入坛中。过若干时日,启封后,那萝卜爽脆可口,咸酸适宜。下饭,配粥,都大好。每年,王大妈都要腌若干次萝卜,而我们也都经常可以享受到那爽脆的萝卜了。
    若干年后,知青们上学的上学,回城的回城,大家都离开了茶场,但大家谁也忘不了王大妈。大家相聚时,都免不了要打听一番王大妈的消息。王大妈最近身体好吗?王大妈的老伴住院了,出院了吗?王大妈今年该多少岁了,是属鸡,还是属猪?王大妈住在儿子家,还是女儿家?王大妈还每年腌萝卜吗?仿佛,王大妈是大家那远方的亲人,还时时牵萦着大家的心。直到有一年春天,大家说,离开那个地方这么多年了,去看看吧,看看茶场,也看看亲爱的王大妈。于是,便去了,然而,不巧的是,王大妈不在茶场里,据说去了邻县的女儿家。面对物是人非的茶场,大家心里便不是滋味,似乎有一种空空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1 23:52 , Processed in 0.20401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